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新输血不良反应

发布时间:2020-03-03 21:08:5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输血不良反应

1 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可表现为:单纯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呼吸障碍、休克等临床表现。 1.1 原因

(1)50%患者是由血浆蛋白过敏所致,包括多次输血刺激患者产生IgA抗体,当再次输血可引起严重反应。

(2)由于IgE抗体特异性所致的过敏体质。 (3)被动获得性抗体或免疫球蛋白聚体所致。

(4)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易发生过敏反应及对输注器械过敏等。 1.2 临床特点 (1)症状和体征

1)轻度 出现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关节痛等。

2)重度 出现支气管痉挛、口唇紫绀、呼吸困难、肺部哮鸣音、喉头水肿直至窒息、低血压、休克。有些患者易伴发热、寒战、咳嗽、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症状。 (2)既往有过敏史。

(3)外周血中白细胞轻度增高,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可增高等。 1.3 治疗 (1)轻度

1)一般暂缓输血严格观察。

2)可应用抗组胺药物,如口服苯海拉明等,或肌注盐酸异丙嗪25mg,或地塞米松5 mg加入补液中静脉滴注,或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5ml等。 (2)重度

1)立即停止输血。

2)保持呼吸道畅通,有喉头水肿危及生命时,应做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3)保持静脉输液畅通,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0.1%肾上腺素0.5ml。

4)应用氢化可的松100~200 mg或地塞米松5~15 mg或琥珀酸钠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 )500~1000mg,静滴或静注。

5)倘若出现休克,可用升压药间羟胺(阿拉明)20mg(可同时加用多巴胺 20~40mg )溶于 5%葡萄糖盐水 500ml中静滴。 6)必要时行心肺功能监护等。 1.4 预防

(1)既往有输血过敏史者输血前半小时口服抗组胺药,或应用类固醇类药(氢化可的松等)。 (2)不输注有过敏史的献血者血液制剂。

(3)对体内伴IgA抗体的患者需输血时,可输注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等。

2 发热反应

输血中或输血后 2 h内体温升高 l℃ 以上称为输血发热反应。 2.1 原因

(1)由于输血使患者产生了白细胞抗体或(和)血小板抗体或(和)血浆蛋白抗体,当再次输血时可发生发热反应。

(2)白细胞分泌某些细胞因子所致。

(3)血液制剂及采输血器具存在致热原物质或(和)输注细菌污染血液制剂所致。 (4)供受者红细胞ABO血型或(和)Rh血型等不相合输注,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所致。 2.2 临床特点

(1)常见于多次输血者或经产妇,并有反复发热史。

(2)输血中或输血后发热,可伴有寒战、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心悸、头痛等。 (3)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轻度升高等。 2.3 治疗

(1)停止输血,保持静脉输液畅通。

(2)为寻找致病原因,须保留输血前后血标本和输血器具等,随时送检。 (3)对寒战期与发热期患者,应注意: 1)寒战期

①保暖。

②给予异丙嗪25 mg肌注或氢化可的松100 mg静滴。 2)发热期

①物理降温。

②给予阿司匹林0.3g或安乃近0.5g口服或肌注,也可适量给予镇静剂地西泮(安定)5 mg口服。

(4)很多情况下常伴有过敏反应,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2.5~5 mg或氢化可的松50~100 mg,静滴或静注。

(5)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每15~30min测体温、血压一次。 2.4 预防

(1)血液制剂及采输血器具应确保无致热原物质,采血与输血应严格无菌操作。 (2)对反复发生发热性输血反应者采取预防措施,输血前预服退热剂等。 (3)对怀疑或诊断有白细胞因素所致,可选用去白细胞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输注。

3 溶血反应

溶血反应是指输血后发生红细胞破坏,以ABO血型不合输注最多见,且反应严重;而Rh等血型不合输注引起的反应则较轻。根据溶血发生缓急可分为急性(速发型)与慢性(迟发型)两种。 3.l 发病机制

