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对伪心理学说不 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00:57:0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对“伪心理学”说不

金融理财41120055 张梦磊

这本书的原名为”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作者是Keith E.Stanovich.他是担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人类发展与应用心理学的国家首席教授,他的研究领域是推理和阅读的心理学机制。自1983年出版以来一直被奉为心理学入门经典,在全球顶尖大学中享有盛誉,我们现在阅读的是第8版。

一开始阅读这本书,真的有点难以理解,头脑中完全没有概念。可是定下心来仔细阅读,发现这本书不像传统学科理论那样枯燥乏味。全书都从科学的角度去讨论什么是心理学,如何辨别伪心理学。但是与其说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心理学,不如说它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科学,如何用科学方法研究问题。书中的例子鲜活生动,容易理解。在诙谐幽默中同时又显示出专业性,书中心理学常见的名词,以及定义都做出了解释,让我知道了科学用语和观点与日常生活中的差别。正因如此,这本书让我读着有点累,有些地方也不是很理解,尤其是一开始翻阅的时候,曾几度放下。在内心的坚持和作业压力下,我冷静下来阅读。在思考中写笔记,在写笔记中再思考,最后写读后感。我特别想感叹,外国人的思维模式和我们的太不一样了,科学方法和直觉思考也太不一样了。每当阅读到具体例子的时候,我都觉得非常容易理解,然而一遇到理论阐释我就会难以理解。尤其是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我发现,在很多时候我都是靠自己去理解,思考然后凭借直觉得到答案。而这些答案的正确让我误以为自己是通过科学方法得到的。其实不然。阅读完这本书,让我明白,我离真正的科学还有段距离,学术也不严谨、专业,在实践之前我的理论知识还是非常不扎实,需要阅读更大量的经典著作来进步。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关键的特性——科学性就提供给了我们一个认识它了解它的方向和思路。科学性不仅仅是心理学的特点,是所有独立学科的重要特点。理解科学性,是学习任何学科的前提,是深入了解学科的基础。

中国历史悠久,曾经辉煌强大。无论从数学,化学,还是宗教文化,我们都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仔细一想,中国古代的种种发明创造主要都是依据经验。经验主义,就是仅仅根据现象表面去推断,局限而狭隘,并没有认识到现象的本质导致知识理论得不到推广。古代的什么地动仪,还有观天象等活动,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中国人依靠千百年的生活经验建造了许多实用的建筑、器具。但是经过一次次的工业革命我们渐渐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看看

西方的哲学,逻辑学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与经验主义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那种普遍的有着统一性的研究方法,就是科学。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等学者,在演绎归纳中得到了一些公理,被世人认可被我们所运用并且被检验着。这在现代逻辑学中明显可以感觉到的,那些公理并不只针对个别的。这就是对方论的学问,在大学教育中也经常会提到。就像我们常说的,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是学习知识的方法,思考方式。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同其他学科一样,都是科学方法,需要科学基础。这也告诉我们,今后的学术研究,主题分析都需要用严谨的科学方法去推导,而不是依靠直觉预感去推测结论。

心理学是一门关乎行为,以数据为基础的科学研究。什么是科学?科学就是采用系统的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它以公开验证的知识为研究对象,他研究实证可以解决的问题,并且产生的理论可检验的研究方法。人们在忽略了心理学的科学性的同时,只考虑了这一特征往往造成了对心理学的误解。对心理学的误解,也就是伪心理学是我们更为常见的现实。比起正规的心理学,我们对伪心理学的接触更多,如“催眠减肥”,还有用传统的教条思考理所应当地做决断。这种对科学心理学的排斥,一是因为抗拒科学的心理学,就像封建禁锢科学那样那样企图用上帝,用神来解释世界;二是因为一些人想要利用心理学,扭曲了科学性从而为自己的利益服务。这两股反面的力量让我们普通人更容易误解心理学。归根究底,心理学的科学性没有被全体人所理解认识。这里涉及到同行审判程序,重复验证机制,可证伪性等等专业概念,我对这些不是很明白。

