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国家湿地公园发展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20-03-02 00:43:1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石嘴山星海湖国家湿地公园

1.公园概况

湿地保护面积43平方公里,水域23平方公里,成为集拦洪、蓄水、调节气候、生态园林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观区。域内除湖泊湿地外,大部分为荒丘沙地,有部分渔池和农田。在低洼地区土壤的次生盐碱化现象比较突出,盐碱土地面积相对较大;在湿地边缘分布有芦苇和菖蒲等,植物种类较少,覆盖度低,生物多样性相对匮乏。

2.区位交通

星海湖湿地公园地处贺兰山东麓洪积扇下沿,毗邻石嘴山市老城区东侧,距银川市84公里。

3.景观特色

整个公园由“六景一山”组成,即:鹤翔谷、百鸟鸣、白鹭洲、新月海、金西域、南沙海和中华奇石山。其中,中华奇石山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分为世界园、西北园、东北园、民族园、西南园、华南园、石嘴山精神园等10个园区以及民族大团结雕塑园、民族之花雕塑园、世界名人雕塑园、中国著名科学雕塑园等8个雕塑园,还有三十六计擎天柱、三十六计碑。

4.功能分区

目前,已形成南域、北域、中域、东域、西域、新域6个湖面景区,总面积32Km2。

5.项目设置 游览项目:鹿儿岛水上体育运动观光看台、2万平方停靠船舶的渔人码头和南沙海码头、3000平方米供游人观光的木制码头、2000平方米的钓鱼岛餐饮服务中心、豪华游轮1艘

管理项目:地管理站、湿地鸟类救护站、鸟类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站、鸟类投饲点、观测瞭望塔(台)、鸟类救护等设施。

6.开发运营

投资25亿元集中打造星海湖南域旅游景观开发项目。2012年12月,石嘴山市与中基浩泰投资集团签订星海湖南域开发合作项目协议,该项目规划星海银河秀场、开心繁星岛、星辰欢乐广场、星海银河娱乐、星海体育休闲广场、中央地产景观、旅游度假商业区、观湖地产景观等八大功能组团,建设30个景点和景区,开启“星海银河”的新景观。项目计划三年建成主体景观,五年建成全部景观。

编制《石嘴山市环星海湖开发景观规划》。规划总面积68平方公里,分三级圈层开发,其中一级开发区域45平方公里,二级开发区域23平方公里,三级开发区域为周边辐射区域。开发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滨湖大道、星海镇天然气等35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蓝波湾景区、中域东堤景观绿化等10个生态景观建设项目;中域和东域西侧清淤、中域和北域湖岸修护建设等8个水域治理项目及阳光谷、洗车营地等27个产业发展项目,共80个项目,估算总投资125亿元。

7.建设争议

在加大星海湖周边的环境整治,通过对煤矸石山、两个粉煤灰场的改造利用,将3座主要污染源建设成为绿宝石生态园、中华奇石山和人民公园的同时,湿地整治建设中也出现了生态问题。由于起初一味追求水面的宽阔宏大,因而忽略了生态问题的现实存在。比如东侧的百鸟鸣景区,原来除了一些渔塘和少量农田外,本就是大片的草滩、沙丘和浅水湿地,成群的鸟类在草丛中繁衍生息。在整治建设中本应留些沙丘岛屿供鸟类筑巢产卵,但现实情况是只有一望无际的水面,因为卵产在岸边总被一些无知的孩子拿走,鸟类的数量和种群开始逐年减少;在白鹭洲景区,整治前有大片高大茂密的芦苇,的确有白鹭、仓鹭、中华秋沙鸭、大鸨、黑鸛等珍稀鸟类出没,但整治后,芦苇不见了踪影,许多沙丘岛屿堤埂也消失了,这些鸟类也都远走高飞。

8.个案总结

本案的亮点是中华奇石山的创意,同时为类似荒丘湿地的景观设计提供借鉴,因地制宜的地域性和湿地生境的生态性是湿地开发利用的必遵原则。

二、银川国家湿地公园

1.公园概况

银川国家湿地公园,分为鸣翠湖和阅海两个园区。

阅海湿地公园总面积2100公顷,其中水域面积1200公顷,芦苇面积500余公顷,是银川市面积最大、原始地貌保存最完整的一块湿地。

鸣翠湖湿地公园总面积667公顷,鸣翠湖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景观优美,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研及科普教育价值。

2.区位交通

阅海湿地公园位于银川市北侧,距市中心仅3公里。

鸣翠湖湿地公园位于银川市东侧黄河附近,西距市区9公里,东临黄河3公里。

3.景观特色

阅海湿地由湖泊、沼泽、草甸、鱼塘等组成,湿地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完整,一首“千顷浦苇吐翠,万只水鸟飞鸣,荷花争香斗艳”的诗句是对这里的由衷赞叹。

鸣翠湖湿地公园集黄土高原、黄河、湖泊、芦苇、湿地等景观于一身,开辟了十大景点,湖边的水车是标志性建筑。

4.功能分区

阅海湿地公园按照其功能分为湿地保护、湿地展示、湿地游览以及管理服务四大类功能以及芦苇鸟类密生区、湿地恢复区、农田保留区、特色农业种植区、生态抚育林区、防护林区、景观林区、水生植物展示区等八大分区。

鸣翠湖分为南、北两湖,南湖属湿地保育区,不对游客开放;北湖为湿地休闲养生游乐区,为市民提供休闲养生、观光度假、拓展培训、运动健身场所。北湖又划分为东区、中区、西区三大功能区,东区以会议、休闲为主功能的景观区域;中区为生态区,可分为芦苇迷宫区和完全保护区;西区为本园主要旅游区和控制中心。

