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怀念人民好公仆孙文龙同志

发布时间:2020-03-01 19:30:5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怀念人民好公仆孙文龙同志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就是要像孙文龙那样

牢固树立深厚的为民情怀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的群众路线。我们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权利。“一切为了群众”就是党的根本利益所在,这是党成立之日就深深刻在党的纲领中的核心和本质属性,是我党始终成为“两个先锋队”的根本标志。

孙文龙同志从18岁参军并入党那天起,就自觉接受党的教育和思想熏陶,不断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武装自己,尤其对党的群众路线不断学习,深刻领会,勤于实践,从而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他用尽一生的时间植根人民、服务人民、造福人民,成为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典型代表。正因如此,在他逝世31年后,人们对他的怀念穿越了近半个世纪的时空始终没有停止。为他修建纪念亭、纪念馆;将他的先进事迹编成戏剧,拍成电影电视剧,搬上荧幕、全国上演;新华社、人民日报、山西日报等将他的事迹写成长篇通讯、报告文学,印成大型画册、中小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丛书、长篇纪实小说等进行广泛宣传;阳城县委先后三次作出向孙文龙同志学习的决定,孙文龙纪念馆先后被中央、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共青团授予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累计参观人数达30余万人次。

他短暂的一生,为群众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实事有益的事,都是他坚持群众路线,深怀为民情怀的具体体现。阳城县、武乡县、屯留县的干部群众赞誉他是太行山上的“焦裕禄”和县委书记的“楷模”。

1957年,毛泽东主席发出“动员干部,上山下乡”的号召,当时,27岁的孙文龙就职于省委机关,第一个主动请求放弃优越的工作环境,返回家乡支援农村建设。在申请书中,他深情地写道:“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自愿到农村工作,为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让老百姓过上富裕日子,竭尽匹夫之责。”这种为民情怀,打动了省委领导,省委批准了他的要求。

孙文龙同志无论做乡长、还是当县长、书记,始终坚持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和群众打成一片,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群众服务,因此,群众给了他许多称谓,如:农民书记、蚕桑书记、养猪书记、棉花书记、北(不)瓜书记等等,但最典型的是“粪蒌书记”的称号。他从省委回到阳城后,被任命为阳城县文敏(固隆)乡乡长。作为一乡之长,他常常身背粪筐拾粪。当时,有人说他拾粪是出“洋相”,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然而,他却认为,背筐拾粪不仅是为了积肥,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背粪筐拾粪,改造自己的思想意识,放下干部架子,接近群众、深入群众、做群众中的一员,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正如他在日记中写道的“粪篓就是我和老百姓联系的介绍信”。就这样,他不仅在固隆乡坚持身背粪筐拾粪,而且在调任寺头和润城是也时常如此,群众亲切地称他为“粪篓书记”。

孙文龙担任阳城县委书记后,又经历了二次大的工作变动,但均为“平调”,从阳城县委书记到武乡县委书记,再到屯留县委书记,从相对富裕的阳城县到相对贫困的武乡屯留县;从人熟地熟工作熟的环境,到人地两生疏,环境不熟悉的地方,他没有丝毫怨言,淡薄名利,不计个人得失,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而且每到一处,都立即进入工作状态,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工作的第一手资料,从而正确决策、带头苦干、打开工作局面。

1977年,原晋东南地委为了推广阳城的栽桑养蚕,让贫穷落后的武乡县尽快富裕起来,把身患肝硬化多年的孙文龙同志调武乡县委任书记。到任伊始,他马上进入工作状态,白天一个一个大队跑,晚上一页一页县志看。据与他一起工作的同事讲,有一天,他强忍肝痛,一连走访九个村子,几十户群众。就是这样,在短时间内他便基本了解掌握了武乡县情民情和工作情况。他在县志中了解到武乡历史上曾经“十里桑麻遥带郭”。于是,他就从栽桑养蚕入手。3年时间,武乡桑树由原来的1.4万株增到250万株;蚕茧收入由新中国成立以来29年的总和1.2万元猛增到496万元。为此,在全国蚕桑生产会议上,武乡县作了经验交流。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对武乡的桑蚕经验作了专题报道。 1980年10月,当时的晋东南地委为了“再树一面兴桑旗”,调任孙文龙到屯留县任县委书记。此时,他的肝病反复发作,但他不顾病痛和妻子、儿女们“先住院,再工作”的请求,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一到屯留,他就提出了“兴桑养蚕奔富路,力争太行变苏杭”的致富方略,栽桑养蚕迅速在屯留全面展开,使蚕桑业成为屯留人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他亲自蹲点的五里庄村成为华北蚕桑第一村。