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触发由免疫介导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主要涉及三个相互关联系统,即神经内分泌系统、补体系统和血液凝固系统,导致了三个危险后果: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3.2 临床特点 (1)起病缓急与血型及输血量有关

1)供受者ABO血型不合输注,患者输入10~50ml即可出现症状,输入200ml以上可发生严重溶血反应,甚至导致死亡。

2)供受者Rh血型不合输注,引起的反应多出现在输血后l~2 h,随着抗体效价升高症状加重。 (2)程度

1)轻度溶血 可出现发热、酱油色样尿或轻度黄疽,血红蛋白稍下降。

2)重度溶血 可出现寒战、发热、心悸、胸痛、腰背痛、呼吸困难、心率加快、血压下降、酱油色样尿,甚至发生肾功能衰竭,少尿、无尿等。

(3)休克 表现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大汗、皮肤湿冷、脉搏细弱和血压下降。 (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可发生广泛渗血及凝血障碍、皮肤淤斑、伤口出血等。全麻时患者发生伤口渗血、出血不止和血压下降是发生溶血的重要表现。 3.3 诊断

(1)根据患者症状判断

1)急性(速发型)腰背疼痛、脸色潮红、寒战发热、尿呈酱油色等,手术麻醉中发生原因不明的血压下降、伤口过度渗血等。

2)慢性(迟发型)多有输血史或妊娠史,输血后发生无其他原因的发热、贫血和黄疽等。 (2)立即采集患者血液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呈粉红色,并行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3)检测反应后第一次尿液(尿呈浓茶或酱油色可能是初次见到的体征),行尿血红蛋白测定,并检测尿常规。

(4)核对血液交叉匹配试验的血标本,患者的血标本与血袋上的标签信息是否一致。 (5)对患者输血前后的血标本、献血者留样血标本与血袋残余血再次进行红细胞ABO和RhD血型鉴定,观察有无血型错误或不相符合。

(6)再次对献血者与患者输血前后血标本进行血液交叉匹配试验,包括盐水介质、酶介质和抗人球蛋白介质;倘若发现患者血清中有某种不相合的抗体,应测定其效价及鉴定抗体特异性;输血后 5~10 d再抽取患者血清测定抗体效价。

(7)取输血后患者血标本中红细胞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倘若阳性可以表明存在血型不合输血的可能性。

(8)检测患者血清间接胆红素、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高铁血红白蛋白、尿含铁血黄素。此外,外周血中可发生血红蛋白下降、网织红细胞增多、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伴核左移。 3.4 治疗

(1)立即终止输血,建立快速补液静脉通路。

(2)0.1%肾上腺素0.5~1.0ml皮下注射,或加人5%葡萄糖注射液10~20ml静注。 (3)地塞米松10~20mg或氢化可的松200~300mg或甲基强的松龙500~1000mg稀释后静滴。

(4)由于病情需要输血,应遵循: 1)根据患者血红蛋白情况,可给予输注悬浮红细胞。倘若ABO溶血,应选用O型洗涤红细胞或悬浮红细胞输注;倘若RhD溶血,可选用 RhD阴性 ABO血型与患者同型悬浮红细胞输注。

2)ABO溶血患者倘若需要输注血浆制剂,应给予输注AB型血浆、AB型冷沉淀。 (5)为防止肾衰,应记录尿量。

1)根据尿量、尿色,可快速补液,可选用生理盐水或(和)葡萄糖盐水,及低分子右旋糖酐静滴。

2)维持尿量100ml/h,可适当给予20%甘露醇100~250ml静滴或呋塞米(速尿)40~80mg静注。

3)碱化尿液可选用5%碳酸氢钠125~250ml静滴,6~12h后可重复应用。 4)经上述处理仍然少尿或无尿者,可行血液透析等。

(6)维持血压,如出现休克,可选用阿拉明20mg或(和)多巴胺20~40mg静滴。 (7)合并DIC的患者,应用肝素钠治疗,4000U/h(每毫克等于125U)静滴,以后1500U/h维持6~24h;低分子肝素治疗75~150IUAXa(抗活化因子X国际单位)/kg·d,一次或分两次皮下注射,连用3~5d。