那我们到底如何对伪心理学说不呢?一个办法就是看理论是否能被证伪。正如上面所说的。科学理论的表述必须遵循这样一个原则——从中得出的预测或者假设有可能被证实是错误的。就像书中的小精灵、抽动性秽语症,还有ESP等假设都是一些无法被证明是错误的,就像说有些人能够通灵,都不是科学的理论。科学是专业性强的,与我们常人所了解的是不同的,尤其是对语言文字上。科学上的理论是对现象做出的解释,并没有对未来做出预测,而假设则是从特定理论中衍生出来的预测并且能够真实真伪。假设在大量数据下被证实,那理论便是有科学依据的。反之,则理论是错误的。在否定理论的时候我们不是全盘否定,而是进行修正,将其更加符合现实数据。一个科学的理论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不停地修正中得到完善。科学的关联性原则就是基于这一点。一个学科的发展不是跃进式的,而是渐进发展,与之前的研究成果有关联的。那些完全否定过去,突出全新理念的都是伪科学迷惑大众的一种把戏。科学不在于它是个不会犯错的过程,而是提供了一种消除错误的方式来永续发展。仔细一想,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是一个道理。学习中只有不停地思考与质疑,或是纠正他人错误或是自己知错就改,这样学得才能深入,才能学以致用。在钻研过程中,不能

被错误挫伤自己的信心和坚定,因为我们到达科学的港湾就是不停消错的旅程。生活中,人无完人,只有在犯错中不断改进,在错误中学习进步。

语言是承载我们文明的载体,科学理论同样需要文字承载。在现实中存在操作主义和本质主义。本质主义,顾名思义就是站在事物本质属性解释,如什么事地心引力,什么是能量等等。本质主义喜欢咬文嚼字,如同哲学家那样钟情于各种定义,概念。相反,操作主义立足于可观测的现实,而语言是辅助作用。操作主义才是科学,文字的定义是依据一系列可观测的指标,是具体的可衡量的。而本质主义的解释却是模糊抽象的。正是因为如此,这种操作性定义让科学知识变得公开可检验的主要机制。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文化教育似乎更偏向于本质主义。什么人之初性本善等传统文化,都在思考本质问题。如今,科学发展了但是传统思维方式仍是存才我们脑中。回想在高中时刻对着物理书一字不差地背概念,那时的咬文嚼字,钻牛角尖程度让现在的我不禁觉得可笑。

明确了以上的研究程序和方法,知道了不可证伪的理论是不科学的,还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在检验理论时阐述的合理性。安慰剂效应,鲜活性问题还有相关性分析问题都容易造成研究结果偏离正轨。

安慰剂效应就是指无论治疗是否有疗效,人们都会报告这种疗法曾经对治疗有帮助,这和我们平时说的心理作用似乎有点类似,有时患者的乐观积极都能导致病情的好转。所以在临床医学中这个效应表现格外明显,因为安慰剂效应还有时间推迟的自然恢复常常会让我们误以为治疗的有效性。而产生这种误解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把个案研究的权重放过高。个案研究和见证叙述作为孤立的现象存在,缺少必要的比较信息,导致证实没有信服力。因此,它们在科学研究初期有着引导性作用,而后阶段不能作为检验的理论基础。后期的实验方法的核心就是操纵和控制。这在我们高中的学习就早就接触到了,俗称控制变量法。

而鲜活性问题,这似乎和媒体的渲染联系紧密,有限的宣传让内容深入人心从而扭曲了某些客观事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数字密密麻麻充斥我们的生活,这些数字在我们眼中渐渐成为一个毫无意义的图案,失去了意义,只有亲眼目睹才愿意相信。单一个案的压倒性现象也是鲜活性问题的具体表现,社会中的突出个例的影响经常会被无限夸大,造成人们情绪过度的不合理的波动。最近社会新闻播报了几则恶性报复社会实践,在成都,厦门等城市公共场合的血腥实践引起了人们的不安。在这种极端案例下,我们是不能得出中国社会是不和谐不安全的,更不可能从此不再出入公共场所。当然也不是无视这种现象,极端案例应该让我们进行反思,思考哪些问题导致了这样的恶果。

