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河州北乡秧歌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3 19:05:5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议“河州北乡秧歌”

王发胜

(中央党校甘肃省分院2007级研究生)

永靖县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临夏回族自治州北部,素称“河州北乡”。这里是古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要冲,也是黄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黄河文化底蕴深邃。目前,永靖傩舞戏已拓展进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州北乡秧歌、白塔古建筑技艺、王氏铁器铸造技艺3个项目入选全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以河州北乡秧歌为题,浅议其表演特色、发展以及保护。

一、北乡秧歌的表演特色

北乡秧歌的表演形式和角色扮演,与其它秧歌大体相同,但也有自己的特色,不仅保留了黄河民间文化的古韵遗风,而且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表演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很高的民间文化和民俗学的研究价值。北乡秧歌一般由财宝神、仪仗队列、美仪队列、武将群体、现实生活队列组成,其中财宝神为先导,其它队列实际上处于陪衬的地位。这也是北乡秧歌区别于其它地方秧歌的一个明显标志。

一是财宝神是北乡秧歌队的先行者。财宝神在北乡口碑相传是济救生灵、广送太平的吉祥之神。人们在举行喜庆活动时,反穿皮袄装扮成“财宝神”,演唱太平歌,流传至今。每年腊月二十三过后,北乡群众就开始自发组织,选出会首,安排角色,准备闹秧歌。“社火出窝”一般在正月初二,第一场演出先到附近的庙院或神殿里去,这

1

是约定俗成的惯例;其次才在社头院落表演;再次走乡串社,或被邻村邀请,或主动去送社火。到十

五、六日,在所有被邀请了的村庄表演完后,再到本庄各巷道巡游一轮,然后到十字路上卸装,并将社火纸货就地焚毁。财宝神是秧歌队的先行官,“财宝神”由毛老僧、掌灯官和钹鼓手组成,扮演者反穿皮袄,怀揣“宝物”,手拿鸡毛掸子。主角由能博古通今、开口成章者扮演。财宝神在前边唱,秧歌在后边舞。凡是秧歌队路过邻里村庄,亲朋好友设便宴于道旁和门前“备饯”,迎请“财宝神”入席。“财宝神”享用茶酒,同时给主人家演唱赐福赐财的吉祥词,送上各种“宝物”。秧歌队在道路上折回往复,舞蹈等待,待财宝神起身之后,秧歌队即随后跟进。

二是舞龙、舞狮是北乡秧歌的传统节目。舞龙深为人们崇敬和欢迎,每到一处,鸣炮欢迎。过去的舞龙,一般用竹、木、布扎成,以绫绸糊制龙头,扫帚扎为龙尾,每节内栽以油捻纸芯照明,龙之通体绘以龙鳞,挥舞时蜿蜒穿插,熠熠生辉。现在的舞龙每节都装有电灯,而且通体贯穿小电灯泡,舞起来光芒四射。有长至十三节的巨龙,跟着红色的宝珠,飞腾跳跃,忽而高耸,忽而低游。北乡秧歌队的舞狮有单狮、双狮、子母狮等形式,在表演上又可分为“文狮”和“武狮”两种。“文狮”着重于表性,动作细腻诙谐,主要表现狮子温驯、活泼的神态和善于嬉戏的性格,有挠痒、舔毛、打滚、抖毛等动作。“武狮”表演着重于技巧,动作勇猛,主要表现狮子勇猛威武的性格,有跳跃、跌扑、登高、腾转、踩球等动作。其基本动作有二十多种。舞狮人员把这些动作有机而巧妙地组织起来,按照不同的情节表演。

三是太平鼓队是北乡秧歌中最雄壮的队伍。太平鼓长三尺、围二尺余,鼓身涂以红漆。鼓面绘太极图,鼓身画八卦,用布带斜挂于肩上,用柔软的粗绳布做鼓槌。鼓手头戴英雄帽,身穿黑色紧身衣,足登双鼻鞋。在令旗的指挥下,鼓手们跳、转、挪、闪、展、骑、举、搓、蹲,各展英姿,大鼓上下飞翻,鼓声响彻云霄。

2

四是掌太夫是北乡秧歌中的主要角色。掌太夫一般秧歌队有小太夫2~4人,大太夫8~10人,大小太夫的区别,在于手中所举“膏药灯”的大小形体不同。随着秧歌队锣鼓的节奏声,掌太夫们右手举着膏药灯,迈着矫健的舞步,时而前进,时而后转,不断变换着队形,整齐而且壮观。形似葫芦的膏药灯融万民伞、剪纸、绘画等民间艺术为一体,灯笼四周装饰着彩带。彩带随着表演者的舞步变换和右臂摆动而飘扬,五彩缤纷,使观众眼花缭乱,赏心悦目。掌太夫们左手据铮,时而高举,时而摇动,铃声阵阵,清脆而动听。表演者一个个威风凛凛,气冲霄汉。

