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0-03-03 22:00:1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反思

转眼间,我校进入高中新课程已一年多的时间。一年来,我在高一实施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按照学校统一的顺序及国家课程标准的进度要求,用两个学期时间完成了数学必修

一、

二、

三、四本书的教学任务。现任教高二一个理科班数学,正在进行数学必修五的教学。

回顾一年多的教学过程,新课程带给我的总体感觉是:教材编排有创意、学习方式有创新、能力目标有层次,学法教法要求高。可以说数学新课程给教师的施教、学生学习的适应性及学生评价落实等方面的都带来了一系列实际困难,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对每一位一线教师而言都是一次在学习中探索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尝试、在尝试中不断创新的全新教学实验经历,在这一过程中既会有成功的快乐体验,也不乏失败的痛苦经历。

就我个人而言,应当说高一阶段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是在困惑、疑虑、学习与反思中走过的。反思已经走过的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经历,遇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新课标教材的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后,学科体系的连贯性、完整性丧失了,教师该如何处理,才能在不违背新课程要求的前提下,达到较好的效果和培养目标;

教学内容模块化后,必修、选修内容的非系统化及分层目标设定与目前高考的评价选拔体系尚不能很好接轨,对此,教师在新课教学中该怎样处理才能既做好平时教学又适当兼顾到今后的高考复习;

模块化的必修教材,该如何安排内容的学习顺序才能既解决学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又能在知识合理衔接的基础上分散和突破高中数学学习难点;

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编写时给出的随堂练习、课后作业习题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层次反差该如何处理更为合理;

教师如何认识模块教学必修阶段应重在教教材还是用教材,即教知识还是教方法、教思想,教结果还是教过程;

目前数学新课程的模块化阶段学习评价、必修模块终结性水平考试评价和高中数学新课程学分修够后的高考选拔考试评价对教学提出的不同要求教师该如何对待等。

下面结合我在数学新课程施教过程中的感受谈几点个人的理解和思考。 新课程教材反思

一、新教材的优点

1、新教材的编写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过程感受,注重活动体验。

(1)理念创新 新教材在总体上为学生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又兼顾个性发展的选择,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强调师生互动,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着眼学生的发展与未来,注重数学应用意识,突出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2)设计新颖 注重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展示。通过问题情境,引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在“观察”、“思考”、“探究”等活动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亲身实践、主动思维,经历不断的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活动来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使学生感到数学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感到数学是有用的,可接受的。 (3)布局得当 新教材注重揭示数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蕴含在数学知识中的思想和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考的常用逻辑方法,使学生学会数学思考与推理,不断提高思维能力。三角、解析几何、向量、立体几何、复数等内容以向量为主线,内容的展开简洁明快,解题方法易学有效,更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不必去死记硬背。设置了“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等栏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让学生在探索中感受和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4)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需要改进的问题 由于是新教材,难免有不足之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学习、探索、反思、改进和完善。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必须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新理念下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重组、优化,为我所用,实现教材的“校本化”。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网络资源辅助教学。注重过程,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内容增多,课时减少,负担加重。跟以往相比,现在一个学期学两本必修,高一年级就要学4本必修,普遍认为课程内容一下子太多了,学生负担太重,对知识的理解却如“蜻蜓点水”,学得不深入,掌握不牢固。调查表明,80%以上的教师认为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要求,他们表示,即使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生掌握得也不好。按规定每周上4个课时,实际上我校开6个课时,但都感觉到不易完成教材的内容。不少老师有这样的感觉:“初中和大学的内容都往高中压,高中吃得消吗?”。试想教师每天都在赶课时,又怎能留出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慢慢地进行探究,实施新教法呢?也难怪要“穿新鞋走老路”了。我的做法是①大胆删减内容。象“三视图”,“推理与证明”——类比、归纳,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没有必要专门开课,在教学中渗透,节省教学时间;②压缩内容,突出重点,注意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自作主张改变课标的意图。比如增加课时量,补充知识性的东西、增加教学的难度。如:上必修一时,不人为地去训练函数的值域的求解,集合中的“三性”(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的讲解和训练,这样做既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增加了学习负担,甚至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起到适得起反的作用。③注重讲授与探究的有机结合,达到平衡互补,不走极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教学效果,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教学,讲练结合,精讲多练,重视变式训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2、衔接性差。如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等初中不讲,但高中却经常会用到,高中教师需补充强化。因式分解、配方法初中降低要求,只要求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没有立方和与立方差公式);而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初中新课标不作要求,这是高中要经常用到的两种方法,如在证明函数的单调性,求方程、方程组的解,不等式的解,三角恒等变形等常常用到。在新教材中,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移至必修5讲授,平面解析几何的“到角公式”不讲了,但在一些习题中涉及却屡见不鲜。

