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题大林寺桃花》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4 02:39:2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由《题大林寺桃花》想到

——将科学知识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浅析

《题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暮春时节在大林诗看到喜悦心情。在苏教版第11册《学与问》一文中引用,学生在课堂上好奇地问,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后,大林寺的桃花才“始盛开”呢?这个问题涉及到自然科学,我解释说:自然界中的各种植物的花期受温度控制,由于大林寺地处高山,气温比平地低海拔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0.6℃。到了农历四月,山上的温度刚巧达到桃花开放的温度。这是一件在教学过程发生的十分普通的事情,在引发了我的思考,科学知识可以参透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去,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如今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做为新世纪的老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更多正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如何将科学知识融入小学语文科学之中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的。

一、增强语文课程内资源开发和利用意识。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优化。一是让自己的专业知识深化一步,专业水平提升档次;二是横向的知识扩展,即不断学习其他专业知识体系中与本学科相互联系的内容,使自己的知识面更加广阔些。过去,我们只是把教材或少量的教辅挂图等直观材料理解为唯一的语文课程资源,只注重对教材的研究和开发,而忽略了课程资源的多样性。例如:要把《题大林寺桃花》中桃花开花较迟的原因解释清楚,

就必须运用植物科学知识和把握科学知识。通过本诗的学习,让学生既感受到诗人欣喜心情,又能让学生明白道理,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再比如《海洋——二十一世纪的希望》一文中,出现了大量的化学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在二十一世纪只有去珍惜海洋,才能解决诸如能源危机、人口急剧发展、食品匮乏等社会问题。

二、加强语文教师与科学教师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现在大家都认识到教师分工合作,资源共享的优越性,于是出现了集体备课,但通常的集体备课是仅限于本学科内的“集体”,往往忽略了各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和分工合作。语文学科课程内容丰富多彩,语文的外延往往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课不仅仅拘泥于语文知识,时常会牵涉到科学知识,而语文老师毕竟又不可能是一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万能贴”,所以语文老师有必要在上课前尝试与科学老师进行分工合作,资料共享。《詹天佑》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描写了詹天佑主持修筑我国的第一条铁路——京张路的故事,充分表现了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为了体现了詹天佑的设计“人”字形路线等三件事。在讲解詹天佑设计“人”字形路线前,我考虑到内容科学性极强,不适应让学生机械死板的理解,为了避免课堂上的枯燥性和单调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地请假了科学老师,与他一同讨论备课。在课堂上我借助弹簧秤,山路陡坡模型、火车模型等进行了科学演示,直观地让学生明白“人”字形路线设计的精妙。再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练习五中关于“风”的专题,为了形象地向学生展示风是由空气对流形

成的,我向科学老师学习了这样一个实验:先剪一条像蚊香一样的纸蛇,用绳子系住“蛇头”,在“蛇尾”下方放置点燃的酒精灯,纸蛇就会旋转起来。在课堂上演示时,告诉学生由于纸蛇下方的空气变热,冷热空气就会产生对流,从而形成了风。总之,通过这样的合作,不仅语文教师能更好地驾御课堂,完成教学,学生们也得到了多领域的科学知识,拓展了知识面。

三、培养学生语文和科学之间的参透能力。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今天科学教育要从小抓起,让科学家的故事、科学的实验等去激发学生探求科学的精神,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夜晚的实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凭借敏锐的观察细致周密的思考、坚持不懈的实验,终于发现蝙蝠在夜晚能辨别方向,捕捉事物的奥秘。后代科学家在他实验基础上发明了“超声波”。“超声波”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医疗、军事等领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恩惠。通过课文的讲解,让学生明白了一项科学奥秘的揭示。离不开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了,坚持不懈的努力。紧扣“巨大的恩惠”,宣传科学家们的伟大,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题大林寺桃花》读后感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歌赏析

《大林寺桃花》写字课教学设计

山东省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弟子规》——大林寺桃花

桃花寺村300字介绍

大林和小林读后感

《大林和小林》读后感

《大林和小林》读后感

大林和小林读后感

《题大林寺桃花》读后感
《《题大林寺桃花》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