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解读李白坚持人性本真的悲剧人生

发布时间:2020-03-02 00:11:5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解读李白坚持人性本真的悲剧人生

[摘要]

作为一个诗人,李白是个天才;而作为一个社会人,李白是天真甚至是迂腐的。这是一直以来,人们对李白比较中肯的评价。

其实所谓的天真,实质上是李白对人性中最自然普遍真实的东西至死不渝的坚持与歌唱。而李白的成功与伟大以及他流浪一生、客死他乡的人生悲剧,也正因为他对人性本真的坚持。

这里,从美的角度,通过李白的诗歌创作、他的孤独与执著以及复杂的思想、内心的斗争等方面来解读李白坚持人性本真的悲剧人生及其现代意义。

关键词: 人性本真 个体的独立与自由 灵魂的歌者 超越 光芒 穿透 生命力 一 李白人生悲剧的必然性

李白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这一介定可以这样理解:李白是伟大的;李白以诗歌名世和传世;李白的诗歌以浪漫主义为主旋律;李白诗歌的影响是遍及中国乃至波及世界的,且是贯穿古今的。

李白的伟大当然是因为他的诗歌。但最根本的原因乃在于他作为一个人的伟大。李白一生坚持坚守并不懈追求着人性中最本真的东西,大声歌唱着解放和自由,历经挫折一生坎坷仍坚持着古代知识分子的傲骨与独立。他的诗歌乃是心灵的歌唱,折射着他光明磊落凛然大气的人格魅力,直言快语毫不掩饰,冲却一切封建的藩篱,超越儒释道各种学说,却唱出了老百姓心灵深处对自由的渴望和梦想。千载以下,仍能划破种种禁锢,闪现出人性的光芒,驱散人类历史上的些许黑暗,为人类文明添些许亮色和光彩。李白的伟大,也正在于此。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

如果思想太过飘逸、灵魂太过高贵、理想甚是远大、追求尤为执着、虽千万人吾往矣、虽九死而不悔、有点异于常人常情、脱离了世俗所允许的范围,这种东西就叫浪漫主义。浪漫主义通常是美丽的。而且这种美丽往往因其过于理想而无法与世俗的力量相对抗,常常会在与现实的碰撞中碎裂和飘逝。若有人用自己的生命实践这种浪漫主义,那么他的人生,在过去的五千年中和未来的五千年内,都注定要以悲剧而告终。然而悲剧并不等于失败。悲剧往往是另外一种成功。只是这种成功不是以世俗的功利的标准来衡量的,而是以美的标准来衡量的。美是最能触及我们灵魂的一种东西。它是自由而又决绝的、随意而又坚定的、无所谓而又勇往直前的、不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而又随时准备用生命的代价来证明自己的。所以,美通常具有无与伦比的魅力、吸引力和号召力,能激起人无与伦比的勇气、血的热烈和灵魂的悸动。悲剧通常是美丽的。它的美丽在于过程,更在于最后碎裂和飘逝时迸射的生命力的灿烂和灵魂嘶声的呐喊。如果没有这种呐喊,我们人类的历史将永远是黑暗的,我们人类的眼睛将永远失去阳光的亮色,我们人类的心灵将永远没有真正的宁静祥和喜悦。

中国一向少有悲剧,少有灵魂真正的呐喊与歌唱。一切都被规范寄寓于儒家的礼仪道德、释家的经世轮回或是道家的虚无缥缈中,最后都通过高官意志、因果报应或是梦遇巧合达到一种大团圆的结局,以欺骗蒙蔽和安慰老百姓痛苦挣扎的心灵。这就是在封建时代我们文学乃至民族的虚伪和悲哀。几千年来中国没有痛快淋漓的爱情,没有仰天大笑的快意,没有男儿赤条条的野性和血性,人们一直活在牢笼里面,面目委琐、委曲求全、苟且偷生,几因缺氧而窒息。

幸好,我们有屈原,有李白,有曹雪芹,有鲁迅。他们用真正的悲剧给我们一种痛感,刺激我们麻木的神经,让我们的民族多一点清醒。而在这些人当中,声音最高昂的,脚步最阔大的,神情最潇洒的,是李白。

