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蔡礼旭老师《太上感应篇》(149)心得分享

发布时间:2020-03-03 02:10:4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誠敬講堂10儒道釋三根學習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一集)

蔡禮旭老師 2010/7/19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10-014-001

大家早上好。我們今天大家一起學習《太上感應篇》。師父一直強調,要成就這一生的道德學問,一定要紮好德行的根。而紮根當中,師父強調,要學習《弟子規》、《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還有《十善業道經》。我們從我們自己做起,從我們自己的單位做起,從我們中心,我們來紮好德行的根。

我們一定要立志,做佛菩薩的好弟子,做三教聖人的好學生,也要做師長的好學生。師長說紮根,我們就老老實實紮好根。而當然紮根顧名思義,這根紮下去了,他就立住不動搖,也就是能夠在處事待人接物、工作當中,都依照這幾部經典來處世待人,任何情況都不違背這三個根的標準,這個叫紮根。當然,要達到這樣的標準,那有一個努力的過程。

我們現在知道紮根重要了,所以我們受持這幾部經典。那受持之後要讀誦,因為讀誦熟悉之後,遇到境界的時候,他能夠起觀照。假如讀的遍數不夠,可能遇到事情的時候,還是隨順習氣比較多,那就立不住根基了。所以讀誦是必要的。當我們明白了這個讀誦的重要性,我們才不會讀的時候,好像有點心不甘情不願。人往往明理之後,他就會做得歡喜,「這個是真正對我有益處,這個是修學不可少的過程。」

孔夫子在《論語》一開始就說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應該是非常喜悅的事情。假如我們在學的過程當中,都覺得感覺不到喜悅,那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其實我們不明理。所以「理得心安」,知道這麼做了有意義,就越做越高興了。知道讀誦不可少,每天老老實實讀誦。老實人得利益,因為讀著讀著,他自自然然起觀照。遇到人事物了,突然那一句經句,就出來了,啊,當下沒有隨順煩惱,依教奉行了,覺得身心輕安,很歡喜,「欸,我突破自己了」,那就可以體會到讀誦的利益了,起觀照。而法喜,一定是從「解行相應」而來。《弟子規》當中告訴我們,「不力行,但學文」,就是有「解」,有了解經文道理,但是沒有去力行,「長浮華,成何人」。

今天有錄像,應該是我緊張,怎麼好像你們比我還緊張?所以你們要配合一下,我假如念到大家熟悉的句子,請大家配合一下。可能是我剛剛這個錄音機沒拿上來,造成大家的緊張。所以你看,我的緊張造成大家的緊張,還是我的問題。確實老祖宗講的沒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所以《弟子規》當中講的,「長浮華,成何人」,這個是傲慢習氣上來了。孟子講,「人皆好為人師。」有「解」而沒「行」了,他就落入一個學習的誤區了,懂了這些道理,自己沒做,看別人的過失。而當一個人被傲慢給障礙住了,他有沒有「不亦說乎」啊?鐵定每天很不舒服,看這個人也不順眼,看那個人也不喜歡,所以不會有法喜。「解行相應」,絕對有法喜。所以看我們學習傳統文化,有沒有深入,有沒有提升,用什麼看呢?每一天笑的次數有沒有增加。為什麼?「煩惱輕,智慧長」,就高興了。看什麼東西都有體悟,都有啟發,都有收穫,每天很充實啊,哪有不歡喜的道理? 可是「但力行,不學文」,都只是去做,道理沒搞清楚,可能就會做錯了,「任己見,昧理真」了。所以了解之後,要去「行」,而且要去突破,把它改過來。所以紮根,最重要是改習氣。

其實我們冷靜感受一下,我們最不高興、最生氣的是什麼事情?其中有一件,就是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犯同樣的錯,跟自己氣得不行,還睡不著覺。所以突破自己的習氣,才能紮好根基。所以紮根絕對不是,「好,我排好時間,《太上感應篇》幾個月、《弟子規》幾個月、《十善業道經》幾個月。師父說三年紮好根,把時間都安排好了,每一部經聽幾十遍」。

當然,有這樣的規劃,確實是需要的。因為我們假如薰習得不夠,一來,道理不透徹;再來,薰得不夠,觀照力起不來;觀照不夠,就談不上力行了。所以遍數要夠,所謂「長期薰修」。

古聖先賢有講到,說「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啊。我們現在是從小就沒有根基了,現在年齡又大了,又是成年了,這個時候,再不藉薰習之力,想要伏住煩惱,談何容易!而且,「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薰習的時間不足,打煩惱的時間就多;打得越多,就退得越多了。我們要警覺啊,「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不好好紮好這個根基,那什麼時候才能成就自己的道德,才能成就這一生的道業,那就遙遙無期了。所以一定要下大決心才行。

為什麼要下大決心?因為我們面對的是無始劫的輪回,是無始劫的習氣啊,不下大工夫,很難克服的。什麼是大決心呢?死都不怕,就怕守不住正念。要有這種氣概。「寧肯碎骨粉身」,都不願意忘失這個正念。人有決心了,所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好,薰習很重要,可是假如我們薰著薰著又產生執著了,「啊,聽經叫學習」,邊聽邊執著,然後工作的時候都想聽經,沒有全心全意專注工作,那這個就不妥當了。薰習是「解」,「解」完要力行,才是「相應」,解行相應了,這個時候心境就不斷提升,任何境界不動搖。所以我們要理解到,紮根是解行並進。

而行在哪裡呢?一定把它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這個才是活的學問。學一句,做一句;學一句,改一句。

比方我們前一段時間,大家一起學習《了凡四訓》。是不是學完了呢?當然不是,我們聽了一遍《了凡四訓》的講解,師父的開解。那這一段過程當中,我們在工作的時候,有沒有曾經拿《了凡四訓》哪一句教誨來指導自己,來改了自己哪一個習氣?假如沒有、很少,那《了凡四訓》學完了沒有?那沒有「解行相應」哦,那《了凡四訓》這個根基就不算紮下去哦。

《了凡四訓》四個部份:「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比方「改過之法」裡面講到的,「一日不知非,則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則一日無步可進」,這一句怎麼落實在生活工作呢?那每天要靜下來,我今天有什麼事情不妥當,什麼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對,趕緊把它寫下來,寫下來印象深,而且提醒自己後不再造。印象很重要啊,自我提醒、自我鞭策,非常關鍵。為什麼?別人提醒有限,自己有這個態度了,二十四小時都能提醒自己。假如功夫到家了,連睡覺做夢都能提醒自己。大家學《了凡四訓》有沒有學到在夢中念《了凡四訓》啊?那就不簡單了,非常專注在學習了。

那我們講到這裡了,「我昨天有哪些念頭跟言行不對?欸,我在今天有沒有保持一個高度警覺性?」真的有這樣的態度了,每天都能發現過失去對治、去改過。

比方我今天已經犯了好幾個錯了。第一個,太緊張,連這個錄音的設備都忘了拿上來。緊張的根源在哪裡?我們「如斬毒樹,直斷其根」,所有煩惱的根源,我們得找到啊。有時候我們在思考,「啊,我怎麼會有這個習氣呢?」思考老半天,就過去了,沒思考透徹。根源要找到。根源啊,緊張,就是得失心作祟,沒有平常心。得失心還好聽一點,叫虛榮心,名聞利養的心。刻意要把它講好,反而講不好。要講好,最重要是真誠,「一念不生是為誠」。還有一大堆這些念頭、煩惱,那就不是真誠的狀況。所以今天就發現,很慚愧,都多少年過去了,這個得失心還這麼重,我想應該再去參加個大學聯考,看還會不會睡不著,還得吃安眠藥。這個是主動勘驗,在境界當中觀察自己有沒有去掉習氣。

改習,才能改命運啊!我們《了凡四訓》後面舉的幾個人物,袁了凡先生看到馮開之先生,「大變其幼年之習」,哇,他小時候那些習性都改掉了,了凡先生說他今年一定考上。所以人要改變自己的命運,進一步要能夠去「為人演說」,感化他人,都是建立在改自己的習氣的基礎上。

所以剛剛我們提到「觀照」,《了凡四訓》我們學過一遍了,一遍夠不夠?很明顯,不夠哦,我們還是記不住。所以這個叫「學貴自知」,學習不是像交作業,啪啪啪寫完,就像小的時候,老師派三十行作業,然後剛好鄰居有同班同學,坐在那裡比賽誰快,真的是字跡潦草、龍飛鳳舞。用這樣的趕的心去學習,不可能會有好效果的。所以不是趕作業,學每一句都要落到我們的心上,去觀照、去力行。

所以《了凡四訓》裡面,我記憶很深,行善的十條當中,「愛敬存心」,時時提起愛心、恭敬的心。像今天吃早飯,我就沒「愛敬存心」,還沒供養,我就吃了。這個是貪心作祟。所以一個人,用功夫在哪裡?在每一個境界,每一個當下,吃飯也可以練功夫的。今天一個孝子,他看到任何的食物,很自然的,先想到誰啊?父母啊。人家是性德流露啊。我自己看到吃的,如入無人之境,誰也沒想到了。薰習了這麼多年,還沒把三寶放在心中,還沒把眾生放在心中。

所以我們學習淨土法門,我們共同深入的大經,《無量壽經》,開始的時候就講到,「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既然我們的目標很明確了,「當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提到這個目標挺高興,你們好像怎麼沒有高興的表情呢?不要把它想得太難,《無量壽經》說,「其國不逆違」,「無極之勝道,易往而無人」,不是很難去的。可是為什麼很少人去?想得太難,不相信,「真的這樣就可以往生作佛嗎?」搞清楚了,就有真信切願了。怎麼往生?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把它做好。就是師父講的,「紮好三個根」,就符合標准了。然後又不希求、不貪戀世間的福報,一心念佛,就可以成就了,不是很複雜的事情啊。

而經上告訴我們,「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不難背,「普賢十願」,一定要背起來哦。還沒背起來,今天只有五十九分,不合格啦。為什麼?「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一句經文我們很早就讀過了,怎么還沒背起來?那代表我們求學問不夠主動。人不主動,就容易往後退了。學問成就,不可能是靠別人啦,得靠自己下功夫。我們連要行普賢大士之德,都沒把它背起來,那我們怎麼觀照?

好,明天就考,我們明天早課《太上感應篇》讀完,一起齊讀「普賢十願」。我現在給人家派作業,其實我也不輕鬆,派完以後,我都得陪著他們背出來。其實也是鞭策我自己。我現在教古文其實是誠惶誠恐,每一次叫他們背一篇,我就得跟著背一篇。我挺喜歡這種感覺的。為什麼?因為我容易懈怠,藉這個因緣,讓我不可以偷懶。所以我很感激因緣對我的提攜。

而普賢十願裡面講,「廣修供養」,這一份供養、禮敬的心,有沒有時時提起來?那吃飯的時候,就照著師父的教誨,「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法界一切眾生」,念三遍。哇,當下高不高興啊?你看,恢復本來的心量,高興啊!什麼時候不高興?迷失自己的真心了,在那裡斤斤計較的時候啊,最不高興了。所以我們真明白了,那是我們好日子不過,自討苦吃啦!「聖狂之分,在乎一念」,轉成普賢十願,轉成正念就高興了。當然,吃飯前供養,保證這一碗飯,結晶怎樣?很美哦,吃下去更健康哦。我們有沒有把日本江本博士的水實驗,好好運用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這個是先念三遍供養。供養完了呢?念「此食遍十方」,這個食物遍十方,「一切鬼神共」,一切眾生,我們希望他們都能接受這個供養,念七遍。最後,念十句佛號。那吃飯就是修普賢行哦,那很充實,每天都沒有混日子。

而我們今天吃飯的時候,把碗拿起來,欸,碗是誰洗的?我們大家自己洗的吧,是不?欸,我們在洗碗的時候,有沒有「愛敬存心」?「我把它洗得很乾淨,明天就有一個幸運的人拿到了。」我今天很草率,把它洗一洗,上面還有一點泡沫,「啊,算了算了,沒關係,誰吃到關我什麼事」,那就沒有「愛敬存心」,也沒有「禮敬諸佛」,也沒有「廣修供養」了。

真的哦,道在哪?一切時、一切處,都能愛敬他人啊,「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做每一件事情都高興。今天在工作當中盡心盡力了,我在「廣修供養」啊,我們把事做好了,讓更多的人接觸正法,得到正法的利益,工作就是普賢菩薩。

包含,不是對人愛敬哦,對一切事物都要愛敬。佛門,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在哪?徹法源底啊!「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個「諸佛」不指是人而已哦,是一切的動物、一切的眾生,都包含在其中,眾緣和合而生,都是眾生啊,所以這個「禮敬諸佛」,是一切皆恭敬哦。

所以師父講經都講得很清楚,那桌子你也要禮敬哦。當然你禮敬桌子,不是給它鞠三個躬啦。你用它很愛惜它,把它擦乾淨,禮敬,長養自己的恭敬心。而今天吃完了,我們把椅子放正,這就是落實普賢十願。尤其我們是最後一個走的,一定把八個椅子擺得整整齊齊,禮敬落實了。今天我們最後一個走的,完全沒有注意到這一點,那代表我們的「敬」沒有保持。更重要的是,我們浮躁了。心浮氣躁,眼前這些事物觀照不到,好像覺得一天很快就過去了,也不知道忙什麼。心沒靜下來,靜下來就能禮敬,就能知道什麼時候落實,處處都是依教奉行,把它擺好了,整整齊齊。

說不定哪一位同修突然說,「哦,聽說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在推廣傳統文化,我看看他們搞真的還是搞假的,到他們的餐廳看看,廚房看看。」結果一看,哇,椅子亂七八糟。那不要上去聽課了,光看椅子就知道了。人家內行人看門道哦。哇,他一看,不上去了,我們有沒有過失啊?有啊,我們沒給人家表演好啦,讓人家沒信心了,我們就沒有「廣修供養」了。所以這個「愛敬存心」,當下就可以用上。

好,所以今天跟大家交流到這個紮根,除了把道理搞清楚之外,更重要的,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去行了,解行相應,遇到任何境界,都能依教奉行不動搖了,這個根就紮下去了。那又一心念佛,這一生的當生成佛的因緣,就可以圓滿。

好,今天先跟大家談到這裡,謝謝大家。

首頁誠敬講堂10儒道釋三根學習【10-014】《太上感..《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二集)

點播下載MP3點播

視頻點播

MP3下載

視頻下載

繁體文稿

簡體文稿

全屏瀏覽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二集)

蔡禮旭老師 2010/7/20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10-014-002

諸位長輩、諸位同仁,大家早上好。

我們開始一起來學習師父講解教誨的《太上感應篇》。我們修學淨土法門,大家都很熟悉一個公案,就是鍋漏匠的公案。諦閑老法師跟鍋漏匠是小時候的玩伴,後來中年之後,剛好,鍋漏匠知道諦閑老法師已經出家了,而他覺得人生很苦,就找諦老要出家。諦老覺得他年齡大了,再出家,在佛寺裡面其實還是有很多活要幹,而且佛寺裡面戒律也比較嚴格,都要遵照那些作息,怕他受不了。可是他又堅持要出家,最後,諦老答應他了,不過跟他說:你既然要出家,那就要聽我的。鍋漏匠說:我出家拜你做師父了,我一定聽你的。結果諦老就給他安排了一個廟,然後就教他一句佛號,念就對了。結果他念了三年,站著就走了,而且手上還拿了幾個現大洋,連後事的錢他都不願意麻煩別人。當然這個心態很值得我們學習。

而在整個他修學的過程,很多心境非常值得我們效法。比方他非常的老實聽話。諦老叫他念佛,他連問念佛會怎樣都沒有問,他相信諦老絕對會給他最好的方法。他沒有當場要什麼結果的急功近利的心,他就是老老實實,「師父叫我這麼念,我就這麼樣念」,沒有絲毫的懷疑。

那我們想一想,現在要找這樣的學生容不容易?師父也常提到,當第一次去拜見李炳南老師的時候,李老師有提到三個條件。可能現在我馬上請哪個同仁上來講,我看大家都能講,是不?欸,沒有抽籤是吧。其實在修道的路上,比方說我們聽經聽半年、聽一年了,我相信每一個人,道理都懂不少了。但是,幾句道理落在我們的心上,進而付諸實踐?這個才是我們能得的利益。

那我們既了解,修學佛法是師道,那我們就要守師道的原則。所以李炳南老師說的,只能聽他老人家一個人講;要看的書,要他老人家同意;以前所學一概不承認。這第三點,把我們的傲慢放下,有傲慢沒法修道啊。

師父之前是跟章嘉大師學習,跟方東美教授學習,那章嘉大師是當時候的當代高僧。連跟章嘉大師學習都得放下,不然心裡面會留一個印象:我可是章嘉大師的學生。是不是?今天我們處事待人接物,假如有一個心態:你知不知道我是淨空老法師的學生?我們有這個心態了,就隨順習氣了,跟人相處,就顯得姿態比較高了。所以修道,真的要時時觀照這一顆心才行啊。

而跟著高僧大德學習尚且要懂得放下,我們是幾十年來,都是這些習氣把我們搞得亂七八糟的,我們還不肯把它放下,還不肯隨順聖賢、隨順師父教誨,那這一生修學,只能結個善緣、落個印象,當生要成就,就不容易了。

所以守這三個原則,效法鍋漏匠,最重要的就是老實、聽話。為什麼呢?因為師父是修行的過來人,過來人一看,就知道我們在修行的路上現在最缺什麼。聽話了,就得利益了。

所以師長知道我們現在根基不牢。其實,我們聽師父講「紮根」,聽了多久了?可能也幾年了。講「學《弟子規》」,我記得是應該是兩千年左右,師父就在強調了。那我們什麼時候才重視三個根的落實呢?我們心裡想想,讓當代的高僧大德講經說法勸我們五十多年了,結果我們一句都不肯做,這真的就是對不起老人家了。

所以師父現在最強調的:把儒道釋三個根紮好。所以,因果倫理道德,這個根基一定要穩。我們今天不能保證到底我們這一生能夠影響多少人(當然是好的影響),但最起碼,我們期許自己得要是一個好弟子的樣子,依教奉行。我們自己不是一個好的弟子,社會大眾看到我們說:啊,原來淨空老法師的學生就這個模樣啊,那這個淨空老法師的教誨也有問題,怎麼教出來的學生都是這樣。那我們不只落一個沒有依教奉行的罪,我們還加一條:把老法師都拖下水了。真的,很多師父所受的毀謗,是因為我們弟子沒做好,才造成的。所以《弟子規》講到,「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我們做不好,對聖教、對佛法,對師父老人家,都是一種玷污了。人有這種期許、這種志氣,才有向上的動力啊。修學的大根大本:孝親尊師。我們為什麼不能精進、不能提升?在孝親尊師的根上,不足了。這是一個人性德的根本所在。所以今天師父勸我們紮好三個根,是對我們這一生法身慧命大慈大悲的關懷。

而且,不只是師父給我們的關懷,這是我們整個淨土宗祖師的慈愛,傳承下來的。印光大師,淨宗十三祖,老人家在七八十年前,就已經大聲疾呼:要學習《了凡四訓》,學習《太上感應篇》,學習《安士全書》這些教導。因為了解到我們沒有這一個根基,這煩惱伏不住。所以師長講的,「了解因果報應,人不敢作惡」。因為了解到,連起心動念都有因果,起一個惡念,就感惡果來了。

