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新闻采访

发布时间:2020-03-02 05:22:1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以教材《新闻的基本结构》章节为理论依据,分别从标题、消息头、导语、主题和结尾以及背景这五个层面,谈谈你对本校校报的看法,并请提出建议。(20分)

标题是新闻内容的精粹,是对新闻事实最精炼、最鲜明的概括,它对新闻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由于新闻传播具有快速传递的特点,这就要求标题一经标出,作品的新闻价值就得到显现,新闻的精粹内容一目了然,更具有醒目、生动、别具一格等特点。新闻标题主要有三种类型:多行标题、双行标题、单行标题。而我们学校校报多以当行标题为主,较为单一,多行标题和双行标题的信息丰富、报道力度也较强,校报应该也更多地采用双行标题和多行标题,使得标题的类型更加多样化,使人能够一目了然。

消息头,也称“电头”,记者在发表新闻稿件的时候,在正文之前以特定的的方式注明供稿源,发稿的时间、地点,如“本报讯”或“××社××地×年×月×日”,这就是消息头。消息类稿件的消息头一般放在开头;通讯类稿件的署名多置于末尾。消息头的形式主要有“讯”和“电”两类,“讯”是指记者通过邮寄或书面递交给本新闻单位传递的新闻报道。“电”是指记者通过各种电讯手段(如电报、电传、传真、电话等)向新闻单位传递的报道,一般冠以“本报上海2月16日专电”我们学校的校报多以“讯”为主,因为我校校报很少向其他新闻单位提供新闻稿,这就要求我校的校报提高自身的水平。

导语是新闻的开头部分,通常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它要求用及其精炼的语言,表达新闻中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揭示新闻的意义,引起受众的兴趣和关注。在新闻写作的诸要素中,导语的构思具有重要意义。报纸导语的主要类型有直叙式导语、描写式导语、述评式导语、设问式导语、引语式导语、故事式导语、对比式导语和诗词式导语,而学校校报主要是以直叙式导语为主,较为单一,其他类型的导语则较少用到,比较枯燥,应该采用多种导语的类型以增加校报的亮点。

主题和结尾,新闻的主体,即消息的主要部分或展开内容。它承接导语,为消息展开的主要段落,可以说,主体是道与内容的具体化,是对导语的解释、说明和补充主体的展开方式主要有以事实的重要性递减有序展开、按时间顺序展开和按空间顺序展开。而结尾,是新闻的最后一句话或最后一段话,好的结尾是主体的自然延伸或总结,并与导语遥相呼应,它的作用是,加深读者对新闻的理解,加强主题的表达,并自然地结束全文。结尾的写法主要有首尾呼应式、点评式、引语式和回味式,学校校报的结尾则没有那么引人入胜。

背景,新闻背景是新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记者在新闻事件之外提供的另一些事实,它或对新闻中的何人、何事、何时、何地等要素做必要的补充,或辅助读者在脑海里构建完整的新闻画面,以便更好地理解新闻的内容和意义它分为解释性背景、对比性背景和注释性背景。学校校报中交代背景的篇目则很少。

总而言之,学校校报存在许多的问题,形式较为单一,无论是标题、消息头、导语还是主体与结尾或是背景,多采用了较为单一的类型,较为枯燥、单调,所以学校校报应当提高自己的整体水平,采用多种类型合并的方式,使得校报更加生动。

4.依据本教材举例阐释深度报道的理念,分析“深度”如何形成,探讨深度报道的叙事结构,并分别分析独立文体和组合文体的深度报道的写作技巧。(20

分)

1、深度报道的理念:美国哈钦斯委员会在其报告《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为“深度报道”所下的定义,我们认为最接近它的本质:“所谓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其意义的脉络中。”深度报道“深”就深在以现实问题的解释分析为核心,为呈“点”状分布的有关新闻事实编织出一个正确地确定其社会位置的经纬度坐标来。如果说,客观报道的基本要求是“实事”,那么,深度报道的本质要求就是“求是”。

2、“深度”的形成:(1)发掘事实的深度。深度主要来源于事实本身。挖掘深度的方向不是唯一的,但无论节目制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方向来寻求节目所要达到的目标深度,都必须首先寻求支撑这个深度的事实与证据。所谓的深度就是对事实的占有,作为记者,你获得事实越多,你离深度越近。“深度来源于事实”,可以从两个方面解读:首先,需要准确理解“事实”。事实具有不同的分量品味;其次,需要正确理解“事实”与“报道”的关系,报道是对事实的涵化,“新闻一旦被报道,其表现形式不再是生活原型的事实,把关人把某些因素加工到新闻中去,使新闻被涵化了”。从新闻传播的规律看,利用事实表达到理性深度,是实现有效传播的高境界。深度来源于事实以及对它的开掘,应该被看作是追求深度的基本操作理念。