5.项目设置

阅海12个精品项目:苇荡飞鸿”(核心保护区)、“雪山飞鸟”(滑雪运动区)、“柳岸闻莺”(湿地观赏区)、“阅海水苑”(休闲度假区)、“水韵江南”(休闲游乐区)、“西夏民耕”(农家乐)、“江枫渔火”(渔家乐)、“贺兰绿海”(生态观光区)、“长溪飞鹭”(鸟类科普区)、“阅海观雪”(生态游憩通道)、“天天渔港”(湿地观赏区)、“天街灯火”(南部餐饮一条街——商务休闲)。 鸣翠湖10大精品项目:车水排云、碧水浮莲、千步廊桥、百鸟鸣翠、苇花追日、青纱漏月、迷宫寻鹭、白沙落雁、绿帐问茶、东堤夕照。此外,湿地科普文化中心新添项目,按1比15000微缩全国最美六大湿地公园,生动再现了东北、华中、华东、西南、东南、西北地区六个最美国家湿地公园的全貌。其中有湖北神农架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辽宁盘锦国家湿地公园、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广东星湖国家湿地公园。作为西北最美的湿地公园,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也在其中。

6.开发运营

2004年3月,宁夏阅海湿地旅游开发公司成立,同时成立了阅海湿地保护管理站。阅海湿地公园按照“以水景为主的集现代湿地旅游、适水产业经营、观光农业生产于一体的自然、生态、环保的综合景区”的个性定位,在阅海湿地保护区外,阅海湿地的发展与湿地周围农工的生产互相结合和促进,在生态农业、无公害水产品、水生植物种植、休闲观光农业等方面,引导和创新走一条西部地区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模式。

鸣翠湖园区坚持“以生态保护为主,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相互促进,永续利用”为主题,在打造湿地休闲观光基地、湿地野生垂钓基地、湿地科普教育基地、湿地拓展训练基地、湿地摄影基地的基础上,同时努力恢复原有自然风貌和湿地范围,有效控制和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和破坏。

7.个案总结

本案两区,一重保护一重开发,同时将湿地开发利用与农渔业发展相联系,探索一产三产化和三产持续化之路。

三、千湖国家湿地公园

1.公园概况

千湖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 573.2公顷,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珍稀水禽、湿地生态系统和进行水源地保护,同时开展科研、宣教和科普型生态旅游。

2.区位交通

千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千河谷地中游。

3.景观特色

千湖国家湿地公园,是以河流湿地特征为主,集河流湿地、库塘湿地、沼泽湿地特征于一体,是我国西北地区典型的黄土高原湿地。

4.功能分区

设有管理区、保育区、科研区、休闲区、新家园区五个功能区。

5.项目设置

水生植物园:占地1000余亩,属于湿地公园的科普宣教区,以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为重点,创建各种野生禽鸟类动物栖息的场所,达到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休闲娱乐相统一。

湿地门户区:占地面积61.2亩,建成松林花海、紫霞长坞、长林绿踪、花海走廊、桥头广场等7个功能区域,湿地博物馆和游客服务中心各1座,建绿地6.2万平方米,修建廊道、游步道2800余米。

珍禽观赏区:总面积51亩,由休闲活动区、花园景观区、鸟类观赏台三个部分组成。

西府秦风民俗园:占地面积143亩,规划分农耕园、灯火万家、野趣园、秦书苑、秦人坊、秦人牧马七个功能区,将在千湖南岸形成一个吃、住、游、玩、购综合性原生态民俗景区。 纸坊湾风景区:依托县城东边的人工湖泊,造就了高峡出平湖的独特湿地景观,在周边的山坡地上,建成了万亩农业观光园。

6.开发运营

2008年千阳县专门成立了湿地公园管理处,制定了《陕西千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项目建设期限为7年,即2009~2015年,工程规划建设总投资8854.45万元。前期建设为2009-2011年,重点建设内容是湿地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中湿地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绿化美化等项目,生态旅游工程中城关景区、新兴商务休闲景区等项目,管理处、站等基础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后期建设为2012-2015年,主要建设内容是湿地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中湿地生物资源保护项目、科研与监测工程、宣传教育与解说系统工程、社区共管工程、生态旅游工程中的段坊景区项目建设等。2011年国庆节前,千阳千湖国家湿地公园已开始接待游客,正式投入运营。

2013年,千阳县千湖国家湿地公园有限公司工作计划:一是投资1000万元,在千河北岸建设百花园,修建游园道路3650平方米,种植荷花、郁金香、薰衣草等花卉30余亩,安装荷兰风车1座、水车1组,建成儿童游乐场、射箭场垂钓平台等。二是投资300万元,在千河南岸建设3座观景平台,修建不同风格的景观廊架和观光台。三是投资130万元,在湿地公园南岸建成湿地水鸟养殖繁殖基地,建成繁殖救助中心,购买孵化、消毒、防疫设备,增加千湖公园水鸟景观,彰显湿地特色。 7.个案总结

湿地开发、规划先行,生产(万亩农业观光园)、生活(西府秦风民俗园)、生态(水生植物园)等协调推进。

四、姜堰溱湖国家湿地公园

1.公园概况

溱湖国家湿地公园以“水、湿地、生态”为主题,区内的湖泊、河流等占景区总面积37%左右,总面积26平方公里,目前对游客开放的景区面积7平方公里。溱湖湿地公园建成以来,先后获得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全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奖、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球湿地宣传教育基地、长江湿地保护与管理先进集体、江苏省自驾游基地、江苏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江苏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2.区位交通