站在儒家的角度,我們是學君子,學賢人,學聖人。佛家的角度,是學做阿羅漢,學做菩薩,學做佛,這樣的標準。這個是有志氣的人、自愛的人,不希望這一生空過。所以《論語》講,「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我們從個人的慧命,首先就要有高度的警覺性,深信因果。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懂得克制,不能起邪念,不能起惡念。以至於,延伸到整個社會國家的命運。其實是息息相關的了。我們今天處在當前的社會,我們假如不能夠提起一種使命感,那我們的慈悲心也不在了。慈悲心另外一面,就是自私自利的心了。我們護這個慧命。當前社會已經變成這樣了,我們還坐視不管,那我們就可以很清楚知道,我們的悲心不足了。 在《無量壽經》當中有提到,「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我們一接觸念佛,大家都滿能接受的,也不反對。問題是,我們能歡喜接受念佛,代表我們「已曾供養諸如來」了,怎麼還在六道輪迴當中?這個就是我們很值得思考的問題了。

第一,雖然我們供養諸佛如來,但從來沒有百分之百的老實聽話,依教奉行,都摻雜自己的想法看法。其實說實在的,跟著師父學,摻自己的想法看法,那樣子是跟師父學了,事實上跟誰學呢?跟自己學了。連我們自己錯的時候,還拿著師父的教誨來「倘掩飾,增一辜」。那就很難得力了。

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一個共同的標準,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那無始劫來,我們供養諸佛如來,這個菩提心就從來沒有真正全然發出來。菩提心真的發出來了,絕沒有自私自利的心,絕沒有還看任何一個人不順眼,這不可能的。

所以修學是改心,擴寬心量。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當中,有不舒服、有對立、有看不順眼,根源是我們的心量太小。其實我們的心本來不是這麼小的,我們迷失了真心了,真心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把自己的心變得這麼小,那是糟蹋了自己,那是不懂得愛惜自己。我們懂得隨順性德,那是真愛自己了。

那「菩提心」,是根本啊。我們生在這個大時代,其實,是不幸,也是幸。不幸在,我們過去生的業力重,「業不重不生娑婆」,所以我們生慚愧心。為什麼是幸事呢?因為遇到這個大時代,眾生這麼苦難,能把我們的慈悲心給激發出來。

所以印光大師在七十多年前,在他的教誨當中就提到,「世亂已極」,這個世界亂,亂到極點了。我們想一想,七十多年前的社會亂不亂?跟我們現在比起來,我們現在的亂是他們那時候的幾倍啊?那就很難較量了。請問七十多年前,有沒有聽過父殺子、子殺父的?幾乎沒聽過。現在報紙打開那些事,七十多年前基本上都沒有。我們就看五倫關係就好了,父子、兄弟、夫婦關係,那是退得非常非常嚴重。印祖都看到我們現在的狀況了。印祖是明白人,大勢至菩薩再來的。我們一想到大勢至菩薩,就想到一段話了,「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佛菩薩像父母一樣在護念著我們,但是得我們肯聽父母的話。大勢至菩薩於虛空法界,護念佛人求生淨土。那老人家為什麼一直強調因果?就代表我們這個時代一定紮好這個根基。

所以「世亂已極,無可救藥,有志之士,何忍坐視?」真正有志氣,真正有使命感的人,遇到這個大時代,怎麼可以再坐視不管呢?而人心現在的狀況,不容易挽回,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而印祖是大智慧者,他能看到根本,他能看到善巧,所以印祖講,「人人知因果,家家有家教」,當所有的因果道理、所有的家庭教育,在每一個家庭茶餘飯後,都是談論這些道理,那這個社會就救得回來了。

那我們覺得很幸運,我們跟著師父,我們做的就是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我們這一生所做的事情,沒白做,是這個社會最需要的教育,那值得啊。而且我們要做的事業,是能把已死的人心,能夠讓他甦醒過來;要斷的中華文化,能夠把它承傳下來。這是非常可貴的事業啊。那我們有這個機會來做了,那期許自己,一定要把它做好。 而今天要挽救世界,首先,我們得要先挽救自己啊。《大學》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本末,我們要很清楚,我們不能本末倒置了。而救自己,那儒家講「格物」,佛家講「熄滅貪瞋痴」,從習性下手。

那救自己要下決心,從我們最嚴重不良的嗜好、習氣開始。哪一些是我們最嚴重習氣呢?急躁,控制。什麼是最不良的嗜好呢?浪費時間,不肯勇猛精進。

我們要提升境界,不勇猛精進是絕對提升不上去的。面對的是無始劫的習氣啊,哪可以懈怠呢?哪可以放逸呢?是吧?我們以前說,你面對對手,我們以前看武俠片,是吧,你得先要看看人家的功夫到哪裡,你才去應對。我們現在的對手就是自己無始劫的習氣,怎麼可以掉以輕心呢?一不覺察,「種種違理情想,瞥爾而生」,就來了,就把我們的自性給障住了。

所以不可以浪費時間。而且今天我們在工作當中浪費時間,沒有做弘法利生的事,還到網路上去看一大堆有的沒有的,殺盜淫妄的東西還在看,拿著公家的時間去隨順習氣,這個造業就大了。我們拿著十方的供養,來養自己的習氣,假如冷靜下來,怎麼忍心這麼做呢?這不是糟蹋大眾的信任嗎?所以人怎麼提升?真正良心發現了,就不願意做這些事情了。

所以這個自救,怎麼救?我們昨天講到要解行相應。明理了,一定要落實在整個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當中。而且要安排好時間。不做好安排,每天這樣渾渾噩噩,時間就蹉跎過去了。所以為什麼安排許理事跟大家這幾個月做內部建設的課程?重點就在這裡了。我們自己學習、工作,能不能做好規範,做好計劃?能不能很清楚,在組織當中怎麼應對進退?怎麼配合團體運作,而不給人添亂?這叫盡忠啊。

一個人首先做人的根基要穩當。不可能說人做不好,然後可以成佛,那這個邏輯是不存在的。而做人的基礎:五倫八德。在團體當中體現:君臣關係。那我們如何當主管,如何當下屬,這個都要透過學習啊。我們如何當父母要學,如何當兒子要學,「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所以當我們不懂的,我們還不主動去學,我們看看我們這個傲慢,障住了我們多嚴重啊。

所以當主管,要深入君親師的精神,而且如何把君親師落實在生活工作裡面。我們當下屬的,盡忠職守,「進思盡忠,退思……」欸,《孝經》大家不是念了一段時間嗎?你們都還給孔夫子了嗎?我們昨天才講好了,會的要配合一下。「進思盡忠,退思補過」。

我們在工作當中如何轉《弟子規》呢?轉《孝經》呢?《孝經》告訴我們,「將順其美,匡救其惡」;「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這形容一個臣子、一個下屬,念念就為了團體好,為了他的領導好。這是慈悲心啊,這是真誠心啊。而《弟子規》講的,「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我們目標是要做賢人,做聖人,那我們不能在家庭、在工作裡面親憎我,我憎他,我看他不順眼,我跟他對立,那這個都不是跟經典相應了。這個時代怎麼體現修養,就在這裡。人家對我們不對,我們還是守住我們應盡的態度跟本分,這才可貴啊!

所以在這個時代,別人對不對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首先自己要做對,才能建立理智。學佛,「轉識成智」,轉情識為智慧。所以我們必須學習「組織倫理」,怎麼配合團體的運作。我們要學習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做好自己的計劃,很好的團體配合,成就弘揚正法的事業。包含「不學禮,無以立」,我們在團隊當中,跟人相處,言語進退得當,讓人家如沐春風,這個禮要學。包含接待客人,這一些電話來了,我們怎麼應該應對得當,這個都要好好的我們把它學好。

所以往後兩個月左右的時間,禮拜

二、禮拜四,是我們全體同仁的內部學習的課程,都是具體討論,怎麼把這些經教落實在做人做事當中。所以不可以請假,除非有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特別重要的事情,而且要主管批准才行。我們共同來學習,大家都知道那些做事的分寸、原則,大家「見和同解」。現在弘揚正法的事,說坦白話,已經是刻不容緩了,我們還內部裡面隨順很多習氣,不知道耗了多少時間,耗了多少精力啊。我們是來幹什麼的,我們得冷靜啊!我們不是來這裡隨順習氣、添亂的,我們是來這裡「為往聖繼絕學」的。

好,我們也希望透過這一段時間的內部建設,把我們中心整個運作上軌道,這樣我們中心的經驗,也能夠「廣修供養」,給所有弘揚傳統文化的單位。不然我們自己都上不了軌道了,那我們拿什麼去供養大眾呢?這樣我們普賢十願也才沒有白念嘛。

好,那今天早上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好,謝謝大家。 首頁誠敬講堂10儒道釋三根學習【10-014】《太上感..《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三集)

點播下載MP3點播

視頻點播

MP3下載

視頻下載

繁體文稿

簡體文稿

全屏瀏覽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三集)

蔡禮旭老師 2010/7/21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10-014-003

(播放師長「淨土大經解演義」第八十三集光碟選段,長6分鐘。)

諸位長輩、諸位同仁,大家早上好。

那剛剛我們聽到師長給我們的勉勵,期許我們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能做好,紮好三個根,能夠把中華文化影響到全世界。我看大家聽完之後,怎麼表情有點沉重呢?我感覺很慶幸,這一生,有這麼重大的工作,我們可以去努力,最起碼這一生,沒有白來。

而我們冷靜觀察這個世界,假如這個世界是一個身體,生病了,那我們判斷一下,現在已經病到什麼程度了?還剩幾年可以救呢?這個中醫裡面有一句話叫「病入膏肓」,就不好救了。那現在的世界病到離「膏肓」還有多久啊?剩沒幾年了哦。師父在講《妄盡還源觀》的時候,說五年啊!在這五年再不加緊落實推廣,這個世界要救,就不容易了。 所以每每思考到這裡,就很自然的想起孟子的話,「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世界的苦難就擺在我們面前,今天我們不盡心盡力去做,真的是有過:名過其實。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是修大乘佛法的佛弟子。那大乘佛法是慈悲為懷,大慈大悲,這是佛弟子的、大乘弟子的實質。擺在我們面前的社會世界是這樣,我們視若無睹啊,那我們就愧對大乘佛法弟子這一個身份。所以古聖先賢、君子,他覺得最羞恥的事情就是名過其實。我們現在還沒到聖賢境界,沒關係,我們盡心盡力去改習氣,去提升。而在那個盡心盡力改習氣的過程當中,就是「廣修供養」。

我們在這個改的過程當中,確實不輕鬆。改自己嚴重的習氣,那跟扒皮差不多,是苦的。可是俗話講的,長痛不如短痛。師父也說的,「咬緊牙關,此生證無量壽。」那個「咬緊牙關」,就是真的對習氣趕盡殺絕。「如是一心求淨方」,一心一意,持戒念佛,斷惡修善,「決定往生極樂國」。

好,那諸位同仁,咬緊牙關,要咬多少年?真正下功夫,習氣三年五年就能夠調伏,看我們有沒有下這個決心。發勇猛的心,立決定的志向,這一生一定要成就道業。

而剛剛師長也講到,在湯池是紮一個根,我們現在馬來西亞中心是紮三個根,《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我們穩紮穩打的來受持,來力行。大家想,「哎呀,那現在還沒做好啊,人家來看,怎麼辦?」一切時候,平常心對待。我們要呈現的是真實的狀況,人學習哪有說一下子就跳到聖賢的?那不可能。雖然我們還有不足,還有習氣,但是我們那種毫不退縮、盡心盡力的態度要拿出來,以師志為己志。

你看師父在全天下人面前,都這麼信任我們。師父說,「我相信他們能做得好。」那我們希望不辜負師父的信任,更重要的,不要辜負眾生對我們的信任。所以我們一起學習過《了凡四訓》,有一段話,我一直在體會。「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眾人之志,即是通聖賢之志。」何謂聖賢之志?何謂老和尚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就希望這個時代的人能安居樂業、家庭幸福。「吾合愛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為聖賢而安之也」,我們盡心盡力,怎麼安世人?世人有正確的思想,他的命運就轉變了。

那要有好的思想,「教學為先」,他要接受儒道釋三教聖人的教育,就可以轉過來了。那我們中心成立的目的,就是弘揚儒道釋三教的教誨。我們有為世人謀離苦得樂之心,剛剛師父也講,「必得諸佛菩薩、眾神的擁護。」所以我們並不孤單,我們時時都有無量無邊的聖哲、佛菩薩在保佑,我們要有信心。

所以在這個時代弘揚正法,在《華嚴經》常講到,「信為道元功德母」,得做出好的示範,人的信心才比較容易建立。有了信,他才肯去解,肯去學,進而他能行,他能解行相應,能證,他才能得利益。

其實這個過程,我們自己反思自己學習過程,應該就可以明白了。比方,我們什麼時候讀過《論語》?我在初中的時候就讀過《論語》了。那《論語》改變我的人生沒有?沒有啊。為什麼?明明我有讀到這本經了,我怎麼沒得利呢?因為我沒有看到誰把《論語》做出來了。我們就覺得:哦,四書五經就是讀來考試,然後放在書櫃上的,不是拿來利益自己的人生,那更談不上去利益別人了。可是今天我們為什麼生命轉變了?對經典生信心了?因為我們看到師父做到了!一個人的弘願,居然可以影響到全世界,而自己又成就了福德,成就了智慧。哇,那這樣的示現,讓我們太羡慕了,起而生信心,要效法!

我們看到師父,生死自在,八十四歲的長者,身體這麼健康。不老、不病、不死;財富自在:不需要錢的時候都沒有,要用的時候,要多少來多少。我講得都很高興,你們怎麼沒什麼反應?大家要知道,真理是在每一個人身上都能印證,那才叫真理。只有在某一個人身上印證,那個叫偶然。所以我們知道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那佛的每一句話,我們都是堅信不疑。所以,因為有師長給我們示現好榜樣,我們對佛經、對聖賢的經典生起信心。

而師長剛剛講到廬江三年做的實驗。世人也要看到,有一個地方透過倫理道德、透過《弟子規》,真的犯罪率下降了,離婚率下降了,人心善良了。他們一到這個小鎮裡,感受那個氛圍,終身難忘。我們好多地區,包含我們很熟悉的,新疆來的這些朋友們,青島,很多地方,他們分批分批到廬江學習。他們回去都是說,「要再建一個湯池」,在他們的地方建起來。信心,都是從看到好的樣子建立起來的。有「信」,才有「解行」啊,這個「信」太重要了。

所以《論語》裡面提到,「人能弘道」。為什麼「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不是說拿著四書五經就能教化人啊!是人能把「道」力行出來,讓人生信心,讓人感動。現在這個時代,人不看到真實的,不看到好樣子,你要讓他相信,不容易呀。現在人懷疑心比較重,但你不能怪他,他從小成長過程當中,感受到:原來道德說是一套,做又是另一套啊。你不只不能怪他,還要憐惜。這個時代,因為我們讀書人沒有言行一致,造成大眾不信任道德學問。不只不怪他們,是我們的責任啊。

而我們今天,要紮三個根。我們當前,紮因果,《太上感應篇》的根。我們自己有沒有信心?以至於,我們要期許自己,我們奉行《太上感應篇》,要給大眾信心:受持《太上感應篇》,身體不好的,變身體好了;求不到兒子的,生了個白白胖胖又有智慧的兒子來了。這個人心很有意思哦,你拿著感應的故事給他看,「你看,明朝,宋朝」,他一看,「又沒有現在的,那是古人做得到,現在做不到了。」所以為什麼要承先啟後?每一代都有真正做出感應的人,才能代代有信心啊。

那諸位同仁,這一代誰做啊?你們都不配合一下。哦,我知道了,你們因為剛學完《了凡四訓·謙德之效》,是吧?你們只是在內心裡面說,「好,就由我來做」,是吧?但你們比較謙退,沒有說出來,我可以理解。

而歷代,奉行《太上感應篇》的感應太多太多了。在南宋高宗時候,四川峨眉縣縣令王湘先生,他讀完《太上感應篇》非常感動,他就發願要力行《太上感應篇》的每一句教誨,要把它做到。結果他發願完沒多久,還沒有做到以前,就突然暴病,就死了。結果死了之後,他就感覺自己的神識飄到空中去了,然後親人的哭聲就像那個蜜蜂,很小聲。而當他飄到空中的時候,突然聽到空中傳來話,說這個王湘發願力行《感應篇》,所以他的福德增長,他壽命可以延長,又讓他回陽,回來了。所以一個人發願,一念遍虛空法界,都會有感應哦。結果回來之後,他確確實實盡心盡力去力行,而且還常常勸人。

行善,行自己發的願,要及時去做。我們常說,人生有兩件事不能等,行孝,還有行善。我們及早行善,我們生命中的業力,很快就能轉過去了。假如想行善了,可是沒有盡心去做,「一日無常到,方知夢中人」。一個修行人,最怕的,死魔啊!死一來了,我們的修行又要倒退了,又要重來了。生生世世不能成就,跟這個死魔有關係。人能夠及早行善,能夠長壽,利用這一生的壽命,斷惡修善,老實念佛,這一生就不死了!

所以這個行願要及時,而且,要願力大過業力。師父常講,什麼是再來人啊?人的願力可以大過業力,就可以了,就可以真正利益人了。我們再講具體一點,什麼是願力大過業力呢?遇到一切時一切處都先想別人,不為自己。都先念念為人著想,人的這個願力,慢慢的就超過業力了。好,所以我們當下跟人相處,時時保持這樣的態度。念念為他著想,「這個時候我應該怎麼做?」能念念為人著想,自己的貪,自己的瞋、痴、慢,自自然然就淡了。

這個是南宋的一個榜樣。

明朝有一個先生叫楊守業先生,他非常虔誠讀誦《感應篇》。他六十歲還沒有孩子。結果六十歲他生病,也斷氣了。結果,到了陰間的時候,也是有這個冥吏,陰間的官員告訴他,「你因為持誦奉行《感應篇》,所以你的命已經延長了,你以後還會有兒子。」結果後來他生了一個兒子,還考上進士,還幫他送終到老。福報轉得很快啊。而且活到一百零二歲。哦,一百零二歲,假如我能活到一百零二歲,那我還有六十五年可以活。哦,不錯不錯。

這個大家要了解,真正有道義、有情義,就要多活幾年。為什麼呢?你身邊親朋好友,這一生跟你有緣,來生不知道啊!《無量壽經》裡面講了,「善惡變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這一生命終了,各奔東西,下輩子哪記得上輩子誰是你爸,誰是你媽?誰是你哥,誰是你姐?都不知道了。可是假如珍惜這一生的親人的緣分,我們盡心盡力修行,然後自己對經教融通,趕緊把三個根的道理給親人朋友講清楚,把念佛求生的殊勝利益給他講明白,可能這一生結了這個法緣,以後不會誰都不認識誰了。會怎麼樣?同生極樂國啊。以後是怎麼樣?以後你們一家人,這個叫佛化家庭,以後你們一家人,可以同臺演出,是吧?往生西方以後說,「欸,我們現在回到吉隆坡,你演爸爸,我演媽媽。」分配好,怎麼樣為人演說。那個時候已經是阿惟越致菩薩了,不受業力影響。挺好哦?是啊,這些道理都明白了,就要有這個志氣,好好把握這一生這麼難得的親人的緣分。這也是真正報我們親人的恩啊!

