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生产实习报告封面

发布时间:2020-03-03 04:17: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电子科技大学

生产实习报告

学 生 姓 名陈鑫学号2804301010实习时 间2010.03.21实习单 位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所实习地 点实习内容简介:

1.参观托卡马克实验装置

2.参加核聚变科普讲座

实习单位评语:

总评成绩(百分制):

指导老师(签字):(实习单位公章)

年月日

一、实习目的:

充实大学生活,丰富社会阅历;锻炼自己能力,掌握社交技能;获取工作经验,感受企业文化;品味社会百态,提高自身修养。

二、研究院及岗位介绍

本次我是在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进行生产实习,主要参观了中国环流器二号A(HL-2A),还听了有关核聚变知识的物理讲座。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建院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隶属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是我国最早从事核聚变能源开发的专业研究院。

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依托核工业体系,经过40多年的努力,拥有较完整的开展核聚变能源研发所需的学科及相关实验室,先后承担并出色完成国家“四五”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环流器一号装置研制”及“十五”“中国环流器二号A(HL-2A)装置工程建设项目”建设任务,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实现了我国核聚变研究由原理探索到大规模装置实验的跨越发展,是我国磁约束核聚变领域唯一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单位。聚变研究和聚变相关技术的开发获多项国家专利,具有原创性的分子束加料技术等研究成果在国际聚变一流杂志及国际聚变能源大会上发表。

研究院原位于四川省乐山市郊区,“七五”期间部分迁至成都市,九十年代于成都市近郊新建了聚变研究实验基地。全院现有职工1700余人,科技人员11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66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190人,中级研究人员362人。

我国受控核聚变领域的第一个部级重点实验室于1997年在我院建成并投入运行。本院主要科研方向是磁约束受控核聚变,包括等离子体约束、平衡、加热实验与理论研究以及高压大电流、超高真空、强磁场、强流离子源、微波加热、自动控制、复杂信息获取与处理、低温深冷、超导、大型电物理装置设计建造与维护维修、聚变堆工艺与材料等方面的研究。经过40多年的艰苦奋斗,建成了22个受控核聚变等离子体实验研究装置,开展了一系列物理实验。特别是1984年建成的中国环流器一号(HL-1)和1994年建成的中国环流器新一号(HL-1M)两个中型托卡马克装置及其实验研究成果,代表了当时我国磁约束聚变实验研究的水平,处于国际上同类型、同规模装置的先进行列,并在探索可控核聚变的道路上取得了重要进展。我国第一个具有偏滤器位形的托卡马克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 A(HL-2A)于2002年建成,2003年在该装置中首次实现偏滤器位形放电,把我国核聚变实验研究的整体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之后经过三年努力,完成了“中国环流器二号A装置配套与完善建设项目”,使这一核聚变装置具备了更为强大的加热能力和时空分辨等离子体诊断系统,实验装

置研究水平步入到一个新的台阶,具备了开展近堆芯等离子体物理实验的能力。近几年在HL-2A装置上成功开展了偏滤器位形下的高密度实验、超声脉冲分子束、低混杂波等专题改善约束实验研究,在等离子体约束和输运、大功率电子回旋波加热、加料及杂质控制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科研成果,充实了ITER数据库,为“十一五”核聚变能源开发和完成ITER计划任务奠定了基础。HL-2A已实现高参数条件下连续重复稳定的偏滤器位形放电,运行参数达到:纵场2.7T,等离子体电流433kA,等离子体放电时间3.15s,平顶时间2.5s,辅助加热功率2.5MW,等离子体线平均密度大于6×1019 m-3,电子温度4.93keV(约5500万度),获得了我国目前托卡马克装置最高等离子体电子温度,标志着我国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再上新台阶。在聚变堆设计与工艺材料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初步具备了开展聚变堆物理设计、概念设计、工程设计以及聚变堆堆材料和聚变堆堆工艺的研发平台。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作为国家ITER计划的技术支撑单位之一,自2003年以来,先后承担了ITER装置屏蔽包层、磁体支撑、气体加料、中子通量诊断等六大部件以及ITER试验包层的详细设计与关键工艺技术研发任务,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

80年代中期,本院部份科技人员转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致力于核聚变与等离子体应用技术的成果转化。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渗注镀技术集成试验平台,成功开发出多种等离子体复合表面处理工艺;开发出材料改性多功能离子注入机系列、等离子体镀膜机系列、低温改性处理机、低温冷凝吸附泵、多媒体大屏幕显示屏、核磁共振成像稀土永磁体及超导磁体、真空计等高新技术产品及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这些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科研与日常生活等领域,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按欧盟标准设计、生产的表面处理设备出口欧盟,实现了整机出口发达国家零的突破。隔热膜产业化项目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研究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瞄准国际前沿课题与先进水平,广泛利用国际合作,取得了一大批具有特色的科技成果。目前已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及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英国、法国等30多个国际组织和国家的科研机构、大学及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我院成功举办了第二十一届世界聚变能源大会、第十三届“国际托卡马克物理活动”(ITPA)诊断会议、第九届“中日聚变/裂变及先进能源系统材料会议”等国际会议。每年都有外藉科学家来院讲学、进行学术交流或短期技术合作。自改革开放以来我院先后派出600多人次赴国外工作、进修和学术交流。随着ITER计划的实施,我院不断派出人员参加ITER计划国际合作与交流

以及到ITER国际组织任职和工作。建院40多年来,全院已取得了5000多项科研成果,获部省级成果奖40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研究院十分注重人才培养,分别于1978年和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部批准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并于1999年经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已培养出200多名硕士、70余名博士研究生。此外,我院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参加ITER计划,造就和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科研人才和聚变工程技术骨干。

根据国家核能开发规划,“十一五”期间,我院将以“十五”形成的能力和技术为基础,充分抓住国际热核试验堆(ITER)建造期间的良好的国际合作机遇,充分利用HL-2A及其升级改造后的装置以及承担的ITER计划项目,发展聚变关键技术,培养专业人才,建设聚变堆设计和关键技术研发平台,为我国开发核聚变能源奠定基础。同时,大力发展等离子体应用技术和非核优势技术,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实习过程

本次生产实习首先参观了中国环流器二号A(HL-2A)和HL-2A装置中央控制室,由相关工作人员给我们介绍了中控室是如何来调控和监视HL-2A的一切工作情况,还给我们讲解了中国环流器发展历程,最初的环流器是HL-1,1994年,HL-1被改造成中国环流器新一号(HL-1M),大大改进了加热和诊断系统,使之可更灵活地开展先进物理研究。2002年,又建成我国第一个具有偏滤器位形的大型托卡马克实验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A。随后,由研究院的一位博士给我们讲解了有关核聚变的物理知识及如何更有效地来调控核聚变。最后,是提问环节,这位博士一一回答了同学们提出来的问题,使我们对核聚变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四、心得体会

1、通过本次生产实习,我对中国核工业的发展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丰富了我的阅历,拓展了我的视野。

2、了解了中国在核聚变这一领域的发展历程,了解了有关核聚变的基础知识及核聚变对造福子孙后代的重要性。

3、要重视和奖励为中国核能事业作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正是因为他们的突出业绩,才使中国核工业的发展蒸蒸日上。

生产实习报告封面

生产实习报告封面

生产实习报告封面

生产实习报告封面_

东北大学 生产实习报告封面

电大生产实习报告封面

生产实习报告日记封面

生产实习封面

生产实习封面

实习报告封面

生产实习报告封面
《生产实习报告封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