位于江苏省中部里下河水网地区,是长江、淮河、黄海交汇的地方。 3.景观特色

随着溱湖生态环境的改善,溱湖已日渐成为各种鸟类和野生动物栖息的天堂,据初步观察和统计,现在每年都有30多种近10万只候鸟在溱湖栖息,“万鸟云集,千鹭飞起”已经成为溱湖的一大景观特色。 4.功能分区

溱湖湿地公园已形成以溱湖为主体的溱潼会船水文化景区,以中国溱湖湿地科普馆、科普长廊为主体的湿地科普教育区,以麋鹿故乡园、水禽园、鳄鱼馆为主体的湿地动物区,以湿地体验园、湿地精品园为主体的湿地生态展示区。 5.项目设置

先后投资近10亿元,大力实施了科普宣教中心、喜鹊湖度假村新扩建、湿地精品园、湿地体验园、探险乐园、军体乐园、农事乐园、麋鹿观赏园等景点设施建设;开展了湿地恢复、水环境治理等生态恢复工程,累计恢复湿地近万亩,栽植各类耐湿树木450多万株、水生植物130多万株,恢复本土绿地近30万平方米。 6.开发运营

先期邀请同济大学风景科学研究所、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院两家设计单位对溱湖湿地公园进行总体规划;2003年,又通过国际招标,选择深圳度假湾、中国东南建筑设计院两家单位,对编制的溱湖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完善,突出了湿地保护开发的主旋律;2005年,委托南京林业大学对溱湖湿地资源、旅游资源、森林资源 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系统论证和规划;2006年,再次邀请杭州园林设计院对溱湖国家湿地公园一期工程进行完善,并规划编制了湿地公园二期、三期工程详细规划。 7.建设争议

位于溱湖国家湿地公园西侧的“华侨城”项目,总投资25亿元,占地3000亩,是一个涵盖纯水岸别墅、养生温泉、湿地高尔夫球场、主题酒店、水岸商业街与古寿圣寺等多种配套为一体的开发项目,同时,该别墅群已取得预售许可证。可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文件第十七条也规定:禁止擅自占用、征用国家湿地公园的土地。确需占用、征用的,用地单位应当征求国家林业局意见后,方可依法办理相关手续。该办法第十八条还规定: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国家湿地公园内还将禁止从事房地产、度假村、高尔夫球场等任何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建设项目和开发活动。

8.个案总结

在系列规划指导下,个案将旅游开发与农渔生产相结合、良好的生态自然景观加上鲜明的地域人文特色是其运营的独特之处。

五、无锡梁鸿国家湿地公园

1.公园概况

梁鸿国家湿地公园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建成面积2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约11500平方米。梁鸿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是无锡太湖沿湖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点规划项目之一,项目总投资6.5亿元,无锡吴文化博览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为项目建设和经营管理主体。

经过建设,梁鸿湿地从一片杂乱无章的鱼塘、断头浜转变成了现在的河泊连片、碧水蓝天,草木繁茂、曲径通幽的自然生态景观园区,集中发展以文化展示、体验、宣教、观光、度假为一体的复合生态旅游。 2.区位交通

无锡梁鸿湿地公园处于伯渎河和望虞河的交汇处,位于无锡市鸿山镇东部的中国吴文化博览园内,距无锡市区22 km,苏州市区23 km。 3.景观特色

梁鸿湿地公园依托梁鸿孟光“举案齐眉”这一重大而又独享的文化资源,以弘扬和谐家庭文化为主题,建设梁孟和家庄园、梁孟恩爱祠、梁孟婚庆基地、梁孟婚纱摄影基地等,打造在国际国内有重大影响力的“恩爱主题公园”。 4.功能分区

湿地保育区:重在展示湿地的原生态,不做景点设置。 湿地体验区:由一湖一山多小岛组成,设有鸾石、芦苇荡、八仙荡、九洲荡、鸿太楼等项目。 湿地展示区:区内北片以开阔的水域景观为特色,一大一小两个湖,大湖湖的两侧构建人工湿地,分别为蒲苇塘(复合人工湿地)、三清塘(多级处理塘);小湖中营建沉水植物群落和漂浮植物群落,建设水琥珀景点,湖心岛上恢复植被,招引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及鸟类,建设为蛙鸣洲;中部以河流景观为特色;南片以小畦农田景观为特色,主要景点有金鳌苑等。 管理服务区:依托区内的河流建有水边小街“凤栖浜”,鸿义堂(湿地管理中心、保卫中心、游客接待中心)、鹤来庄(科教宣传中心、科研监测中心、野生动物保护站)、回眸斋(纪念品展销中心)。

湿地农业区:开发西施庄、鸿泉井、朱砂潭、舂米台、麻鸭漾等景点,游客还可通过认养等方式参与到种植和养殖的乐趣中,体验多彩的湿地农业。

湿地休闲区:以河流、河荡、河湾为景观特色,利用现有建筑,通过适当的改造,形成具有江南传统民居特色的村庄——先吴庄。庄内主要景点有以梁鸿孟光的故事为背景的迎晖阁、牛角亭、齐眉轩、十月酒坊。 5.开发运营

在江苏省发改委太湖治理专项经费的支持下,梁鸿湿地公园开展了湿地保护恢复工程;投资800万元对约800亩湿地进行必要的恢复,其中江苏省政府投资约30%,地方配套70%。 发展湿地农业。在沈家里、车家里建设果基鱼塘,其余地方仍然种植水稻;运用大地艺术设计稻—苇种植的星彩田,一大六小的七个圆形自然湿地像星星点缀在水稻田中,中间为芦苇湿地、两侧对称为千屈菜湿地、黄菖蒲湿地、香蒲湿地,通过这些自然湿地对区内农业污染进行净化,实现湿地农业“零排放”。在北头湾的稻田投放蟹苗,建设蟹田。