包含你活得越長,你對你晚輩好的影響就更多了。那當然,也是讓這個時代的人,看到奉行三個根,奉行《感應篇》的殊勝果報。

杭州有一個先生叫汪源,家裡很窮,又沒有子嗣。結果他就發願助印《太上感應篇》。而且,他助印的時候,是誠心祈求他的母親能不生病、能高壽;祈求能有子嗣,對得起祖先。那後來,確實他母親也得高壽。

所以一個人如何能感動天地?孝心、誠心。

我們這一生,有沒有曾經祈求父母健康長壽?我們斷惡修善,讓福報能給自己的父母享。這樣的心都沒有發過,那我們說什麼大慈大悲,利益眾生啊,這是沒有根基了。孝心是愛心的根本所在。所以我們也共同發願,自己真正奉行《感應篇》,能讓自己的父母健康、長壽。

所以,古人已經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我們要承先啟後。而且《感應篇》對我們修學佛法,對我們當生成就,是非常關鍵的基礎。 佛陀教化,三個最重要的階段:幫助我們第一個階段,轉惡為善;第二個階段,轉迷為悟;第三個階段,轉凡成聖。

而第一個,做人的基礎:轉惡為善。那我們從佛經裡面,來找轉惡為善的經文,很多哦。請問要找多久?所以印光大師慈悲,《太上感應篇》講轉惡為善,什麼是善,什麼是惡,講得非常仔細啊。所以這些大智慧者,他沒有門戶之見啊!因為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啊,他在一個民族的文化當中,截取它最可貴、最精華的,輔助整個佛法的興旺。

大乘佛法,發源於印度,在神州大地開花結果。因為它有更好的基礎,儒跟道的基礎,取代了小乘的基礎。所以《感應篇》,是斷惡修善非常完整的一本經典。你從佛經去收集,那要收集很久啊。轉惡為善,我們就能轉禍為福。

所以我們學習《太上感應篇》,會把《太上感應篇彙編》的這些故事跟道理,都會融到我們的課程裡面來。而《太上感應篇彙編》,是把儒道釋重要的教誨,完全融在裡面了。難怪印光大師要把《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這三本書,印了超過三百萬冊,不就是為了成就我們的道業嘛。所以我們學這一本《太上感應篇》,加上《彙編》的教誨、故事,也等於是把儒道釋的精髓學一遍了。所以我們以至誠的心,求儒道釋三教聖人加持,我們每天一起來共學,以他們為榜樣來奉行。

好,那今天早上先跟大家講到這兒,謝謝。

首頁誠敬講堂10儒道釋三根學習【10-014】《太上感..《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四集)

點播下載MP3點播

視頻點播

MP3下載

視頻下載

繁體文稿

簡體文稿

全屏瀏覽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四集)

蔡禮旭老師 2010/7/22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10-014-004

諸位長輩,諸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我們學習《太上感應篇》,這幾節課,跟大家在交流到學習《太上感應篇》的重要性。在儒家有一句話,是夫子很重要的教誨。夫子在《論語·堯曰》篇裡面講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一個人不知命,那連君子的門都跨不進去了,更何況要成聖成賢,就更不可能了。所以我們必須知命:知道如何成就自己這一生的慧命;知道對於自己家族的使命;知道當前對於社會、民族甚至世界的天命。我們要明白,我們這一生才不會空過。不然,幾十年的歲月「如白駒過隙」,一下子就過去了。我們一定要很清楚我們的目標,我們這一生要成就的事情。

而成就慧命,那首先一定要能斷惡修善;進一步,破迷開悟;最後,轉凡成聖。再高的目標,它基礎在轉惡為善,而《太上感應篇》就是非常好的經典。

對於家族,「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一個人,不承傳祖先的家道,沒有造福後代的存心,說坦白一點,枉為人啊!連後代子孫都不關愛,那是有辱天地人三才的身份啊。

以至於我們現在整個社會、世界的狀況,最急迫的,就是因果教育。所以周安士先生,周安士先生寫的《安士全書》,印光大師說「天下第一善書」啊,不簡單啊。而周安士先生講到,「人人知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要想讓世道人心恢復到一個正常的軌跡,那得從因果教育下手了。

而我們昨天提到,我們自己真正奉行《太上感應篇》了,真正得到殊勝的果報,也給當前的社會大眾一個堅定的信心。所以我們普賢十願講的「請佛住世」,諸位同仁,先請誰住世?好像沒請出來。要先請自己啊。這個儒家都講得很清楚了,「人能弘道」,你得先自己做出來才行啊。夫子的教誨為什麼影響兩千五百多年的我們炎黃子孫?那是因為夫子他做到了!

好,我們知道了《感應篇》的重要性,對自己、對家庭、對世界、對正法久住的重要性,那我們就有這一份使命感跟志氣,來依教奉行,來斷惡修善。而對於我們是修學淨土法門,成就道業,依循這一個法門,很重要的:持戒念佛。沒有持戒的功夫,師父常講,念到風吹不透,雨打不濕,還是不能往生啊。因為《阿彌陀經》裡面講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五戒十善,是一個人最重要善的基礎。而《太上感應篇》對五戒十善,這佛門的根本法,講得非常清楚了。所以我們學習《感應篇》,就是趕緊把往生西方的護照要辦好。不能臨終的時候護照沒有,手忙腳亂,那這個就不行了。

而實在講,修行,什麼是真功夫?放下分別、執著是真功夫。「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那「智慧德相」是本有的,又不是去給人要來的,但它為什麼有障礙呢?「但以妄想分別執著,不能證得」。妄想,太高了,「不起心、不動念」,這個我們一下還達不到。我們時時觀照,不能分別、不能執著。那什麼時候會分別執著?我們一看到,「哦,他是女的,我是男的」,分別了;「我比較好看,他比較難看」,執著了,高下了,這些念頭都起來了。

所以修普賢十願好啊,「禮敬諸佛」,我們不要去分男分女、分高分下,一切都是諸佛如來,這恭敬心、真誠心就現前了。所以要不分別執著,不容易,除非自己有高度的警覺性。比方說,「我不喜歡這個工作」,那分別執著來了;比方說,「我討厭這個人」,那一天不知道起多少個分別執著。所以僧璨大師教誨得好啊,煩惱從哪裡來?愛憎,喜歡不喜歡來的;愛憎又起於分別。我們把煩惱的根源找到了,就是分別執著,才會有貪瞋痴慢。所以在一切人事物當中,要練習放下分別執著,「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大家有沒有經驗,念佛念得挺歡喜的,大家一起共修,念到法喜充滿,出來的時候,看誰都可愛。為什麼?因為那時候分別執著很淡了,見誰都高興。但是要保持。

所以這個時代修行,不遵循印光大師的教誨,想修行,難啊。「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能讓它斷啊。能念出聲來,念出聲來,因為那聲音聽在耳裡,「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我們的耳根很厲害,你念出聲來,「一歷耳根,永為道種」。當然,你在工作的時候,不要念到吵到人家沒有辦法工作,你小聲念,念到自己聽得到就好。或者默念就跟念出來一樣清清楚楚,那好。

印祖有一個方法,念十聲。你可以三聲三聲四聲,或者五聲五聲,都可以。因為念十聲啊,你假如一二三四,數到五十很累,是不?四十

七、四十八有時候都數錯了,三十七跳到四十八去了。十聲不會數錯,十聲一個循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五聲了,就照著師父念的那個聲音就對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兩個循環十聲。每一句、每一字都很分明,十個循環,綿綿密密不斷,不容易打妄想,就不容易分別、不容易執著了。

而我們學佛,你說對人對事容易分別執著,學佛也會分別執著,起高下見。「《太上感應篇》、《弟子規》,世間法啦。佛法高,那個低啦。我是大乘根性,怎麼去學那些東西呢?」哇,開口便錯啊,「我高」,「我見」不就出現了嘛,「我相」不就出現了嘛,又分別,又執著了。而印光大師大智慧者,他沒有分別執著,他看到的是眾生的根性跟需要,沒有門戶之見啊,推薦的是儒家跟道家的經典,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根基不足啦。

所以世出世法,世間法跟出世法,在哪裡分啊?在心上分啊。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一切法都是佛法、都是出世法。一個人沒有執著就出離六道輪回了,他怎麼還是世間法呢?可是只要有分別、只要有執著了,《華嚴經》都是世間法了。重實質,不重形式。

所以今天我們假如不明白這個道理,在學佛的過程當中,都會形成執著點,我們不知道。我們冷靜,師父叫我們紮三個根,講了多久啦?好多年了。我們就是不肯學,「我就是要學《無量壽經》,其他的我不學了。」那不是執著嘛。執著到什麼程度?師父的話都不聽了!那怎麼不是執著呢?所以,不能執著啊,得要依教奉行為好。師父是過來人啊,看到我們的程度,我們就是不肯紮根,就是想要開花結果,那沒有根,這是沒有生命的,遲早要枯掉,遲早要出狀況的。所以老實人得最大的福氣。

而且從佛經來講,成佛修學的過程,不離「淨業三福」。而「淨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一個道理就落實在《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這三個根的基礎上。

所以,我們剛學完《了凡四訓》,雲谷禪師教給了凡先生功過格,這些紮實的功夫,還是必須下哦。時時以這三個根來觀照每一天自己的不足跟過失。而這個功過格,就是依據《感應篇》編成的。所以我們早晚課讀誦《弟子規》跟《太上感應篇》,「日日知非,日日改過」。所以我們紮基礎,得老實啊,不可浮躁,不可輕率,一字一句對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一言一行。改過了、改習了,才是紮根,才是立命。

所以佛門重實質,這個我們要時時去體會。去分別執著是實質,去習氣是實質。沒有回到實質,修的都是空中樓閣了。我們修成空中樓閣,那就自欺又欺人了。所以修行人「須先打破自欺一關,始有商量處」。

而我們剛剛提到,「人人知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所以人明白因果了,他懂得斷惡修善,不敢做惡事。假如一整個社會的人都這麼做了,那這個社會就安定、有福報了。

南宋,四川遂寧府有一個人叫周篪,他是奉行《感應篇》。結果,突然有一天他暴斃了,就到了陰間。結果到陰間的時候,看到旁邊很多的人都是餓死的。後來冥吏,陰間的官員就跟他講,說:你命中就是餓死的命,因為你這一世奉行《感應篇》,而且還把《感應篇》去跟人分享,勸導大家奉行,所以你這一生逃過了這個劫難,你以後會很長壽。他回來之後,就趕緊跟他的太太,跟親朋好友講。而且,這陰間的官吏還跟他講:你回去之後,要大量宣揚《感應篇》。

我們自己讀誦,自己力行;勸別人讀誦,勸別人力行。而且要勸別人流通。更好,勸別人講解《太上感應篇》。

當然,我們剛剛講到「請佛住世」,先請誰啊?你當然請你自己,好好深入《感應篇》,之後為人宣講,甚至每一句現身說法,「我自己是怎麼做的」,那我們相信,真感情,好文章,做到,就一定能說了。

只要能夠讓《感應篇》廣泛流通,這個社會能消除水災、火災、瘟疫、刀兵,還有盜賊。為什麼會消除盜賊?人心善了嘛,那盜賊他也有本善,也會受感化。所以人心才是化解災難的根本。我們剛剛念了一段,現在世界各地,太多這種事情了,根源在沒有這麼好的經典教化人心。所以「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而這個世界是息息相關,「地球村」啊。身為炎黃子孫,有這麼好的儒道釋法寶,得要推展到全世界,我們這世界的安危才能保得住啊。所以師父提到,如果把這三個根的教誨翻成各國文字(尤其翻成英文),大量流通到全世界,對整個人類都有好處。這一段話,講給誰聽啊?「當今之世,捨我其誰。」

我們辦了幾屆英文的培訓班,已經有企業界的老闆,他員工來應徵,他說,「你先到文化中心去上過英文的《弟子規》」,因為他馬來人,其他民族的他還不會講中文,「去上英文《弟子規》,才能夠到公司來上班。」

企業家現在講話很有影響力哦,是吧?他一講話,那些家長耳朵都豎起來了,「我孩子以後要出社會服務啊,哦,現在先應徵要問過有沒有學過《弟子規》。」我們好好弘揚,以後在馬來西亞還要問,「學過《太上感應篇》沒有?」哦,那這個風氣就流通開來了。

所以這個弘傳,刻不容緩。很多企業家在他自己的企業推展,員工的父母打電話來,流著淚啊,「我教了二三十年沒教好,居然是領導把他教懂事了。」感恩戴德啊。包含很多(現在這個社會說實在的,活著不容易啊,很多的苦難),很多憂鬱癥的人、很多想自殺的人,他聞到這些經典,就像見到曙光、光明一樣,能轉過來啊。所以今天他聽到了,可能他人生就不會走上絕路了。

我們時時,念著眾生的苦,我們這種提升精進的動力,就來了。不然,不念眾生苦,很容易懈怠。所以很多同仁在探討:怎麼樣能夠不退轉?時時存著「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的心,就不容易退轉。所以這樣的願心,保持。

而我們學習《太上感應篇》,這一段經文,我們分成七大段。

第一,總綱。這古聖先賢的教誨,第一句話,都是最重要的,包含了廣泛的義理,都含攝在其中。我們看《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後面的教誨就是在詮釋這一句總綱。《太上感應篇》一開頭,「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而後面都是在詮釋這一句。

第二段是示警,警告我們,「天地有司過之神」,人假如不修善,又造業,「大則奪紀,小則奪算。算盡則死」,不可以掉以輕心。

《了凡四訓》告訴我們,「千年幽谷,一燈才照,千年之暗俱除」,可是假如不趕緊行善,真正壽命到了,「欲改無由」啊,就墮到三惡道去了。墮三惡道不是開玩笑的,萬劫都有可能不復了。

而且,我認識一個企業家,他非常感激《太上感應篇》。真的沒人教啊,行惡、造惡都覺得,大家都這樣啊,他也不知道善的標準在哪裡,惡的標準在哪裡。結果他一讀《感應篇》,他偷偷跟我講,他說他沒有一句沒有犯啊!哇,讀完之後,那個恐懼啊,警覺性提得非常高。他心裡想,「我全犯了居然還有命,那真的是祖宗的福報啊。我不能再這麼折下去了,這麼糟蹋下去了。」

所以示警。

第三段,講善因善果。

第四段,惡因惡報。

第五段、第六段,又重複把殺跟盜,「橫取人財」,這是盜,重複強調。

最後一段,總結,進而勸勉我們。我看剛剛大家讀誦的時候,讀到「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好像讀到這一段的時候,聲音都拉高起來,這個代表人都有好善好德之心。「惡人語惡、視惡,行惡」,這個聲調稍微下降了,這代表人面對惡,都感覺不好。所以這個最後勸勉我們及早行善,善不能等。

好,那今天早上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我們明天正式進入《太上感應篇》經句的學習。好,謝謝大家。

首頁誠敬講堂10儒道釋三根學習【10-014】《太上感..《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五集)

點播下載MP3點播

視頻點播

MP3下載

視頻下載

繁體文稿

簡體文稿

全屏瀏覽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五集)

蔡禮旭老師 2010/7/23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10-014-005

諸位長輩,諸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太上感應篇」,這是經題。「太上」,是尊稱,尊稱道教的始祖:老子。老子,他生下來的時候,頭髮就是白的,所以……他道德學問又很好,稱他為老子。他的本名,姓李,名耳,號老聃。

我們傳統文化,是儒道釋三教,而三教的教誨,都是非常相應的。為什麼呢?因為聖賢人的教誨,它都是從性德流露,是相通的。那人假如有分別、執著,他就會比高下了,就會覺得不相同了。所以在清朝,雍正皇帝看到了這些學習儒釋道的學子,產生很多分別、執著點,所以寫了一篇《雍正皇帝上諭》。裡面就提到,「三教之覺民於海內也,理同出於一原,道並行而不悖」。三教的教誨,它都是相應的,「理同出於一原」,都是教人斷惡修善,這些教誨,都是從聖賢人性德裡面流露出來的。

所以「太上」,尊稱老子。「太上」,我們深入這個稱謂,「太」,是指至大,其大無外;「上」呢?就是至高。所以至大至高,其實,也是對性德的讚歎。所以,這個「太上」,就是我們自性的尊稱。所以這一段教誨,也是我們真心流露的時候,人就是這麼做人處世的。真心,用一般俗話講,就是每一個人本有的良心、良知。所以我們遵從《太上感應篇》的教誨,其實就是隨順自己的性德;不這麼做了,那就是違背自己的性德了。

世間人都很強調要聰明一點,很多父母也希望把孩子教聰明一點。其實小孩能保持天真,反而是好事啊。因為俗話講的,「聰明反被聰明誤」。所以人以為聰明,事實上,所思所想違背性德、違背《太上感應篇》,其實是被自己給誤了。因為違背性德,那是最吃大虧的事情,那就恢復不了性德了。所以隨順習氣,對人的傷害小,對自己的傷害最大。

而遵從《感應篇》的教誨,(我們違背性德,這個每一念是「感」,就會感來境界,就是「應」了),所以隨順性德,一念清淨,感來西方極樂世界了。

所以,人這一生,最值得珍重的,珍惜、重視,絕對不能絲毫掉以輕心的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精神、思想。為什麼是精神、思想呢?其實用感應的道理,我們的體會就更深刻了。一念淨,就跟佛法界相應、跟極樂世界相應,那佛界緣起了。

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有沒有感應?有。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有辦法感應到會有什麼發生,但是這個時代,什麼人最有福氣呢?老實聽話的,相信佛菩薩的教誨的,這樣的人最有福氣了。因為佛,他是徹底覺悟了,整個宇宙人生真相他都看到了,我們還沒看到,但是肯聽話照做,就得大利益了。這個時代能受益的:能相信聖人所說的話,相信「聖言量」。當然相信以後,進入解、行,真正去實踐了,他自己也會證入的。所以我們淨土宗祖師,蓮池大師,他老人家就講到,(他是臨終的時候講的),他說他已經好幾次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了。那感應就現前了。 所以在佛經裡面提到,人只要至心念這一句佛號,西方極樂世界就開一朵蓮花了。你念得越真切,這個蓮花就越大。那諸位同仁,我們昨天的蓮花,變大還是變小了?那感應,每天有消長哦,「惟人自召」哦。

所以真正了解感應的道理,人對於起心動念,就非常的謹慎了。而當我們因緣成熟了,往生的機緣成就了,阿彌陀佛就拿那一朵蓮花來接我們了。所以大家念佛的時候,就觀想:蓮花愈來愈大了。假如我們起煩惱了,就觀想蓮花愈來愈小了,或者都要枯掉了。那這個時候,警覺性就會高了,愈念愈生歡喜心了。所以一念淨,往生西方的這個因緣就愈來愈成熟了;一念染,染著了,九法界的因緣就應了。

所以一個人,一個念頭,就是十法界的種子產生了。所以這個擺明了十條路在我們的面前,我們要走哪一條呢?佛菩薩只能把真理告訴我們,至於走哪一條路,這佛菩薩決定不了,「惟人自召」,那要靠我們自己了。俗話講的,「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而佛經上也給我們講得非常清楚,時時是六度存心,感菩薩法界;是了解「苦集滅道」,了解人我空相,這個是羅漢,聲聞道;了解十二因緣,是辟支佛,是緣覺道。

十二因緣,就是人為什麼會輪迴的原因所在。人很容易產生「愛」,「愛」之後,就要去「取」,「取」了就執著要佔有,那這個就輪迴心啊,就一直轉不出去了。所以人能放下佔有,不去貪愛了,那就不會在六道當中困住了。不過,這個能力都不容易哦。

五戒,感人道;十善,感天道。

師父常提醒我們,不往生,就不得了了。為什麼不得了呢?很難不墮落。「五戒,感人道」,那我們冷靜,我們自己起心動念、一言一行,跟五戒相不相應?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那我們學佛法,深入其經義,尤其大乘佛法,他持的是心戒。今天「不殺」,「欸,我又沒有殺害他人」。從相上,是講殺害;從心上,是指不惱害眾生。其實,我們在性格當中,非常的暴躁、強勢,就很難不惱害眾生了。

所以從儒家的榜樣,確實,我們謹記師父強調的,「學儒,要學孔子。」孔子是溫、良、恭、儉、讓。像夫子的風範,才能持好五戒,才能持「不殺」哦。

溫和、善良。溫和了,處事柔軟;善良,善解人意,不會常常記人家不好的,留在心中的呢,都是人家的優點跟付出,不計人家的過失、恩怨,「恩欲報,怨欲忘」,這是善良。而且,厚道,就像《了凡四訓》裡面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善良,就很厚道。恭敬,這個恭敬,對人,尤其我們修道,要從恭敬心培養起。佛家講,「禮敬諸佛」;儒家講,「毋不敬」,這是恭。節儉,時時想著節省下來的財力、物力,能夠讓更多人受用。其實節儉,就接近仁慈心,他時時都能把他人放在心上,希望他人能多一些受用。讓,謙讓、禮讓、退讓,這是孔子的修養。