李白无疑是用他的整个生命来追求他的梦想的。只不过李白的思想太飘逸了,灵魂太高贵了,梦想太完美了,太热爱自由了,太不能摧眉折腰了,太不能委曲求全、蝇蝇苟苟了,行动太执着言语也太骄傲了,所以在那个封闭狭隘虚伪的年代里,李白四处奔走,却四处碰壁。李白的一生,到头来,不可避免的是一个悲剧。但正是在这四处奔走碰壁的撞击中,李白思想的火花灿然而出,照亮了人们心灵深处的一些东西;愤怒呐喊的声音也久久回响在时空中,让历史多了一些真实和荡气回肠。换句话说就是,李白的行动虽然没有突破封建社会的黑屋子,但他的思想却通过这些碰撞逸然而出,在历史的时空里久久流传,生生不息。

其实李白类似的悲剧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绝对不止一个,肯定有无数个中国人用自己的一生去追求美丽的梦想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只可惜他们勇往直前的脚步声、陷于痛苦的挣扎,都和最后的呐喊一样,消逝在历史的烟尘中了。而李白奔突前进撞击呐喊以及最后碎然飘逝的声音,却以诗的形式保留下来,永远回响在我们的心灵深处,让我们的灵魂不再孤独,让我们的血液重新燃烧,让我们的眼睛充满泪水晶莹。

就这一点来说,李白无疑是成功的。思想的自由、意志的独立和灵魂的高贵,是人性中最自然最普遍也最强烈的渴求。但人性中最本真的东西往往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社会秩序的制约、生存的艰难和生活的艰辛而被忽略和压制,被种种思想学说道德规范以及世俗的尘埃层层缠绕包裹蒙蔽,以至终天不见天日。也就是说,我们人类的历史境遇往往不能容纳我们人性的真实和舒展。所以我们与生俱来的人性要求我们打破种种禁锢,创造一个能够充分舒展人性自由的社会。这,就是我们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往往是不自觉的,往往毫无目的地忙碌于功名利禄的俗务,终了一生。幸好,我们能有人超脱出来,奔走疾呼呐喊,让我们人类多一些清醒,以推动历史的进步。

所以,李白不仅是超越时空的,而且是超越国界的。李白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李白。 在封建社会条件下,李白太忠实于人性的要求、灵魂太高贵、思想太自由,便不免要触及到那个社会秩序和规范的边缘。又因为他太执着于自己的梦想,便不免与这种秩序和规范的底线发生碰撞和斗争。但又因为他个人力量的渺小,世俗力量的强大和野蛮,李白的失败具有不可避免的必然性。然而李白的失败是暂时的个体的,李白的成功是永久的,人类共同的成功——正是因为李白忠实于人性的本真,他的诗歌才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力。一直以来,人们喜欢和挚爱李白的诗歌,因为李白诗歌的语近神远、思落天外、痛快淋漓、酣畅惊奇;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他表达了对人性本真的回归,人类共同的梦想和对自由、自然的热爱。 二 人性本真在李白诗歌创作中的表现

陈伯海说李白:“唐代寒士追求功业,关心世务,爱好个性自由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三位一体’的最圆满的结合与最充分的发挥。”①“三位一体”其实是两个方面,即追求功业和爱好个性自由,而关心世务是包含在追求功业之中的。由于国力强大,唐代士人有着更为恢宏的胸怀气度、抱负和强烈的进取精神。但就爱好自由这方面来说,恐怕是无人出其右的。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那种个体人格意识受到正统思想压抑的文化传统中,李白狂放不受约束、勇敢追求自由的个性风采,使他的诗歌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

在诗歌创作中,李白打破藩篱、不受约束、追求自由的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形式不拘一格。李白在五绝、七绝、七言古体、古题乐府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诣,且五绝和七绝已至极境。但很多时候,李白不受形式的制约,跳将出来,天马行空地表达自己。比如经常使用的七言古体,李白就不全用七言。而是杂用三言、四言、九言甚至十言。打破了前人相对整齐的诗歌表现形式,使这种诗体在他手上表现得十分灵便通脱。诗结构的起伏跌宕完全取决于他情感的波澜。就象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里说的:“太白七言古,思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

第二、抒情方式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始终,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以大鹏自喻,并非庄子式的逍遥以自适的大鹏,而是奋飞以引起震动惊怪的大鹏。在这不凡的气势里,体现的是自信与进取的志向和傲世独立的人格力量。如《鸣皋歌送岑征君》抒写对于政治黑暗,是非颠倒的愤慨:

“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 蝘蜒嘲龙,鱼目混珍。嫫母衣锦,西施负薪。若使巢由桎梏于轩冕兮,亦奚异于夔龙蹩躠于风尘?”

