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黄群芳三拳打死“真学习”——观摩湖北武汉第三初级中学黄群芳老师执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有感

发布时间:2020-03-01 16:11: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黄群芳三拳打死“真学习”——观摩湖北武汉第三初级中学黄群芳老师执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有感

发布人:WJH 文章来源:官塘浪人摘自“特级教师家园” 阅读:1070 发布时间:2008-06-26 10:02:15

【收藏此文章】 【编辑】 【删除】

袁皓

看完了黄群芳老师执教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丝毫没有鲁达拳打郑屠之爽快,却有骨鲠在喉之感,不吐不快。小说中鲁达分别于鼻子、眉际、太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这节课上我觉得黄群芳老师也效仿鲁达用三拳打死了“真学习”(真正的语文学习),这三拳是:表演、讨论、空谈。 第一拳:表演

“表演”是黄群芳老师祭起的第一拳,这一拳虽然不及鲁达之拳刚劲威猛,但花哨好看,温柔漂亮之中杀语文学习于无形。表面来看,此拳手法精妙,形式新颖,譬如,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自身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仔细想来,除去表面形式的好看之外,到底还有什么?假如你是学生,你经过这样一段表演,学到了什么?形式很好,创意也不错,但没有立足于语文学习,赋予这个好形式以充实的内容,是这一拳内力空虚的症结所在。看一看整个表演的流程,不难发现几个现象:一是课堂很活跃。但活跃不是学生阅读文本带来的思维活跃,不是学生品读文本带来的情绪活跃,而是学生脱离文本,生造语言,消解文本意义带来的滑稽可笑,是学生为表演者浅陋的、歪曲的表演报以笑料。在这个过程中可悲的是,学生没有反复品读小说语言,认真体味小说语言,而是摸棱两可,改造或生硬篡改小说语言,这样就达不到品味作品语言从而领悟作品意义的目的,反而消解了文本的本真意义。在这里模拟可以,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充分体味作品中人物语言的基础上,用作品中人物的原话对答,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文本语言有更深刻的揣摩、体悟,从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试想,在学生生造语言的戏谑化情景氛围中,鲁达的仗义、正直、勇敢,郑屠的横行霸道、胡作非为,金氏父女的弱小孤苦学生能感受的到吗?语文学习是为了追求热闹的形式还是另有更为重要的目的?我以为,所有的形式都是手段,都是为了语文学习服务的,一切课堂的活动手段都应该指向语文学习,否则这样的活动就是多余的。再一个,准备这样的表演需要耗费多长时间啊,这是原生态的课吗?如果不是,那么在实际操作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它的推广价值吗?《课程标准》提供了语文学习的许多新思路,但新思路的落实应植根于很好地继承语文学习优秀传统经验的基础之上,植根于对语文学习规律的尊重,而不是贴课程标准理念的标签,解读课程标准要内化,要“神”似,而不仅仅是“形”似。二是学生兴趣浓厚。学生时而发笑,时而嘁嘁喳喳,时而发表见解,很有兴趣的样子。但是,表面繁荣的景象之下,到底有多少思维和情感的含金量,是学生阅读作品为文本中精妙的语言拍案叫绝吗?是学生品读作品为鲁达的行侠仗义而心生赞叹吗?是学生诵读作品,对郑屠的横行无赖义愤填膺吗?是学生阅读作品对金氏父女一洒同情之泪吗?都不是!那么没有走进字里行间,为作品的的语言和用语言塑造的形象而感动,没有对作品的语言及用语言塑造的形象感兴趣,这就说明语文教学是失败的,学生的兴趣在哪里?教师到底要把学生的兴趣引向何方?这值得我们思考。三是学生体验到位。学生能穷形尽相地表演是说明学生体验到位了,但到位的途径呢?回答应该是读书。反复阅读作品,揣摩语言,方能吃透人物的思想、情感,表演者做到了这一点毋庸置疑了,一看课上学生发言代表对于小说的稔熟就很清楚了,但除了这几个“急先锋”之外的那些“主力部队”呢?看看他们的作为吧,都在傻楞楞地看着别人傻笑或随着哄堂大笑一番,他们做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呢?如果不是特别的安排,那几个“急先锋”学生能有如此从容的表述?教师能一板一眼地端坐在“公堂”之上?那么那些没有受到安排的学生的学习呢,他们谁来管!语文教学是演戏吗?是教师和少数学生的表演吗?学生的参与度也是我们衡量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以少数学生的体验来遮蔽大多数学生的没体验,以少数学生的折腾,让大多数学生跟着胡闹,这恐怕是走了偏!