所以師父講,「內修五德」,「五德」就是以夫子的修養做榜樣;「外修六和」,跟人相處能守六和敬。六和敬我們比較熟悉,「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 而修六和敬,是「感」;真正成就六和僧團,化解劫難,就是「應」了。所以師父講到,這個世間只要有正法僧團出現了,這個世間、這個地區,就不遭難了。大家相不相信啊?其實,這個道理並不複雜。為什麼有真正六和僧團出現,可以化解災難?因為災難的根源是人心,人心有教化了,他一轉善念,這個災難就化掉了。而「人之初,性本善」,人是可以教得好的,而當這個僧團出現了,那最起碼四個人以上依照六和敬去做了,真做出來了,這個世界上的人一接觸了,他就佩服了,他的善根就流露了。所以世間只要看到真榜樣出來了,人心就會轉。假如沒有真正去做出來,那世間人就會想,「那都是講一套,做一套」,他對於聖人的經教,不容易產生堅定的信心。

我們很冷靜觀察一下,身邊的人,哪一個人是因為直接看了佛經,就產生堅定不移的信心?那很少。我們今天聽師長講經,非常的信任,是因為師長他老人家做到了。所以教化要產生長遠的效果,最重要的還是要身教了,我們自己能做到了。有這樣的團體出現,「上天有好生之德」,祂也不想降災難啊。為什麼還是沒辦法要降災難?因為眾生不回頭啊,不能再讓他繼續造業了。所以災難降臨,也是慈悲啊!讓人不要再造更深的罪業,因為不回頭啊。可是假如眾生有回頭的機會,那一切神靈,都護念那個機會啊!所以昨天師父講的,真正依照經典去做了,師父說,用宗教的話,叫眾神靈都保佑了。

而人心轉變,靠教育。我們自己,也要把教育搞清楚了。那在這個時代,我們一提到「教育」就會想:我是大學生,我研究所,我受了不少教育了。而「教育」真正的含義,那不是只是學歷高而已啦。學歷,在這個時代主要是知識的傳授;而古代的教育,最重要的是道德的提升。「教」字,「上所施,下所效」,「育」是「養子使作善也」,都是強調德行、善心。

而且教育最重要的內容,有三個範疇。第一個,了解人與人的關係。今天,我們跟親朋好友相處,常常都會對立、衝突、摩擦,我們沒受好教育了。這五倫大道啊,人與人和睦相處了,我們才是懂道理了。所以我們這一個時代,叫「補習教育」,都是成年了,才來補這個重要的做人的課程。古代,他們有倫理道德承傳,甚至有大家族的家教教育,從小看到父母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他就懂得怎麼處世待人。所以第一個,人與人的關係。

第二個,是人與大自然的關係。我們沒有遇到師父講解這些道理,真的一輩子好多事情根本都搞不清楚,甚至連想都沒想到。人與自然的關係,對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是大課題啊,因為這個地球都快不能住人了。可是到底大自然跟我們有什麼關係,我們沒有讀經,根本不懂。「那個叫天災」,天災跟人心,它是分不開的。所以儒家講,《尚書》提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天作孽,尤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所以我們在探討環保問題、環境問題,假如不明白這個真相,沒辦法解決。我們看,這個社會面對很多嚴重問題,提出了非常多的理論,甚至於投入大量的金錢跟人力,反而沒有改善。我們說「環保」,這不知道致力於多少年啊。所以,不能找到根本問題,那是徒勞無功。

所以我們覺得非常幸運,我們能遇到徹法源底的教誨,儒道釋三教的教導。佛家講得很清楚,貪心感水災,瞋恚心感火災,愚痴感風災,人心不平感地震。這幾年,世界各地災難頻傳。我們冷靜去觀察,就清楚了,哦,為什麼那個地方水災多?為什麼那個地方風災多?根源,人心的貪瞋痴慢造成的。化解災難,還得從熄滅貪瞋痴慢下手。

而師父常講的,和諧社會,從我心做起,從我們自己做起。所以溫室效應愈來愈嚴重了,我們假如今天發脾氣了,那就是把溫室效應又加重了一分。所以假如把天下為己任,不願意再給這個世間添亂了,對自己起心動念、調伏習氣,就更下功夫了。確實,我們現在是跟這個世界是休戚與共了。

教育第三個重點,是了解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人與不同維次生命的關係。那《太上感應篇》裡面講到,「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我們的善心,都能跟天地鬼神相交感。所以,學習《太上感應篇》,是真正受好教育啊。明白因果,斷惡修善,這是德行很重要的根基。

剛剛跟大家講到「感應」,十法界都是心所感。貢高我慢、自大,感修羅界,阿修羅;貪心感餓鬼道;瞋恚心感地獄道;愚痴就感畜生道。所以我們一明白這個感應的道理,那我們自己就對自己負責了,不會怨天、不會尤人。而真正有決心當生成就自己的道業,這一份心是感,就能感得佛菩薩、眾神冥冥當中的加持,這個就是「應」了。但是假如我們沒有這個志氣,隨順貪瞋痴,那貪瞋痴是「感」,「應」是什麼呢?「應」是妖魔鬼怪哦,會加持哦。就好像一個人做壞事了,那旁邊惡心的人,「好啊,做得好」,那也是應哦。所以是得到助力,還是得到這些不好的感應,都要靠自己這一顆心。

所以「太上感應」這一個經名,就給我們很重要的提醒:遵從聖人的話,隨順性德,就會感來更美好的人生。那我們立下目標了,就好好依教去奉行。

好,那早上,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 首頁誠敬講堂10儒道釋三根學習【10-014】《太上感..《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六集)

點播下載MP3點播

視頻點播

MP3下載

視頻下載

繁體文稿

簡體文稿

全屏瀏覽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六集)

蔡禮旭老師 2010/7/30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10-014-006

諸位長輩、諸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我們上一次講到「太上感應篇」這個經題。「太上」,一般指太上老君,老子。而這些聖賢人的教誨,都是從性德當中流露的,所以這個「太上」其實也是可以延伸,指我們的明德、性德。人隨順性德,那會有很殊勝的感應。我們修學淨土法門,常說,「心淨則佛土淨」,所以清淨的心與性德相應,感的就是一真法界,極樂世界了。

我們上一次也提到,人的每一個起心動念,則十法界的種子就生了。所以真正了解這個感應的道理,對自己起心動念、一言一行都不敢疏忽了。所以我們也談到,一念貪心,可能招感來的就是餓鬼道了;一念瞋恚心,招感地獄道;一念愚痴,招感畜生道。而且,每一念、每一個言行,都像一顆種子一樣,有一個善因、善種,就感善報;有一念惡因、惡心,就會感惡報。所以,感應就像大自然這個種植一樣,你下了一顆種子,它遲早會開花結果。所以,俗話又講了,「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所以只要有種了這一個種子,遲早它是會開花結果的。

那很多人就緊張了,「那我以前種了這麼多惡種,怎麼辦?」這個感應的道理還有一個重點,叫「強者先牽」,哪一個種子最強,就先開花結果。所以我們現在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那這個種子它就先開花結果。而以前造了很多惡,我們那時候還不懂。而且造惡之後,它是一個惡種子,惡種子它要有緣,就好像一顆種子,要給它施肥、給它澆水,它才會成長茁壯,再結果。假如我們不給它這個緣,它這個種子就不會現果報了。所以假如我們從今以後,都是善念善行,都是一心求生淨土,那這個緣它強,就能先現好的果報。所以這個道理我們了解之後,就不會恐懼「那我以前造了這麼多惡因,怎麼辦?」

那我們也必須很冷靜的來觀照這些道理、觀照自身。為什麼呢?感應是隨時隨地的。我們今天感得在娑婆世界,這個就是「應」了,「業不重不生娑婆」,這個娑婆界在宇宙間算是比較濁惡的一個地區了。所以人真正了解這個道理了,那我現在生在五濁惡世,羞恥心就上來了,「同樣是宇宙間的生命,為什麼我是生在五濁惡世?」我們學完《了凡四訓》,「改過」當中有三種心非常重要:恥心、畏心、勇心。了解到自己過去生造的惡不少,才感來娑婆世界。

包含我們感得這一個身體,這個身體是惡臭不淨,七孔常出不淨之物,「惡臭不淨,無可樂者」,這個都是從感應的角度來提醒自己。你說人不懂這些道理,這個臭皮囊,人還花一大堆時間在裝扮它。花錢、花精神在一個臭皮囊當中下功夫,這個都是很可憐啊,把這個寶貴的光陰都給浪費掉了。所以人了解到,我今天有這個惡臭的身體,是過去生不善的念頭、不善的言行,所以就提醒自己,要轉,把這個業報身轉成「清虛之身,無極之體」。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了,就是無量光、無量壽了。

所以我們遇到這麼殊勝的緣分,要看我們自己好好把握,這個緣就可以接上了,所以「強者先牽」。我們沒有下這個決心,那我們無始劫的業力又會牽動我們,那牽動以後,這個惡果就很難避免了。

所以,有了自知之明才肯下功夫。因為事實上我們提到感應,我們提到「惟人自召」,每一個人都有印象。但是我們很冷靜的看,雖明白了這個道理,但是我們的善念多還是惡念多呢?是跟戒定慧相應,還是跟貪瞋痴慢相應呢?這個就是一個必須很冷靜的問題了。不是說讀過佛經、讀過聖賢經典,我們這一生就能得力了。是這一生能成就、能得大力,還是這一生只能結個緣?那就要靠自己決定了。

我們再冷靜觀照,我們現在的善念,比起,比方三年前、五年前我們剛接觸佛法的時候,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對人的恭敬、對人的關懷、對人的謙退,這些都是「感」。假如是退了,那我們得冷靜了,雖然接觸佛法,我們可能還是在退步。那怎麼克服呢?這個就彰顯了薰習的重要。薰習的時間不夠,正念提不起來,又被習性、業力給牽著走了。一定要薰到明理了,明理了一定會依教奉行。為什麼我們聽了以後,「惟人自召」都清楚,惡念還是止不住?實在講,理還不夠透徹。這個觀照、這個道理想通了,絕不敢懈怠,絕不敢減少薰習的時間。因為有自知之明了,不好好薰,伏不住煩惱啊。

所以我們觀察歷代很多修行的人,他們跟著善知識,十年二十年都不離開。這個給我們表演啊。他跟著善知識,每天薰習,不敢懈怠。除非他自己有成就了,他才出去弘法利生。有的已經有成就了,他還不出去,一輩子跟著這個善知識,給大眾表法,知道不長期薰習,伏不住煩惱。其實這個都是讓我們正視一個重點:要有自知之明啊。

那在這個時代,我們拜科技之賜,隨時可以親近善知識。我們現在光碟很方便,師父講解的《太上感應篇》,我們可以隨時薰習。光碟一放,很重要的,至誠恭敬的心去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在這個薰習的過程當中,也是對治習氣。對治什麼習氣呢?懈怠的習氣,不容易有恒心。下定決心,前幾天薰得比較用力了,可能過一個禮拜,就開始懈怠了。而且也調什麼習氣呢?調不恭敬的習氣。今天我們看師父講經的碟,可能一開始接觸的時候,非常的恭敬,甚至看以前還頂禮三拜。三年過去了,五年過去了,邊聽,邊打瞌睡了。所以夏蓮居老居士勸我們,「修行須打破自欺一關」,這個話非常的深刻啊。我們不觀照自己的心,觀照自己的狀況,要打破自欺,幾乎是不可能。因為我們觀照這個情況,就代表我們恭敬心已經退了,懈怠的心、傲慢的心現前了。甚至於聽經聽幾年了,聽的過程當中還邊聽邊懷疑這樣講對不對了。

所以,現在這個時代有科學的便利,我們應該更珍惜這個福報,薰習的功夫一定不能少。這個時代我們不薰習,起不了觀照能力。所以一有時間不能打妄想,一打妄想,很多煩惱就招感來了。一有時間就要精進,唯有精進才能生定慧,我們六度裡面講的,精進、禪定、智慧。唯有定力了,才能不被境界轉。沒有定力,我們的人生就像師父常講的,「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我們一起學習《太上感應篇》,這個也是珍惜我們此生最大的福報。什麼最大福報呢?聞佛法。而且,聞念佛法門,還有「明師受戒」,還有師父這樣的高僧來給我們指導!哇,那你去哪裡找這麼大的福。但「禍福相倚」啊,是珍惜這個福,當生成就;還是糟蹋這個福,玩弄、消遣佛法?那這個禍福,還是「惟人自召」啊,就看我們自己下的功夫了。

好,我們開始來進入這個經文。我們看第一句經文: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這個『太上』,講到了。而「太上」,是道家的教誨,老子的教誨,而我們修學大乘佛法,它是奠基在儒、道的基礎上。因為佛陀講過,不先學小乘,而後學大乘,非佛弟子。而小乘在我們中國,東土,現在已經很少在弘揚了。那為什麼呢?因為儒家跟道家的教誨取代了小乘。佛法不執著,都是隨順各地的因緣。而我們華人讀儒家、道家的經典,就非常親切、熟悉。而且,儒、道的教誨當中,心胸也非常的寬大。我們看儒家強調的,「欲明明德於天下」,所以心量非常大。道家講,「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都是有念念為一切眾生著想的心。那我們了解到這一個歷史的典故,我們學大乘佛法,就一定要紮好儒、道的根基。尤其,這個大乘佛法奠基在倫理、道德、因果的基礎之上,所以,這個《太上》的教誨,很重要的,它包含倫理、道德,尤其是因果的教育。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一句話在經文的一開頭,這也代表它是整部經文的總綱領。聖賢人都是開智慧的人,所以他們第一句話都是最重要的重點。我們包含儒家《大學》開篇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後面的經文都是在詮釋這一句總綱領的。那「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是把感應的道理告訴我們;而「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把感應的事實真相、實際的情況,具體的說出來了。所以前一句是理,後一句是事。而我們常說「理得心安」,人把這個道理給搞明白了,心就不會埋怨、不會迷惑了。所以其實我們的心不能安,往往是理還不明。

所以我們看到第一句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這「惟人自召」就代表,禍跟福它沒有一定的一個形跡,都是人感召來的,絕對不是說上天要降給誰禍,降給誰福。禍福,根源都是自己感召的。

那我們假如用心來體會,都是人自己感召的,那當場,從此以後,不怨天,不尤人。為什麼?自己感召的啊,怎麼可以怪得了任何人?所以人只要怨天尤人,那就是跟這個真相違背了。所以假如我們跟《弟子規》來結合,「過能改,歸於無」,我們明白「惟人自召」了,趕緊改過。「倘掩飾,增一辜」,我們今天感召來不好的結果了,我們還要怨天尤人,還要指責他人,這個念頭就不明理,這個念頭叫「倘掩飾」,那就「增一辜」了。

而且我們是明知故犯。我們明白「惟人自召」了,還去責怪別人。所以修學之後,要更下定決心,不能再退回本來的習氣去了。就好像我們今天當教學的人,我們讀過這些道理了,那一個老師犯錯,那顯然他的罪跟一般的人不一樣。一個佛弟子在造罪,那顯然跟沒有學的人也是不一樣。

而「自召」,什麼在召?自己的身、口、意三業,在感召了。而身、口、意,其實它最根本的還是意業,人有念頭,才會變成一言一行。能守住念頭純淨純善,他就不造業了。所以經上常常提醒我們,「吉凶禍福,皆由心造」。六祖慧能大師也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而既然這個禍福都是心感召來的,但老子也說,「禍福相倚」。我們每一天念「心命詩」,那告訴我們,「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我剛剛談了這麼多感應的事情,大家心情是比較低落是吧?要聽到這些事實,越聽越高興,這個才是「福在受諫」啊。我們爸爸媽媽一講我們兩句,頭就低下來,臉就臭了。大福從哪兒來?從受諫來的。這一生真正要了脫生死、出六道輪迴,聽到正法,聽到別人指出我們問題,那要生歡喜心啊,不然很難調伏習氣了。所以「最要存仁道」,念念為人著想,這個命就開始轉了。

而這個「禍福相倚」,這個很有味道。福氣來了,生貪著,然後享受之後又放縱,禍就跟著來了。但是是禍來了,可是不怨天、不尤人,還能夠懺悔自己,去改過,那大福也就跟著來了。「自召」啊,它是可以轉的。

所以清朝,在崇明這個地方,有一個人士叫做黃永爵先生,他給人家算命,差不多六十歲,壽命就到了。結果他剛好有一次看到海上有一條船要翻了,他趕緊出十兩銀子,請漁船趕緊去救人,救了十多條命。結果後來,他又遇到那個算命先生了,那算命先生就說,「哇,你現在臉上陰鷙紋越來越多了,你會很長壽,還會很有福氣。」

大家知不知道陰鷙紋長什麼樣子?我也還不知道。不過我想,常常笑的人,陰鷙紋應該比較多。為什麼?給人歡喜嘛。常常裝著一個很凶的臉,那鐵定陰鷙紋就少。那大家想一想,越常笑的,這個額頭上面應該會有很多條,是吧?大家要善於觀察,你們以後聽師父講經多觀察一下,師父這裡那個陰鷙紋特別多。

結果,這個黃永爵先生確實後來活到九十多歲,無疾而終。而且生了個兒子,考上康熙時候科舉的榜首,後代都很興旺。一個本來短命無福之人,就因為盡心做好事了,他轉變命運,後來感召來的,就是非常好的果報了。

所以只要人肯下功夫,一定可以改造命運。「命實造於心,吉凶惟人召。」「其有曾行惡事,后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這些道理我們明白了,我們對「惟人自召」,不只不恐懼,還積極斷惡修善。

好,那早上,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

首頁誠敬講堂10儒道釋三根學習【10-014】《太上感..《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七集)

點播下載MP3點播

視頻點播

MP3下載

視頻下載

繁體文稿

簡體文稿

全屏瀏覽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七集)

蔡禮旭老師 2010/7/31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10-014-007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同仁,大家早上好。

我們學習《太上感應篇》,其實就是自愛,順著自己的性德來處事待人接物。而隨著深入的學習,要對感應、對因緣果報的事實真相,我們能更認識、更了解,進而肯定因緣果報的真相。這個「肯定」,到什麼程度?任何情況發生,我們都不懷疑感應的道理。比方,我們做了一輩子好事,晚年生病,還相不相信感應的道理?很多的人遇到這個情況,他就覺得聖賢佛菩薩講的沒道理了。所以能認識得夠深,才不會遇到境界的時候,生煩惱、生懷疑,甚至怨天尤人了。

我曾經遇到一個朋友,她的人生真的遭遇非常的坎坷。她父親癌症,她給我說到,她出入醫院,就好像自己家的廚房一樣熟悉。後來懷孕,生產的時候,還胎死腹中。為了照顧自己的父親,沒有辦法顧及婚姻生活,後來還離婚。緊接著,還有更不幸的事情,都發生在她身上。

所以我了解到她的這個身世,真的覺得,自己比起她,太幸福了。可是,很可貴的一點,是她雖然經歷人生這麼多的坎坷,她沒有一句抱怨,她只覺得,是自己的問題,自己做得不好。所以這一念心,我們當她的好朋友,都覺得不盡心盡力幫她,真的過意不去了。所以她不怨天、不尤人,那是因為她對因緣果報,她不懷疑,她能夠接受。進而,她能夠去斷惡修善。所以後來,她也改造她的命運了,現在也在學校教書,家庭也滿幸福的。

所以,在修學的路上,「信、解、行、證」。而這個「信」有多深,「解、行」才能不斷的推進。假如這個信心有限,深入理解,也很難得力。一個人要契入境界,他的「信、解、行」要融成一體,沒有絲毫的懷疑,理解了就趕快去做,這樣的人能夠契入境界。所以我們也要問問自己,自己信感應、信因果報應,到什麼樣的程度了?能不能屹立不搖?