五是跑旱船是北乡秧歌中的民间舞蹈。跑旱船是普遍流行的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反映了黄河两岸特有的风情。旱船长约一丈,宽四至五尺,周围包着绘有水纹的棉布,上面饰以红绸、纸花。船姑娘一般男扮女妆,前后各有艄公摇桨扳船,表演《东吴招亲》等历史故事,在锣鼓助阵下,或歌或舞。跑竹马,也是永靖民间秧歌队保留的节目。竹马由民间艺人用竹片、彩纸、彩绸扎成马的形状,演员分成三对或六对,舞蹈与歌唱结合,用胡琴、竹笛和锣鼓伴奏,场面活泼而又热烈。

六是腊花姑娘表演在北乡秧歌队中最引人注目。腊花姑娘表演表现青年男女的中郎和腊花姐合称一对“身子”。男角不踩跷,女角一般踩低跷。腊花姑娘男扮女妆,村姑打扮,梳长辫,戴红花,着红绿衲袄,系褶花裙子,彩扇半掩面,—步一扭,婀娜动人。相伴而行的是头戴礼帽、身穿长衫、手挑宫灯的中郎。他们在三弦、二胡、竹笛等民乐伴奏下,边唱边舞,演唱的曲调有《十盏灯》、《放风筝》、《绣荷包》、《四季歌》等,多至

二、三十种。

七是“杂揽子”在北乡秧歌中表现最活跃。北乡秧歌队除装扮传统角色外,还有工、农、兵、学、商及三教九流各式的人物,借以丰富秧歌队的阵容。民间流传的八仙、唐僧师徒、进瓜的刘全、算命先

3

生、尕黑驴、笑和尚、货郎、猎人等,是秧歌队中常见的角色,统称“杂揽子”。他们打扮特征突出,随着秧歌锣鼓,发挥各自的表演特长。男扮女装的妖婆是最活跃的人物,其化妆夸张到极点,麻子脸、大嘴斜裂,耳吊红辣椒。他手执两个棒槌,—边敲击,一边出入队伍,一边和人们打招呼,说些或吉利或俏皮的话,常常惹得观众捧腹大笑。

二、北乡秧歌的组织

秧歌表演涉及到音乐、曲艺、杂技、舞蹈、武术、戏曲、工艺美术等众多艺术门类,比较集中地展现了北乡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其组织过程主要有:

一是有“三个规矩”。在北乡一带,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举办秧歌的村庄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该年年景较好,即五谷丰登,外出务工人员有较好的收入;二是有马路往来的村庄按约定俗成的顺序举办;三是村庄里有一伙表演秧歌的好手;四是遇有大型庆祝活动,有关单位邀请秧歌等。其中前面三个条件是必须具备的,缺一不可。至于第四条,则是特殊情况下的应急行动。在当地群众心目中,秧歌是一件大事,事关全村形象和声誉,有许多既定的规矩,决不是随便唱唱跳跳。

其次是“煽秧歌”。腊月廿三过后,村庄里的一些年轻人,聚集于村头路旁,不分昼夜、间歇性地将桶子鼓敲得震天响,提醒全村庄的父老乡亲:“我们该玩秧歌了。”全村人听到这撩拨人们心弦的鼓声,就知道这是在“煽秧歌”。煽秧歌是北乡民间玩秧歌的传统启示,这煽秧歌的鼓声一响,村庄里立刻沸腾起来。年轻人们跃跃欲试,老年人胸有成竹。村头巷尾,三五成群,话题无不围绕秧歌展开。村庄里的秧歌好手们四处奔走,联络年长者、村上的企业家,商讨举办秧歌的事宜。

三是组建“主席团”。征得一致意见后,就集体邀请村级负责人出面组建主席团,积极组织协调,充分体现了北乡农村团结融洽的良好

4

美德。经村级组织负责人权衡斟酌、多方协商后,玩秧歌的事就算敲定了。玩秧歌的决定经村级组织同意后,村上领导召集有经验的秧歌主、秧歌好手、各房头长者商讨筹备事宜。共同推举产生由上届秧歌主、有经验的秧歌好手、村组织负责人等共同组成主席团,再推举一名有威望、会管理、懂角色秧歌好手为秧歌主。经与会人员充分酝酿后,则由主持人决定并宣布主席团成员名单,同时决定秧歌主,并举行简单的就职仪式。主持人向秧歌主敬酒后,这样就完成了交接任务,以下的仪式就由秧歌主唱主角了。秧歌主向主席团成员依次敬酒,表示大家要齐心协力,共同出谋献策,各负其责,恪尽职守,把秧歌办好。

