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谐音的妙用》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8:21:3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谐音的妙用》教案

【教学目标】

1、从谐音类别、谐音妙用及妙用谐音的意义三方面来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谐音文化的趣味与妙用。

2、引导学生多留意在平常生活与阅读中所遇到的谐音现象。

3、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五分钟测试

大葱拌豆腐——一()二白 咸菜煎豆腐——有()在先 外甥打灯笼——照()嘴上抹石灰——白() 精装茅台——好()猪八戒拍照——自找难() 怀里揣小拢子——()心小苏他爹——老() 四两棉花——()不上梁山泊军师——()用 一二三五六——没()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一丈二加八尺—— ()

一个墨斗弹出两条线——()路不对 一斤面粉摊张饼——()

一头栽到炭堆里——()到顶

参考:清(青)言(盐)旧 说(刷)久(酒) 堪(看) 梳(舒)输(苏)弹(谈)吴(无)四(事) 忘(王)两丈(仰仗)丝(思)烙厚(落后) 煤(霉)

二、导语

同学们,我们刚刚做的这个小测试都是关于谐音现象的,到底 什么是谐音呢?你从这些谐音现象中发现了关于谐音的什么妙趣?

参考:谐音就是指字或词的音相同或相近,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在一定的语言情景中,有意使话语发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一种特殊表达技巧或修辞手段。它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表现形式。它散发出汉语独特的气息,渗透着汉民族的智慧,彰显着汉文化的魅力,常让人感到饶有趣味。

三、合作探究

1

(一)分小组讨论谐音的类别。

谐音涉及同音词或近音词,因而可大致分为两类:同音谐音和近音谐音。

1、同音谐音

即指本体与谐体的音完全一致的谐音。本体与谐体字形可以完全相同,语音相谐而词义不同。由于本体与谐体同音同形,人们很自然从这个字或词联想到另一个字或词,表达实指之意。

如:①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飘直上重霄九。(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杨柳”表面指杨花柳絮,实际指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

② 黄浦江上有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江桥摇,眼看要垮掉!请指示,是拆还是烧?“江”、“桥”、“摇”字面上是指黄浦江上的桥已动摇,实指江青、张春桥、姚文元一伙。

这类谐音要求听者或读者同中取异,从谐音话语间领会话中话,获取弦外之音。

2、近音谐音

即本体与谐体音相近形相异。根据音相近的特点,可以分为三类:声母不同的近音谐音、韵母不同的近音谐音和声调不同的近音谐音。

(1)声母不同、韵母不同的近音谐音主要是利用方言语音、改名构成。如: ①民国时有人“赠”给国民政府一副对联:国民万岁,天下太平。而实际此联为:国民万税,天下太贫。这里运用了“岁(suì)”与“税(shuì)”、“平(píng)”与“贫(pín)”的谐音。

②解放前老百姓称“国(guó)民党”为“刮(guā)民党”,“中(zhōng)央(yāng)军”为“遭(zāo)殃(yāng)军”等。

(2)声调不同的近音谐音使用最为广泛,多见于日常生活、社会现象中。

如:“妻管严”谐音“气管炎”,“将就”谐音“讲究” ,“私而后已”谐音“死而后已”,“前腐后继”谐音“前赴后继”等。

(二)小组合作探究:谐音的妙用。

谐音应用范围很广,常出现在文学作品、口头文学以及民俗民间艺术中。

1、文学作品

大师们以丰富奇特的联想借用“谐音”这一桥梁,把表达中毫不相干的两种事物或行为妥帖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表达获得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

(1)诗词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语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诗句产生双重意义。一是字面的,一是暗含的,暗含之意才是作者的真意所在。

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谐“思”,以蚕丝谐情思,春蚕吐丝,连绵不断,吐之既尽,命亦逐亡,表明女子对爱情执著不渝,至死方休。)

②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烛”谐“嘱”,“围棋”谐“违期”,表明女主人公与郎长别时,曾深嘱勿过时而不归之意。)

(2)民歌

利用语言文字同音的关系,言此及彼,使歌词读来明快幽默,饶有风趣。

2 ①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谐“怜子”,就是“爱你”的意思)

②姓陶不见桃结果,姓李不见李花开,姓罗不见锣鼓响,三个蠢才哪里来。(《刘三姐》) 刘三姐就“陶、李、罗”三姓与“桃、李、锣”三物同音相谐巧妙地就姓联物,指物借意,对给地主老财当帮凶的三个秀才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嘲笑了他们词穷歌尽,无言应对,难以招架的窘态,鲜明地表现了刘三姐聪明机智、泼辣勇敢的性格和善于对歌的才能。