策划组织活动。湿地公园始建以来,组织植树活动和交通台自驾游、泰伯治水节及梁鸿相亲节等多场活动,对周边地区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社区参与湿地保护的积极性也在不断提高。 6.建设经验

1)沼泽湿地保护与恢复

塑造浅滩地形。打断各鱼塘间塘梗,并利用塘梗土方进行回填,塑造缓坡,形成水系连通,整体相对平整、局部高程有起伏的地形,有利于沼泽湿地的恢复,形成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深水区,两侧为浅水区的沼泽湿地,为涉禽提供栖息地和觅食场所。

恢复近自然沼泽湿地。在上述缓坡、塘梗等浅水区域放置芦苇,经过芦苇自身的分蘖和根状茎的繁殖,恢复以芦苇为建群种的沼泽湿地。 2)森林湿地保护与恢复

湿地保育区内原有桥头巷和吴家浜两处村庄沿河分布,村庄之间有香樟、广玉兰等苗圃,村庄内也有许多乡土树种,多样性较高,有水杉、香樟、构树、苦楝等,但未能形成一定规模的种群,工程中对该区房屋进行拆迁,再进行湿地恢复。

湿地保育区的东南角紧邻伯渎港大堤的区域原分布有42亩的杨树林,但该片杨树林为人工种植的纯林,物种组成单一,无明显垂直结构,物种多样性很低,通过人为干扰增加其物种多样性。

3)湖荡湿地保护与恢复

塑造水下地形。退渔还湿工程中将各鱼塘间塘梗全部挖开,挖深至0.77 m 的平均塘底面高程,将原有鱼塘群则打通形成一个完整的、底部有高低起伏的水体。同时,为了创造多水深的生境系统,在部分区域进行下挖处理,下挖深度达50cm,另在部分区域则进行上填处理,上填高度达1m。另外,为了提高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在地形改造过程中还构筑了一定面积的水下暗堤(保留了部分塘梗),顶高程 1.60m,高度为50cm,长度达 17m,宽度达12m,以满足不同水生植物对水位的不同要求,构造多样化生境。 生态岛及浮叶植被构建。利用塘梗土和塘底淤泥在大湖中堆积形成一个岛屿,岛屿结构形状是根据不同的风向、水流、土壤分布条件进行施工的。岛屿为生态排桩结构,在岛屿周围打上两层木质防护桩,防护桩顶端固定生长基质,恢复睡莲、芡实、荇菜、水鳖等浮叶植物群落。

湖滨带挺水植被恢复。以湖滨带斜坡上和构筑的水下暗堤为生境,构建挺水植被带,重点选取观赏价值高的挺水植物,同时兼顾景观效果和季相变化,构建单种群或共生群落,如恢复荷花群落、千屈菜群落、再力花‐花叶水葱群落、黄菖蒲‐慈姑群落等。水面以上构建灌丛湿地带,主要包括蔷薇、金钟花、三棱草等。 4)河滨带植被保护与恢复 自然驳岸植被修复。对于区内没有泄洪压力的河道尽量保留天然的泥质护坡,恢复岸线的自然曲线,采用自然缓坡、植树、植草等生态工程护堤。

生态驳岸植被修复。按照水位由水中向陆地依次配置沉水植被、挺水植被、湿地灌丛植被、湿生乔草植被。 石砌驳岸植被修复。区内石砌驳岸多分布在民宅附近,对于区内居住安全及宅基地的稳固有重要作用,不可随意拆除,工程采用绿化手段来软化驳。

水生植被恢复。在浅水区营建浮叶、沉水植物群落,在深水区营建漂浮植物群落,其中浮叶植物为芡实、荇菜等,沉水植物为苦草、菹草、狐尾藻等,漂浮植物为浮萍、槐叶萍等。 7.个案总结

梁鸿国家湿地公园同彩云湖一样都以环境治理为主,不过一个在城中,一个在城郊。个案巧妙借用“举案齐眉”典故开展文化旅游。

六、扬州宝应湖国家湿地公园

1.公园概况

宝应湖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约近1万亩,其中有近3000亩人工水杉林和4500亩的宝应湖。公园融湿地恢复保护、湿地生态监测、观光游览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 2.区位交通

宝应湖国家湿地公园毗邻宝应县城,西靠金湖,北依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淮安,东临“水上长城”京杭大运河,依托广袤的宝应湖以及园区内纵横交错的水网系统,形成以湖泊湿地为主的湿地生态系统。 3.景观特色

围绕“水”、“绿”、“野”、“趣”四大主题,融合厚重的运河文化和独特的里下河风情,着重发展特色旅游项目,丰富人文内涵和湖荡景观,力求形成“一湖一林、四区二十四景”,古运河水乡婉约文化旅游线。 4.功能分区

设有有机农业、生态别墅住宅园、青少年活动中心、综合服务区(临湖杉庄酒店)、内堤休闲风情带、沿湖风光带、水上庆典园等七大功能区块。 5.项目设置

宝应湖区多荷藕菱角,设计规划中就有“黄橙红柿紫菱角,不羡人间万户侯”的观荷采菱项目;湖区有个白鹿岛,名称由来就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在规划中也被充分利用。 6.开发运营

公园先后投入1.58亿元全面启动规划建设,完全由民营企业投资建设和经营, 集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生态住宅于一体。 7.个案总结