(8)严重病例应尽早进行血浆置换治疗。

(9)防止应激性溃疡,可应用保护胃粘膜的药物等。

(10)其他:四肢厥冷时要保暖,发热行物理降温(应用冰袋,切忌用酒精擦浴),呼吸困难或肺气肿时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可给氧吸入等。 3.5 预防

(1)加强医务人员责任心教育,对血液制剂的标签、血型鉴定与血液交叉匹配试验血标本标签正确地书写,仔细核对,严防任何差错。

(2)发血前仔细核对血液制剂血型、种类、剂量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与门诊号/住院号等。

(3)认真仔细地鉴定患者和献血者地红细胞ABO及RhD血型,进行血液交叉匹配试验。 (4)尽可能对患者和献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检,尤其是对经产妇和有输血史患者等。

4 细菌污染反应

细菌污染常见细菌是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少数为革兰阳性杆菌等。 4.1 原因

(1)由于贮血袋、采血器具和输血器具消毒灭菌不严。 (2)献血者采血部位及患者输血部位的不洁和感染病灶。

(3)血液贮存过久及血液存放冷藏柜温度上升导致血液制剂变质等。 4.2 临床特点

(1)轻者 以发热为主。 (2)重者 在输注少量血液制剂后立即发生寒战高热、头胀、面色潮红、皮肤黏膜充血、烦躁不安、大汗、呼吸困难、干咳、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血压下降、脉细弱,严重可发生休克、DIC和急性肾衰而死亡。亦可发生血红蛋白尿和肺部并发症。

一般情况以高热、休克和皮肤充血为最常见特征,休克时皮肤潮红干燥。在全麻下做手术的患者可能只有血压下降或创面渗血的表现,而无寒战与发热等。 4.3 诊断

(1)血袋中血浆混浊伴有膜状物、絮状物,出现气泡、溶血现象、红细胞变紫红色和有凝块时,提示可能有细菌污染。

(2)取血袋剩余血液行涂片检查,如镜检见细菌则证明污染。

(3)对血袋剩余血液、患者输血后的血标本及输血时所用补液进行细菌培养。 (4)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可增多等。 4.4 治疗

(1)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输液畅通。 (2)抗休克、防治 DIC和肾衰方法同前述。

(3)抗感染 应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应用几种抗生素。须做到早期应用、足量,对肾脏有毒性药物应慎用。待血培养结果出来后,再选用对该细菌敏感的抗生素。 4.5 预防

(1)严格进行采血与输血器具的消毒。

(2)血袋在应用前应严格检查有无破损,仔细观察抗凝液的澄明度。 (3)应用密闭系统采血与输血器具。

(4)对于不能确保无菌状态的血液制剂(如洗涤红细胞、低温保存红细胞等),最好能在制备后6h内输注完毕。

(5)血液制剂应存放在规定温度的血液专用冰箱内(全血、红细胞等存放在 4℃,血浆制剂存放在一20℃以下)。血小板制剂应在22℃保存,应特别警惕细菌污染的危险性。 (6)血液制剂从贮血冰箱中取出后应立即输注,且应在4h内输完,不得在室温久置 。 (7)血液制剂从输血科(血库)发出前以及输注前应仔细进行肉眼观察,如颜色、气泡、澄明度、溶血和凝块等情况,发现异常应停止发出或输注,并进行细菌学鉴定;倘若血袋有破损或封口有问题,血液制剂不得从输血科(血库)发出或输注给患者。 5 循环负荷过重

