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乱世不用重典辩论稿

发布时间:2020-03-03 16:08:5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主辩稿

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对方辩友,各位观众,大家好!

刚才对方辩友所提到的X点我方并不赞同,一是……二是……

而我方坚持:治乱世不应用重典

乱世不用重典,指的是越是在时局动荡之时,越要注意教育、引导和监督等非惩戒手段的使用,不能动辄使用重典。

一个人生病了要治病,首先要查清病因,对症下药,才会药到病除。否则肯定是治不了的。所以,要治乱世,首先应该先弄清楚乱世的原因。社会*,公民犯罪,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有政治的、经济的、心理的等等,甚至天气都有影响,难道对方辩友可以把产生乱世的因素简单归结为是“轻典”所导致的吗?既然乱世并非轻典所造成的,那么所以重典就能解决问题了吗?

其次,从用重典的实质来看,用重典其实是一种威吓作用。是希望通过一些严厉的甚至残酷的刑罚来预防犯罪。但这只不过是一个愿望而已,事实上,并非如此。明代朱元璋把贪官剥皮最终也未制止住贪官们“朝杀而暮犯”。一些人之所以犯法是因为都有一些逃脱惩罚的侥幸心理,根本就没有想过惩罚的轻重,所以,犯罪不在于刑罚不够重,而是因为很多人逃脱了惩罚。因此,重典,对于这些人来说是没有威吓作用的。另外,一些犯罪,是人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进行的,并非出于自己的意愿。例如因为发生争执而导致杀人。那是不是说,如果制定一个杀人者要朱灭九族的重典,就能阻止杀人事件的发生呢?

第三,从用重典的后果来看,重典非但治不了乱世,反而会让乱世更乱。重典的制定,本身就是违背人道的,在重典镇压下的人,对社会必然会产生不满,长期的不满肯定会导致人民的反抗。“官逼民反”、“失民心失天下”。历史上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秦朝两代统治者在重刑主义思想支配下用刑罚镇压人民,手段极为残酷。赢正沿用连坐、诛族的规定,致使冤尸遍野。这种极端重刑主义很快就导致了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

隋炀帝时期,天下大乱,当权者以重刑镇压,发布更多严酷的法令,于是招致更猛烈的反抗,最终都是逃脱不了灭国的命运。

这些历史事实就是治乱世,不能用重典最好的证明。

重典不是治理乱世的良药,重典会让乱世更乱,因此,治乱世用重典,我们是坚决反对的。

二辩(招)

谢谢主席!评判,各位观众,大家好!对方辩友(指出对方的错误)

孔子说过 “不教而诛谓之虐”意思是说 如果不先教导和规范,而加以处罚,那是对人的一种施虐。靠施虐去改变社会,改变人的行为,是违背人性的。

一个集体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下面,我们不妨把眼光收回来,看看发生在我们小学生身边的事例,当一个班级里纪律出现混乱时候,我们许多高明的老师,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扭转班风,例如教化、激励机制。但如果,老师是靠制定一些过严的班纪来制约我们,例如体罚,变相体罚,犯个小错误就犯抄书几十页,那么,我们必然会产生逆反心理作出更调皮捣蛋的事,也有些同学在严惩之下,出现“破罐子破摔”的心态,这样,班风非但没得到扭转,反而会更乱。

可见,严惩只会禁锢思想、压制人的不满,最终还是会导致更恶劣的后果。

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就有过这样一个故事:陶行知先生在担任某小学校长时,看到一位学生用泥块砸另外的同学,就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办公室去。在办公室里,这位校长没有对学生进行严惩训斥,先奖励他一颗糖,表扬他能准时到达办公室。再奖励他一颗糖,表扬他在即将打架的时候听老师的话立刻停止……当陶行知掏出第四颗糖的时候,犯错的学生已经泪流满脸地向校长认错。

三辩(胡)

谢谢主席!评判,各位观众,大家好!(先质疑对方的错误)

孔子说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认为“以德服人”,强调的都是以礼教、提高人的修养为治国之道。治国,平乱,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压制。

大禹治水,为什么能成功,他是用“疏顺导滞”的方法平了水患。在他之前,大禹的父亲也治过水,用堵的方式,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对社会中的乱象,简单的堵,镇压,结果必然失败。梳让民意疏导,乱世就会得到平治。