个案的不同之处就是3000亩水杉,且因为完全由民营企业投资建设和经营,科研教育功能相对旅游度假更是弱化。

七、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

1.公园概况

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属人工湿地类型,是由桃花溪上游人工修建的彩云湖、桃花溪部分河段和以净化城市生活污水为目的的人工湿地。湿地公园总面积为83.1公顷,其中湖面面积约21.6公顷、湿地面积达到8.2公顷、河道面积5.2公顷、绿地面积48.1公顷,由九龙坡区和高新区(40公顷)分区建设。这里原是一片被城市包围的臭水塘,经多年整治,组成了一个复合人工湿地生态系统。 2.区位交通

公园位于二郎科技新城中心,由原规划的二郎高科技公园东区与桃花溪溪河公园合并而成。目前,已有12条公交线路供市民选择前往。 3.景观特色

彩云湖公园的主打风格是“立体湿地”,形成溪流、池塘、梯田的组合,在立面展开湿地。同时,提取“桃林+人家+田地+溪流”等组合景观要素,从“湿地景观”、“生态保护”和“桃源文化”三个层面上打造“都市桃源”。 4.功能分区

湿地保护保育区(核心区):主要包括彩云湖和环湖部分区域及坝后扬声桥污水处理厂以下沟谷部分和河道西侧部分,占公园总面积近50%。 生态缓冲控制区:主要包括公园周边坡地林带及核心区周边水域,是公园湿地与城市之间的绿色屏障和保护壁垒。

湿地功能展示区:主要展示湿地的生态净化功能功能,对市民进行科普教育。 游览活动区:开展湿地景观观赏、品茗、健身等休闲活动。 公园管理服务区:主要包括湿地公园的管理、服务机构和设施。 5.开发运营

“污水处理厂(生态补水设施)→立体湿地→彩云湖湖体→立体湿地→桃花溪溪流”的线状布置形式,搭建起公园湿地生态系统的同时,它亦是彩云湖的水体净化系统。

从“水——岸——山坡——山顶”规划设计植物。水体的溪流部分选用净化功能强的水生植物以梯田等多种形式种植,在开阔的湖面上布置水上花园、植物绿岛(生物浮床),对水体起进一步净化作用;水岸边选用挺水植物、湿生植物及林带共同构成层次分明、景观绿化效应突出的群体植物景观;山坡上以游览区为主,选用景观树种搭骨架,以芳香植物、观花植物、观果植物或竹类加以点缀;山顶部分主要是生态缓冲控制区的防护林带,选用乡土树种和先锋造林树种,乔、灌、草有机结合,使植物自然衍替,逐渐形成稳定的生态格局。

立体的游览道路。半山腰、环湖的主游览道,深入溪流边、沟谷内和梯田湿地植物之间的游步道;在湿地保护保育区,利用高架的城市污水箱涵规划空中游步道,在保护湿地不受游人影响的同时,可从空中俯瞰梯田与溪流湿地;公园南侧的蟠龙大道人行道旁建设系列观景平台,俯视彩云湖。

建筑以“隐为主、显为铺”。湿地公园内所有建筑(单体建筑和组群)的布局与其所处环境有机结合,体现巴渝民居建筑风貌,做到建筑与山、水体相协调。除特殊要求的景观性建筑外,其余建筑层高均控制在2层以内,以保障公园的自然景观效果。 6.建设经验

1) 彩云湖水质保持

湖水人工循环:“流水不腐”,针对湖区北部两个湾部水质状况较差的情况,将植物净化床的出水经过管渠输送至各个湖湾,促进湖湾中水的流动,缩短湖湾换水周期,从而提高湖水的自净能力,将“死”水带“活”,防止局部形成死水。人工复氧装置:在彩云湖湖心、湖湾处安放活水装置。通过装置内的螺旋桨使得水的表层和底层不断地循环,从而使底层的水体具有充足的溶解氧浓度,避免了营养物质的释放,增强了水体的自净能力。环湖北岸设置雨水截流生物净化沟(渗滤沟):利用雨水截流生物净化沟上栽种根系发达的地被植物吸收和截流雨水径流中的悬浮物,使雨水得到净化后再排放入湖内。 2) 采取“引水成梯、垂直分带”让地形和植物做功

“引水成梯”是指利用彩云湖水库常水位为272米的水势,通过管道、沟渠向水库大坝下游沟谷两侧270米以下、坡度小于15%坡地上引水,形成跌落的净化池,状如梯田,在生物净化的同时还可增加物理净化的作用。“垂直分带”是根据湿地功能和河道洪水位变化的消落作用、植物的生长习性,形成不同水深和功能的湿地景观带,并根据不同的水深及植物生长习性种植不同的湿地植物,从溪流到山坡依次形成溪流过水带--低沼泽带--消落带--缓冲带--水土保持带,植物景观上形成高低层次上的变化。 3) 过水面积最大化

湿地的生态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湿地过水面积的大小。彩云湖湿地谷底面积较小,必须尽量扩大水流的过流面积,使水体尽可能地与基质及植物根系发生作用,提高其湿地生物净化能力。即通过构筑堤坝的方式抬升水位,从而扩大水域面积,在不同的高程面上形成平整的湿地净化池,加大湿地面积,使水充分与大气接触,得到曝气、充氧,从而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使水更具活力。