當然,佛陀慈悲,把因緣果報的道理給我們多方的開解。比方,「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很多人覺得,「我這一生又沒有做壞事,為什麼我有這麼不好的人生際遇?」所以感應、因果的事實真相,它是通三世的,它不是只能看這一世的。所以今天我們遇到不好的事情,遇到不好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我們就要想起這一個道理了,「今生受者是」,那是因為前世造作不善業,才感召來這個果報。人真的明白這個道理了,對任何一件事情,絕不抱怨。「為什麼是我遇到?」因為是「惟人自召」,那是我前世造的不善業了。

好,所以真明白了,人生就不再埋怨任何事情了,甚至於都覺得,「事事是好事」。不只不埋怨,還覺得每一件事都是好事。為什麼?受了以後,這個果報不就消了嗎?這個帳不就結了嗎?這個冤不就還了嗎?俗話講的,「欠債還錢,天經地義」。而且又說,「無債一身輕」。大家想不想無債一身輕啊?想,是吧?那你就說,「來,放馬過來」,是不是?該了的趕緊了,不要我臨終的時候才來要,那就麻煩了。

那人能夠這樣,面對一切惡緣惡報,處之泰然,甚至感謝,甚至還期許自己,轉惡緣為法緣,「我要為他演說,不只還他債,還要跟他結法緣」,那這個就是菩薩心腸了。為什麼?我假如不跟他結法緣,他又給我討債,又造業,又墮到三惡道,那跟我有關係啊,我假如不跟他結惡緣,他怎麼會做這些惡事呢?他怎麼會來找我的麻煩,造這些罪孽呢?所以不只要還債,還要幫助對方這一生不要再墮落了,一定要轉法緣。這個是負責任的人、這個是知道因果的人、這個是慈悲的人,應該有的思維哦。

那怎麼樣可以真正轉惡緣為法緣?那我們修養就要好嘍,讓對方能佩服我們的德行。我們常講到,布袋和尚說道,「涕唾在面上,隨它自乾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大家念了這一首偈,有沒有觀想一下,自己先預演一下,有人跟你吐口水,你生不生氣呀?又生氣了,那就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了。立定目標了,「跟一切眾生結法緣,給佛菩薩臉上貼金」,有志氣。有這麼堅定的目標了,得要練功夫,練在一切境緣當中,心平氣和。

其實,不要常常想「我」,多替對方著想,就能心平氣和了。你看他給我們吐口水,他很生氣啊,他一下子瞋恨整個充滿他的身心,他難不難過?他難過啊。所以我只想著「怎麼樣讓他氣消下來」,那我不就不生氣了嘛!我會生氣是因為「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那還是有個「我」嘛。

所以今天假如你先生生氣了,你馬上跟他講,「哎呀,對不起對不起,是我不對,你別生氣了你別生氣了,氣壞身體,是我最大的損失了。」你說,這種柔和的言語下去,他先生還氣不氣得了?你們都沒試過,是吧?佛法,要自己去力行、去印證,才知道真實不虛。轉自己的心,就能轉境界,叫「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就是心,就是「惟人自召」,自己的心念。

好,所以一個人了解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他不再怨任何的人了,他覺得每一件事情,惡緣,還債,好事;善緣,盡本分,成就對方。那「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

佛陀接著又講,「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經》上講的,「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啊,這個吉凶禍福都是自己求來的。

那當然,我們這一生求的最大的福:當生作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這麼大的福要靠什麼感召呢?「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個是最重要的感召了。那真的,這一生堅定要往生,那時時觀照自己的心,是不是菩提心?是不是跟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相應?心淨佛土淨啊,就感應了。「生則決定生」,這個心時時都跟這五心相應,跟清淨心相應,那一定可以往生,那頻道早就接上去了。「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那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法界啊,那我們存心、言行,都跟普賢十願相應,那這個也有把握往生了。

所以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用這五顆心觀照,用普賢行願來對照自己。時時面對一切眾生,不只是人,包含我們負責的事、面對的事物,都能恭敬對待,去盡心盡力,去愛護,去珍惜,都是禮敬哦。我們節儉,就是禮敬這些萬物了。

「稱讚如來」,面對任何人事物,都能看到人家的優點,都能看到人家的付出,這「稱讚如來」。

「廣修供養」,念念都是利益人的心,成就人的心,能夠捨己為人,這「廣修供養」。

時時能觀照到自己不恭敬了,自己不能欣賞別人的優點,不能捨己為人、念念為人著想,一察覺念頭偏掉了,馬上反省改過,這就「懺悔業障」了。

所以我們了解到「欲知來世果」,我們以後人生往哪裡走,是自己決定的,「今生作者是」。所以,了解到「惟人自召」,就不迷信了,因為了解宇宙人生因緣果報的真相了。

很多人到寺廟,去祈求佛菩薩、神明降福給他,這是迷信啊。福氣靠自己去修來的,感召來的,那不是神明、佛菩薩能給我們的。那佛菩薩也不可能代任何的人受任何的罪啊,因為那罪報「惟人自召」,那是自己召來的啦。所以真正明白這個道理,是依照佛菩薩的教誨,好好的斷惡修善、轉迷為悟,就能轉凡成聖,這個才是我們這一生要努力的方向、目標。

所以「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個道理一明白了,這一生盡心盡力、積功累德,這樣的人生就不會後悔了。假如明白這些道理了,沒有真正去做,遲早後悔。後悔,都是後面才來悔了。所以《無量壽經》提醒我們一句話,「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現在還年輕,精神都很好,再過二十年,頭髮都白了,體力衰了,再想勇猛精進,就不容易了。修行,要在當下用功啊,要趁年輕的時候用功啊。

那我講到這裡,諸位長輩不要說,「哇,那我完了」。任何時候,看決心啊,下了決心,「惟人自召」,一個人真下定「真為生死,發菩提心」,這一個心感召什麼?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這也是招感來的。 那這個我們就要了解一個事實真相了,為什麼能招感來諸佛護念?因為一念遍虛空法界。師父這一兩年講了兩次《妄盡還源觀》,把宇宙人生真相告訴我們了:每一念周遍法界。大家動一個念頭,周遍法界哦。這一個道理細細想想,毛骨悚然。哇,起一個惡念,虛空法界佛菩薩都知道。我們以後還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呢,到時候這些菩薩就說了,「二〇一〇年七月三十一號,是吧?啊呀你看你還說要往生西方,還起那些這麼不好的念頭。」哇,那時候很丟臉。常常想想,動一個念頭,所有蓮池海會的菩薩都知道了,不好意思,生羞恥心啊,生慚愧心啊。

所以懺悔的力量,可以讓人不斷提升。所以往生西方的人,是積功累德的人,是能懺悔業障的人,能往生。

所以動一個堅定往生的念頭,真的感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我們從《阿彌陀經》當中也可以了解這個道理。十方諸佛,各出廣長舌相,「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念《阿彌陀經》,念淨土經,又念佛的人,十方諸佛都護念,因為這個法門太殊勝了。這個法門可以當生成就,這個法門是把阿彌陀佛成佛的果地上的功德,拿到我們因地上來修啊,所以所得的真實利益,只有佛講得清楚。「唯佛與佛乃能知,聲聞億劫思佛智,盡其神力莫能測。」所以這個法門的殊勝只有佛徹底了解,叫難信之法,一般的人說不清楚。那我們假如老實念,就得力了。

我們就想一個問題就好了,唐朝的張善和先生,一輩子宰牛,臨終這些牛要來討命了,他嚇得半死,哀號啊。一個出家人經過了,趕緊點一炷香,讓他大聲念「阿彌陀佛」,他念了十聲就往生了。那我們想一想,這個「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有多大的功德!多大的力量!讓一個瞬間就要墮阿鼻地獄的人,念了十聲之後,當生去作佛。所以這個殊勝的因緣,我們肯死心塌地的抓住去念,那這一生絕對不會後悔,不會空過了。假如這麼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機會錯過了,那真是人生最大的後悔了。

所以這一生要能無怨無悔,就要了解感應的真相。知道是自己造作,感來惡報,無怨;知道這一生把握好當生成佛的機會,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可以當生成就,那就這一生絕對不會後悔了。

而我們了解到,善心、善行感善果,惡心、惡行感惡報。而人會造作惡業,根源還在因為他迷惑,迷惑了才會造業,才會感來這些惡報。所以人只要不迷惑了,就像一個人從小有好的家庭教育,他知道如何待人處事,他知道時時要為人著想、要厚道,他就不會造業了。

現在這個世間為什麼天災人禍那麼多?從小沒有好的教育,他迷惑,才造業。所以佛菩薩為什麼憐憫眾生?因為眾生迷失自性,造作惡業,那也不是他願意這麼做的,因為他不懂嘛,染上惡習了。所以《無量壽經》當中提醒我們,「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包容,進而憐憫,「為人演說」,要幫助眾生能接上正法的因緣。我們做得好,就能感動,就能化人。所以面對一切造惡的人,我們要憐憫,絕對不能指責,不能對立。

好。那這個感應,由心來感。而人的心,在還沒有妄動以前,也是清淨無染,非常清澈。只是一個妄動,產生了善惡念。善念偏向好事,惡念偏向壞事,慢慢的這個惡習越積越厚,最後習氣都伏不住了。那我們可以了解得到,其實所有惡行,最初,也是一個念頭不對而已啊,只是這個念頭錯了,沒有很好的把它糾正過來,那越積越厚,就越偏越遠了。

所以《易經》當中告訴我們,「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善惡果報,其實都是日積月累形成的。人假如對這個心念非常的敏銳去觀照,他就可以慢慢把惡念制止,善念增長。

所以在宋朝,有一位趙康靖先生,他察覺到要從根本起心動念來修,所以他就拿了一個瓶子跟黑豆、白豆,假如他起一個惡念,他就放一個黑豆下去;起一個善念,他就放一個白豆下去。一開始的時候,每一天起的惡念多,所以黑豆很多。當然,這個是正常現象,每個人在修行的過程當中,都是慢慢的把習氣轉過來,把念頭對治了。緊接著,下定決心去改過、去調伏,過一段時間之後,白豆比較多了,黑豆比較少了。最後,他連善念都不執著了,連這個瓶子跟黑豆、白豆都收掉了,心地清淨、透亮,不思善、不思惡了。

所以我們行善,最後,也不要執著善報。有求了,就感三善道去了;無求了,清淨心,就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所以趙康靖先生這個方法值得大家參考,因為用這個方法,我們就不自欺,能了解自己的狀況。

所以東嶽大帝曾經訓示過我們,「為善如春園之草」,春天的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人行善的態度,慢慢慢慢的他那個善就越來越提升了。「為惡」,行惡呢,「如磨刀之石」,他每天要磨刀,那石頭其實每天都有,「不見其損,日有所虧」。所以今天假如我們惡行不對治,每天都在折我們自己的福報了。每天惡念止不住,三年五年,這福都折完了。就像經上講的,「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了。但是每一天都是不斷的要求自己行善,三五年之後,善報就會現前了。

好,所以我們謹慎到,善惡都要在這個念頭當中去下功夫,而善行、善心要不斷的積累,才能改造我們的命運。

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

首頁誠敬講堂10儒道釋三根學習【10-014】《太上感..《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八集)

點播下載MP3點播

視頻點播

MP3下載

視頻下載

繁體文稿

簡體文稿

全屏瀏覽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八集)

蔡禮旭老師 2010/8/18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10-014-008

諸位長輩、諸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剛剛讀《弟子規》,我剛好有查了字典,「勿踐閾,勿跛bì(ㄅㄧˋ)倚」,那個字,念兩種念法,bǒ(ㄅㄛˇ),是走路不方便,走路的時候一拐一拐的叫bǒ(ㄅㄛˇ);bì(ㄅㄧˋ)是傾斜了叫bì(ㄅㄧˋ)。所以應該是,「勿踐閾,勿跛bì(ㄅㄧˋ)倚。

為什麼提出來呢?因為我們念對了,後面才念得對,接觸我們的人或者是下一代,他才念對。雖然只是一個字,但是還是要謹慎。因為我曾經在跟大家分享課程的時候,有朋友下了課就過來說,我這個字念錯了,念錯一個字,可能人家信心都會影響。謹慎,在修身跟處眾還是必要的。

另外剛剛吹冷氣,我趕緊到沒冷氣的地方去。因為修道,習氣不能去掉,往往孝道不圓滿。念念為父母著想,力行孝道,很多習氣就能放下。所以《弟子規》說,「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我們這個身體有損傷,有時候往往是逞強、好面子,「哎呀,人家都沒穿外套,只有我穿外套,不好看」。是面子重要還是孝道重要?這個天平大家秤一秤,哪個重要?當然是孝道。人能從「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他一言一行、起心動念,都會謹慎。

我們小的時候都說,「這個人真沒家教」,那我們就是以身污辱父母。人有孝心了,誰願意羞辱自己的父母,羞辱自己的家門呢?有了這一份孝心,內化的人,延伸到團體、企業,那他這個心就很自然了,他也不願意以自己的言行,羞辱了自己的團體,那他怎麼會不謹慎呢?所以修行,從根本修,從存心修行。

延伸開來,我們身為炎黃子孫,誰願意以行為污辱自己的民族呢?所以學習,「學貴心悟」。我們有沒有用心去感悟一句話的道理,然後轉成我們的存心,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的原則,這個就重要了。每天有所感悟,心靈都在提升;每天渾渾噩噩,心靈都在退步。「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個要很謹慎。

我們說實在的,福氣很大,這一段時間師長在我們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講經五十六個小時,大家也有機會親近師長。緣分殊不殊勝,不是師父決定的,是自己決定的。我們聽了一句,就像顏回的態度一樣,「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得到一個好的教誨,念念不忘,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那這樣聽一句,就有一句很大的受用了。

而且師長這一次講經的內容,包含彌勒菩薩的發十種心,可以往生極樂;還有普賢十願的修行,人到命終的時候,行普賢行的這個力量,會帶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以至於,這五十幾個小時內容,都在闡述普賢行,「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那諸位同仁,為什麼剛好師父這一段時間講普賢大士之德,剛好就在中心講了?這是偶然的嗎?你們怎麼無辜的看著我?人是珍惜、是向上,還是渾噩、墮落,就在這個關鍵上。佛菩薩來給我們講普賢行願了,我們還聽不入心,那這麼大的福報就被自己給糟蹋掉了。所以師父這一段時間給大家的開示,大家有機會在網上,哪一集對你的提醒特別大,要重複聽,要把這些法語印在自己的身上,這樣才是不糟蹋師父的教誨、苦心。

而老人家這一次講的是淨土大經,重要的,是勸我們要念佛求生淨土。那諸位同仁,大家想不想往生極樂?想。大家有沒有把握往生極樂?但《無量壽經》上面講,「無極之勝道,易往而無人」,它不是很難去的,可是為什麼很少人去?難在……師父常舉劉素雲居士的例子,劉居士,她修學最重要的態度:老實、聽話、真幹。什麼是老實?腦子裡面沒有自己的想法,隨順經典教誨,隨順師父教誨,這樣叫老實。你說這樣很難嗎?說難不難,肯放下就好;說簡單,也不簡單,自己習氣不放下,還是很難轉念頭。

你說師父最常講的,怎麼轉?「念念為一切眾生著想,不要為自己了。」這一句話我們念得都會背了,但是變成口頭禪,還是入心了?就在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當中勘驗,這個心態我們有沒有真正去落實。

而我們反問自己一個問題,既然「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佛菩薩哀憫眾生,就像父母愛子女一樣,請問,子女想回家了,父母有可能不接嗎?有沒有可能?不可能啊。而佛菩薩的慈悲,遠超過父母啊!父母是對我們一生一世的愛護,佛菩薩是生生世世,不疲不厭啊。那佛菩薩這麼大的慈悲,我們肯回去,哪有不接的道理?這個邏輯不複雜吧?但為什麼還是去不了?什麼把我們綁住了?什麼讓我們放不下?這個是我們自己要思考的重點。這個就是生生世世讓我們沒有辦法脫離六道的根源。所以為什麼說修行要從最難的地方下手?不然,又是當面錯過一個「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法緣。

而這個問題得靠自己了,「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師父講經,今年五十二年。我們客觀看一看,這五十二年來,師父的教誨,我們把哪一句放在心上?而且是念念放在心上,任何境界都提得起來?一句就好。所以為什麼說孝順是性德的大根大本。要孝順父母啊,我們不能糟蹋父母的養育、教育之恩啊;我們要孝順師父,孝順佛菩薩,不能糟蹋他們的苦心啊。這個心真的發出來了,不玩弄、不糟蹋這些教誨了,「如貧得寶,改往修來,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願輒得」,這個都是《無量壽經》非常苦口婆心的提醒。

所以人要脫離六道,做個清涼漢,得下大決心。所以「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我們聽聞佛法了解到,最大最大的福報:聽聞佛法,聽聞念佛法門,當生可以成佛!那我們已經遇到這個宇宙間最大的福報,「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大家假如心情不好,趕緊把這一句話拿起來念。你們的表情好像沒有接到這句話的喜悅呢。你們沒有融在剛剛這句話裡面,你們是不是還停留在剛剛的情緒當中?「哎呀,蔡老師今天挺兇的,罵我了,我好難過。」諸位同仁,我敢對天發誓,我沒有要罵哪一個人。而且我剛剛哪一句話是用罵的?這個句句都是經典的話哦,師父講的哦,我沒有罵人,這個《太上感應篇》說,要「語善、視善、行善」,不可以「語惡」哦,我假如罵人我就「語惡」了。「語惡」,「三年天必降之禍」,我已經明白這個積福的方法了,不能再幹「語惡、視惡、行惡」的事情了。

好,所以念佛當生成佛,這是人世間、宇宙間最大的福氣了,那再不珍惜,那就是最可惜的了,最後悔的事情了。師父講,「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就是這一些執著、欲望,給我們綁住了手腳,跳不出去六道輪回,往生不了西方極樂世界。所以用功,還得從「格物」下手,「息滅貪瞋痴」下手。

修道的過程,重在自知之明,不自欺,知道自己問題在哪裡。其實說到感應,隨時隨地,都可以印證感應。比方諸位同仁現在坐在底下,在中心服務,是不是感應?是不是?今天大家沒有發「為往聖繼絕學」的心,會坐在底下?有沒有人是夢遊過來的?沒有吧?這就是感應,有感,有應啊。今天大家沒有這個承擔,會遇到剛好八月三號辦宗教和平會議嗎?都被我們遇上了,而且我們還有機會去服務大眾,服務各個宗教的代表,廣結善緣,廣修福田,這些因緣是大家的心,自己去感得的。 而我們在娑婆界,這一生是業報身,也是感應哦。為什麼會到娑婆界做人?「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重不生娑婆」。師父最近常講,情執一定要淡,就是這個情愛,迷惑,造業,受報了,才會到這個五濁惡世來啊。所以明白了,情執太重,就要好好的下功夫,要把情愛放下,尤其是控制佔有的念頭,這個要在一切人事境緣當中,練功夫要放下。所以「娑婆有一愛之不輕」,你貪愛什麼人事物,那個愛,有增無減,放不下,有人會對物品貪愛都有,對人、對事都會哦,假如這個貪愛放不下,臨終被此愛所牽,一生的努力,就泡湯了。所以怎麼可以不謹慎,觀照自己對任何東西不能貪愛,要放下。「極樂有一念之不一」,往生極樂,要「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才能往生。所以「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這個都是感應。

