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我国古代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及其对现代水资源保护的启发

发布时间:2020-03-04 09:10:4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我国古代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及其对现

代水资源保护的启发

逯孝强

(聊城大学 环境与规划学院,聊城市 252000)

摘 要: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资源。中国古代有着内涵丰富的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思想。本文主要从对中国古代对水资源的认识、水资源利用与古代哲学思想、古代均水理念的演进等方面进行综述与归纳,以对当代中国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水资源认识;水资源利用;古代均水理念;思路方法

1 中国古代对水的认识、利用及其均水理念

1.1 中国古代对水的认识

对于水的认识最早的文章出自《管子·水地篇》,其中:“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 “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者也。”[1]这里虽然没有直接鲜明的说出水的本质,但抽象概括出了水是生命的根源的本质,形象的说明了水在大地中的流动就如同血液在人体内流动一样,阐明了水的重要性。清代张宗法在其农学巨著《三农纪》中认为“水者,天地之气也,在内为气,出表为水。”[1]他初步揭示了水循环的规律即“水与气的循环”,这种对水循环规律的揭示本身就包含对水资源本质的认知内容也对水的本质进行了揭示。《周礼·地宫·稻

[2]人》中提到了水资源的除草功能,“凡稼泽,夏以脸草荃夷之。”即用水把田间杂草淹死,到夏天多雨高温季节,在田间以水沤烂杂草作肥料。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还提到了水资源的肥田、杀虫作用,“凡高仰田可棉可稻者,种棉二年,

[2] 翻稻一年,即草根溃烂,土气肥厚,虫螟不生。”2.川谷导气。《国语·周语下》中说: “ 夫山, 土之聚也; 戮, 物之归也; 川, 气之导也; 泽, 水之钟也。夫天成而聚于高, 归物于下, 疏为川谷, 以导其气。”[1] 在此说明天地自然中川谷导气的作用。自然界的山之所以高, 蔽之所以深, 川之所以流, 水之所以聚, 是因为它们在水土整体中发挥协调的、统一的作用。自然界的水土构成一个整体, 水土的演替运动不仅是自然界存在的形成, 而且是自然界维持其秩序和平衡的原因。对天地人系统来说, 更是人类财富的源泉。有所谓“ 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 民乏财用” 。《国语·周语上》 由此可见,川谷导气, 水土演替是夭地人宇宙系统的交汇处—地球表层系统运动形式。在川谷导气思想指导下, (禹贡传》中太子晋提出了治水平土的几项原由: (l) 象天,(2)仪地,(3 )和民,(4 )敬神(未知因素),(5 )咨之前划,(6 )观民之究害。并指出: “ 不堕山、不崇蔽, 不防川、不窦泽。”因为“ 山, 土之聚也, 蔽,之归也;J 日, 气之导也;泽, 水之钟也” 。川谷导气还包含了自然界水循环的萌芽。《吕氏春秋·圆道》中说: “ 云气西行, 云云然, 冬夏不辍; 水泉东流, 日夜不休, 上不竭, 下不满, 水为大, 重为轻, 圆道也。” 高诱注: “ 小者, 泉之源也, 流不止也, 集于海是为大。水浊而重升作为云是为轻。” 现代气象科学表明: 我国气候主要受东南季风影响, 海洋水蒸腾, 再由东南季风携带至大陆, 形成降雨, 降雨形成地面通流, 再顺着西北高, 东南低的地势, 流入海洋。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对水资源的认识时间久远,且思考深入,有着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表现,这些思想也为古代对水的利用和保护起到了奠基作用。

1.2 水资源利用与古代哲学思想

思维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决定因素,它根据客观世界(包括自身)的信息,使人类能够认识和主动影响客观世界,水作为一种极其重要而变化频繁的环境与资源因素,它哺育了人类,又以旱涝灾害折磨人类,所以水及其变化给人类极其深刻的印象,也是人类思想最重要的素材,人水关系是随着社会演变而变化,从一个侧面勾画出人类发展史。对水的利用关键在于使阵发性的降水转变成可连续供水的水资源,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降水在天,蓄水在地,治水在人的哲理,天地人也就因此成为中国古代认识世界的基本框架。

我国古代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国自古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古代洪水传说虽多,但唯独中国才有夏禹治水的故事,这表明实践对思维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在治水的方针上,夏禹采取顺水势而导之的方针取得成功,说明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是主观能动性的有力保证。农时是阳光、气温与降水都宜于作物生长的时段,治水与精耕细作是保水肥、抢天时和争地利的方法,体现以人治地,以地补天的人的主观能动性。

水分循环和液态水是阴阳冲突与和谐的产物,它是适宜的温度、气压与水分的地理差异存在的基础,体现中庸之道的哲理。水过多成洪涝,过少成旱,只有风调雨顺,才是好年景。水平被看作是平衡的标志!古代以都江堰为代表的一批水利工程,就是利用水平的原理形成旱能灌,涝能排的自流调控的设计理念。

老子认为水的性质表现哲学的柔,他说:“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意思是:水养育万物,却能下而不争,所以体现柔性哲理。又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就是说,水最柔弱,又最能攻坚强,它物是无法替代的。古人用“水能载舟,亦能履舟”以说明水的双重性。“柔弱胜刚强”立论巧妙,表明柔性思维蕴藏无限策略的玄机,正是老子从水性得到的启示。