1982年1月,孙文龙在晋东南地委开会发言时,突然昏倒在主席台上。时任武乡副县长的曹明魁到医院看望他,孙文龙拉着他的手,微弱而坚定地说:“请转告段(国庭)书记,一定要把蚕桑事业抓到底” 。然而,这竟成了他唯一的临终遗言!阳城县的一名张姓老干部回忆说,孙文龙书记到武乡县我去看他,但是他下乡没有见到,第二次去屯留县还是没有见到,第三次是他病重住院,才在晋东南地区和平医院见到了他,他当时已经病危,但是他还是强睁着眼睛说:老张,你不好好工作,来干什么?这位干部望着孙书记的瘦小的身体流着眼泪说:我看看你就回、就回。谁知道这是最后一次见面。

孙文龙同志就是这样,坚持情为民所系,魂为民所牵,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成为群众的贴心人,与群众建立起血肉联系。即使面对死亡时,他心里装着仍是人民群众,惟独没有自己。正是这种深厚的为民情怀,他才无怨无悔地主动放弃省委的优越环境,返乡工作;正是这种深厚的为民情怀,他才不计个人得失,时刻和群众打成一片;正是这种深厚的为民情怀,他才为群众干了一件又一件好事实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就是要像孙文龙那样

牢固树立勤奋有为的务实精神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源泉,一切依靠群众,就必须在一切工作中善于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群众路线的核心方法就是集中起来,贯彻下去。就是指把“一切为了群众,为了群众的一切,为了一切群众的正确的要求和思想,广泛的集中起来,形成正确意见和决策,并以群众直观的方式落到实处,这是最根本有效的方法。孙文龙同志在几十年的革命工作中,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将“联系群众、务实重行”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想群众所想,更能想群众所未想,为群众想得更长远,更加注重发挥“领”和“导”的作用,有效实践了群众路线。

1958年,孙文龙任寺头乡长、书记后,他主动学习蜜蜂饲养技术,在公社办起了养蜂场,亲自搞试验,经过苦学钻研,他创造了一群蜜蜂年产蜂蜜63.5公斤的新纪录。他将潜心研究的饲养技术和总结出来的养蜂经验,迅速推广传授给村民,使全社饲养蜜蜂由1958年的80群,发展到1962年的520群,年产蜂蜜达1万公斤。

1963年,他调任润城公社党委书记后,提出了“一抓棉花二抓猪,三抓桑树四抓土”的发展思路,使润城公社的棉花单产由1962年的28斤上升到1964年的97斤。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接见和高度赞扬。

升任阳城县革委会副主任后,他已从一个基层干部升为县处级领导干部,但他仍然是“三宝”不离身,即锤钻、桑剪和草帽。孙文龙作为分管全县农业工作的副县长,他深知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因此,面对阳城十年九旱的自然条件,他大兴水利工程建设,从工程设计到工程建设,他都亲力亲为,在红卫水渠、北留水轮泵站等建设工地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丝毫没有一个县处级领导的架子。他的表率作用,不仅鼓舞了群众的干劲,加快工程建设进度,而且现场解决问题,确保了工程质量和安全,使十年九旱、人畜吃水都 很困难的阳城,变成了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国家水电部在阳城召开了现场会,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山区人民找水》向全国推广。他脚踏实地抓蚕桑,使阳城基本实现地埂桑树化,人均百株桑、户养一张蚕,蚕茧产量一举突破百万担关,成为华北蚕桑第一县。

孙文龙认为,一个农村干部,不懂得农业的知识,就很难领导好农业生产。为了学到农业知识,他拜老农为师,拜劳模为师,拜科学技术人员为师,拜书本为师,并及时将总结出的好经验传授给群众。孙文龙同志正是凭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才缔造出了一个个农业“奇迹”。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就是要像孙文龙那样