悲愤不平,慷慨激昂,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和节奏变换,追慕情绪冲动时情感喷发奔涌的起伏跌宕,让人直接受到心灵的震撼。又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一开始便如行云流水般地把浓烈激越的情怀抒写出来,接着便是抑制不住的感情浪潮的爆发: “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诗作赋西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鱼目亦笑我,谓与明月同。骅骝拳锔不能食,骞驴得意鸣春风。折扬皇华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由来贱奇璞。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

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暴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暴发式的抒情特点。一旦感情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

第三、想象的神奇莫测。李白神奇的想象,常异乎寻常,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堂皇,纵横变幻,完全超越了现实条件的限制。如: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擎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真可谓想落天外,奇之又奇。

第四、语言的自然浅近,天真率直。李白是不事雕琢的。他喜欢兴到即发,一挥而就直抒胸中之语。“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②如《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绝,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一人独坐的寂寞心情与寂静的山景忽然冥和,感受到与自然相亲近的温暖,与山刹那间灵性相通。诗人也正是在与自然的亲近和心领神会中,对人性有了更多的思考,对自由产生更强烈的渴望。再如《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其二:

南湖秋水夜无烟,乃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诗人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适的气质,纯洁高贵的灵魂,与这个水、月、白云相连、明净秀美的自然境界融为一体,身心两得。怎肯再去“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③呢?又如《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其五: 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秋草洞庭间。淡扫明湖开玉镜,淡青画出是君山。

美的湖,美的传说,空灵明净;如画的境界,表现出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明净的心境。还如《山中问答》:

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诗人逐渐回归天真淳朴的童心,逐渐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对人性的认识领悟也愈见深刻,对人格独立的渴求也愈加强烈。这种对人性本真的领悟和坚持又进一步贯彻在他的诗歌和行动中来,加强了李白与世俗世界的冲突,也加强了他人生悲剧的深刻与伟大

三 李白的孤独

李白的身边好像一直是热闹的,他少年任侠自是呼朋引伴;二十六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④“一年之内散金三十余万”⑤所到之处自然是热闹的。李白好像有许多朋友,从孟浩然到贺知章,从杜甫到王昌龄,还有赵蕤、汪伦、丹丘生等等等,从市井豪侠到朝廷名吏,从落魄文人到隐逸道士,李白交游甚广。只可惜这里面没有一个人与李白相知,他们有的喜欢李白,有的崇拜李白,有的怜惜李白、有的和李白惺惺相惜。他们可能与李白有相通之处,但谁也不是也不可能是李白的知己。李白太复杂,太超脱,太伟大,他们都达不到那样的高度和境界。

这里试以杜甫为例。要论伟大,唐朝只有杜甫可以和李白比肩了。只是李白和杜甫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格。

李白和杜甫都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但李白一直都在强调功成身退,在他的诗文里我们找不到忠君的思想和等级的观念;而这种儒家的道德目的和道德制约,在杜甫那里却比比皆是。李白建功立业只是为了他以后的隐逸创造一个底座,有了这样一个底座和基础,李白的潇洒才是真正的潇洒,他的隐逸才不是为了避世,而是为了追求生命的自由和灵魂的安静。也就是说李白建功立业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为了证明自己。这里李白个性的张扬和独特,绝非杜甫能有的,甚至是杜甫有点不能容忍的。李白接受了儒家“兼济天下”的豪气,却抛弃了种种繁文絮节、循规蹈矩,继之以道家的潇洒自由飘逸自然,杜甫脑子里则充满了儒家的道德规范,两个人在思想人格上是有根本隔阂的。 所以,在李白因从永王而获罪蒙冤时,杜甫诗云:“世人皆欲杀,我独怜其才。”对此,郭沫若说:“(杜甫)只怜李白的才,而不能辨李白的冤,在他看来,李白仍然犯了大罪,非真狂而是佯狂,应该杀而可以不杀,如此而已。”此解正道出了李白与杜甫的不同:李白是一张扬个性追求自由的“狂生”,杜甫则是封建士大夫的典型代表,他们友谊是有的,相知则未必,某种程度上,他们甚至是对立的。

所以,李白是孤独的,李白的孤独一如陈子昂的孤独:“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在而涕下”⑥,只不过李白生性豪爽,并没有因孤独而走向孤僻,因挫折而放弃自己。而是纵酒放歌,把自己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思想,易于触动而又暴发强烈的感情,以诗的形式表现出来,流传千古。

