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讨

发布时间:2020-03-03 05:24:3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模式、课堂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小组学习、协作学习

摘 要:

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课程由以学习软件的使用与操作为主变为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这要求我们转变教学模式,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真正能让学生在学习了信息技术课后,掌握的不仅仅是某几个软件的使用。

北宋军事家岳飞认为:“阵而后战,兵法之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其含义是说:作战自有作战的常规,作战自有作战的模式,实战的神效决定于富有心智的战式运筹和调控。可见,兵法论告诉我们:模式是决定战争成败的要素!军事上这样,教育上也同样如此。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应该肯定模式在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更应该全面深刻地认识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但是一提模式,有人就会想到“死板”“教条”。其实,模式是客观事物的常规存在方式。我们就生活在模式世界中。比如说:一日三餐,白天上班,晚上休息,这就是人的生活模式。

一、模式

1、模式即智慧

模式这一概念由模型转化而来,“模型”一词来源于拉丁文“Modulus”,是尺度、样本和标准,它是前人在长期的、大量的、复杂的劳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和教训,经过优胜劣汰,并将其精华逐步定型而成。他是前人们心血的结晶,是他们用汗水浇灌而成,这里面饱含了人类的智慧。从这一点上来说,模式即智慧的化身,模式也是我们后人珍贵的财富。

2、模式即风格

正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一样,各种模式也别具风范,他们自诞生就特色鲜明、自成一派。比如魏书生六步教学法(①定向;②自学;③讨论;④答疑;⑤自测;⑥自结。)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的“导读式”“常中有变,变中守常”,( 三主、四式导读法: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四式:导读教学结构形态,即基本课型。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体现的是机智和幽默。由此可见,众多的课堂教学模式无不体现了执教者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个性风范。

3、模式即效益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一直以来是人们不懈的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引进,课堂教学模式本身就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契合的结晶,他经历了科学的验证和系统的改良,所以,一定程度上模式的选择也是效益的确定,模式的推广也是效益的放大,要实现课堂效益的提高乃至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离开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是不可想象的。

当文字出现以后,我们能够脱离具体事物而进行抽象学习了,学习的过程也比以往复杂了,深入了。人类的信息和知识可以积累和延续下来,这时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模式;当印刷术出现后,教科书得以广泛的使用,于是我们学习的对象更广泛了,传播知识范围扩大了。加快了信息和知识的传播速度,这时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课堂教学”模式。

二、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基础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相对稳定、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结构框架。

新课程的推广确实使当今的课堂发生了诸多喜人的变化。应该说当下的课堂教学并不缺少新的理论、新的观念和改革的热情,也不缺少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使用。但仔细思考起来,似 1 乎还缺少了许多重要的东西。就教师要克服旧有的教学习惯来说,要将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真正的教学行为就十分艰难,这中间要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一) 当今课堂缺少什么

1、当今课堂教学多“牵引”,少正确“引导”

今天的课堂中,教师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往往是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但教师往往缺少等待,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然后在教师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一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这对知识的传授也许是高效的,但是高效背后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的空间和权利。依我看,与其说是引导,倒不如说是“牵引”,因为学生的主动性完全被抹杀了。而且被动地跟着教师转。

所以说,当今的课堂教学重要的一条是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而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因为,教学方式的变革的背后是师生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它最能反映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也最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接受式学习从形成到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它之所以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与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是有很大关系的。实践证明,接受式学习至今仍是最为经济、有效、快速的教学方法。但是,也有许多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犯了,非此即彼的错误,认为要实行探究式学习,就要抛弃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以至于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教师难于控制课堂而觉得无所适从;采用接受式教学方法的教师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敢越雷池半步。

2、当今课堂教学缺少教师精心设计和系统反思

首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是教师课前必备的环节。几乎所有的教师课前都能做到认 真备课,都知道要吃透教材,也知道要有沉着、自信的心理状态去面对学生,而很多教师却没能做到超越教材,没能做到在课堂上遇到突发事件要准备好保持镇定,随机应变,从容应对的教学机智,以及克服困难需要教师具有的耐心、恒心、意志力和执着精神。

其次,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设计知识呈现的方法,设计逻辑思维的过程,设计与学生交往的方式等等。教师理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在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随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教学活动和情感交流中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游离于学生思考和生生互动之外的。