4) 对湿地内水流流速和滞留时间的优化

湿地中水的流速决定了水的滞留时间,影响植物的吸收净化,据有关研究:水流流速控制在0.7m/s以内,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使水更充分地与基质、微生物和植物发生作用,得到进一步净化。在减缓水流速度方面,主要采取三方面措施:一是根据净化池和溪流的深度及功能,选种相应的植物品种、合理的密度和面积,通过植物的阻隔作用来限制水流的速度。二是通过地形高差和地形塑造,形成洲、岛、跌池、滩地等来减缓水流速度,尽可能的消除水流的汇流效应。三是通过对跌落水池和地形限制,来改变水流方向,形成迂回水流路线增加水在湿地中的滞留时间,增长水流线路,提高生态净化效应。 5) 流量控制和均匀布水

彩云湖湿地中利用管道闸阀、沟渠水坝等设施来控制调节水量的大小和水流分布使之达到均匀布水的目的。

6) 生态化的驳岸和田坎设计

利用自然山石砌筑驳岸,使用土壤加水泥组成的泥土砂浆进行山石勾缝,其效果自然,也有利于植物生长;采用山区农民修筑梯田的方式修筑田坎,充分保障垂直方面进行绿化。 7.个案总结

彩云湖湿地作为以污水治理为目标的城市人工湿地,将湿地系统的处理功能、湿地的自然过程以及景观艺术结合在一起。

八、东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

1.公园概况

东鄱阳国家湿地公园规划面积36285公顷,其中湿地面积为35116.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6.8%。东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是亚洲湿地面积最大、湿地物种最丰富、湿地景观最美丽、湿地文化最厚重的国家湿地公园。 2.区位交通

东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境内,地处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鄱阳湖的东岸。 3.景观特色

该湿地具有典型性的由湖泊、河流、草洲、泥滩、岛屿、泛滥地、池塘、灌溉地等构成的自然与人工复合湿地系统。 4.功能分区

一城:鄱阳湖文化水城。

七区:汉池湖水禽栖息地保护与保育区、白沙洲自然湿地展示区、珠湖水源湿地保护保育区、青山湖人工湿地综合利用示范区、鄱阳湖文化水城管理服务区。

两廊:白沙洲景观大堤至长江防洪大堤的绿色廊道和县城、上头湖、青山湖、珠湖之间的蓝色廊道。

四基质:湿地保护保育基质、湿地恢复与重建基质、湿地可持续利用基质、生态旅游基质,四大基质对湿地公园起着基础性的调控作用。 5.项目设置

湿地科学园项目:建设总面积403.2亩。该项目主要建设布局为:天之区、地之区、水之区、服务区,其中天之区为鸟的天堂,地之区为植物及非物质文化宝库,水之区为水之泽国;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内外湖码头、湿地科学馆、科研楼、鄱阳居、鄱阳书屋、木船港湾、观鸟长廊、水族馆、鸟类环志站、采摘园、景观绿化等基础设施。 潘阳湖国际度假村项目:是集鄱阳湖休闲、度假、观光、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休闲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日光沙滩休闲活动区、花溪浏香企业会所区、山林环线游憩区、丹枫醒秋酒店会所区、生态度假休闲区、入口配套服务区等。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影视基地项目:该项目建设内容有影视拍摄基地、电影制片厂、明星住宅小区、高尔夫练习场等。 6.开发运营

在珠湖水源湿地保护保育区,通过对珠湖湖岸周边区域的建筑建设行为控制、污染源治理或搬迁、湖面养殖方式的调整、周边农村污水垃圾的综合治理、湖上旅游行为的规范化,实现对珠湖水质的保护。

在水禽栖息地保护保育区,加强日常,特别是候鸟迁飞季节、巡护、设立必要的水禽避难所和野外补食点,保护开敞的湖面和湖滨草洲、草滩。 在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区,通过退田还湖和对湿地植被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发挥自然湿地的水质净化作用,减少河流对湖泊水质的污染,同时营造湿地景观和栖息地环境。

在白沙洲自然湿地展示区,主要建设了鄱阳湖湿地科学园、修建湿地宣教馆、湿地植物园、鸟类救护站等,同时通过疏通水上交通通道、修建部分栈桥和观鸟设施、观景平台、科普展牌等,提供游客近距离接触、体验和了解湿地。

在人工湿地综合利用示范区,发展生态农渔产业,示范带动周边湿地农业的良性发展。 在城市湿地休闲区,利用位于城市中心的区位优势建设并发挥其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休憩场所的功能。

在鄱阳湖文化水城及管理服务区,打造以鄱阳湖湿地文化为特色的购物、餐饮、休憩于一体的服务走廊,建设鄱阳湖影视城等项。

重点打造湖景观游、湖侯鸟游、湖美食游、湖运动游、湖文化游、湖养生度假游六大系列,努力把鄱阳打造成集旅游、度假、科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国内外著名生态旅游休闲目的地。同时提出“T-S-R”旅游新概念,该概念是以环保和公益为核心,明确了旅游企业和游客在发生旅游行为时,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7.个案总结

良好的生态基地以及每年大量白鹤的到来是东潘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的优势所在,绿色旅游理念的倡导是其发展的亮点。

九、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1.公园概况

占地面积11.64平方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受西溪公园开发的带动,周边已成为杭州新的低密度高档住宅区域。在2012年,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同时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区位交通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部,距离杭州市中心仅5分钟车程,距西湖不到5公里。 3.景观特色

以鱼塘为主,河港、湖漾、沼泽相间的次生湿地。它蕴涵了“梵、隐、俗、闲、野”五大主题文化要素,分区特征为“南隐、北俗、东闹、西静”。 4.功能分区

三区:东部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实行完全封闭,主要任务是保育、恢复、培育,营造具有湿地多样性物种的原始湿地沼泽地;中部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西部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实行一定年限的全封闭保护,营造原始湿生沼泽地。 一廊:一条50米宽的多层式绿色景观长廊将环绕保护区,自外而内由常绿高乔木、低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水边植物五个层次组成,不仅可观赏,还有着提示漫游线路、限制随意进入等导引功能。