「愛不重不生娑婆」,那我們來娑婆界,就是我們這個貪愛重,貪愛再講直接點,自私心太重,這個是根本。所以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號「釋迦牟尼佛」?是透過這個名號,點出我們最嚴重的問題。從名號當中,都可以感受佛菩薩大慈大悲啊。任何做法,哪怕是名號,甚至是一舉一動,都是為了教化我們,用心良苦啊。所以「釋迦」是仁慈,對治我們嚴重的自私自利;「牟尼」是寂滅,是清淨的意思,讓我們對一切物品、對一切境界不貪愛,常保清淨心。「心淨則佛土淨」啊。大家有沒有感覺到,句句都跟感應有道理?我們剛剛念的這些句子,都不脫離感應的道理。

所以「極樂有一念之不一,則臨終為此念所轉」,我們還有貪瞋痴慢這些念頭,哇,就被它轉掉了,那一生的努力化為烏有,就很可惜了。所以師父常常期勉我們,「咬緊牙關,此生證無量壽」,要能念念保持佛號提起,能放下貪愛,放下習氣,這個就很重要。

而這個「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在深入經典的過程當中,很重要其實是了解事實真相以後,產生信心,在一切境界當中,不懷疑經典這些真理。而真正信心堅定了,任何境界來,都不會被轉。所謂「理得心安」,道理明白了,心就安定了,不會怨天尤人,不會自暴自棄。「惟人自召」了,自己負完全的責任,不會怨天尤人。為什麼不會自暴自棄呢?因為明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我們有如來智慧德相,「本有」,一定可以恢復;「不覺」,煩惱、執著、分別那是「不覺」,是妄心,它是沒有的,它是虛幻的,我們不給它力量,放下它了,它就控制不了我們。明白這些道理了,不會自暴自棄了。又知道虛空法界,是自己的一念變現的,這個道理了解了,那既是一念變現的,那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一念轉過來,境界不就完全轉了嗎?所以守住當前這一個念頭,就非常重要。我們說「從根本修」,不要把事情想得太複雜,宇宙是自己一念變現,想那麼複雜,回到自己的念頭,正念提起,這個最重要。「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嘛!我們有時候在面對境界的時候,提不起教誨,想得很複雜,腦子裡又轉了一大堆錯誤念頭,沒有這個必要。

所以「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了,我們明白這個真相,就不迷信了。師父有提到,佛菩薩雖然非常慈悲,但不能給人們添一點福,也不能代人們受一點罪,更不能免除人們一點罪業,求佛菩薩保佑,求神明赦免自己的罪過,這個都是迷信,不合感應的原理。「一切福田,不離方寸」,還是在自己這一顆心造作的。

而整個這個虛空法界,就是一個大型的因緣果報。不管是一個人、一個家、一個國,還是不離「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所以,在事相當中,佛菩薩所教誨的,不離因果兩個字。

今天社會動亂,世界不安,都是共業所感,如何化解這些劫難,唯有大家斷惡修善。「惟人自召」,那是心感召來的。所以,我們挽救世間的劫難,最重要的還是斷惡修善。而斷惡修善要靠教育,他才能夠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才懂得改過遷善。

確確實實,還沒遇到經典以前,很多人的善惡,都有偏頗。所以《了凡四訓》裡面告訴我們,「無有正法,何以參贊天地,何以裁成萬物,何以脫塵離縛,何以經世出世」。《了凡四訓》的義理,講得非常好,大家聽過師父二十集的教誨,希望大家每個禮拜最少讀一次,這樣,前面的學習所體悟到的東西會越深刻,那那二十個小時,就沒有白費,就會產生更大督促自己、提升自己的力量。

而師長後面幾天,都有講到教化眾生,要善巧方便。善立方便很重要。而這個方便當中,第一個,幫助眾生建立信心。「信為道源功德母」,人家不能建立信心,他就沒有辦法有成就了。不管是道業,還是事業,甚至是家業,沒有信心,誰也幫不上他的忙。「天助自助者,天棄自棄者」。所以從這裡看,信心很重要。

那第一個,首先我們自己有沒有建立對經典百分之一百的信心?這個得要問我們自己。我們自己信心都不足,講給別人聽,也很難讓人產生堅定的信心。

我們在其位,謀其政,我們現在是在一個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單位,自己都沒有信心,名不副實了。要進來做這個事情,就是要我有信心、有使命進來做,不然我們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講出來的話,甚至於還影響別人的信心,這個就不妥當了。

所以假如我們真的信心還不夠,那一定要趕緊下功夫,「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要有這個主動的態度。自己都不覺得有信心的事,不覺得重要的事情,我們在這個工作當中,就不能盡心盡力去做,就沒有盡忠啊!這個是享福、折福啦。修道之人,只希望這一生過得有意義,不是來享福,不是來折福的。

所以,第一個,自己要有信心。第二個,我們要了解,要讓大眾對傳統文化生起信心,就要有榜樣出現。我們思維到這裡了,那人要有志氣:我能給眾生立什麼榜樣?這是我們思維的習慣,每一個道理,最後一定要有下手處,不然叫白聽了,不然叫玩弄佛法了。念一念,跟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這是糟蹋佛菩薩的教誨。

那我們明白了,我自己要給眾生信心。那我是男子,男子的榜樣是什麼?是擔當啊,不退縮啊,值得信任啊,而不是懦弱啊。女子的榜樣是什麼?是柔和啊,是厚德載物啊,而不是強勢啊,而不是控制啊。當下都可以落實佛菩薩的教誨。包含家庭,包含我們扮演的每一個角色,有沒有這種使命,給世間做一個好樣子?

這個時代,我們的根性都不好。怎麼出六道?唯有靠自己的願力超過業力。這個信念太重要了。願力要大,「大心凡夫」才契機啊,能一舉一動都為了給世間人一個好樣子看,這個就是大心,這個就是願力。尤其我們穿的衣服,代表文化,代表我們自己的中心,所以我們互相期許,一舉一動,都要得體,不要隨順壞習慣,讓人家一看,「這個傳統文化中心的人,一舉一動都這麼隨便、這麼粗魯、這麼傲慢、這麼粗俗」,就很不好了。沒有人願意到中心來造業。但是也唯有我們謹慎,才能夠保住我們的修行,才能保住難得建立的一個大眾對我們的信心。信心太重要了,對我們自己、對一個團體的信心,我們要對得起大眾對我們,還有對團體的信心。希望大家一起護念這一個難得的因緣、難得的形象,為眾生、為正法,我們多做一些事情。

好,那早上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 首頁誠敬講堂10儒道釋三根學習【10-014】《太上感..《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九集)

點播下載MP3點播

視頻點播

MP3下載

視頻下載

繁體文稿

簡體文稿

全屏瀏覽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九集)

蔡禮旭老師 2010/8/19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10-014-009

諸位同仁,大家早上好!

《弟子規》講到,要「寬為限,緊用功,功夫到,滯塞通」。所以求學問,還是要靠滴水穿石之功。所以,我們昨天發給大家這個功過格,每一天,大家對照這三個根來反思,行之一個月、兩個月,自己的觀照能力就會變得很強,就不會習氣使然,渾然不知,浪費每一天,就很可惜了。所以肯下苦功、肯老實,一定能夠受益。

而我們這三個根的功過格,要從心性上去反思。比方大家讀第一句,「父母呼,應勿緩」,說「這個跟我沒關係,現在父母不在我身邊」,那這一句就不用受持了嗎?第一個,父母不在身邊,但是父母從小到大給我們的教誨,我們有沒有領納在心上?時時拿著父母這些教誨,在自己的工作處事當中去落實,這個就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了。這個是不糟蹋父母的教誨,這個心境就是,孝子心中只有父母,想著父母的需要、想著父母的教誨,這個是性德。

再來延伸呢?在學校叫師父,在單位叫君父。我們這個時代,君臣關係特別缺乏。《了凡四訓》裡面有一段話,這個不會因時代而改變:「事君如天,古人格論,此等處最關陰德」。一個團體裡面的領導,他要負很大的責任。他做不對,自有他的因果,他要去承擔。但是我們在團體當中,我們自己心態對了,就種福田;心態不對,還是要造作罪業的。「一切福田,不離方寸」。這個世間很公平,公修公得,婆修婆得。所以假如說我們在團體當中,領導做不對了,他造的業更大。我們要生起憐憫心,怎麼樣做好、怎麼樣勸誡他、幫他,而不是去數落,或者盯著他的錯。隨時,福慧都在我們這一顆心當中。所以在處眾當中,時時我們守住師父講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的心,去面對一切境,都是好境界。而相信有這樣的存心,在五倫關係當中,都能把惡緣轉成善緣,以至於提升到轉成法緣。

我們這一生聽聞大乘佛法了,希望以菩薩的大慈大悲來處世待人,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了。什麼是新殃?我們的心離了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可能新殃就要產生了。修學要得力,不離善觀己心。善於用心,發覺自己心態的偏頗處,一發現,這一天沒有空過。發現自己的過失,師父說的,叫開悟;改正自己的過失,叫真修行。所以發現過失不是壞事,大家有沒有發現自己問題很高興?「哇,今天終於找到問題了,原來就是控制的念頭,原來就是太貪著了、太情執了」。發現了會歡喜,就能好好去對治它了,不會「倘掩飾」了,不會消極、不會退縮,就好。

而師父一直在強調這個「君親師」的重要性,因為這「君親師」在家庭、在學校、在團體當中,它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他也要提起一份很高度的責任,才能扮演好他的角色。那為君者,就要有為君者的風範;為臣者,就要盡為臣者的本分。

往生西方,很重要的,在世間一定要做到敦倫盡分,才能稱得上善男子、善女人。你團體當中不能敦倫盡分,就己經給團體添亂了,怎麼還有福德可言呢?所以目標明確了,當生成佛,首先要符合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就能去了,那我們發的就不是空願了。

《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經》,我們都從心性去反思,我們都從五倫去反思,所以這個「父母呼」,就可以是「師父呼」了。那諸位同仁,假如是師父呼了,那請問《弟子規》哪一句不是師父交代我們要做的?是吧?哪一句離開了古聖先賢的教誨了?你這一句真正放在心上了,把這些教誨拳拳服膺在心中,下這樣的決心,警覺性就很高。「父母呼,應勿緩」;「師父呼,應勿緩」;「領導呼,應勿緩」;假如大家心量再擴寬,「眾生呼,應勿緩」。

真的,修學的動力,慈悲為本。我們在很多境界當中提不起勁來,坦白話,自我太重,慈悲心提不起來。慈悲心提起來了,什麼都不是問題了。所有的情緒,它的罪魁禍首就是「我」。「我」不高興,「我」討厭,「我」想要,「我」不舒服,所有的情緒根源都在「我」。只要把「我」放下,念念為眾生想,這些煩惱就不見了。所以我們聞佛法最可貴的,就是能明白徹法源底的道理,這一生不再糊裡糊塗,這一生不再人云亦云。那這個是太大的因緣跟福報,這一生不用再用很多不徹底的道理,來安慰自己、來欺騙自己了,都用徹底的道理。煩惱的根源:我執。我們能夠在處世待人當中,慢慢的把「我」放下,能為對方著想。

所以,「父母呼」,到「眾生呼」,能受持「眾生呼」了,那這個就是「一切男子為我父,一切女人為我母」的心境去做了,那怎麼會懈怠呢?都是自己父母至親的事情,就不會懈怠了。修學的過程,最嚴重的,就是對治懈怠。大乘佛法說,菩薩修行,唯一善根,就是精進,不懈怠。

我們領會到哪兒,受持到哪兒。但是已經明白的事,就一定要督促自己去做到,不要再往後退了,不要得過且過了。而從心性上來受持這一句,就是誠敬的心,真誠恭敬。這樣做起來,父母呼了,「哎,媽,有什麼事嗎?」就很恭敬了。師父又常講,「禮敬諸佛」、「一切皆恭敬」,那我們來落實在生活裡面,任何人剛好找我們有事了,我們不會愛理不理的、不耐煩的、拖延的,趕緊去,「哎,有什麼事嗎?」不失禮於人,這就是受持這一句了。

所以每一句假如從心性當中去受持,包含「出必告,反必面」,這個是讓父母安心,不為我們操心,父母很清楚我們的狀況。那相同的,面對師長,我們「反必面」,師長來了,我們有機會親近善知識,也要把目前我們自己修學的狀況匯報一下,讓老人家知道我們的狀況,才好指導我們。所以我們修學狀況,可以跟我們的領導匯報,可以跟我們的上司匯報。師父有講,你最信任誰,他就是你的善知識,你可以把你修學的狀況跟情況,很真實的跟他講,他會把一些建議告訴你,這個也是「反必面」。

假如我們修學,一看到師父就躲得遠遠的,不好意思了,那叫「倘掩飾」,沒有勇氣面對問題了。包含我們在工作當中,面對領導者所交辦的事情,目前進度到哪裡了,要適當的匯報,讓他心裡有數,他就不會擔心了,就「反必面」了。從心性上講,自己不推託,自己能時時體恤父母、他人的擔憂,解掉他的擔憂,這是無畏布施。能設身處地他人的心,能去理解他,能在我們做事當中,讓身邊的長輩、領導對我們做事都很放心。而不是事情交辦下去了,前一天打電話,「我做不出來了,你看著辦吧」,那這個就沒有「反必面」了。

所以大家用心去體會每一句,從心性上去體會,都能用這個心境,再延伸到一切處事待人接物去,就很受用了。孔子講,舉一反三,就是從這個心境當中延伸出去。我們想,人的存心什麼時候不需要真誠?不需要恭敬呢?不需要慈悲呢?不需要細心呢?不需要柔軟呢?不需要平等呢?不需要覺悟呢?所以善學的,每一句經文從心性當中去體悟,然後在一切處事當中去觀照。

包含我們這個《太上感應篇》,舉一段家庭裡面的,大家一看,家庭,「我現在不在家裡住,在中心住」。那中心是不是家?學佛就是破分別、破執著啊。人家許哲女士,「宇宙是我家!」人家這個心念都破了分別執著了,我們要善學!什麼是功夫?減少多少執著跟分別,那是真功夫。假如把功夫放在一天能念多少佛,能讀多少經,那叫手段,那不叫功夫。實質的功夫,放下多少分別執著。人的執著愈少,貪瞋痴慢這些習氣沒有,跟人一定愈相處愈愉快。跟人愈相處,心情愈不好,鐵定執著愈來愈多,這是必然的。

所以,這不分別了。哪裡是家庭?我們是受三皈依的,還有沒有人沒受過三皈依?你看看,又執著了。你聽師父講經,聽這麼久了你還沒皈依?你的心還沒有皈依覺正淨?師父都在破我們的執著,「你自己在佛菩薩面前,至誠的念三皈依文,就對了」。重實質不重形式,不過剛剛舉手的很好,很老實。你不要被我嚇到,下次都不敢舉手了。

所以皈依佛門,佛門是個大家庭,請問佛門這個家有多大?盡虛空遍法界啊。「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說皈依,你看師父講:你們不要說皈依我,你說皈依我,叫破和合僧,這是一個整體,你居然分自、分他。所以我們遇到師父太幸運了,都給我們講真實的道理,不給我們搞情執,不讓我們愈學愈執著啊。經師易得,人師難求啊。

所以,假如以這樣的心量,以民族、以僧團、佛弟子的心量,那何處不是家庭?都把一切人當作兄弟姐妹一樣。以大乘佛法的標準,不是當一家,當什麼?一體啊!一體是什麼感覺?今天,你的大腿流血了,你會怎麼做?「還沒流五百cc嘛,還早,沒事,再流一點,反正又死不了。」那就不是一體了。一定是它馬上痛你馬上感覺,才叫一體啊。感同身受,是往那個契入一體的目標。真正的真實,佛家講倫理,不是講一家而已,講一體。所以佛菩薩達到契入一體了,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人家契入一體,就有這樣的能力恢復了。所以這個家庭,我們從當下來受持,中心就是一個家庭。

「貪婪無厭」,那就是提醒我們,任何東西都不可以貪求,在境界當中,放下貪心。當然這個貪啊,偶爾都會犯,但是警覺性要高。比方說昨天吃豆包,豆包一看,我挺喜歡吃的,我夾了一大一小。夾了一大一小,坐在椅子上,我就覺得我錯了,因為我一看,後面還有一些同仁,那個豆包快沒有了。所以我就是貪心起來了。人一貪心起來,就體會不到別人的需要了,「欲令智迷,利令智昏」。

大家有沒有一種感覺,當你狀態很好,聽完,法喜充滿,就覺得,那個狀態,該給人家笑一下就很自然;該給人關心一下,就做得很自在,而且特別敏銳,察覺別人的需要在哪兒。有沒有?那種時候就是放下自我了,很高興,自己這個性德透出光來了。可是突然,情緒來了,自私自利一起來了,那個光就慢慢就暗下去了,就只想到自己,沒想到別人了。所以這個去貪瞋痴慢疑,都要在處世當中,時時觀照自己的心。

「咒詛求直」,明明自己瞋恨心就起來了,還在告訴自己,「我挺正直的」,那不是自欺欺人嗎?而且人要體會到,只要我們是情緒的言語出來了,整個人與人的磁場都很不好了,都已經在破壞團體和諧了,還在說自己正直,那這個就不妥當了。

「嗜酒悖亂」,這個就是欲望不能控制、放縱,掌握不了自己身心的行為,那變欲望的奴隸了。這一句提醒自己了,「我什麼事不做,我就痛苦得不行」,從那裡開始對治。上癮了,被欲望控制住了。所以假如不喝咖啡就受不了了,那就可以從這裡下手。我不是說不喝,比方說一天喝六杯,現在「好!慢慢放」,一天喝三杯就好了。

真的,心性會貪著,那不是在這個東西上貪著而已,還會在其它地方貪著的。所以往生西方,清淨心最重要,清淨心就是不染、不貪。什麼東西,有,好;沒有,也好,才自在啊。有,帶著感恩心享受、帶著報恩心享受。你看,「這杯白咖啡,是宋老師回家鄉帶來的,從怡保帶來的。」這個有功夫,把感恩喝下去,把貪著放下。這樣就好,這是目標。你們不要明天不喝了,嘴巴在那裡抖,跑來找我。自己修行靠個人,好好自己調整、下功夫。

「骨肉忿爭」,這就是把爭要放下。

「男不忠良」,男子忠心、盡心盡力的態度,要出來。要讓人有安全感、有承擔力,善良。任何是非人我,到我們這裡來,都能夠變成互相包容體恤,這個就有「良」了。

「女不柔順」,女子,表厚德載物,能容。大地,包容一切萬物的不好。你看我們小時候發脾氣,不高興了,媽媽都是默默承受。哪有說我們發完脾氣,媽媽說,「我不理你了,我跟你一刀兩斷了」。有沒有哪個媽媽跟你這麼講?我們發了多少脾氣,多少傷父母的話,父母都容了。這個就是柔和,「忍辱如地,一切平等」。

女子柔和,能化解整個團體當中很多的情緒跟紛爭,所以女子有德了,安樂的「安」,我們看那個字,就是女人在屋檐下,發揮她的女德,這個團體就安了。但是歷代,假如女子專權、強勢了,那個國家就完蛋了。那國家都亡了,那更不要說家庭了。

所以這個「忠良」、「柔順」,這都是男女很重要的表法。

後面又講「每好矜誇」,就是要對治自己的傲慢心。人要懂得謙退,不可張揚。愈張揚,愈看不到自己的問題。

「常行妒忌」,妒忌心不能起。《弟子規》講的:「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人家是真在德行跟才能當中下功夫,我們要去效法人家的精進、人家的好學,不應該起嫉妒。這個嫉妒,是墮地獄的根源,一定要去掉。要「隨喜功德」,「稱讚如來」。尤其我們在末法時期,這個心態太重要了。還會跟人對立、還會嫉妒、還會批判,很難不造成團體的不和了。