大量快速的输注血液制剂极易造成循环负荷过重,重则死亡。最常见于老年人伴有心肺功能不全、慢性严重贫血或低蛋白血症患者等。 5.1 临床特点

(1)输血中或输血后lh内突然呼吸急促、胸闷、端坐呼吸、头胀痛。亦常伴有极度恐惧、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口唇紫钳、皮肤湿冷、大汗淋漓、脉搏细弱、咳嗽、咯粉红色泡沫痰等。少数患者可合并心律紊乱,严重者短时间内死亡。

(2)肺部听诊先有哮鸣音,后有湿啰音,颈静脉怒张,心率加快、心音减弱等。 (3)X线显示肺水肿影像。 5.2 治疗

(1)立即停止输血。

(2)取端坐位,双下肢下垂于床沿下,四肢应注意保暖,密切观察。 (3)氧气吸入,可在湿化瓶内置50%酒精溶液。

(4)镇静药物 可应用吗啡10 mg皮下注射或派替啶(杜冷丁)5omg肌内注射;倘若患者伴有昏迷、休克和严重肺及支气管等疾病应禁用。

(5)快速利尿,可应用呋塞米(速尿)20~40 mg或依他尼酸(利尿酸钠)25~50 mg稀释后静脉给药;倘若患者伴有休克应慎用。

(6)平喘药物 可应用氨茶碱0.25 g或二羟丙茶碱(喘定)0.25~0.5 g加人50%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 20~40 ml稀释后缓慢静注。

(7)强心药物 可应用毒毛花苷0.25 mg或毛花苷C(西地兰)0.2~0.4mg加入2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0~40ml稀释后缓慢静注。注射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和心律等。 (8)血管扩张药物 可应用硝酸甘油0.6 mg舌下含服,每5 min服用一次,共 6次。严重病例可静滴酚妥拉明 5 mg,在用药时密切观察血压情况,对发作同时伴有高血压者尤其适用。如血压下降,应立即停用。

(9)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 静脉注射地塞米松 10~2 0 mg以降低周围血管张力,减少回心血量和解除支气管痉挛。

(10)其他 若无快速利尿剂、无扩张血管药治疗的情况下,可考虑给患者四肢交替结扎的方式,以减少回心血量,但注意肢体不要结扎时间过长,以免引起肢体缺血坏死。 5.3 预防

(1)根据患者的心肺功能情况及血容量确定输血量。 (2)选用悬浮红细胞。

(3)宜采用多次、小量,缓慢输血原则。

(4)对有心力衰竭贫血患者必须输血时,可选用小量换血法,即应用单采血浆机对患者进行一定量血浆采集,而后输入相同量的悬浮红细胞。 (5)必要时取半坐位输血。

(6)注意对患者肢体保暖,使周围血管扩张,防止心脏负荷过重。 (7)必要时可在输血前应用利尿剂和强心剂。

(8)应有专人负责患者输血观察,并记录输血输液量及尿量,注意出入量平衡。

6 枸橼盐酸中毒

全血及血液成分制剂大多采用CPDA作为抗凝剂,故大量输血或换血时血浆中枸橼酸盐达到1g/L易引起枸橼酸盐中毒。 6.l 临床特点

(1)最常见于婴儿、年老、肝功能欠佳的患者。 (2)临床表现

1)轻度患者出现不由自主的肌肉震颤、手足抽搐、低血压,婴儿换血时更易发生。 2)重度患者可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心电图示S-T段延长,T波或P波低平,严重者出现房早、室早及心室颤动等。 (3)实验室检查

1)血钙降低,血钾升高。

2)严重者可伴有ALT升高,白/球比例倒置。 6.2 治疗

(1)可应用钙剂治疗,即输注CPDA抗凝血 1000ml,神志清楚患者应予以口服葡萄糖酸钙 10~20ml;倘若患者神志不清应在心电监护的情况下,将稀释后的葡萄糖酸钙缓慢从另一静脉注射。