再次,教学实践之后的反思已成了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新课程特别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而许多教师更是上完课以后书本一夹就完事。很少做到将课堂中的感受、得失及时记录下来,更缺乏对教学实践的系统反思,写出随笔、碎思之类的教学感悟了。

反思的内容:一要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课程标准》,二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三维目标,三要反思教学活动有无“沟通”和“合作”,四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五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六要反思教学方式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经验+反思=成长。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3、当今课堂缺少智慧的生成

什么是智慧?“智慧是每个个体安身立命、直面生活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由教育的细心呵护而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今天的课堂上,很多教师依然担任着“搬运工”的角色,也就是教师基本上是按部就班、原原本本地把教科书、教参上的内容搬到课堂,告诉学生,学生若有疑问,老师不是启发他去思考,而是说“照我说的没错”或“参考书上就是这么讲的”。在这样的教学过程、2 教学方式中,教师很难有什么创造性,学生的创造力也同时被扼杀了,更谈不上生成智慧了。缺少智慧的生成说到底还是对教师和学生的层层束缚造成的。20世纪初,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倡导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时就提出过著名的六大解放。今天的课堂教学更需要解放教师和学生的头脑、手脚、时间和空问,让师生在教学交往互动中自主发展。

4、当今课堂缺少对生命的关照

我们似乎从未怀疑过“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这句话,但以学习来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这一工作却很少有人能出色完成。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可以发现今天的大多数课堂中教师还是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并没有真正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往往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说什么“这是我的课堂,你要是不想听就给我滚出去”、“你看你的作业像什么样,闭着眼睛做”、“重做”之类的话。更可气的是,有的老师竞打着“今天打你是为了你好,将来你就明白了”的幌子,漠视甚至戕害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殊不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的情感的唯一载体。舍却生命,还谈什么教育?

我们认为,当今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因此,我们应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解构,重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换句话说,当今的教学应该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动态地生成师生教与学的智慧;努力关注师生双方生命健康发展。

(二)新课程理念下新的教学模式

过去的信息技术课,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应用软件,例如Word、Excel、Photoshop等,然而,新课程改革后,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作了调整,“标准”中指出了信息技术课程的5点理念: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从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注重交流与合作。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如任务驱动、小组学习、协作学习等,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和方法。“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体现的是“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的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学习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在进行任务驱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任务的设计必须与相应的学习内容切合。任务相当于一盏导航灯,如果任务设置错误或不合理,很可能会把学生引向错误的方向。在设计任务是,首先应该明确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及当地的相关资源,设计一个符合实际的任务。例如:在教学信息技术《必修》模块的多媒体作品的集成时,如果正好是学校的校庆前后,则可以以制作校庆宣传为主题进行任务的设计,这样的任务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也容易就 3 地取材,既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多媒体作品集成的过程和方法,也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加深对学校的了解。

可以设置不止一个的任务。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设置不止一个主题的任务,或者根据情况设置一个大的任务,在此任务的范围内再设置若干个子任务,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子任务。这样可以避免一些学生偷懒,同时也可以通过他们之间的交流扩展学习的成果。多个任务的设置通常与后面讲到的小组学习相结合,这样更能体现交流与合作,我们甚至可以根据情况设置一些规则使得小组之间有个竞赛的环境,以增加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任务与各种资源相结合。在设置任务时,作为主导地位的教师,应该先全面的了解完成指定任务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并预先准备相关的资源。我们都知道,学生为了完成老师所提出来的任务,必须搜集各种资源,但是限于各种条件,很多资源都无法让学生自己准备,,例如上网速度慢,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广,有些资料不知道怎么收集等,所以我们先要准备大量与任务相关的资料给学生使用,而且有些操作或过程比较复杂的话,我们最好能够准备相关的视频或课件供学生自学使用。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我们很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但并不是说他在任何时候都合用的,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具体实施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方法。

2、小组学习——合作与交流的最佳模式

由于各个学生的先天素质、教育影响和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实施有差异的分组、分层教学。这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

小组学习既能使教师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良好合作与交流的一种最佳模式。因为我们在上课时,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直接以班为单位进行交流合作一般比较困难,好的模式应该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层组织,先是在组内进行交流与合作,进而形成小组的意见看法,再在组间进行交流与合作。