安慰剂效应和鲜活性问题似乎在平时生活中比较常见,而相关性问题在我们学习中更容易遇到,且常常被我们误解,歪曲研究因素之间的关系。第三变量问题,方向性问题,选择性偏差都是研究相关性问题中容易忽视的方面。这与我们统计学中学习的理论十分一致。第三变量和方向性问题就要求我们在多因素问题的时候先进行定性分析,搞清楚两者间是直接或间接关系和两者因果关系的层次。先进的统计学和数理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得到数字来表示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但是这些定量分析一定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的。因为两个毫不相关的数据相联系都是可以衍生出一系列数据,只有在合理的解释下,这些数据才会变得有意义。书上的家用电器和避孕的例子,非常好的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并不是这样一眼便可识破的可笑结论,更多情况是像糙皮病例子那样难以直接分辨甚至更为复杂。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秉着科学严谨的态度,用实验或者其他方法去检验结果,绝对不能仅靠自己的猜想和直觉去判断。而选择性问题可以说是方向性和第三变量的衍生,在研究时更需要我们思考的全面。

熟悉了科学研究中可能犯的错误和忽略的要点,知道了实验的核心在于控制变量,但是得出的结果往往受到真实生活的质疑。这里要谈及随机分配和随机取样原则,他们形似但实质却是不一样的。在应用型研究中,把结果直接推广在现实应用中,这样样本的随机取样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随机取样才能代表整个总体,这是更多运用的是直接自然观测。但是大多数心理学属于基础研究,也就是要控制第三方因素,操纵自变量,这个时候就运用人为实验观测了。在现实生活中,现实极少符合实验条件的,而且结果往往由多重原因交互作用产生的,自然有人会质疑理论是否有价值。那些基础研究的结果对现实得分析和预测是极为有现实意义的,因为操纵和控制多个因素可以排除非相关因素的干扰,得出关键因素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综合分析多个因素便可以较为符合真实生活地解释或预测,达到研究目的。除此之外,还有些人会对实验的严密性提出疑问,除了在实验中遵循的随机分配原则,还有聚合性证据原则也保证了结论的科学性。大量的实验能够得到近似的结果,而这些实验的瑕疵性质和程度是各不相同的,那么实验证据聚合了,得到的结论是具有说服力的。也就是说聚合性证据原则允许我们将结论建立在大量有些许差异的实验来源之上。

在书的第九章谈到了多重原因的问题,并且举例是经济学相关的。这和我们学习的问题是紧密的,而多重原因的思维模式在经济学中是极为重要的。在现在全球化程度越来越深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都互相影响,有着日益紧密的联系,抱着单一原因的思维模式是不可取的。还有关于对概率的问题,对待可能性要客观对待。在我们得出的一些结论中,往往还有概率性问题。人们大脑的进化方式就是让我们不懈的寻求世界中的各种

模式,我们总倾向于解释现象,试图将无意义的理论强加于原随机的数据。其实,自然界发生的很多事情,都是系统性以及可解释的因素与偶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些事件因为完全是因为偶然因素造成的,不能由系统性的因素完全解释。识破赌徒谬误是容易的,但是在我们学习中要判别哪些现象是独立,哪些是相关的是不同意的,我们往往会相信自己的直觉主观的强加一些联系。就像证券市场的一些起伏,有时只是随机波动而已,而一些分析师总会去用一些理由去解释并且做出预测,而根据概率论原理,预测正确和错误的概率是相等的,利用这点可以很好的赢取一定数量的投资者去取得利益。也就是说我们会利用概率,让一些偶然发生的事情理解成我们预测的成功,显然这种预测机制是不科学的,在没有规律的地方发现了规律。

最后一章对全书做了回顾,勾画了全书的重点,还着重说明了现实生活中对科学心理学的不尊重。从作者的文笔中,可以感受到科学心理学与伪心理学的微妙关系让人们误解了心理学时的无奈。因为媒体对伪科学的渲染,让科学的心理学失去了应有的正视和认可。再看看如今的经济学,截然不同,经济学因为媒体的过分追捧也陷入了窘境。对经济的依赖是无可厚非的,经济学也自然有了极为重要的位置,对此产生了一大批随波逐流的学者。数量飞速的增加,但是学术成果却没有飞跃进展,更多的是跟风随从以分得一杯羹。这本书名为“对伪心理学说不”,其实我们也需要一本书,名叫“对伪经济学说不”。

心理学说课

心理不干净

元旦对同学说的话

对孔子学说的感想

心理讲座观后感

心理咨询中心观后感

心理讲座观后感

《心理游戏》观后感

心理捕手观后感

心理讲座观后感

对伪心理学说不 观后感
《对伪心理学说不 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