第二拳:讨论

讨论是《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但并不是课标倡导了,我们就不分场合,不顾效益的乱用。在我看来,这节课中的有些讨论是“伪讨论”,也就是讨论的不是“问题”或者说不是“真问题”。综观整个课堂,黄老师大致让学生讨论了三次:分为三个组汇报表演前一次,读16-18自然段后,谈对鲁达拳打镇关西的感受时一次,最后关于“英雄观“的认识也算一次。说句实在话,这三次讨论如果说讨论的价值的话,我以为只有第三次才有点价值,其他两次是无效讨论。问题是矛盾是疑难,黄老师让学生讨论的前两个问题不是矛盾、也不是疑难。无疑而问,无难可疑,所谓讨论是肯定无效的,因为它讨论的结果不是发展学生的智慧,而是让学生弱智。

并非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讨论。什么问题才需要讨论呢?

一、须涉及思想方法,通过讨论明确思考问题的方法;

二、须关涉事物的性质,通过讨论集思广益,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三、须比较其他教学方式,讨论是最好的、最经济的办法。讨论就是交换意见,而之所以要交换意见就是为了互相启发,互相说服,提高认识,加深理解。有些问题并不是一个认识问题、理解问题,不是一个信服不信服的问题而是一个知道不知道的问题。不知道的问题要么查资料、要么观察、阅读、传授、体验、揣摩、接触等等,都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但唯独不需要讨论。不需要讨论而讨论就是无效讨论。 据李海林先生说,现在课堂的讨论概括起来“七不”“两假”“一无”。“七不”是:不给时间(不给时间思考)、不给材料(空想)、不给背景(没有任何依据)、不给方法(瞎猜)、不交锋(各说自己的话)、不辩驳(只要说出来的都对)、不分析(只有表态,不问为什么);“两个假”:假答案(问的是A答的是B)、假统一(不管是什么答案都会评为好);“一个无”:无结果(没有解决任何矛盾和疑难)。这样的讨论是徒具形式的讨论,是应景之作,对语文教学的实际意义不大,是典型的形式主义。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理论内涵。但我们有些老师把它做了极其简单的理解:以为只要是讨论就是自主学习,就是合作学习,就是探究学习,这是一种绝对的误解!

讨论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它本身没有好坏,关键我们是否需要它,不需要,讨论了,就是无效的。

黄群芳老师,如果把这些无效的讨论拿掉,让学生去读书,是不是这课就更有“语文味”了?

第三拳:空谈

我所说的“空谈“是指不植根于文本或者是脱离文本、游离文本做另外的拓展。黄群芳老师在最末一个环节有“空谈”迹象,对于鲁达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应该是文本的应有之义,但我总觉得不足以拿出一个专题,一段较长的时间来讨论、论述,他是特定时代的人物形象和现在有差距,学生了解到这些已经足够了,再去碰撞、挖掘就远了,这段时间还不如让学生回扣文本,深化对文本语言的理解。

拓展可以,但并非所有的拓展都有意义,语文有自己独特的领域和内容,过程与方法。语文课的拓展本身没有错,语文教学应该拓展。但是,这种拓展应该是有一个中心的,这个中心不是别的,正是语文本身。我们应该围绕语文来拓展、迁延、引申,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对语文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更真切的体验,而这就需要拓展:向语文的更深更精彩处拓展。

“课文是教学之本,课堂的活动都要聚焦课文。拓展的基点是课文,拓展的时空也是课文。拓展是思维活动的扩张,如增强思维强度,扩大思维广度等,是扎扎实实的拓展。如此,深读一句话可能比上网6小时更有拓展性”(陈军)

看课说课,不为别的,为了和广大同仁一起认识语文教学,也和执教老师共同提高认识、成长。不当之处,希望执教老师和广大语文界同行批评指正。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教案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教案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教案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说课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读后感

再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有感(材料)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人物性格分析

黄群芳三拳打死“真学习”——观摩湖北武汉第三初级中学黄群芳老师执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有感
《黄群芳三拳打死“真学习”——观摩湖北武汉第三初级中学黄群芳老师执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