(2)当输血速度不超过每 500ml/10 min血液时,患者机体常可耐受而不必补钙。 (3)在用钙剂治疗时,应严密观察血浆钙离子浓度和心电图变化,倘若钙剂过量,可发生高血钙症,会造成患者死亡。 6.3 预防

(1)应用悬浮红细胞,少用全血。

(2)避免应用低温保存血和库存期过长的血液制剂。

(3)大量输血时可预防性应用钙剂,但须注意钙剂过量可致心跳骤停。

7 氨血症与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

全血和红细胞制剂中的血钾和血氨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又由于保存液中含有枸橼酸盐,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乳酸生成增加,使血PH值逐渐下降。尤其是婴儿、年老、肝功能欠佳的患者,大量输注保存期较长的全血和红细制剂,可使机体出现血氨增高、血钾增高及PH值降低等情况; 7.1 临床特点 (1)氨血症

1)患者可出现精神紊乱、昏睡、昏迷等症状。

2)可出现扑翼样震颤、肌张力增高、键反射亢进等体征。 3)典型的脑电图改变等。 (2)高血钾症

1)患者出现软弱无力,重则肌肉瘫痪和呼吸肌瘫痪,心房或心室颤动,甚至心室停搏而死亡。

2)心电图表现为T波高尖、P波低宽、ST段下降、QRS波异常等。 (3)酸碱平衡失调

1)大量输血患者常伴有一过性代谢性酸中毒,倘若肝功能良好及组织灌流佳,其酸中毒可迅速得到纠正。

2)在输血后几小时,大量枸橼酸盐代谢后生成碳酸氢钠,可导致机体代谢性碱中毒,故对大量输血患者,须慎用碱性药物。 7.2 治疗 (1)氨血症

1)积极消除诱因,停止输血。 2)无蛋白质饮食,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

3)保持患者大便畅通,如生理盐水或弱酸性溶液灌肠,口服或鼻饲25%硫酸镁30~60ml导泻。

4)口服新霉素2~4g/d,也可用甲硝唑(灭滴灵)0.2g,每天4次。

5)谷氨酸钠(每支5.75 g/20ml,含钠 34mmol)每次4支,加入葡萄糖中静滴,每天1~2次。输注保存期较长血液制剂引起的氨血症往往同时合并有高血钾可能,故不能应用谷氨酸钾。

6)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每天输液总量不超过2500ml。

7)昏迷患者保护脑细胞功能和防止脑水肿,可用冰帽。疑有颅内压增高,可用脱水剂25%~50%葡萄糖或甘露醇。

8)保持呼吸道畅通,深昏迷患者行气管切开。

9)患者伴有出血倾向可静脉滴注维生素K1,,合并有DIC者可用肝素钠或低分子肝素;休克时可选用多巴胺20~40mg稀释后静滴等。 (2)高血钾症

1)停止输注保存期较长的全血或红细胞制剂。

2)5%碳酸氢钠100~250ml静脉快速滴入,也可应用克分子乳酸钠。

3)10%葡萄糖500ml按3~4 g葡萄糖用1U胰岛素比例加入短效胰岛素(RI),充分混匀后静滴。

4)10%葡萄糖酸钙加入25%葡萄糖40ml缓慢注入,须在心电图监视下进行,时间至少15 min以上。

5)聚苯乙烯磺酸钠离子交换树脂(环钠树脂)25~50 g加入温水或 25%山梨醇溶液100~200ml保留灌肠,时间 1/2~lh,每天2~3次。

6)经过上述处理后,患者血钾仍然居高不下,可考虑紧急进行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 (3)酸碱平衡失调