三、北乡秧歌的发展

北乡秧歌的发展具有完善性、多元性和延续性。

一是完善性。北乡秧歌的角色是发展过程中的不断进入的,首先源于北乡人所固守的中华几千年的传统道德文明,即体现忠、孝、仁、义的历史人物及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的神话人物。其次是源于人们的生产劳动。三是为增加节日喜庆吉祥的气氛,与观众互动,故有摇婆、货郎、鼓号手、耍狮子等。最能体现正月新春送太平的主旨的角色,便是北乡秧歌中独具特色的财宝神了。这一角色已成为秧歌队伍的主角和灵魂。为图吉利,人们将角色的选择与《周易》、《封神》中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相合,并仿效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从此大体固定下来,沿袭至今。解放后,北乡秧歌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壮大,内容也有所创新。1958年至“*”期间,北乡秧歌一度停玩。改革开放以来,北乡秧歌一年比一年红火,规模日渐庞大,服装道具亦愈加艳丽。

二是多元性。北乡秧歌的表演,既汲取了傩的舞蹈动作和驱疫除邪的内容,又继承了“民间鼓乐”及“行歌”、“社舞”的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北乡秧歌的队伍越来越庞大,扮演的人物形象越来越多,不

5

仅有历朝历代广为传颂的英雄,如秦琼、敬德、关公、张飞、赵云及梁山泊好汉等,同时也有神话人物,如财宝神、八仙、观音菩萨、刘全、孙悟空、猪八戒等,还有土生土长的庄稼人、货郎、摇婆等。在表演中,还加入了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财宝神、膏药灯、扳旱船、舞狮子、跑窜马、尕黑驴、桶子鼓等歌舞形式。演唱内容除财宝神、秧歌曲外,民间小调更是丰富多彩,诸如《放风筝》《十盏灯》《扳船歌》等,有数十种之多。唱词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历史典故、英雄人物、民间故事,以及天文地理等诸多方面。从表演形式到内容,反映了历史事件、民族英雄、神话传说、宗教信仰、民间习俗、劳动场景、轶闻趣事、天文地理,主题是歌颂真善美,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三是延续性。河州北乡秧歌曾辉煌数百年,也曾一度沉寂。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号召后,永靖县高度重视,深入挖掘秧歌文化,保护传承秧歌艺术,让这一民间艺术奇葩再度生辉。从80年代初期开始,每年正月初十左右,均有数队北乡秧歌队进县城表演,从未间断。1999年—2001年,永靖县选拔北乡秧歌队和太平鼓队,连续三年赴临夏州和省城兰州汇报表演,引起了轰动。近年来,县上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整理,在确定一批传承人的基础上,组建了白塔寺川木工技艺协会、古城王氏铸造协会、杨塔乡傩舞表演队,编排了《三皇鼓舞》、《杀虎将》、《庄稼佬》、《变化赶鬼》等戏,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民间艺人,使濒于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很好保护。2005年6月,永靖傩舞队代表甘肃省参加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活动,荣获“展演银奖”和“踩街活动优秀表演奖”。2007年,县上成功举办了“全国傩文化艺术展演”,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傩文化之乡”称号。为了系统挖掘整理北乡秧歌这一悠久灿烂的传统民间民俗文化遗产,永靖县县志办于2005年10月组织编辑人员深入农村,围绕“送太平”这一主线,多方考证,历时一年,完成了《河州北乡秧歌》一书编纂工作。2008年5月,河州北乡秧歌被

6

列为第二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四、如何保护好北乡秧歌

北乡秧歌具有古拙质朴的特征,上承汉唐,下启明清,至民国,到建国,数百年间传承不衰,具有原始民间文化的土生土长,对传承和弘扬中华古文明,研究黄河中上游民俗、民族文化方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价值较高。我们要高度重视,努力加以保护。

一是政府必须主导。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将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秧歌戏研究、保护和开发工作。县上将保护工作纳入财政预算,给予经费保障。同时,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保护工作进行资助。文体部门与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

二是群众积极参与。保护的对象主要是传承人,是普普通通的群众。群众意识到重要性,积极参与,配合保护工作的开展,才能形成持续良好的保护局面。要大力宣传北乡秧歌的民族精神、民间特色,鼓励和支持新闻媒体、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对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展示,普及保护知识,强化保护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县上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支持秧歌队开展活动,充分调动和培养爱好玩秧歌群众的积极性,使其延续、发展和壮大。

三是加强研究传承。加强对北乡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工作。组织开展北乡秧歌的现状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并进行研究,提出一些有力地措施。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北乡秧歌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使这一民俗文化绽放异彩。

7

参考书目:

(1)《河州北乡秧歌》永靖县志办编。 (2)《河州说唱艺术》王沛编著。 (3)《永靖县志》。 (4)《黄河三峡移民志》。 (5)《永靖史话》。

秧歌

秧歌教案

秧歌大赛

和政秧歌

闹秧歌

秧歌作文

社区秧歌

河州群众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报告

拥军秧歌[全文]

健身秧歌理论课

河州北乡秧歌论文
《河州北乡秧歌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