治乱,历史上有许多成功的例子,但解决的方法,并不是用重典。 例如,汉高祖刘邦入关后,社会动荡,他并没有用重典去镇压,相反,他吸取秦亡的教训,对刑罚有所减轻,法条大为简疏。这种政策稳定了政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达到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

在刚过去的春节里,我国经历了一下历史上罕见的雪灾,在交通、电力、生产、生活等方面造成了一定的乱的局面。这时候,我们的主席胡锦涛,总理温家宝深入救灾第一线参与救灾。各地政府发动各方力量进行支援。最终战胜雪灾。在这一度混乱里,政府采用的不是重典镇压,靠的是引导民风,收服民心。

结辩:(钟)

谢谢主席!大家好!

对方辩友今天的错误就是:第一,概念不清。将法律狭隘地等同为重典……第二(以上只是举例,根据实际情况概括,如:前后矛盾、以偏概全……)

我方认为,治乱世不应用重典。

第一, 乱世用重典是与现行推行的民主治法是背道而驰的。用重典提法不符合法治精神,严格执法本应是法治的一贯原则,不能因人、因事、因时而偏轻或偏重,“乱世重典”与“公平执法”是相违背的。

第二, 重典不能治乱世。这已被历史经验反复验证。1914年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以“重典”威慑人民,颁布《暂行新刑律补充条例》15条,增设了一些罪名,并加重了原来的许多刑罚。结果是袁世凯只当了83天的皇帝,成为天下的笑柄。

第三, 重典之下乱世更乱。乱世的社会下,百姓本来就人心惶惶。用重典进行压迫必将人民逼向绝路,乱世必然会更乱。斯巴达克大起义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起义发生后,镇压起义军的军事统帅克拉苏为强迫士兵进行战斗,对士兵实行残酷的“什一法”,规定凡临阵脱逃的10人杀1。但是克拉苏仍屡战屡败。后来,克拉苏对起义者进行残酷报复,他把6000名被俘者钉死在卡普亚到罗马沿途的十字架上。但是奴隶的斗争火焰并没有熄灭,起义的余部仍战斗在意大利半岛上。可见用重典,社会将会走向“四面楚歌”到“穷途末路”的地步,最终走向灭亡。

典是一定要的,典不能废。但要是单单靠刚性法规的力量貌似强悍、实则软弱。社会要安定,需要许多法外的因素:经济的发达,普遍的就业,成功的教育,道德的提升……都有助于社会的安定和犯罪的减少。道德、舆论、教育、信仰等合力比重典更治本,自省自律自治总比他治、强治、压治更有效、更持久,并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所以,我方坚持认为治乱世不应用重典。

设想对方论点:

一、举出新加坡鞭刑的例子。

我想请对方辩友清楚的是,我们的辩题是围绕“乱世”与“重典”,请问,新加坡的社会是否属于乱世呢?假如不是,那这个例子还有说服力吗?再说,新加坡的治安好,其根本是與他們的收入高有關。新加坡共有300萬人口,其失業率僅1.9%,不是人找工作,而是工作找人,全國人均收入月薪800~1000新元(約等於人民幣 5000~6250元)。人們收入高生活好,當然不願去冒險。

二、举出一些重典暂时压制乱的例子。

我方不否认重典有一定的作用,但我方坚决认为的是重典的根治不了乱世,乱世并不是靠重典来根治。抓住“根治”这点来展开。重典发挥的作用只是暂时性。

三、举出一些乱世的例子,并把其原因归结为“轻典”

我们首先看看,刚才对方辩所举的例子,其原因就是因为典不够重吗?(根据对方的例子寻找轻典以外的原因,例如:经济,没钱,生活贫困而去抢劫。有些是道德败坏的原因,应该抓教育)一些地方发生抢劫事件,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贫富悬殊,那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假如那里的人都过上富裕的生活,而有规范的法律进行约束,试问,谁还会去冒险抢劫。

四、对“杀一儆百”的反驳。

杀一确实能儆百,但这只是暂时现象,会招致更多人的不满,会导致更恶劣的后果。

五、严师出高徒

解释“严”并非简单的严厉,而是为师者严谨治学。

辩论稿

辩论稿

辩论稿

辩论稿

辩论稿

辩论稿

辩论稿

辩论稿

辩论稿

辩论稿

乱世不用重典辩论稿
《乱世不用重典辩论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