所以《了凡四訓》,常念好。「吾輩處末世,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斂才智,若無若虛」。培養厚道,「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不要苟刻。但是假如是影響到整個團體的,那這個就要給負責的人講,讓他用善巧的方式去勸當事人。還是一顆為團體、為他好的心,就對了。

這個法是圓融的,「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捨己而從之」,這「隨喜功德」,「稱讚如來」。

好,這個是跟大家交流一下,可以功過格,從心性、從君親師、從五倫,從這幾個角度去觀照,應該每一句,都能提醒到自己生活上的這些點滴。

而我們講《太上感應篇》,第一句,「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個教誨,不只是道家的教誨。「雍正皇帝上諭」講到,「三教」,儒道釋三教,「之覺民於海內」,對我們這個神州大地的教化,已經很久了。「理同出於一原」,都是勸人倫理、道德、因果報應的事實真相;「道並行而不悖」,相輔相成,讓這幾千年的老百姓,長治久安。所以在儒家講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我們看這個經典裡面的這個字,「必」,那就是絕對的,不容絲毫懷疑,也不會因為時代而改變,這是「必」字。

而在儒家裡面又有講到,《尚書·洪範》裡面講到「五福六極」。「五福」,就是積善感得的善報;「六極」,就是積惡感得的惡報。

「五福」大家比較熟悉,「壽」;「富」;「康寧」,健康;「攸好德」,就是有好善好德之心;「考終命」,就是臨終不迷糊,死得很自在。甚至是沒有死就往生了,清清楚楚到好地方去了,到佛國去了。

「六極」呢?「凶短折」,就短命;疾病;憂患;貧窮;然後時時惡念伏不住;懦弱。假如有這六種情況,那我們得警惕自己,要突破,不能被這個業力所支配。所以凡夫認命,智者造命,要轉變自己的命運。尤其,最重要的轉命基礎:改正自己的習氣。「改習為立命之基」,這個很重要哦。說,「怎麼我很多事都不順?都修行這麼多年了。」那我們問問自己,習氣去掉多少?習氣去掉多少,命運就轉變多少。

好,我們明天再舉幾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的例子,再跟大家來做說明,今天早上先跟大家談到這裡,好,謝謝大家! 首頁誠敬講堂10儒道釋三根學習【10-014】《太上感..《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十集)

點播下載MP3點播

視頻點播

MP3下載

視頻下載

繁體文稿 簡體文稿

全屏瀏覽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十集)

蔡禮旭老師 2010/9/1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10-014-010

諸位長輩、諸位同仁,大家早上好。

前幾天我們剛辦完一期講座,在辦講座的過程,也是在落實《太上感應篇》。我們看到這些老師們,還有他們的孩子,在這兩三天的課程安排裡,他們挺有法喜,所以我們看了,也非常高興。老師他的教育使命,教育愛心能夠喚醒,對他自身的命運,以及他往後學生的思想、命運,都會有直接的影響。那我們看他們高興,我看同仁也很高興,所以這個《太上感應篇》說的,「見人之得,如己之得」,這個我們就是在落實了。

我記得,在廬江湯池的時候,有一次講座,有一位女孩應該二十歲左右,跟他母親可能長期都處不好,那四天的課程下來,這位女孩也非常反思自己,孝道上有虧啊,所以她分享的時候,就上臺懺悔。結果她的母親聽了以後,自己也覺得自己做得不對,也起來反省。那最後這個母女抱在一起流眼淚,所有在場的我們的同仁也都很感動。所以有同仁就說到了,這五天的課程,哪怕就為了這一對母女辦,都值得了。這個心難得,確實是「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看到別人有煩惱,家裡不幸福,我們比他還著急,希望趕快解決他的問題。

而我們修行念佛法門,這個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機會。這麼難得的機會,錯失掉了,那人生最大的遺憾。那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說,「我很有把握往生」,那我們就能往生了。「我很有把握往生」,可能是我們太高估了自己了。凡事依照經典,依教奉行,這個很重要。《無量壽經》二十四品,三輩往生,往生正因,這個是能不能往生的保證書,寫得很清楚啊。在三輩當中,都有八個字,叫「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發菩提心」,是發大慈大悲的心啊,假如現前,來到我們面前的人,我們都沒有辦法「人飢己飢」,設身處地,那這個菩提心,我們顯然還沒發出來。所以一遇到念「阿彌陀佛」,我們好像感覺很容易接受,一點都不排斥,代表什麼?代表過去生就修過這個法門。但是為什麼修過了這麼殊勝法門,我們還是沒有成就呢?佛有念啊,心沒有發出來。所以我們為大眾服務的過程當中,是最好觀照自己的心的機會。我們能服務大眾,能利益大眾,生大歡喜啊,這個心就在工作當中,不斷的擴寬了心量。

最近師父用心良苦啊,在講經當中,多次提到我們念佛人的好榜樣:劉素雲女士。我最近,包含我們自己,在華嚴講堂,很幸運的,十幾天,有機會聽師父給我們教誨,都多次提到劉素雲居士的榜樣。而劉居士,她自己的修學過程,她說她迴向,都是迴向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她從來沒有為自己、為自己的家人單獨迴向過。所以她這一個分享讓我們感覺到,她這個念佛,那個心量,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她自己是一個省的處長,那官位不小啦,沒有私心動用關係去幫她的兒子跟女兒找工作,安排個機會,沒有。就毫無私心,念念為人著想。所以這個心,跟彌陀的心,跟慈悲心相應。這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她的先生是精神病啊,她跟她先生結婚四十四年。為什麼會提到這一段呢?因為佛友在跟她交談的時候說到,哎呀,劉居士啊,你是因為很幸運,家裡又不錯啊。你看我們看人家念佛念得很好,馬上想說,是因為她家裡,什麼什麼都很順,不像我家這麼辛苦啊,緣這麼不好。我們太容易給自己找藉口了。所以劉居士就點出來,其實她人生的考驗,比我們任何一個人都大,人家從來沒有退縮過,也從來沒有埋怨過任何一件事、一個人。這個是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人家非常非常的善良啊。

那為什麼嫁給他先生呢?因為她先生是她高中的同學,結果她的同學們就跟她講,說,「我們班你最善良,那這個某某同學又沒人照顧,你就嫁給他吧。」她說「好」。她自己到他先生家裡去,他的公公婆婆那個時候照顧她先生,已經照顧得都病了,兩個老人都已經不知道以後的日子怎麼過了。結果她給兩位老人說,「我就嫁給你兒子。」兩個老人當場哭啊,說,「我怎麼可以讓妳往火坑裡跳啊!」以前的人厚道啊,看到自己的兒子是這個情況,不願意再讓這個女子再受累啊,都很厚道的。

所以在修學的路上,不能去貪著境界,挑境界,輕鬆的、順著自己意思的,愈修愈貪著。修行最重要的,要想提升境界,就要不挑境界,就要在境界當中,放下分別,放下執著,這個是實學、實修啊。人太容易順著自己的意思了,而且要順著自己的意思,還要把很多事情想得一套一套的去說服別人。事實上就是隨順自己的分別執著,不願意安住當下,突破自己的執著跟習氣啦。所以我們修學這麼多年,境界不能提升,就是不能安住當下,歷事鍊心。很容易就逃避了,退縮了,合理化了,找藉口了。

劉居士她任何境界,她從來沒有退縮,盡忠職守啊!她的病已經很嚴重了,都沒有請過假,都在政府單位盡心盡力工作。她到進醫院住院前一天還在工作。我們都要在她的人生過程當中,看到門道,那是至善良、至忠、至孝之人啊。沒有把這個做人的倫常紮穩,念佛不容易相應。

所以印光大師,他老人家,高度智慧的高僧啊,三百年來第一高僧。印祖的話,不能不冷靜去思考,去受持啊。印祖提醒我們要「敦倫盡分」,要敦五倫啊,家庭當中,「父子、夫婦、兄弟」;出了家門,在社會與人相處,要敦「君臣」跟「朋友」的倫常,這樣才有「善男子、善女人」的基礎了。

印祖為什麼特別重視敦倫盡分?他老人家出家不久,剛好到一個居士家裡。這個居士家裡,個個信佛,而這個婆婆也信佛,媳婦也信佛。很有意思的是,各供一尊佛。這一尊是婆婆的,那一尊是媳婦的。然後,供佛剛好供在一個長桌上,桌子很長,放了幾尊佛像,發現這個媳婦去清理佛像的時候,只清理她那一尊佛前面的那個位置,她婆婆前面的桌面,她都不去幫忙掃。印祖看了,說,這樣學佛,還能成就嗎?這個不造孽已經不錯了。為什麼?名相上是佛弟子,事實上是不孝的媳婦。人家大眾心裡一想,原來學佛的,連孝順婆婆都做不到,這個佛不能學。這叫以身謗佛法。

所以相同的,假如我們五倫不能盡心盡力去做,不管是在我們的家庭,還是在我們工作當中,我們沒有辦法去盡本分,人家一看,哦,學佛的、學傳統文化的,連工作都做不好,那這個佛跟傳統文化不能學啦。所以做人的根基不牢,很難不以身謗法。

所以這些理我們不清楚的話,我們感覺在修功德,事實上是在墮落,在造孽,很可能自己都不知道。很多人,動不動,「我想出家,我要出家。」師父都說,「你先把三個根紮好再說。」欸,人家要出家是好事啊,怎麼師父沒答應他呢?那是真愛護他。「地獄門前僧道多。」諸位同仁,這句話不好聽啊,但要不要講?要不要講?要講啊。修行人,最重要的,要聽實話,不要聽好聽話。

台灣有一位法師,讓我非常的佩服。他有一次主法三時繫念,種種瑞像,連網路上的聽眾,不是現場哦,網路上的聽眾都看到瑞像,打電話致意,讚歎這一位法師。當我們同修要去把這些讚歎、殊勝,給這位法師講的時候,他剛開口,法師就跟他講,「所有好的,你一個都不用跟我講;所有批評的,你趕緊給我講。」這種心境,真的對修行來講,非常非常重要。就像《弟子規》講的,「聞譽恐,聞過欣」,才能夠在每一個境緣當中,真正找到自己的問題,提升自己的境界。

所以我們這一生,要珍惜這個法緣,還要時時依教奉行,「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那什麼時候發菩提心?什麼時候察覺,自己的心境,跟真正的菩提心,還有多大的差距?所以,假如這些問題,深入去思考,會感謝每一個境緣,提醒自己的心境還有差距。比方我們在服務大眾,我們有沒有不耐煩?有沒有不高興?那菩提心裡面沒有不耐煩,沒有不高興啊。我們跟同仁配合工作,有沒有情緒化?有沒有控制的念頭?有沒有對立?有沒有指責?那一有這種情況了,那這個同仁、這個大眾,那就是我們的善知識了,提醒我們差距還很大。師父一直講,修行人要得力,要歷事鍊自己的心。何處是道場?處處起心動念都是道場。

所以,我們學《太上感應篇》,體會到的道理、經句,一定要放在心上,當下落實在我們處事待人接物之中。所以《太上感應篇》第一句講的,「禍福無門,惟人自召」,這是道理,「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我們每一天都念這個《心命詩》,「心好命不好,禍轉為福報」。欸,我們修行這麼多年了,大家感覺命運轉了沒有?其實說實在的,命運有沒有轉,看習氣轉多少。這是重中之重啊,最根本的問題啦。我們學《了凡四訓》,也學了二十節課。改造命運,最重要的是改習氣,改習為立命最重要的基礎。習氣改了,禍就變福了。這不用問別人,也不用算命,自己就清楚了。所以修行的路上,勘驗很重要。勘驗自己:是進步還是退步?我習氣是增還是減?我的發心是增還是減?這要時時提醒觀照,馬上理智、正念,就提起來了。

劉素雲女士得了紅斑性狼瘡,這是絕症,這比癌症還厲害。但是她心地善良,她說道,「假如該走,那我回老家去了,回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假如阿彌陀佛覺得,我還能給念佛人當榜樣,那我就好好的給念佛人當榜樣。」人家是願力啊,所以病不治,好了,現在成為我們念佛人的好榜樣啊。

所以諸位同仁,得紅斑性狼瘡好不好?對覺悟的人來講有沒有好壞?沒有,是吧?愈壞的事情,對他們來講,是供養大眾最好的時候了。諸位同仁,你們現在苦不苦?辛不辛苦?不苦不能廣修供養。都輕輕鬆鬆的,人家說,那有什麼了不起啊。所以現在給你得紅斑性狼瘡好不好?不好是吧?你不是「代眾生苦供養」嗎?你看,我們都挑境界了。但是大家要注意,要讓現在的人起信心,容不容易?你要做到讓他佩服啊。

跟大家曾經提起過,我教小學以前,跟陳真老師學習,我到她的班上看她教學上課。她去年初,大腸癌第四期。進病房的時候,她一點都不恐懼死亡,然後她告訴自己:假如命絕了,隨阿彌陀佛去;命不該絕,往後的日子一心一意為眾生做事情。結果開刀出來,癌症第四期,末期哦,開刀出來半年後,站上講臺繼續帶班,半年啊。幾個月後去檢查,醫生說沒了。今年暑假,在台灣給參與教師「幸福人生講座」的老師們上課,今年教書四十三年。

我們都說要行菩薩道,不能一點苦都吃不了啊。「切實功夫,須從難處做去;真正學問,都自苦中得來。」我們想挑境界了,本身就是貪著了。修行的核心是息滅貪瞋痴,我們本身的心態已經落入貪瞋痴,不可能在道中了,怎麼會有好的感應呢?心是能感,境界是所感。所以「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我們得勘驗,我們現在的狀況,是招感來好的境界,還是不好的境界;自己的修行是在進步,還是在退步。

《了凡四訓》裡面有個勘驗,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或覺心神恬曠;或覺智慧頓開;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是吧?「或夢吐黑物;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或夢飛步太虛;或夢幢幡寶蓋」。諸位同仁,你這個月裡面,這段話裡面有感覺的請舉手。我現在是在統計一個狀況,你們就別謙虛了,謙虛我就沒辦法講了。

但是,「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或無事而常煩惱;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或聞正論而不樂」。比方說,現在在讀經、聽課,真的聽不下去了,那我們就要謹慎了哦,「聞正論而不樂」,聞實話而不舒服哦。「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夢顛倒,甚則妄言失志。此皆作孽之相也」。大家要冷靜哦,不是說在弘法的團隊裡工作,就是做善事哦。善惡禍福,在自己的心哦,不是在境界上。後面講「妄言失志」,假如我們常常起個念頭,「哼!我不幹了」,這就是妄言失志了,動不動,自己當初的願心,就動搖了。修行最重要的,願力要大過業力,不然都是隨業流轉。

好,所以我們要了解到,「善惡之報」,是「如影隨形」,就像影子連著身體一樣,而且很可能禍福在一念之間。所以在安徽,有個徽商,叫王志仁先生,他四十歲了,沒有兒子,算是沒什麼福報,遇到算命先生,跟他說,「你這幾個月會有大禍,躲不過了,你趕緊處理好一些事情。」結果,因為這個算命的,在他當地很有名,算得很準,他就趕緊去收一些賬,留給他的家裡。

剛好到一個地方,那個時候下著雨,河水也比較湍急,看到一個女子,帶著孩子跳河自殺。他一看到,趕緊招呼漁夫,誰把她救起來,給二十金。結果就救起來了。了解到這個女子想不開的原因,是因為家裡很窮,又欠債,養了一隻豬,好不容易養大了,賣了要還債,結果去賣了以後,拿到的是假的銀子,假錢,她心裡想丈夫回來一定會把她給打死的,她就想不開,就帶著很小的孩子就跳河了。救起來以後,結果這個女子回到家之後,把這個事情給他先生講了。他先生不相信,這個時代哪有這麼好的人,就帶她太太去找這個王志仁先生。

結果那個時候已經深夜了,這女子知道他住在哪裡,就去找他,敲門,請他出來一下。當下,他心裡想,妳是少婦,我是過客,這麼晚了還開門交談,還在房間裡面,給其他人看到了不好,妳一生名節都受損,講不清楚。他難得,救人命,而且念念為人家的名節著想,這心厚道啊。那女子的先生聽了非常感動,「我跟我太太一起來,你放心好了,請開門。」他才心安。把門一開,他睡的那個牆,因為下雨下很久了,塌了,把他整個床給壓碎了。所以按照命數來講,他就是要死在這個時候。但是救了命,而且是念念都是為人著想,結果就逃過這一劫了。 後來,回去之後,又遇到那個算命的,看到他,「哇,相公面相看起來救過幾條命,你的命運已經改了。」可能他的臉已經充滿陰騭紋了。大家回去照一照,臉上的那個陰德陰騭紋,有沒有增加了。結果後來,他本來命中無子,連生十子,活到九十六歲。

所以確實是「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在他一念之間轉過來,整個命運就完全不同。不只他轉,他的後代子孫,都轉了。但是假如我們造惡,不只我們要受果報啊,後代子孫的命運,統統會連帶影響。我們明天舉一個本來很有福報,後來折完了,連子孫都要列為乞丐的例子,再跟大家做交流。

好,明天我們再來講這個故事。好,謝謝大家。 首頁誠敬講堂10儒道釋三根學習【10-014】《太上感..《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十一集)

點播下載MP3點播

視頻點播

MP3下載

視頻下載

繁體文稿

簡體文稿

全屏瀏覽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十一集)

蔡禮旭老師 2010/9/2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10-014-011

諸位長輩、諸位同仁,大家早上好。

我們《太上感應篇》開頭講到的「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那這一句,首先我們要了解善惡的標準。善,感善報;惡,感惡報,「如影隨形」。而善惡的標準在哪裡?以佛門的標準,隨順性德,是善;違背性德,是惡。這個標準,就是很徹底。性德,師父常講的,真心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們的心念跟這個五心相應,這個是善。而且這個善,真心,是到一真法界去的,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違背這五顆心,是惡。尤其跟貪瞋痴相應,這個我們就要很警覺了,貪心感餓鬼,瞋恨感地獄,愚痴就感畜生道了。所以我們對這個善惡很清楚、很明白,就會很有警覺性,就會在念頭當中下功夫。

所以佛門講善惡,最重要的還是要轉迷為悟。迷了,就是惡;覺了,就是善。而覺迷的標準,當然我們還是都要依照經典來對照自己。而這個迷悟,師父常講的,念念為人著想,這個是覺悟,為什麼?眾生與我皆一體,這是覺,明白這個真相,所以念念為人著想。念念為自己著想,這個是迷惑。為什麼?把自己這個身當作我了,貪著這個我,從我又延伸出去,就是「我所」,我的錢財、我的房子、我的妻兒,這種種就延伸出去,其實有我就有貪著,那貪了就隨順貪瞋痴,就是迷了。

所以,佛門有一個比喻,這個大海裡,大海很遼闊,比喻一個人本有的法身。一個人的真身,虛空法界是自己的真身,是真正的自己,這個是真相。

看大家的表情,沒什麼反應。打一個比喻,大家有沒有做夢的經驗?連做夢的經驗都記不起來了,你們全放下了是吧?請問做夢的時候,有沒有山川大地?有沒有一切人物?誰變的?你看,人,心可以變一切境界哦!好,夢醒了沒有?昨天做的夢醒了,現在的夢還沒醒。我們叫夢中又做夢,雖然夢中的夢已經醒了,還是在做夢。

所以為什麼說善惡的標準在迷悟?悟了才不造業,才不會分別執著,分自、分他,又對立,又傷害,這就造業了。一體了,哪有傷害的道理?有沒有人看到某個人自己捶自己,捶得很凶,然後愈捶他說愈高興,真痛快!大家看過這種人沒有?可能要到精神病院才看得到,那叫不正常。一體的,他絕不傷害他自己這個身體啊。假如從這裡去觀照,人知道宇宙萬物跟我一體,他還傷害誰?就是不明白,他才有對立,才有傷害。所以這個悟,講徹底了,就是明白宇宙人生,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就是自己。