(2)追问事实的本质。“事实”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或明或暗地摆在人们面前。当记者通过艰苦的采访,获得比较丰厚的材料后,如何陈述事实就成为一种考验。一般来说,平面地罗列事实,并不能获得“深度”,只能给人以浮泛的印象,反之如果在“问题意识”的牵引下,不断地追问事实的本质,那么那种理性的力量就会叩开“深度”之门。我们知道,深度报道的题材,通常来自于社会生活的“非常”事件、现象或问题,那么如何在“问题意识”引导下,建构深度报道表述系统?首先提供“问题”菜单,这里有分“浅表问题”和“深度问题”;其次展现追问过程,展现过程就是围绕“问题”菜单进行更为深入的采访,提供翔实的证据和细节,把一个个生动、有力的画面展示出来;最后给出问题答案,质疑与追问,归根到底是为了呈现出事实真相,解开受众心中的疑窦,从而完成论证,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3)建构事实的背景。从事深度报道的媒体记者明确的提出:“背景是事实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事实间的关系,是事实存在的那个环境,是粘在事实后面的东西,是更多的事实。”这里不难看出,深度报道对“新闻背景”的理解,与客观报道的解释是存在差别的。因此,在深度报道中,人们不妨把“背景”看作是更深层次上的事实,或者说是四面八方粘贴在事实上的那些相关事实,如一份简历、一些知识性说明、一串数据、一种社会反应等。“背景”在深度报道中,往往是构成“浅表事实”和“深度事实”的交接界面,它相当于考古作业中用于鉴定“断代层”的一个层面,透过它的挖掘,可以进入更深的信息层次。而且,深度报道作为一种结构性思维,不是抛开其原有的关于事物整体认识去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总是将个别事物置于事物整体的认识结构和认识框架之下进行定位、“释义”和理解的。因此,背景实质上构成了深度报道中“上下文联系”的焊接“节点”。

3、深度报道的叙事结构:

(1)新闻的开头。在深度报道中,记者通常以新闻故事、情节、细节、对话、当事人的直接引语为引子,尽量避免以事件的大框架、总体描述为开始,其目的是为了吸引受众进入事件之中。

(2)新闻的展开。

1.背景的引用

深度报道经常提供背景,不仅使人们清楚现实事件的历史缘由,而且扩大了叙述的语境,由此一些事件的重要性或严重性就显示出来。

2.话语的引述。

引语的运用是新闻报道的基本手法之一。它不仅可以增强报道的客观性,揭示意义,而且对于叙述来讲,还显示了“在直接引用和大意转述之间建立一种巧妙的节奏,从而增加全文的变化”的功能。

3.多层面透视。

深度报道之“深”,其一个特征是深在把事实置于不同的背景层面上,进行步步深入的主题挖掘,从而在满足人们“事实信息”、“意见信息”和“情感信息”的同时,获得一种总体性的认知。

(3)新闻的结尾。有力的或意味深长的结尾,对于深度报道来说十分重要。深度报道特别讲求首尾的连贯性,“它要求如果报道从某位人物写起,就一定要以这个人物收尾,如果报道以一个戏剧性的场景开场,结尾也一定要回到这段场景中,使受众在对一个具体的人物或场景的感受中,再次回味大问题。”

4.独立文体和组合文体的深度报道的写作技巧:独立文体的深度报道包括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和预测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的“着力点”在于追查和破解,即通过调查,揭开层层内幕,把一个真实、真相和真理还原给人们。它的写作要旨是:(1)从疑问进入,从质疑的态度进入,展现追问过程,给出问题答案,并完成论证;(2)把关键性问题作为“子标题”;(3)提供强有力的证据和细节。解释性报道真正的含义是对事件作出合乎情理的解释——把每一项重大事件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各种事(1)征引权威部门、权威人士的预测行为和预测结果,强化预测的准确度;(2)多用预测性词汇,如“将”“据估计”“据测算”等;

(3)尽量将预测的时间跨度拉开一些,以便于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调整预测内容、减少预测失实。组合文体主要包括连续报道、系列报道和整合报道,连续报道不是媒介塑造的“神话”,而是更符合新闻特性的同步记录。如美国前几年著名的“辛普森案”的连续报道,便是发生在一位公众人物身上的新闻“强力出击”:美国电视机构为了提高收视率,甚至动用了直升飞机,对辛普森杀妻案的追捕过程和审理过程进行了几乎是现场化的全程的连续报道,公众坐在电视机前如同观看了一场超级电视连续剧。

