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任志强:儿时的春节——50后的童年记忆

发布时间:2020-03-02 03:51:1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任志强:儿时的春节——50后的童年记忆

儿时春节的记忆任志强团中央的一家媒体让我说说儿时对春节的记忆,想让现在的年轻人知道过去的历史。我没时间安排采访,就写段微博,算是完成任务吧。任志强微博:中年时的爸爸,妈妈与哥哥,姐姐,我和妹妹(左一为任志强)我脑子里有印象的最初的春节,是在北京的平房四合院里渡过的。好像是"棉花胡同"机关宿舍的大院。院里住着许多个家庭,也有许多的娃娃。外面的天气很冷,脚上的鞋都露出了大脚指头。最令人高兴的是一家人围坐在暖暖的火炉边,听着电匣子里的歌声。

"围坐在暖暖的火炉边"似乎是小学时作文里常见的语言。那时没有暖气。四合院里的平房,家家都生着燃煤的火炉子。最初烧的是煤球,煤块,后来有了蜂窝煤。有些家还不是每间房间都能烧得起煤炉子。平常一家人会各有各的事,于是过节都空闲时,一家人围坐在煤炉前就成了件重要的事。印象最深的其实不是过年时说了些什么,吃了些什么?而是每年冬季过后,要拆下一节节的洋铁皮烟囱,擦去烟油,打成捆,挂在房子的屋檐下,保持干燥通风,防止铁皮锈化。这也表示着春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每逢冬天来临时,家里就忙着安炉子,将一节节的烟囱接上,直立到屋顶的高度再平行伸出窗外。上面的烟囱要用铅丝吊住,固定在房梁上。烟囱在屋内的距离越长,散热的面积越大。但烟囱是按量供应的,多了也买不到、买不起。大街小巷里常可遇见的是用旧烟囱皮修补烟囱的手艺人。家里一按炉子,孩子们就知道快要过年了。安风斗安炉子时,麻烦的是还要把窗上的玻璃取下,一是要安装一个风斗,留个钭口向上的通风口,交换室内的空气,防止煤气中毒,二是要用一块洋铁皮代替窗户,中间减出个洞,套住烟囱钉在窗框上,防止热传导发生火灾。那时,许多居民家的窗户还是贴的窗户纸。有的只有中间或局部是玻璃,周边也是贴纸的。冬天常常会遇到有煤气中毒的事故发生过年时会挂灯笼,贴对联、放鞭炮、抖空竹、吃糖瓜、烤火炉。不知道什么是日历的娃娃们,只知道天冷了,要安炉子,也就是说快过年了。拆了炉子,就是新的一年开始了。后来才有了过节吃饺子,逛厂旬,换新衣,去照相馆拍张全家福照片的印象。有时过春节会供应些瓜子、花生,也是孩子们的最爱。鞭炮则是奢侈品。要许多人在一起时,才舍得放上一两个。最重要的则是一家人在一起的亲情。忙碌的生活常常让一家人奔走四方。传统的春节则是一家人少有的共同团聚的日子。那一年春晚的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歌,唱出了亿万家庭的心声。这首歌之所以响遍全国,正在于现今的社会缺少的正是这种亲情。传统的中国文化中的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组合被打破之后,亲情也随之被淡化。或者说是被利益影响了。然而,血缘关系是无法改变和被替代的。亲情永远是生活中最应珍惜和感恩的!虽然没有了火炉,但节日的夜晚还是祝愿所有的家庭都能围坐在一起,让父母与孩子们团聚。让老人得到安慰,让幼童得到保护,让家庭充满活力。让爱相互传递。让阳光在爱的海洋中升起。儿时盼过年钟训存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物质生活极其匮乏,精神生活也非常单调,过年,就是我们小孩最大的期盼。儿时盼过年,是因为过年能穿上新装。我在家排行老幺,平时都穿哥姐穿后改装的旧衣服,只有到了过年,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新装。所以,除夕那天,我便早早起床,急不可待地穿上新衣服,美滋滋地约上几位同样穿新装的小伙伴走街串巷,在邻里街坊面前显摆 。虽然新衣服有些肥大,色彩也不鲜艳,但我们每张小脸上都洋溢着满足、快乐、幸福的笑意。儿时盼过年,是因为过年能吃上肉。小时候我家穷,平时,饭桌上肉不常见,只有大过年才可以尽情吃肉。每年腊月廿六过后,我家便宰年猪,俗称\'围猪\',也就是四户人家平分一只猪。年猪宰好后,父母便忙开了,把分到手的肉切成大小不一的片或块,分别用盐、糖腌起来,留到过年自家吃或走亲戚用,猪头肉、猪内脏等处理干净后,与咸菜或者白菜干一起焖成一锅,过年前家里人先享受。那时侯,每年春节前后几天,天天都有香喷喷的肉吃,真是大快朵颐。如今想起,肉香余韵尚留唇齿之间。儿时盼过年,是因为过年可以玩鞭炮。我家在农村,家家户户在除夕夜都有燃放开门炮的习俗。