我们应该感谢酒,酒浇去了诗人心中的块垒,舒展了诗人紧锁的双眉,诗人开始用灵魂歌唱,开始关于自由的想象,下笔千言,翩然若飞。然后李白颓然睡去,渐入酣梦的脸憔悴而又恬静。也许中只有在梦里,诗人的灵魂才能得到片刻的安宁和休憩,才能积蓄力量,以勇敢地面对明天。

所以,李白喝酒不是一种颓废和逃避,而是一种对痛苦的消解、一种对愤怒的宣泄,是一种灵魂的休憩和勇气的积蓄,是猛然碰壁的激流的迴漩,改变方向是为了重头再来。

四、李白的执着

李白爱酒而不役于酒,李白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他的追求。李白是执着的,只是他的追求注定是要失败的。因其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是不可能为当世所容的。

李白少年所受的教育比较复杂,首先是深受道教影响。在他的人格里,有一种与自然的亲和力;山水漫游、企慕神仙,终极目的都是要达到一种不受约束的逍遥的人生境界。所以他追求平等自由的思想倾向非常明显。另一方面李白又接受了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要求“济苍生”“安社稷”“安黎元”并且认为“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⑦其外,“以武犯禁”“不爱其躯”“盖伐其德”的游侠精神在李白身上也是存在的,追求“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⑧。

儒道侠本不相容,所以李白的思想也充满了矛盾和斗争。李白内心思想的相互冲突斗争结果最终形成了一种理想的美好的“拆卸组合”:以“平交诸侯,长揖万乘”的方式去“兼善天下”,然后飘然隐退,也就是“功成身退”。看似“拆卸组合”,其实追求平等自由的思想贯穿始终,连建功立业都要以自由从容的方式。李白把范蠡,鲁仲连,张良等历史人物作为自己人生的典范。其实这里李白犯了一个错误。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与范鲁张的历史背景已完全不同:范等皆是生逢乱世,君王们正急需人才以统一天下完成霸业,所以他们才不得不“降尊屈贵”以求得人才、范等才能建立不世奇功。而李白生逢盛世,唐朝经过一面多年的发展,已至巅峰状态,玄宗经过几十年励精图治也已自以为天下无事、可安享太平了;其实整个社会的矛盾已经发展到非常尖锐的地步。这是一个盛衰交替的时代,是封建社会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已不是个人能力所能扭转的了。所以,李白可谓是生不逢时。另外,李白性格太狂傲不羁,气质太飘逸洒脱,灵魂太高贵不屈,他的骄傲不可避免地触犯了皇家的骄傲。当“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⑨时,玄宗已经容不得他了。所以,就算没有小人馋毁,李白被“赐金放还”也是必然的结局。 于是,李白走出了长安,走向了民间,走向了山水,走向了生命的自然境界。只是胸中多了一种愤懑和不平,还有免不了的失望,同时还有抗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⑩这是李白灵魂的呐喊,建功立业如果非要摧眉折腰,那么功业不建也就罢了,不能仰天大笑,痛饮高歌,那么人生还有什么兴味而言。李白不经意地也是自然而然地把“开心”放在了首要地位,为了功业而失去人生的趣味,李白是不干的。所以,虽然李白在政治上失败了,但在思想上他依然在坚持自己,没有丝毫的妥协,没有丁点的后悔,依然勇往直前,宁折不弯。

其实至此,李白美丽的梦想基本上已被黑暗的现实击碎了,就像一面明丽的镜子,已经开始裂开了,马上就要碎掉了,却依然在做着最后的挣扎。这种挣扎的呐喊是最能击中人心的,这种碎裂的声音是灵魂飞起将逝的声音。所以,最能代表李白的个性,表现李白内心挣扎的作品,就出现在这个时期——以东鲁、梁园为中心的漫游时期,李白从四十四岁到五十五岁。

比如《梁因吟》,“歌且谣,意方远。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应未晚”李白“济苍生”的愿望虽然屡遭打击,却依然在内心挣扎浮沉,时时燃起希望的火光,驱散心头的迷茫与失望。只是这种希望,只有纵酒时才能燃烧。这种燃烧的声音,却通过《梁因吟》留传下去,形成李白人生的另外一种价值,也是李白人生真正的价值。