3、不重视对概念下定义,造成学生学完后没有形成概念知识,缺乏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结果是教师到了高三仍要补充相关的概念定义。有时教材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简化概念的定义,如:三角函数的定义:设单位圆与角 的终边交于点P,则r=1,P(x,y),得到:

。学生在练习:已知角 的终边过点P(3,4),求角 的三角函数值;结果出现:

错误。建议采纳旧教材的三角函数定义,即:在角 的终边上任取点P(x,y)(异于原点),r= 得到 来处理。

。把利用单位圆作为求解的特殊情况

4、例、习题设计需进一步斟酌。新课程实施中,发现课本例题与习题不够配套,如《数学必修2》所提到的“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安排了难度不低的例题2,但没有一题相应的练习题、习题,让人摸不着头脑;有些题目设计不够严谨,如《数学5》的第76页复习参考题A组第10题:在等比数列中设数列前n项和,证明:

成等比数列。这一问题有漏洞,如:数列 1,-1,1,-1……就是反例。显然,当q= - 1,且k为偶数时,

,不可能是等比数列。有些知识点衔接不好,如学习直线的斜率时由于没有学三角函数,很勉强地加了公式

;其次:教材很多都以物理为背境引入数学知识,但两个学科在时间上有时差,如由“简谐运动”引出三角函数的曲线,由物体做功引出向量的数量积等,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没有什么帮助。

教学过程反思

一、更新观念、活用教材

作为实施教学的教师,从观念上首先要认识: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实践中,要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优势和潜能,大胆创新教法,灵活使用教材,使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在前进中少走弯路,努力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案例:《必修5》中学习正弦定理知识,有几种方法可以引入正弦定理,哪个最优呢?纵观前后知识,我采用了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引入;先从复习三角形面积公式入手,引起学生共鸣;然后给出问题:在三角形ABC中,已知b、c边与角A,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学生会主动地作高而求得三角形的面积,进一步讨论得到:只要已知三角形的两边与夹角就能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即:

若上式各除以abc得到:

又得到:

把握教材的“度”,活用教材,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改革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识教学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更深入地、具体地进行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较强的学习迫切性,并产生积极思维的心理气氛。但在教学中还发现:有的教师为了实现短期效果,仍然是使课堂教学变成以教师为中心的以“教”为主,学生没有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更谈不上探究、自学、讨论。长此以往,势必使学生养成眼高手低的习惯,变成一听就懂,只会模仿例题来做,当时的效果看来不错,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再检查学生,却是连当时认为简单的都不会了,个别会做的却是用当初他自己想出来的方法才能做。这种现象说明:教师讲得再好,学生没有经历动脑思考探讨的过程、没有动手练习巩固,就不可能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因此,要求老师们一定要牢固地树立“学为主体”的思想,还思维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积极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全员参入、全程参入。坚决废除“注入式”、“一言堂”,“满堂灌”。

三、改进教学评价

改进教学评价的内容、方式、方法也是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调整教师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成绩,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以及在课堂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习目标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除了常规的测验、考试等笔试外,应把评价过程动态化,使之贯穿于课堂、日常、活动过程,可设立发现问题奖、发言奖、辩论奖;可进行研究学习成果汇报展览;可以让学生设计测验试卷,同学之间互测互评。要经常了解学生对自己授课情况的反馈意见,提倡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反馈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法,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成绩。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备课组每个成员的优势与特点,群策群力,开展相互听课、评课,也是教学评价的好方式。

总之,新课程实施的过程,难免出现问题,就好比新生事物在开始会遇到阻力,但最终能战胜旧事物。我们必然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每一次学习和培训,都会有明显的收获,我们要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探索,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并与此为契机,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新课程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反思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