在我记忆中,从上小学开始,每年的除夕夜,我在家等开门炮放毕,便急忙拿起手电筒跑出去,与小伙伴一道四处寻找未燃尽的鞭炮,把一枚枚完好的鞭炮装进口袋里。因为拾炮的小伙伴很多,有时还要争,还要抢,场面相当激烈有趣。天大亮后,小伙伴们便聚在一起,快乐地玩起放鞭炮。那时,放鞭炮的花样也很多,有时一手拿香火,一手拿炮,点燃后立即扔向空中,看爆后的大红炮纸纷扬飘落;有时用破面盆、旧水桶盖住点燃的鞭炮,听听炮响带来的音效;有时把鞭炮埋进泥土里,只留炮芯,点燃后看其威力有多大。不管是哪种玩法,小伙伴们都乐在其中,一声声炮响也就成了儿时过年最欢快、最开心的乐曲。儿时盼过年,是因为过年有压岁钱。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农村,大部分家庭的经济都很困难,在生产队劳动都是计工分的,10分工大约值一块钱。平时,我们小孩几乎没有零花钱,只有到大过年的时候,长辈、亲戚才会给我们压岁钱。虽然,每年的压岁钱,大头给父母收缴起来,但我们还是可以截留一点自己花。过年那几天,就是我们小孩最开心的日子,可以买自己喜欢的糖果好好享受,也可以买一挂鞭炮拆成一枚枚慢慢燃放,有些女孩子还可以用压岁钱买到心仪的文具盒。儿时盼过年,是因为过年还可以看舞狮、听唱曲、吃年糕.....如今,那满载着童年欢乐的过年,将永存脑海,成为生命中难忘的记忆。童年记忆中的过年 1953年春节,北京的儿童在**前放爆竹1954年,东北各地的工人和农民们在春节期间展开盛大的工农联欢活动。 图为当东北各省农业劳动模范参观团到达辽宁省鞍山市时,受到工人们的热烈欢迎。1954年春节,河北省唐山解家套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小女孩陈小翠正在试穿妈妈刚做好的新衣。1954年,在朝鲜前线某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一起欢度胜利后第一个春节。这是欢度春节的集会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在表演化装高跷。1954年春节,河北省晋县五区刘靳庄的两位农村小姑娘快把秋千荡得和树梢头一般高了。1955年春节,北京市的小学生们慰问军人家属洪老先生和洪老太太。1956年春节,北京市宣武门外牛街的杨老太太正在看小孙女们游戏。1956年春节,《人民日报》、新华社、广播事业局、《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大公报》、《俄文友好报》、《北京日报》编辑部联合举办联欢会。图为相声演员侯宝林、郭启儒在晚会上表演相声。1956年春节前夕,四川双流县彭镇供销合作社的流动推销小组把大批年画及文具用品送到农村。这是彭镇乡第一高级农业社的社员们正在购买年画。1957年春节期间的上海街头。扯铃摊上发出一片嗡嗡声,吸引了不少小顾客。1957年,天津天后宫春节庙会景象。春节是结婚的好日子。这是1957年春节,辽宁省沈阳风动工具厂的工人鞠复海(新郎)和俞凤仙(新娘)在婚礼仪式上接受朋友们的祝贺。1959年春节,北京南苑人民公社的老太太们跳起了秧歌舞。1958年春节,北京市宣武区留学路副食品商店出动流动售货车送货上门 ,为居民服务。1960年1月30日,一年一度的北京春节环城赛跑从**广场开始。1961年春节,北京逛厂甸庙会的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大串糖葫芦。1960年春节,河南省郑州市区古荥人民公社幼儿院的孩子们为敬老院的爷爷奶奶演出小节目,给老人拜年。1961年春节,人们在江苏省南京夫子庙花灯市场上选购花灯。春节前夕,这是社员们正在购买年货最高兴的当然要数孩子们终于可以穿新衣了那时候一年可能就穿一次新衣服走在大街上屁颠屁颠的1955年春节,北京市的小学生们慰问军人家属洪老先生和洪老太太。新华社发去敬老院演出,给老人们拜年,送祝福

当然,新年的重头戏,还是除夕夜的那顿年夜饭 那时候全家一起包饺子,吃出来的是年味儿

只有过年这几天,能吃到大鱼大肉但是家家户户、老老少少,围在一起,开开心心过大年现在苦日子过去了,幸福的日子来临了。可年味儿却没有那时浓了。

任志强读书笔记

任志强经典语录

任志强语录

任志强:经典语录

任志强经典语录

80后的回信——写给任志强“大叔

00后的童年记忆

地产狂人任志强 读后感

任志强:担任会长这两年

任志强政协五提案

任志强:儿时的春节——50后的童年记忆
《任志强:儿时的春节——50后的童年记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50后童年回忆 春节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