比如《鸣皋歌送岑征君》“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蝘蜓嘲龙,鱼目混珍。嫫母衣锦,西施负薪。若使巢由桎梏于轩冕兮,亦奚异于夔龙蹩躠于风尘?哭何苦而救楚,笑何夸而却秦。吾诚不能学二子沽名矫节以耀世兮,固将弃天地而遗身。白鸥兮飞来,长与君兮相亲。”这属于抗争时的愤怒,愤怒时的怨迁,怒迁后的超脱,也就是归隐的情绪。指天斥地,自比龙凤,甚至迁怒于一向敬重羡慕的申包胥、鲁仲连。其实是在矛盾冲突中暂时否定了自比申鲁的自己,退了一步,以赢得喘息。诗作却淋漓快意,毫不掩饰,不平之气顿出。

比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这里看似超越洒脱,其实是心有不甘,如果真的甘心退隐了,又何必想什么恩疏志乖,达贵穷悲呢?李白自己在劝自己,唉,算了算了,不要想那些东西了:“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终于压住了那种想往上冲的情绪,于是赶快煞尾:“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李白不敢再想下去,再想下去就没法收场了。 比如《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喝着喝着,那个天生自信豪放的李白就跳了出来,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先喝酒再说。一种压不住的用世愿望再次跃出,不甘埋没于草野,却又没有出路,只好喝酒,醉了就好了,醉了就忘了。其实李白已在为用世而愁了,“与尔同销万古愁”,隐逸山林,那来的愁?

比如《远别离》“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就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终于没有压住,又开始忧国忧政,并且想得比较具体(权奸得势,政治混乱)只是忧虑中仍然傲世独立,轻薄尧舜。这里面其实也还是带有怒的,报国无门的怨怒。 还有《北风行》,还有《独坐敬亭山》,还有《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的内心一直在挣扎浮沉,奔突徘徊。从“欲济苍生应未晚”的希望之光到“凤孤飞而无邻”的不平之气,从“恩疏媒劳志多乖”的心有不甘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放自信,再到“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之报国无门的怨怒。李白的思想一直处于矛盾和斗争状态,最终还是入世的思想占了上风。因为国政黑暗、风云变幻,李白的灵魂是高贵和博大仁慈的灵魂,他想拯万民于水火之中。于是,在各种矛盾的冲突斗争中,李白奋勇突围,他高贵的灵魂,在安史乱中,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由于过于高贵的灵魂和追求自由的思想,李白对于争权夺利和纷繁复杂而又至关重要的人际关系是不屑一顾的,蝇蝇苟苟勾心斗角是违背李白的个性的。他以为自己的才华可以直接超越这一些东西,他可以不受这些东西的羁绊。所以李白没有从权势的角度去分析政治,他缺乏政治的敏感,他太乐观了,他考虑的大多是人性的明朗、光明的一面,他不太去想人的心理还可以有多么阴暗。所以他陷于皇子争权夺利斗争的漩涡中而不自知。终因受聘为永王幕僚而蒙冤获罪,流放夜郎。

世人皆说李白天真,太不知趋利避害。是的,这没有错。但我认为这种天真恰恰是一种高贵。这种天真摒弃了人性的阴暗,张扬着人性的明朗;这种天真拒绝屑小卑劣的手段,崇尚光明磊落的义举;这种天真流淌着贵族精神的骄傲。正因为李白这种高贵的气质与灵魂,李白才不被群小所容,才不能为世人所理解。

李白在李璘兵败后四处辗转逃难,不久被捕入浔阳狱。后因宣慰大使崔涣和御史中丞宋若思营救而出狱,卧病宿松(今安微宿松县)。这时,李白仍是豪气未失,仍想建功立业,仍旧坚持功成身退:“抚剑夜吟啸,雄心且千里,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然后,“灭虏不言功,飘然陟方壶,唯有安期为,留之沧海隅。”(《赠张相镐》)但李白终未逃过被流放的命运,现实再次打击了他,“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⑾经常爽朗大笑的李白忍不住流出了泪水。是年,李白已五十八岁已近花甲之年。

乾元二年(公元759),李白和差官们行至白帝城,遇赦得释。李白喜悦之极,于归途中写下了《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写尽了重获自由的轻松愉快,也暗含了对自由生活的无限向往。

此后,李白徘徊于江南一带,用世之心仍未衰,仍有歌颂平定叛乱的诗,如《司马将军歌》;仍有豪放慷慨激昂的声音,如《江夏赠韦南陵冰》。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李白听到李光弼大军讨逆,还准备投身行伍,终因病未能如愿。公元762年,李白逝世于当涂(今安微当涂县),终年六十二岁。