1)一过性代谢性酸中毒,一般机体均能代偿,可密切观察,切忌用碱性药物。

2)代谢性碱中毒在轻度及中度时,也不需特殊处理,只需给予足量的生理盐水静脉滴入,即可使肾排出碳酸氢盐而得以纠正。

重症患者除给予生理盐水外,可给予氯化铵1~2g,每天3次口服,必要时可按每千克体重用2%氯化铵lml,可降低二氧化碳结合力约0.45mmol/L(1容积)计算得出给予氯化铵量,首次给予1/2,以5%葡萄糖溶液稀释成0.9%(等渗液),分2次静滴。滴注氯化铵可致低血钾、低血钠,过量可引起酸中毒,应用时需密切观察。对肝硬化、心衰以及合并呼酸者禁用,可选用盐酸精氨酸 10~20 g加人葡萄糖液中,每天静滴 l次。

8 肺血管微栓塞

8.1 原因

(1)血液贮存大约1周后,白细胞、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等可形成微聚物,它能通过标准孔径输血滤器,输入人体后散布到全身微血管造成栓塞现象。

(2)大量输血时,许多微聚物循环到肺,可导致肺功能不全;实施心脏等体外循环手术时,输入的血液制剂中含有微聚物不经过肺循环直接到脑导致脑栓塞发生。 8.2 临床特点

(1)临床症状取决于肺血管栓塞的范围和发作的急缓程度。

1)倘若小栓塞,症状可轻微或不明显,仅有心率加快,胸闷气促,时有低热。

2)倘若稍大栓塞则可引起呼吸困难、呛咳、剧烈胸痛、咯血、烦躁,体检可出现口唇紫绀、颈静脉怒张、两肺哮鸣音、心率加快呈奔马律、P2 > A2等。 (2)胸部摄片

1)小的多发性栓塞仅见支气管肺炎样弥漫性浸润阴影。

2)稍大肺动脉栓塞则有肺内楔形阴影,尖端指向肺门,底部与胸膜相连,可伴有胸腔积液。 (3)心电图检查

1)肺动脉微小栓塞则无明显改变。; 2)肺动脉主干栓塞时有肺型P波。 8.3 治疗 (1)一般治疗

1)轻者卧床休息,吸氧或辅助呼吸,镇静止痛。

2)伴有休克者应抗休克,维持收缩压12~13 kPa(90~100 mmHg)。 3)伴心衰者应给予毛花苷C(西地兰)或毒毛花苷。

4)可缓慢静注阿托品0.5mg,每天1~2次,以降低迷走神经紧张度,防止肺血管及冠状动脉反射性痉挛。

(2)抗凝血及溶血栓治疗

1)轻者阿司匹林0.3 mg,每天 3次,口服。

2)重者应用肝素钠12500U静注,然后每 4 h补充4000U静滴。保持下次注射前半小时部分凝血活酶生成时间(APTT)为正常对照的1~2倍,应用7~8d,病情稳定后减少剂量或改抗凝片口服,使凝血酶原时间保持为对照的2倍,持续3~6个月。也行溶栓治疗:链激酶,首剂2000~5000 U缓慢静注,如无过敏反应则以每小时10万U静滴,维持1~5 d,或尿激酶25000U缓慢静注,继以每小时 20万 U静注,共 24 h。 8.4 预防

(1)采用微孔滤器(20~40μm孔筛)。

(2)选用保存期较短的血液制剂,最佳选择是CPDA保存红细胞制剂10d以内。 (3)可选用去白细胞红细胞与洗涤红细胞。

(4)不应在输血同一部位输注林格液和静脉推注葡萄糖酸钙。

9 输血后紫癜

输血后紫癜较罕见,多见于有妊娠史的妇女或有输血史的患者,主要是由于患者机体内存在血小板特异性抗体,与献血者血小板上相应抗原起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这种复合物附着到患者血小板上,而被吞噬破坏。 9.1 临床特点

(1)患者有妊娠史或输血史,起病急,多在输血后5~10d发病,通常机体出现出血症状可连续2~3d,大多在1~2周后停止出血,是一种自限性疾病。2个月内血小板计数恢复至正常范围。 (2)症状与体征 全身皮肤黏膜有出血点、淤点淤斑,血尿,便血和呕血,甚至可以出现休克。