在进行分组教学时,一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按知识结构实施分组,均衡小组成员。这里所说的均衡小组成员指得是同一个小组内尽量包含不同层次的学生,同一个层次的学生尽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小组内。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得在一个小组内的学生能够互相帮助,让好的学生带动差的学生,同时也无形中建立一种小组间的激励机制。教师在进行分组前,应该尽可能多的了解同班学生之间的共性和个体差异,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因为这门课程的特点是:学生往往各有特点,不同的学生各有所长,我们在分组时除了让他们自由组合外,尽量强调小组成员的组成应该有不同专长的学生组成。例如:在进行《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课的教学中,分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而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不可能只用到一种技术,一般都要涉及到图片处理、声音处理、视频处理等,所以在进行分组时,一个小组内最好有对不同方面感兴趣的同学,这样在一个小组内的分工合作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考虑长期分组和短期分组。在实际教学中,一般都会分学期目标和章节目标,我们在进行教学时,有时需要根据某堂课的内容进行分组教学,有时又要根据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形成一个稳定的分组结构。同样以《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为例,我们会让学生最终上交一个完整的多媒体作品作为作业。在课程开始时,我们就明确提出要求,然后让学生在课后自由组织小组,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老师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各个小组的情况,在备课时考虑各个小组的差异,在上课时尽量只讲大家都不懂的内容,其他内容通过准备大量的学习资料让各个小组有选择的进行自主学习。

注意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促进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在进行分组教学时很容易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本来是整个小组的任务,结果却只是一个学生在做,其他同学都不管。为了避免 4 这种情况的出现,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督促组长,让组长进行合理的分工安排,使得每个组员都有相应的任务;其次,我们可以考虑在小组提交作品时,让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对小组内的所有成员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内容(任务内容)、学习效果等。通过这样的机制,通常可以较好的促进小组成员的交流与合作,使得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

3、协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协作学习和小组学习其实是分不开的,这里专门提出来说,主要是因为协作学习主要是学生之间如何进行合作的问题。在现代的教学理念中,我们强调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参与、思考、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进来。

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十分迅速的学科,有很多东西,有些学生甚至比老师懂得更多,所以信息技术的协作学习就更显得有意义了。让学生教学生,这是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方式。例如,在《必修》课中关于网络安全的内容,如果只是老师讲解会显得枯燥乏味,但是我们采用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从网络安全的几个题目中选择一个,然后小组自己去寻找相关资料并整理成自己的观点,然后每个小组在课堂上讲述自己的观点和收集到的资料,这样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小组内进行了良好的协作学习,小组之间也通过最后的讲述互相学习到了不同的知识和观点。

新课程改革后,信息技术课正在从一门纯粹讲软件使用的课程改变为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体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改变必然带来教学方法上的改变。但是,我们也知道:学无定式、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人尽管使用同一种模式方法,呈现出的课堂形式也不尽相同。

教学经验是体现教者教学思想而富有创造性劳动的结晶。这个经验有共性,可迁移;但也有特性,不能照抄照搬。只能因人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进行再创造。对别人的教学经验既不能一概排斥,也不能盲目吸收,要认真思索筛选,取其精华,进行思维加工,找到规律性的东西,灵活运用。

听一节好课,就能得到一点收获,甚至从别人的失误中找到值得借鉴的教训,日积月累,就能逐步完善自己,就像蜜蜂一样,采得百花来酿蜜,吸取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东西。我们要杜绝从头到尾地模仿,甚至连细节都追求一样。照葫芦画瓢,鹦鹉学舌,只模仿其外露的特点而不研究其精神的内涵,最终只能踩着别人的脚印走路,既不能创新,更不会超越,甚至在林林总总的教法面前迷失自我。也要杜绝,不以为然,百般挑剔,没有虚心学习的态度,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总是拿别人的端出来比自己的长处。坐井观天,盲目自大,无法进步。

高中课改既然是国家意志,那么不管你是欣喜还是忧虑,是激动还是困惑,也不管新课改将面临怎样的困难,我们都无法回避、无法退缩。因为没有选择,那么就让我们笑着面对吧!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感悟新课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新课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浅谈信息技术教学》

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模式探究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培训

信息技术下的高中作文教学

信息技术时代下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初探论文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讨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