一缕诗魂飘然而逝了,诗人美丽的梦早已被现实击得支离破碎,李白发出了最后的声音,仍包含了极强的自信:

临路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 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 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 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世无知音,谁为出涕?到了最后,一切都没有可能了,什么都不可希望了。李白把关注的目光最终投向了灵魂,仍然感到了孤独。李白的孤独是千古的孤独,孔丘也不会是他的知音。李白孤独而执着,执着而又孤独,一生的追求没有着落,却用彩笔在历史的长河中划出了无比耀眼的痕迹,用诗情在永恒的时空里留下了无比嘹亮的声音。这,铸就了李白生命无与伦比的辉煌。

五、李白的悲剧意义

李白是潇洒而又悲怆的。

李白的酒是散发着生命热度的酒。 李白的灵魂是高贵不屈的灵魂。 李白的自由是飘然如风的自由。

李白的梦想是人类共同的心灵深处最初的梦想。

只是这梦想从开始便蒙受俗世的尘埃,天长日久,上面就形成一层厚厚的尘垢,遮掩了它原本的清丽与明亮,蒙蔽了我们原本鲜活高贵自由的灵魂。是李白把它拿出来,用酒洗亮了,散发出美丽的光辉,却不能得到人们完全的认同。人们只喜欢它的光辉,却不愿去了解它的内容。因为人们受蒙蔽久了,便忘了自己原本也是有这种东西的。而这种东西太亮丽,太清华,便不免照出自己的黯淡和丑陋;它又太高贵太骄傲,便不免显出了自己的低劣和苟且。所以人们又有点容不得它。所以李白是孤独的,甚至是有点受挤压的。

李白又是勇敢自信豪放和执着的,又因他才华的横溢雄肆,他把自己的梦想设计得雄伟阔大而又美丽飘逸;他人生的终极目的是灵魂和生命的自由飘逸,他又想为这种自由飘逸建立一个底座和基础,这个底座和基础就是丰功伟业;丰功伟业是山,潇洒自由是云,只有山的稳固凝重,才能显出云的轻灵飘逸,只有山的高度,才能达到云的境界。李白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美丽的人生,功成之后,飘然而去,这样的飘然才不轻浮软弱,这样的隐逸才不是虚度人生,李白一生都为这个梦想而奔走,抛家别子,辞亲远游,他想让他建功立业的方式都是潇洒飘逸的,不屑于参加科举,不能够摧眉折腰。所以,在这个世俗的世界,李白失败了。

李白的失败是一种必然。他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但更深层次的悲剧在于,千年以来没有人真正读懂李白,没有人再提起个体的自由和独立,关于人性歌唱的声音越来越弱了。人们只是把李白当作不可触及的高峰来看待,只是喜欢李白想象的雄奇瑰丽、语言的清新典雅、气概的豪放激昂,很多时候,人们只是把李白当作一种标榜,而不求贴近他的内心。

试想,如果当时有人回应李白关于自由和独立的呼声,关于自由、解放、民主的声音在中国真正响起来,而不是李白一个人在四处碰壁、嘶声的呐喊,那么中国的“文艺复兴”就会随之而起,中华民族就不会等到鸦片战争的炮火攻破国门的时候才开始觉醒,等到“五四”的时候才扛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号。可惜,李白是孤独的。

今天,读李白的诗,我们应该有更多的反思。

用鲁迅的话来结束吧:“中国不是缺乏天才,而是缺乏培养天才的土壤。”

注释:① 唐诗学引论 《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115页.②李白 《经离乱后天恩流野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③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④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⑤同上

⑥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⑦李白《赠韦秘书子春》

⑧参见游国恩等主编的 《 中国文学史》 (二),2000年版,73页 ⑨杜甫《饮中八仙歌》 ⑩见注③.

⑾李白《江夏别宋之悌》.参考书目: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1999年,高教版.⑫刘忆萱 王玉璋 《 李白诗选讲》 1985年,辽宁出版社 ⑬阮忠《唐宋诗风流别史》 1997年, 武汉出版社.⑭林庚《诗人李白》 2000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

品味人生解读人性

影评_悲剧的人性,孤独的人生——《教父》_电影评论库

让阅读教学回归本真解读

老人与海悲剧意识解读

李白的人生经历

丁玲的悲剧人生

解读人生

从自我迷失到回归本真——解读《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普的精神世界

人生需要坚持

人生,贵在坚持

解读李白坚持人性本真的悲剧人生
《解读李白坚持人性本真的悲剧人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