(3)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可低至 10×10/L。

2)骨髓涂片示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无血小板生成障碍。 9.2 治疗

(1)血浆置换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2)不能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可选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具体剂量:大剂量和短疗程静脉注射琥珀酸钠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500~1000 mg/d,连续 3~6 d;或选用静脉大剂量氢化可的松400~600 mg,甚至可达每4~6 小时500mg。 9.3 预防

患者需再输血时,应尽量给予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又称人类血小板抗原,HPA)相配合血液制剂。

910 血小板输注无效症

10.1 原因

(1)同种异体免疫因素 由于反复输注血小板制剂,使患者血清中产生了血小板同种异体抗体。当再输注血小板制剂时,会产生血小板同种异体抗原和抗体的免疫反应。发病频率与输注次数呈正相关。90%是由HLA-I抗体所致,10%是由HPA抗体所致。

(2)非免疫因素 脾切除术、造血干细胞移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热和药物(如两性霉素B)都可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 10.2 临床特点

(1)患者全身皮肤淤点淤斑无消失或反而增多,会出畏寒、发热等临床症状。 (2)2次以上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计数未增高。 10.3 治疗与预防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治疗是针对不同原因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1)非免疫原因所致是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并以增加血小板制剂的输入量来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效果。

(2)免疫因素为主所致则以预防为主。

1)配型相合的单采血小板输注 输注血小板 HLA-I与HPA相配合血液制剂避免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输注ABO型相合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 2)输注去白细胞血小板制剂

①白细胞过滤器 应用清除白细胞滤器可将每单位单采血小板中混杂的白细胞数目降至5×10 以下,这样可显著减少因输注异体单采血小板HLA不相合所致的血小板输注无效。 ②紫外线照射 紫外线照射也可破坏残存于血小板中的白细胞的活性,可以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但目前很少应用。

③浓缩血小板离心 根据血小板与红细胞、白细胞的沉降系数的差异,可利用离心方式将血小板中混杂的红细胞与白细胞部分清除,可使白细胞降至35×10以下,因而可以减少因 HLA不相合所致的血小板输注无效或延迟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

663)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输注 该输注疗法可封闭抗体,减少免疫因素所致血小板的输注无效。一般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400mg/kg连续5d后再输注血小板制剂能使 CCI值明显增加。倘若连用5d无效,还可将静脉丙种球蛋白剂量加倍,再输注 5 d后输血小板可增强血小板的输注效果。

4)其他 应用血浆置换每2~4d进行1次,每次置换500ml的血浆,总共6次,置换后可降低同种异体免疫抗体的水平,再输入血小板制剂,可明显提高输注效果。

11 继发性血色病

11.1 原因

(1)正常情况下,1000ml红细胞制剂中约含500mg铁,而每天人体排泄铁约lmg。 (2)倘若给无出血倾向的患者大量输血,加上长期输血患者合并溶血,铁就会不断积存于机体实质细胞中,引起广泛的组织损害,可影响心、肝和内分泌功能,称为继发性血色病(又可称为含铁血黄素血症) 11.2 临床特点

(1)类似于特发性血红素沉着症表现。

(2)铁沉积的靶器官是肝、心、皮肤和内分泌腺,表现为肝功能损伤,重则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可发生性腺功能减退、糖尿病、心包炎、慢性心衰、心律失常及皮肤色素沉着。 11.3 治疗与预防

(1)最有效的控制方法是对慢性贫血患者尽可能减少含红细胞的血液制剂次数。 (2)确诊患者可用去铁胺 500~10O0 mg连续 3~5d,肌内或皮下注射。 (3)可应用维生素C 1~2g加人补液,静脉滴注。

12 输血后出血倾向

12.1 原因

(1)患者在大出血时损失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剩余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又在止血过程中被消耗。