媒介中的连续报道还意味着主体(记者)受客体(新闻事实)的支配,主体按照客体的变化过程“随动”。这种“随动”当然不是绝对的被动,而是在不变更事件主线的前提下,发挥主体性。如使整个采写、转播过程更富有条理和传播节奏;设置必要的悬念,分割出时间的片段,以吸引受众的关注;引入相关的信息、背景,丰富对故事的想象力等。从总体上讲,连续报道的叙事节奏应该是与受众的心理期待的脉搏是同步的,反之,公众的注意力就会转移。系列报道:“解析”性结构模式。系列报道有自己的个性: 一是“定期性”。连续报道的一般对象是“人”或“事”,因而受制于新闻人物的活动或事件的发展过程的影响,间隔的时间没有规律,情况需要时,可以在短期内连续发表,如报道对象没有明显变动,则会处于停顿状态。二是“计划性”。连续报道一般是无法计划的,而系列报道直接来源于记者或编辑的主观设计——通过策划、选择,决定报道主题和采写方案。这里的主观设计,建立在充分研究社会、形势、受众需要等基础上,具有明显的预期效果和目标。所以在连载特征上,系列报道一般都有三个固定:

版面位置固定、字数固定、间隔时间固定。 三是“文体的统一性”。连续报道是对事件的“随动”,因而在表达上也要根据事实本身的变动情况,比较灵活地报道,如消息、通讯等。而系列报道则要求在一种统一的文本架构中运作,文体一致,长短相近,并且有统一的写作风格。 系列报道从选题开始,就体现着记者干预社会生活,为公众服务的巨大热情,这种社会“介入”的抱负,使它带有浓郁的分析型、思辨型的色彩。它一般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从较高层次上透视探讨社会问题。系列报道的观照对象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课题型的,主要反映一个时期社会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一类是话题型的,多为公众感兴趣的日常问题,类似于“新闻会客厅”中的谈论。前者要求记者具有见识和眼力,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其选题应达到相当的高度,同时,因为这种报道方式允许跨越时空选择事例,推崇记者、采访对象借事实发表议论,因而,它可以将潜在的问题显泛化,将分散的问题集中化,使高深的问题具体化。 整合报道:“勾连”式网状结构模式整合报道(Column Report),也称版块式报道、组合式报道或结构式报道,即整合媒介资源,对某个重要事件或人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报道。它一般用于报道重大事件或重要新闻主题。

整合报道突出的特点是强化了新闻冲击力,足以使受众对新闻事件、人物的方方面面、前因后果,以及表面的、深层的、纵向的、横面的资讯都有整体系统的了解。比如电视新闻的整合报道,它可以集纳口播新闻、图片新闻、短消息、字幕新闻、现场报道、新闻背景、专家评述、记者现场报道、编前编后语、本台评论等。整合报道被称为深度报道的“集团军”。总体上看,整合报道是一种勾连式的网状结构。每一篇报道构成了网状结构的一个环节,是一个独特的篇章,同时又呼应着其他报道。因此整合报道特别要注重组织策划和宏观调度,报道的每一个“节点”,都要经过 “主脑”的统一构思,然后富有活力地展开运作。现代传媒的发展表明:重大事件的整合报道,其关键不在于“点”的精致和讲究,而在于一种智能高效运转的创造结构、机制和体制。

请举例并分析说明你是如何理解“典型”分别在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中的含义。(20分)

人物通讯就是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中心报道对象(写人为主,即使写事也围绕人来写),通过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新近的行动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通讯形式。人物通讯中人物的特点:①能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面貌;②有能构成新闻的较充分的事迹;③生命形态和生活轨迹有一定的独特之处; ④人物有鲜明的个性,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典型”人物在人物通讯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是人物通讯的“灵魂”,如说道乐于助人,大家很自然地就想起雷锋,说道航天,就想到杨利伟„

事件通讯是以具体典型意义的事件为报道对象的通讯。它通过较为详尽地展示事件的完整过程,挖掘其意义,揭示其本质,进而反映社会风尚,弘扬时代精神。虽不着力刻划人物,但往往通过典型事件表现某类人、一群人(几个人)或一个集体。事件通讯时效性较强。如《风雪中,伫立着四位“厚道”的农民工 》 《史上最牛村官选举调查:当选者已兑现承诺》

工作通讯,就是反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的成绩,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或者探讨有争议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的报道,它是报纸上经常运用的指导工作的重要报道形式,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它的政策性、指导性较强,

比典型的报道更详尽,比工作总结要具体生动,富有文、情、理之长。写工作通讯是为了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因此,工作通讯要力求把问题和经验讲透,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到的是精选具体、典型、有说服力的事例,同时,要针对这些事例进行分析,层层深入,把问题和经验讲透,如1993年这个新闻奖作品《“小机”斗“大机”——记发生在大连市的“三师出走”**》,文章先举出大连机床厂总经济师、总设计师、总会计师3人出走,创办另一机床厂的事实,然后对这一事实引起的严重后果进行分析,分析透彻,以理服人,给人思索和启迪,这样的工作通讯就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整理

新闻采访稿

新闻采访提纲

新闻采访心得

新闻采访1

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新闻采访问题 采访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