(3)对联

对联通常通过同音的妙用达到幽默诙谐的表达效果,读之妙趣横生,已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如:

①上联:二三四五 下联:六七八九

横批:缺一少十 横批中的“缺一少十”谐音“缺衣少食”

②上联: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下联: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上联“橹速”与“鲁肃”、“帆快”与“樊哙”谐音,含文臣不如武将之意;下联为另一人所对,“笛清”与“狄青”、“箫和”与“箫何”谐音,含武将不及文臣之意。

2、口头文学

日常的交际,利用谐音方式可以使语言通俗易懂,增加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幽默性。 (1) 歇后语

歇后语是近似于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口头用语。许多歇后语都是谐音的妙用,在一定的语言条件下,用“借音指意”的方式来表达暗含之意,具有一语双关的奇效。

如:咸菜煎豆腐——有盐(言)在先

打柴的下山——担薪(心) 高粱地里找棒子——瞎掰(摆)

打架揪胡子——牵(谦)须(虚) 耗子掉水缸-——湿毛(时髦)

碗底的豆子——粒粒(历历)在目 (2)字谜

指谜面以一个或两个汉字同音(或谐音、切音)扣底,或取其它非汉字材料达到谐音目的的一类字谜。使人感觉谜底出人意料,又在字趣之中。如:

①刘备打马过檀溪,萧何扯住韩信衣,甘罗十二作宰相,霸王乌江别虞姬。(猜四种水果)。谜底:桃(逃)、石榴(死留)、枣(早)、梨(离)。 ②一枝笔杆五百斤。(猜古人名)

谜底:管仲(管重)。 ③警察进羊圈。

(猜一地名)

谜底:沈阳(审羊)

3、民俗艺术

民间文化习俗中也常利用谐音语意来表达民众的心声与意愿——祈求吉 利,避凶驱邪。谐音文化从一方面反映了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社会礼仪风尚,也充分体现了广大群众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祈福心理。

(1)民俗中的吉语

即人们特别喜欢用语言中的祈福谐音来求吉利。如:我国婚俗在婚床上撒大枣、花生、桂圆、莲子,谐“早生贵子”。过年送礼最好送“鱼”,谐“富裕”、“富余”或“年年有余”。

3 (2) 民俗中的忌语

因为音同或音近现象的存在,一些词语的谐音常让人们联想到一些不吉或不祥之物。在言语中,人们便用谐音化凶为吉,变俗为雅或用委婉的说法替而代之。人们既有祈求吉利的心理,同时又有避凶驱邪的心愿。如:佳节中送礼忌送“伞”、“钟”等物,因为“伞”与“散”谐音,“送钟”与“送终”谐音。礼俗中忌说“破”字或打碎器物,失手打破东西时,赶紧说声“岁岁(碎碎)平安”,便可以逢凶化吉。

(三)分析妙用谐音的意义

语言文字是根植于民族灵魂与血液间的文字符号。她真实记录一个民族的文化踪迹,成为延续历史与未来的载体。而谐音在其中的妙用,首先要遵循运用语言的首要目的——理解沟通,必须符合汉语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其次表情达意虽然含蓄委婉,但应使人体会得到,寻味得出,不能产生误会或歧义;幽默风趣,但不失内容的思想性、战斗性,还要有很强的人文内涵等。

四、小结

总之,谐音在语言文字中的妙用,充分地体现了人们追求话语和谐含蓄、祈福求吉等文化心理,巧妙地表明了说话人的爱憎感情和褒贬态度,形象的反映了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社会礼仪风尚,有助于增强日常交际用语的奇趣意赅的艺术魅力和通俗深刻的幽默讽刺效果。

谐音的妙用是汉语的一种重要语言表达手段,所形成的文化是汉文化的精粹之一。我们要研究谐音,弘扬传统,传承文化。

五、课后作业

让学生课后积累一些谐音小故事,并分析其运用谐音妙在哪里。

六、课后反思

4

花草妙用多教案

《有趣的谐音》教案

谐音

环保教案:袋袋的妙用

《3 轮子的妙用》教案

英语口语妙用

巧手妙用

数字妙用

妙用性格

谐音歇后语

《谐音的妙用》教案
《《谐音的妙用》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