牢固树立崇高的清廉形象

“打铁还需自身硬”。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清廉不清廉,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真正的清廉,才经得起群众、历史和实践的检验。时间表明,孙文龙同志是真正清廉为政的代表。他始终以清正、清廉、清明的工作作风,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家属子女和亲戚,树立了清正廉洁的崇高形象。正因如此,几十年过去了,人民群众还是那样地怀念他,想念他。

孙文龙同志任县委书记期间,他的亲戚和子女们没有谁能从他那里得到所谓的“便宜”。1973年,阳城县政府给河北公社分配了一名推荐上清华大学的名额,乡亲们一致推荐已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孙文龙长子——孙太林。当知青办把推荐上大学的花名表送到县委时,孙文龙毫不犹豫地划掉了孙太林的名字,把名额让给了红军后代。

1975年,县委决定建立阳城县缫丝厂,建厂伊始,招工期间,孙文龙的姐姐想让女儿进厂工作。姐姐和孙文龙不仅是一奶同胞,而且在孙文龙最困难的时候,供他吃穿、供他读书,如今这个弟弟有出息了,当县委书记了,在普通人看来,这个事不就是孙文龙一句话吗?但是当姐姐满心把握、满怀希望,兴冲冲地领着闺女见了孙文龙后,孙文龙没有让亲情战胜原则,没有让亲情战胜政策和制度,委婉的拒绝了姐姐的请求。尽管他这种近乎于不尽人情,忍痛割爱的行为引起了亲人的埋怨,但他这种舍小爱、顾大局的做法,使阳城缫丝厂的招工,没有一个县领导违反政策,照顾一个亲戚,为该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他担当县长期间,月工资72元,儿女年幼,妻子无业,生活拮据。有人提议让他爱人招工上班,他却给妻子安排了一份在家里喂猪的“好工作”。1975年底,县委机关将孙文龙评为困难户。通讯员将100元救济款送到家里,他了解情况后斩钉截铁的说:“你说我再穷,还能穷过老百姓?”通讯员含着泪,把救济款退回县委办公室。

孙文龙同志为民务实清廉的事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他的精神概括为“勤政廉洁的工作精神,勇于创新的改革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心系百姓的奉献精神”,孙文龙精神就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像孙文龙同志那样,牢固树立深厚的为民情怀、勤奋有为的务实精神和崇高的清廉形象。当前,全省上下正在实施“一争三快两率先”战略,综改试验机遇难得,融入中原时不我待,转型跨越千帆竞发,小康目标催人奋进,全省广大党员、各级干部在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以孙文龙同志为榜样,沉下心来、放下架子、俯下身子,通过“下乡住村”、“三联一住”蹲点包片,置身于群众之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始终把人民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干部受教育、见行动,让群众得实惠、见成效,为推进山西的转型跨越发展发挥“正能量”、做出新贡献。

作者:张雷柱

——记历任山西三县县委书记孙文龙同志

一个已故县委书记所走的群众路线

(编者按):当前,全党上下正在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国梦的政治保障。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防范和化解“最大危险”,保持和发展“最大政治优势”,是我们党当前和今后面临的严峻考验和重大任务。

多年来,在我们山西省阳城县、武乡县和屯留县流传着一个真实的故事,他就是已故这三个县的原县委书记孙文龙同志,他是如何实践党的群众路线,他虽然去世已经31年了,可是这三县的许多干部和群众还在缅怀他、想念他。这是为什么?通过对孙文龙同志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潜心研究,我们深深感到,孙文龙精神与党的群众路线一脉相承,孙文龙同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坚定实践者、执行者,他始终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把为民务实清廉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走一处、干一处、红一处,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创造了一个个奇迹,深得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我们认为孙文龙同志就是践行群众路线的杰出代表,是标兵标杆,是杰出榜样,是太行山上的“焦裕禄”和县委书记的“楷模”。

有的人活着就像死了;

而有的人死了却是活着,他就是这么一个人,虽然死了三十一年了,却活在人民群众心中。

人民好公仆

人民好公仆

焦裕禄同志是人民的好公仆

焦裕禄同志是人民的好公仆

人民好公仆心得

人民好公仆(4)

做人民好公仆

服务人民好公仆

争当人民好公仆

“人民好公仆”标准

怀念人民好公仆孙文龙同志
《怀念人民好公仆孙文龙同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