三带:紫金港路“都市林阴风情带”、沿山河“滨水湿地景观带”、五常港“运河田园风光带”。 5.项目设置

“一馆”,指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湿地博物馆。

“二中心”,指湿地科研中心和湿地科普中心。主要吸引国内外一流湿地研究机构、专家学者设立分支机构、开展科学研究。

“三区”,指朝天暮漾、千金漾和桃花滩3个观鸟区。

“四园”,是湿地植物园、生态渔业园、西溪农事园和自然体验园。

“五站”,指环境监测站、气象观测站、候鸟环志站、水循环实验站和野生动物救助站。 “六基地”,是物种培育、十里桃花、百顷芦苇、千棵柿树、千年竹子、万点梅花基地。 6.开发运营

公园共分三期建设,总投资88.4亿元,建设期6年。一期占地3.46平方公里,总投资15亿元,主要包括生态保护区、生态恢复区、历史遗存保护区、服务设施区等。二期占地4.89平方公里,总投资30亿元,涵盖了花蒋堤特色景观带,湿地生态保护区、民俗文化展示区、曲水庵湿地景观区。三期占地3.15平方公里,总投资43.14亿元,分为西溪五常民俗文化村,农耕文化体验村、西溪艺术集合村、湿地大众休憩村。

建设“生态湿地”。减少人为影响,除湿地内原居民的外迁和建筑拆除工作外,西溪湿地每天的游客量被控制在10000人左右。

建设“科普湿地”。建设“水下观光长廊”,沿着木阶梯走到水下,透过两边的玻璃可以看到河道的剖面,水深超过2米,从几厘米到几寸不等的植物根系清晰可见,如同置身水中,与湿地生态系统的动植物有了最亲近的接触。西溪湿地公园还设立湿地科普展示馆和3个生物修复池,将西溪湿地中生态环境较好、最精华、最具湿地特色的区块实行相对封闭保护,杭州市农科院、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都已将西溪湿地公园作为科研基地。

建设“文化西溪”。留有各个时代的墨迹,米芾的“十里荷花飘磬远,一溪芦雪入庵深”,普通民居墙基上刻的“林外斜阳穿墙入,门前溪水和琴来”,无不衬景应时西溪的民俗风情也和文化遗存一样被完好保留:上世纪30年代的民居、70年代的三深大会堂,90年代的小洋楼等各个年代的建筑构成了河渚街的民居博物馆;梅竹文化区、烟水渔庄、高庄等景点则将西溪农耕文化中的养蚕织布、婚嫁、社戏、船拳、龙舟竞渡一一呈现。 7.建设经验

在把握量的控制前提下,建设高标准、高技术、高效率、生态型和节约型的基础设施共享系统。

保护为主,以湿地公园的形式实行“积极保护”。适当开发,负载历史文化保护、民俗文化延续、湿地文化教育和普及等社会功能。

搬迁原先西溪地区农户和单位,总建筑面积降至1万多平方米,容积率仅0.38。景点建筑不超过二层。

配套设施选址在现状民居集中的区块,同时与民俗展示相结合。生态休闲设施以会馆、企业总部、主题沙龙、创作基地等形式推向市场。 通过门票销售等手段控制入内人数。公园内只能步行和舟行。 8.个案总结

西溪借助电影“非诚勿扰”成功实现了自身的营销,吸引了人气,同时又基于环境承载力考虑限制每日入园游客,生态环境、科研教育、地域文化皆有所体现。

十、安邦河国家湿地公园

1.公园概况

安邦河国家湿地公园是在安邦河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兴建的,总面积10295公顷,其中核心区占38.7%、缓冲区占23.7%、实验区占37.6%。是典型的内陆湿地与水域生态系统代表性公园,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湿地宣教中心。 2.区位交通

公园地处安邦河下游,距双鸭山市区不足60公里,筑有平坦的柏油路直达湿地核心区。 3.景观特色

公园保存完整自然性原始景观尤为突出,以多种类型湿地为主的自然景观与以北大荒民俗文化为主的人文景观相互交融,为公园开展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休闲观光服务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4.功能分区

分为生态园、水上乐园、风情园、观鸟园和公园入口五个部分。 5.项目设置

自然景观项目:荷花湖、塔头、芦苇床、白露湖、蒲棒沟、菱角泡、西泽湖、情人岛等。 人文景观项目:宣教中心、北大荒民俗博物馆、文博馆、芦荡桥、观鸟台、栈道观鹤、游船码头、海盗船娱乐城、拓展训练营、湿地宾馆、农家饭庄等。 6.开发运营

安邦河国家湿地公园以“生态、宣教、科研”为内涵,走过了一条由建区依始的严格保护到中期的以耕养湿、退耕还湿和现在的科学利用、以湿养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全国退耕还湿、湿地资源的科学利用进行了有意的探索。 7.个案总结

安邦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发展与退耕还湿工作同步进行。

十一、白渔泡国家湿地公园

1.公园概况

白渔泡国家湿地公园占地160公顷。公园内沼泽湿地占90%以上,有90%的芦苇覆盖湿地中部水面,是毗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保留原始地貌最为完好的一块湿地。 2.区位交通

公园位于哈尔滨道外区巨源镇,距市中心25公里,处于道外区松花江南岸的湿地,呈狭长分布。 3.景观特色 湿地由湖泊、沼泽、草甸等组成,白鱼泡湿地公园的旅游产品的核心体验是:蓝天碧水绿苇、与鸟同游、与鱼同乐。 4.功能分区