(2)随着血液制剂尤其是全血保存期延长,血液中的血小板和不稳定凝血因子已部分或全部破坏。

(3)大量枸橼酸钠输人引起机体凝血时间延长。

(4)静脉补充晶体溶液使机体剩余血小板与凝血因子被稀释。 (5)大出血本身造成止血功能不良。 12.2 临床特点

(1)患者创面(切口)处出血不止,皮肤有出血点、淤点淤斑。 (2)患者在麻醉状态下发生原因不明的创面渗血、出血。 12.3 治疗与预防

(1)为预防大量输血后可能引起的凝血异常,一般每输3~5U保存期较长的红细胞制剂,根据机体凝血因子活性或(和)血小板计数情况,给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15 ml/kg,冷沉淀物10~15 IU/kg以及血小板制剂、纤维蛋白原等。 (2)如已发生 DIC,应先用肝素钠再输血液制剂。

(3)如因机体血液中肝素含量过多所致,则应注射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剂量:鱼精蛋白剂量=1:1)。

13 空气栓塞

13.1 原因 主要是由于工作人员操作不当或一时疏忽所致。 13.2 临床特点

(1)患者在胸部先有一种水汽混合震荡的异样感,后可发生呼吸困难、咳嗽、胸痛、发绀、血压下降、脉细快,乃至昏厥或休克。

(2)可由于急性呼吸衰竭、脑出血而抽搐死亡。

(3)特殊体征,如视网膜血管有空气、皮肤呈大理石样花纹状及空气分割血管。 13.3 治疗

(1)立即停止输血。

(2)体位 使患者头低足高、左侧卧位,可使空气离开肺动脉口,集中在右心室尖端。 (2)对症治疗 吸人纯氧,应用呼吸兴奋剂(如可拉明、洛贝林),甚至可应用呼吸机治疗。 13.4 预防

(1)应用密闭式塑料器具,输血前需检查有无破损,在加压输血前必须排尽输血器管道中空气,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

(2)可用生理盐水灌注将输血器中空气排尽后再输血,输血完毕后及时拨针处理。 (3)加强医护人员的责任心教育,杜绝医源性疾病的发生。

14 低温反应

低温反应主要由于快速大量输入温度低于机体体温的血液制剂使患者体温降低,可使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增加,从而影响氧在器官与组织中释放。 14.1 临床特点

倘若快速、大量输注血液制剂,如100ml/min或更多,轻者会引起静脉痉挛,使输血困难或使患者畏寒不适;重者可引起心室停搏。 14.2 防治

(1)如果输血量少,输血时间长,可不必加温。

(2)对患者适当保暖,对输血肢体加温,以消除静脉痉挛。

(3)若大量快速(> 5 0m/min)输血时,红细胞需在专用血液加温仪中进行加温,温度控制在32℃,切勿加温超过 38℃。

15 输血后静脉炎

输血后静脉炎常见于输血或(和)输液时,将针头、金属导管或塑料管置入机体外周静脉所致。 15.1 临床特点

(1)常见在输血部位或沿导管处有轻度肿胀和红斑,可见沿静脉长轴发生明显肿胀、红斑、触痛、跳痛。

(2)局部淋巴结肿胀和全身性菌血症是少见的表现。 15.2 防治

(1)轻度静脉炎仅需用解痛药(去痛片或索密痛0.5tid)并同时热敷或用25%硫酸镁湿敷,每天3~4次,每次15min。

(2)对免疫抑制或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应特别注意局部症状,尽早应用相应抗生素治疗。 (3)输液时间持续48 h以上,应更换新部位或予以静脉插管输液、输血。输血前后均需用生理盐水输入,起到清洗作用,防止血液制剂尤其是红细胞凝集、溶血造成的血栓性静脉炎。

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题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演练

输血不良反应题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新输血不良反应
《新输血不良反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