1.3 古代均水理念的演进

中国古代的均水理念,,对古代用水纠纷的解决和农业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均水理念的目的是合理分配水资源,避免水事纠纷的出现或扩大化,其基本特点表现为以行政命令为基础,政府把供水份额分配到各个地区,由用水户自[3] 由使用根据《汉书·倪宽传》记载,早在西汉倪宽管理关中六辅时就有“定水令,以广溉田”等通过制定法令来分配水资源的理念。《汉书·召信臣传》中又有关于南阳太守召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纷争”的记载,这是通过设置界标的方式来分配水资源。可见,此时的均水理念已经产生,其不仅保障了民众基本的水资源使用权,还成为解决用水纠纷的基础。但是,均水理念还要考虑用水的实际,尤其是用水顺序问题,各朝代对不同用水其优先性有所差异。《大唐六典》则规定了“凡水有灌溉者,碾石岂不得与争利”的用水顺序,即灌溉优先于水磨、航运。宋朝对灌溉用水的顺序进一步明确化,《庆元条法事类·农桑门·农田水利》记载“河渠令诸以水溉田,皆从下始,仍先稻后陆。若渠堰应

[4]修者,先役用水之家。其碾碾之类塑水,于公私有害者除之。”也就是说,灌溉用水的次序是先下游,后上游先灌溉水田,后灌溉旱田。当水利设施出现问题之时,由用水人家去修。如果发生水碾、水磨之类的机械造成了水流不畅或堵塞者,影响了灌溉,就应当予以拆除。元朝的分水、量水、节水原则是以渠水所能灌溉田地的多少为总数,分配到每年维修渠道的丁夫户田。清朝时水量的分配以“水程”为单位,水程是水流的时间限定,在过水面积一定的情况下,水使用量的多少也就确定了。并且用水管理实行“水册制”,即对涉水用户进行用水登记。

可见,中国古代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关于水资源保护的中央层面和地方层面的立法、学者著作,从这些涉水立法和著作的内容来看,均水理念都得到了体现,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2 现代水资源保护利用的启发

水问题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甚至可能成为自然因素中唯一长期严重制约中国发展进程的瓶颈因素[5]。古今水资源保护历史表明,水资源关系农业、工业、水运交通和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长远发展,以及人民的健康水平的提高等诸多内容;水资源利用涉及防洪、排涝、灌溉、水电、供水等具体方面。,中国的水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而这些严峻形势的形成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是分不开的,而他们的具体活动又受其水资源保护理念的指导。所以,在一些涉水主体水资源保护生态意识欠缺的情形下,他们的行为难免会表现出只顾眼前局部利益而忽视长远和整体利益,从而致使水生态环境在水资源不当开发、利用和保护过程中受到影响或者破坏。

我国的水资源保护研究趋势大致仍将继续向两个方面发展: 一是水环境保护方面, 一是水资源保护方面。古人不仅揭示了水是生命的源泉这一本质,而且还提及善用水可以培育、滋养万物的功能和不当用水会造成水体破坏、水体污染等后果,这些认识对当今的水资源保护依然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首先,它可以从历史的视角使人们自觉认识到水资源在环境、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价值,同时也促使人们审视自己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行为。也就是说,通过对人为因素是引起现有水生态环境问题的主因认识,进而来改变自身不当的水资源保护思想观念,并引导他人树立正确的水资源保护理念。其次,它为政府进行水资源保护教育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促进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水既是天地人系统的一条极其重要的纽带,就不能看作各个用户的消费品,而是它们的共同财富;水不是孤立的一种资源,而是资源共同体里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水资源绝不限于地表径流与地下水,而要在土壤水、节约用水与一水多用的题目上大作文章,才能克服危机。

治水是我国历史早期的一件大事,它教会人们为利用自然而改变自然,它创造古代文化。当代水害教会人们用自己的行为去完善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它促使人类反思,并建立新的发展观。当代的及时的与全面的信息为此奠定了基础,人类的文化也必然在危机中实现又一次飞跃。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此加快了进程。

参考文献:[1]赵敏.中国古代的治水与治水思想[J].商丘师学院学报,2003,19(3):47-48. [2] 蓝 楠,朱 琳,高凌云中国古代管水理念及其现代水资源保护的教育意义.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1,10,15:第28卷, 第5 期 [3] 才惠莲.中国水权制度的历史特点及其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04,(5):47-49.

[4] 邵培仁.中国古代的生态平衡和生态循环思想[J].嘉兴学院学报,2008,(3):66-68.

[5] 程红光,杨志峰.城市水污染损失的经济计量模型[J].环境科学学报,2001,21(3):318-319.

[6] 王庆芬,唐诚,高鲁燕.浅议我国水生态环境现状及其修复途径[J].山东水利,2009,(11-12):109-112.

[7] 丁渠.我国古今水事纠纷解决方法的比较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2):59-61.

[8] 张家诚, 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科学思想[M], 北京:地震出版社.[9] 李并成,明清时期河西地区# 水案$ 史料的梳理研究:西北师大学报.[10] 德惠,牛明方,我国现存最早的水利法典,>[J],吉林水利.[11] >( 编写组8中国水利史稿)上册,(北 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2] 李恩军.我国古代对于水资源的保护[J].环境教育,1997,(4):46-47. [13] 关欣.我国古代先贤对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认识及实践[J].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2008,(1):1-9

[14] 陈家琦,当代水文学的发展与展望[A], 水文水资源文集[C],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5] 托夫勒著, 朱志焱等译, 第三次浪潮[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

水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

龙泉驿区水资源保护利用推进情况

筠连县煤矿资源开发与水资源保护研究

关于加强安泽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我国水资源保护问题及对策(精)

定海古城古井水资源保护利用情况调查报告

我县东江源水资源保护利用情况报告

浅谈我国在水资源保护与管理上的措施

《中学生的用水情况与水资源保护》的开题报告

我国古代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及其对现代水资源保护的启发
《我国古代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及其对现代水资源保护的启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