公园将划分为湿地公园管理区、湿地保育区、湿地科学园区、湿地保护与利用示范区和湿地旅游开发区五个主体部份。湿地公园管理区包括入口管理服务区和湿地保护宣传长廊;湿地保育区包括湿地重点保护区和湿地科研监测区;湿地科学园区按主题分为湿地动物园、湿地景观观赏、湿地鸟类观赏和湿地保护知识长廊;湿地保护与利用示范区包括湿地恢复区、鸟类栖息地保护区和生态种植业示范区;湿地旅游开发区包括鱼塘垂钓、荷塘采摘和水上游乐等休闲游乐区。其中,湿地重点保护区面积为67公顷,是湿地公园的一级保护区域,主要功能是保持园内湿地生态系统平衡、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保障候鸟迁徙及繁殖。 5.项目设置

接待中心区、钓鱼区、别墅区、花园运动区、水上人家、种植园区、养殖区、果园区、稻香村、中央湿地、水上野餐区、芦苇迷宫区。 6.开发运营

白渔泡湿地公园自成立以来,不断探索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办法,通过从农民手中回购湿地复种芦苇,彻底清理湿地内的垃圾,重新设计给排水工程,修复周边围堰。湿地公园投资120万元全面安装监控系统,实现了对湿地进入人员的监控以及对野生鸟类鱼类的监测;投资150万元引进适宜树种在白渔泡周围植树造林,通过造林进一步保证白渔泡湿地的原始生态。

湿地公园规划投入8000万元,打造一处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5万平方米的湿地温泉会所。湿地温泉会所将打造温泉洗浴中心、理疗中心、健身中心、餐饮中心、休息中心、娱乐中心等配套设施,其中温泉洗浴中心分别设立室内、半室外、室外温泉池等,突出湿地温泉和北国风光的特点。 7.个案总结

以沼泽湿地为主白渔泡国家湿地公园引入科学研究及监测部门,对湿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和湿地生态恢复工程进行实时的监控和引导。

十二、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

1.公园概况

苏州太湖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4.6平方公里,是目前环太湖地区规模最大、文化底蕴最丰富、原生态保护最完善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2.区位交通

太湖湿地公园位于高新区西部镇湖街道的游湖地区,离苏州太湖仅1公里。 3.景观特色

公园由风车堞影、栈桥探幽、悠然双亭、八仙过海、鸥鹭栖归、芦荡迷宫、渔舟唱晚、落日听涛等八大景观串连而成,是一个集水生植物观赏、生态科普、候鸟栖息、步道游览等旅游项目以及芦苇荡、生态湿地景观为主的生态主题公园。 4.功能分区 湿地公园的功能定位是集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度假休闲、旅游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根据承载的不同功能和比较优势,合理划分功能区,规划了水乡游赏休闲区、湿地生态培育区、湿地渔业体验区、湿地生态休息地、湿地展示区、原生湿地保护区、湿地生态科教基地,形成特色突出、分工明确的七大功能区。 5.项目设置

世博苏州新馆:整个展馆体现了“精、细、雅”的建筑特色,融汇了廊、亭、桥、门、窗等苏州元素。

太湖博物馆(筹):将通过对太湖地质生态演变、生物进化、民俗文化、渔耕文化和农耕文化等人文发展和历史的介绍,综合运用高科技手段,形象展示太湖与人类相依相存、和谐共生的悠久历史、生态现状和未来趋势。

熊猫主题广场:占地近3000平米,紧邻苏州太湖大熊猫科普馆,熊猫主题广场作为娱乐,餐饮,商业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广场,还包括了公园新项目湿地探险XD影院,近200平米,可容纳90人同时进餐的熊猫主题餐厅,超过100平米的熊猫主题商店,以及熊猫主题休闲长廊等配套设施。

大熊猫科普馆:大熊猫新月、竹韵在此安家。馆内设有两个室内活动区和两个室外活动区。 太湖风情湖滨沙滩浴场:占地近万平米,是集游泳、水上娱乐、沙滩运动、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湖滨休闲娱乐区。

太湖春天湖景餐厅:依水而建,包括可以容纳600人同时就餐的餐厅,一个容纳120人的多功能会议厅,及近千平米的湖景露台,是集美食、会务、户外party、时尚沙龙、艺术品鉴赏为一体的多功能餐厅。

此外有桃源人家、湿地知识长廊、农夫果园、水上活动中心、乐活林、渔矶台、天鹅湖、珍禽部落岛等项目。 6.开发运营

圈层开发。即内圈以生态完善的湿地为核心区,中部为服务、休闲、展览、新农村产业等功能区,外圈为湿地公园协调区。

分期开发。一期工程为游湖中心水域,开放2.3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占71%,建设内容以修复、整理、造景为主,结合当地自然人文特色,展现太湖特有的渔文化、刺绣文化、农耕文化,成为集旅游娱乐、休闲度假、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多功能公园。公园投资近4亿元,园内建有各种桥梁52座,干道、支路、步行道和木栈道总长30多公里。二期工程则为游湖中心水域的外围区,面积2.3平方公里,以原生态保护、利用为主。 7.个案总结

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开发融入新农村建设之中,新中式风格在其建筑和小品等构筑物中得以应用。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

湿地公园案例总结

国家湿地公园解说词(初稿)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

风景园林工程项目(国家湿地公园)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简介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湿地公园

江苏五大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国家湿地公园发展案例分析
《国家湿地公园发展案例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