剛剛講到那個比喻,大海裡起了一個水泡,那個水泡,就是我們誤認為自己的身體就是我,那個水泡就比喻人誤會了這個身體是我。那水泡覺得水泡就是他,那他的整個身心,統統只著眼在這個水泡上。當有一天他知道,原來水泡不是我,大海才是我,他把這個水泡「啪」戳破,那他是誰?這個水泡是誰?就是大海嘛!所以佛菩薩都戳破了。所以佛菩薩在哪?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現身,這個就是他恢復自性,起的「法爾如是」的自在妙用,他可以千百億化身,因為他那個水泡戳破了,他可以「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那我們還沒戳破,眾生有感,我們怎麼應?我們沒辦法應啊!大家有沒有覺得兩隻手很不夠用?所以要學誰?觀世音菩薩啦。最重要的,祂恢復自性,才能起這樣的妙用。所以為什麼念念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往生之後,有彌陀本願威神加持,人的能力可以恢復到阿惟越致菩薩,可以幫助眾生。所以為什麼說念念求生的人,那一念心是慈悲心?因為他念念念眾生苦啊,自己能力有限,趕緊珍惜這一個這麼殊勝的機會,往生西方,一下子提升到這樣的能力,跟著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跟著清淨海會眾菩薩,能夠遊步十方去幫助眾生。所以蕅益大師講,念念求生淨土的心,是無上菩提心哦。

但是這一句話大家要會聽,不是求生淨土的心,是什麼?是「念念」求生淨土的心哦。不是一天冒了五次「求生淨土」,就是無上菩提心哦。今天有五個念頭求生淨土,有五千個念頭看人不順眼,那這個不是無上菩提心,這個我們得要勘驗清楚。不然到時候不能往生,「唉喲,那蕅益大師說錯了。」他們都是證悟的人,不會說錯,是我們自己理解錯了。

既然我們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我們不能再著在自私自利當中、自我當中,要放下這個執著,不能迷了。迷惑,一定造業。自私自利哪有不造業的?之後苦報就要來了。所以師長特別強調,一念生起為自己是迷,一念生起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悟。我們這個時代,不從念念為人著想下手,這一輩子不可能有成就,只是結個善緣而已了。這是真話啊。所以為自己是私,為眾生是公,「大公無私」就是覺悟了。如果人有絲毫私心,就不是究竟的覺悟、圓滿的覺悟了。

所以修學的過程,就是不斷的把私心放下。尤其在哪裡勘驗?在團體工作當中,這個就非常重要。大家冷靜去看看,現在的家庭,現在的團體,他要生活,容不容易?不容易哦。你看現在又大都市生活,那賺錢都不容易。我們自己回想一下,在我們父母那一代,他們的日子很不容易,他們很有道義哦。 我父親,我是聽長輩們講的,不是聽我父親自己講的,我父親讀大學都是吃湯麵,那湯麵其實裡面都沒有什麼料的,就只有湯而已。那為什麼不敢吃麵,都是吃湯麵呢?因為家裡窮,不敢給家裡添負擔啊。為什麼說「忠臣出於孝子之門」?因為他這一念,時時為家庭著想的心已經內化了,他自然在團體當中,他可以委屈自己,他可以多去承擔一些。

他承擔得苦不苦?看大家沒什麼反應,你們沒承擔過。很多人在看德育故事,「哎呀,他怎麼苦成這樣?」那是自己苦,不是他苦;是我們自己想像說,哦,讓我這麼幹,我一定受不了了。但是他是「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他良心很安啊,他覺得他為家、為團體盡到了這一份道義了,心裡非常充實。

所以從家庭到團體,我們有沒有這一顆心,念念為家庭、為大局著想的態度,這個就是去私了。

家庭不容易,告訴大家,團體更難。為什麼?團體的人更複雜,他還沒有血緣、親情的基礎,這個時候更要互相包容,互相體諒,甚至於要勇於去承擔責任。看到沒有人主動去付出、去承擔,我自己先出來。不然,團體的工作到最後做不下去了,那就對不起大眾了。所以為什麼說「委曲求全」、「忍辱負重」?不能委屈吃虧的人,他不可能負得了重。我們在看歷史當中這些忠臣,我們對他肅然起敬,可是我們今天在團體當中遇到事情,有沒有他們的承擔跟氣概?還是就怕吃虧,都只想著自己,什麼事往外推?都讓團體、讓領導傷透腦筋,不知道怎麼幹事情。那我們在團體是添麻煩,不是幫忙了。時時要換位思考,為負責的人思考,為團體思考,這是去私心。

比方我們那時候在學校教書,排課容不容易?不容易啊。今天你給這個老師排這節課,他生氣了;給那個老師排這個課,他不高興了。那排課的人多難啊。那對於這個排課的負責人來講,誰最讓他歡喜,最讓他感動啊?「沒關係沒關係,剩下的都給我。」是不是?我們有沒有這種心?那「去私」只是理論而已,在我們的現實生活當中,我們還是用不出來。為什麼用不出來?「我」作祟嘛。「我」不舒服;「我」怎麼可以吃虧,為什麼不是他做?言語當中,都是比較,都是計較。這個時候想不起來了,「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我們本來在心境當中做不到的,我們現在做到沒有?這個才是真實的提升跟功夫啊。而且告訴大家,因果是處處都在的:我們不孝敬老人,我們老了就沒人照顧;我們不時時忍辱負重,為大局著想,改天我們負責事的時候,就沒人幫我們了。這個都是因果報應哦,都是感應哦。

所以這裡師父講到的,為自己是私,為眾生是公,這個確確實實,是我們修行的下手處。

而這個善惡,《了凡四訓》講得非常到位,大家可以好好的再複習一下。「有真有假,有端有曲」,這個端曲都是從起心動念的根本去看哦。「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則為曲。」今天我們在做弘揚中華文化的事情,好事啊,看起來很有愛心哦,可是在做事的過程當中,常常發脾氣,那這不是真愛心,這是什麼?這還是名聞利養的心。真的愛心怎麼會亂發脾氣呢?可是為什麼還幹得那麼起勁?因為幹這個事,人家很讚歎、很恭維,所以這還是名聞利養的心為動力哦。假如真正都沒掌聲了,沒有讚歎了,沒有利了,他做不做?真正有愛心,應該體恤身邊的人,怎麼會做這麼大的善事,結果都是傷害到旁邊的人,讓人家很有壓力?這個就不合邏輯了。所以,《了凡四訓》這個教誨,讓我們徹法源底去看善惡。「有大有小,有半有滿,有難有易」,這些幾個角度,我們好好的去深入。

「善惡之報」,善惡我們搞清楚了。而「如影隨形」,提高我們的敬畏心。

《了凡四訓》裡面講的,修行、改過,要發恥心,要發畏心,要發勇心。其實第三個勇心,跟前面兩個心是分不開的。這一生要調伏習氣,容不容易?不容易哦。要有什麼樣的心態呢?不怕死,就怕忘失正念,就怕念頭不對,死都不怕。「寧可碎骨粉身」,都不忘失這個正念。要有這種決心、氣概,才能把無始劫的煩惱對治、降伏。這個「勇」,從這裡出來的。這個「勇」,是「自己本有如來智慧德相,本有彌陀的真心,現在卻輪轉六道、隨順習氣,太糟蹋自己了,太對不起自己了」,這個羞恥心出來了;然後又跟佛陀比,又跟孔子比,羞恥心上來了;又了解事實真相,起心動念都有因果報應,起心動念,「天地有司過之神」,時時神明鑒察,這個敬畏的心起來了。所以人能夠提起羞恥,提起敬畏,都來自於他明白事實真相,真清楚了,不願意糟蹋自己了,不願意再造惡了。

所以昨天我們講到,王志仁,本來是四十歲,短命、無子,「如影隨形」,那個罪報真的跟著他。但是,「善惡之報」,隨人的善惡,它會轉。一念真心、一念大善心,他的業報就轉得快了。但是假如本來是福報,而且是大福,一念違背做人的道理了,可能這一念就把大福完全折掉。

有一個讀書人叫李生,他很會寫文章。很會寫文章好不好?你們希不希望很會寫文章?希不希望口才很好?大家想一想,俞淨意公口才好不好?他講起話來,所有的人「哇,太佩服,太厲害了!」結果是把自己的福全部折光了,生的孩子都死的死,不見的不見了,福折光的果報啊。所以德才是人生最重要的福的基礎。會寫文章,有才華,不見得是好事。

所以老祖宗提醒我們,才華,「身之災也」。為什麼呢?因為只要德行根基不牢,只要有才華,我還沒有見過不傲慢的。所以古人很謹慎,「才勝德,謂之小人」,這個對他自己的修學,以至於對團體,殺傷力都很大。所以有才了,德還跟不上,要更戒慎恐懼,調伏傲慢,趕緊把德行的根基,牢固下來。

這個李生很會寫文章,後來去參加科舉考試,他等於是已經考上舉人,要去考進士了。結果他要去衢州。衢州是南孔廟的地方。經過衢州的時候去住了一家客棧。結果這個客棧的老闆,在他來的前一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到土地公跟他講:明天你的客棧會來一個今年會考上進士的讀書人,他叫李生,你要好好接待他。

果不其然,隔天他來了,這個老闆非常殷勤招呼他。他有點受寵若驚,就問:你怎麼對我這麼好?他就把這個情況告訴他。結果這個李生聽了當然挺歡喜的,「哎呀,我今年可以考上啊!」結果當天晚上睡覺,他就想了個問題:我就要考上進士了,以後要當官,飛黃騰達,可是我以前貧窮的時候,娶的那個太太,可能不能做大官的夫人,不能給我面子。他就起了這個念頭。結果隔天他就去考試了。

結果隔天晚上,這個老闆又做了個夢,土地公又來了。土地公跟他講:這一個讀書人,還沒考上進士,就想著要把原配給休掉,這一念,把他的福給折掉了,他今年考不上了。

果然沒考上回來,老闆把這個故事又告訴他,他就非常慚愧、遺憾。

所以這個「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而且是一轉念,整個福報就不一樣。所以人真正明白這個道理,就不能起違背道德禮義的事情,

福州有個讀書人,叫文紹祖,他給他兒子找了對象,下了聘,給柴家下了聘。結果下聘還沒娶,這個柴氏的女兒中風了。他就找他太太商量,「哎喲,還沒娶過來她已經中風了。」好,諸位同仁,娶不娶啊?你們怎麼沒有聲音了呢?人生最難的不是奮鬥,而是抉擇。每一個抉擇有沒有符合天理、道義?他就給他太太建議換一個。他太太很生氣的對他講:我有兒子,就讓他順天理,自然可以長久。背理傷義,違背做人的道理,是讓兒子快速招禍,不可以這樣。

結果一講完,因為文紹祖自己也是讀書人,這麼一講就不好意思了,「好好好,去去去。」假如是現在的人這麼講,你跟他說,「要順天理,不可以違背禮義」,他可能跟你講,「那你自己娶去吧。」他沒有那個讀聖賢書的基礎。所以打基礎很重要啊,人不學,不知道、不知義,所以辦班教學為什麼重要?人他都不懂了,你都沒法跟他講。

結果後來,真的把這個柴氏娶回來了。隔年,他的兒子就考上進士了。大家想一想,這個柴氏嫁過來感不感動?感動到什麼程度?沒有辦法形容吧,是不?你們要入戲一點嘛,你現在就是柴氏的心情,那種感動會讓任督二脈都打通呢。你們沒有這個經驗,你們人生沒有感動到這種份上的時候。結果後來柴氏的病好了,生了三個兒子,三個兒子都考上進士。哇,兩代人出四個進士,這個在歷史當中,你能找到幾家?就是他太太這一念「順天理」,「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大福就到他家來了。

好,那今天先跟大家談到這裡,謝謝大家。 首頁誠敬講堂10儒道釋三根學習【10-014】《太上感..《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十二集)

點播下載MP3點播

視頻點播

MP3下載

視頻下載

繁體文稿

簡體文稿

全屏瀏覽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十二集)

蔡禮旭老師 2010/9/7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10-014-012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同仁,大家早上好。

我們上一次講到「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那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假如善惡都分不清楚,那不造作罪業就很不可能了。所以我們這個時代,缺乏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所以幾代的人,對這個是非善惡的判斷,比較缺乏了。幾千年的歷史當中,都有父母教,整個社會風氣在教,所以人懂得去判斷。所以大聖大賢,諸佛菩薩在這個世間最重要的:幫助眾生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首先很重要的一個基礎,是轉惡為善,他要先懂得善惡判斷。

那我們在辦課程的過程當中,很多人接觸了《弟子規》,傳統文化,他才知道,他以前很多地方做錯了,做不對了,他懂得反省了,他的禍才能轉,他的福才能增。

我們剛好昨天剛辦完課程,昨天下午也緊接著英文班就開始了,用一句成語叫做「緊鑼密鼓」。這叫「送往迎來」,人剛送出去,新的人又進來了。因為剛好是我們馬來西亞的假期,現在人很忙碌,只有這個寶貴的假期,才有機會來接觸傳統文化。那大家累不累啊?你們怎麼沒反應了?說不累哦,騙人的,叫身累,是吧?心不累,心裡充實。「見人之得,如己之得」,有人接觸課程之後,能夠斷惡修善,能良心發現啊,我們覺得這個付出沒有白費了。

這一次英文班,有幼兒園園長,帶著好多老師一起來,這個難得了,他是領導者帶頭啊。而這個園長,他是東馬的,他是砂拉越的人。那就是我們去年到砂拉越去的時候,他聽了很受啟發,回去就在他們幼兒園推展傳統文化了。大家有沒有看到那個景象:他的小朋友們在讀《弟子規》,在給老師敬禮。我們要趕緊去播這個種啊,芸芸眾生,學習都有時間點,越小學,越早學,越好啊;越晚學,可能他就墮落了,甚至於習氣養成,不好調了。所以《禮記·學記》說,「當其可之謂時」,要抓住那個寶貴的機會點,「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所以這一次連續兩期講座,主要為校長職工會,他們選出的四個華小示範點,跟他們培訓師資。小孩子從小學一年級就可以學,那對他的一生,幫助都會非常大。不只老師來了,還有好多家長來了,這些家長都說,他們的家庭都有很大的變化。而幾位校長,確確實實都是「以身作則」,做得讓家長感動。所以一個有德行的校長,他整個學校的孩子,以至於孩子的家庭,都有福氣了。

這一次英文班有一位先生來了,因為他們昨天晚上自我介紹,他說到他為什麼來呢,說他太太來上完課,回去改變挺大的。從這裡就了解到,「為人演說」很重要哦,我們身邊人聞正法的因緣,跟我們息息相關。我們改變很大,改掉很多習氣,他們會覺得很好奇。所以這個先生看他太太改變這麼大,就問他太太,「妳最近很不錯哦,什麼原因?」他太太說,「你要知道,自己去上課。」所以他先生就來搞明白,到底發生什麼事,What happen?什麼事發生了?

所以我們今天希望把因果報應的事實真相告訴世人,我們自己也要做很好的表演,學了以後,斷惡修善,福報越來越好,做的事情越來越順,讓身邊的人深信善有善報,做一個因果感應的表率出來。這個在古代,依教奉行的人,果報都非常殊勝。

在宋朝有一個大將,叫曹彬。這個曹彬為人非常厚道,又非常謙虛,從不邀功。從不邀功的人,該是他的福報,還是他的福報。世間人假如明理了,「與人無爭,與世無求」了。一起爭的心就造業了,一起爭的心就跟人對立衝突了,本有的福折掉了,還得要受果報。所以這個因果報應的道理,不能不明白,不然就「小人冤枉做小人」了。 這個曹彬從很多細微的地方觀察,體恤他人的苦痛,非常的細膩。他曾經有一個士兵犯了錯,被判軍棍幾十大板,結果過了一年才打。那這一些旁邊的部屬就很好奇,怎麼幾十個軍棍要隔一年才執行?他們不是很理解。後來曹彬就說,因為去年這個士兵剛結婚,假如那個時候我打了,他家裡的人會說,「就是娶了這個掃把星,我的孩子才會這樣」,那他的太太可能一輩子在這個家庭裡面,都會吃很多苦頭了。哇,對一個人的家庭這麼細膩。不只是這一個地方,是一切地方都看得到。包含他在打仗的時候,從不妄殺一人。

有一次到成都的時候,打勝仗了,然後擄獲很多婦女,他就找了一個房間,把這些婦女統統都放在這個房間裡面,然後找人特別看守。交代那個士兵,這個是要呈給上級的,絕對不可以輕舉妄動,有什麼閃失唯你們是問。那這個士兵就很警惕了,「這個是要呈給上級的」。因為兵荒馬亂,人就容易亂性,做出這些傷害別人的事情。後來戰爭結束了,這個曹彬就一一詢問這些婦女,是哪戶人家,趕緊送回去。假如是沒結婚的,無家可歸了,父母也不在了,還幫她找人家安家,嫁出去。你看這麼細微的地方啊,他能做到的,他絕對盡心盡力去做。

後來攻南京的時候,他還跟所有的大將說道,說,我生病了,只有你們可以幫我治這個病。曹彬也是善解人意哦,講的話都是這些將軍聽得懂的。你給這些將軍說「子曰」,他聽不懂,他不一定聽得懂哦。你給他講這些義氣的話,個個人都懂,馬上答應,歃血為盟,絕不妄殺一個人。所以在將軍當中,能得善終、子孫昌盛的,在歷史當中,微乎其微。

大家看,漢朝李廣,飛將軍啊,對付匈奴,那無人能出其右啊,但是他官都升不上去,殺生太多。最後到他的孫子李陵去打匈奴的時候,被匈奴抓起來,然後詐降,雖然詐降,還是滿門被抄斬。所以這個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所以曹彬,後來孩子、孫子都非常顯赫。他的一個孫女,最後做了皇后,都是他的善行陰德感召。

另外他有一個堂弟,叫曹翰,非常聰明。這兩個故事有一個重點,一個是非常厚道,一個是非常聰明。他的堂弟升官非常快,因為腦子很好,屢建奇功,在當代沒有人不認識他那個弟弟,曹翰。而有一次他在攻江州的時候,江州是江西的一個地方,攻了很久才攻下來。結果進門以後,把所有士兵全部殺掉,他憤怒嘛。結果他的後代不到三十年,就有淪為乞丐的人。

所以「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本來很大福報的人,只要造了大惡了,他自己跟後代馬上那個惡報就要現前。所以行善,一定要趁早,等到果報現前了,想要再行善,扭轉命運,就為時已晚了。那現在的人,功利主義比較重,看事情沒看這麼遠,你跟他講會有果報,他就說,「在哪裡?你給我看看。」不相信啊。

有一個人,叫屠潘奇,他有一天暴斃,死了,結果又活過來。而這個人,他這一生,造了很多惡孽:嘴巴罵人,甚至連神佛都罵;然後常常挑撥離間,讓人家父子兄弟都打官司;眼睛常常生氣,瞪自己的父母,瞪仙佛,瞪他人;那這個手,常常殺害很多的生靈;包含還欺負很多的女子,這種種惡行。

結果他暴斃之後又醒過來,為什麼醒過來呢?因為陰間的這些神明,覺得人不相信地獄有果報,讓他回魂示現。所以他首先把自己眼睛挖下來,他說「這個就是我怒視父母、怒視仙佛的果報」;又把雙手砍斷,「這是我殺害生靈的果報」;又把自己舌頭割掉,「這是我妄語、挑撥離間的果報」;又把自己的心臟拿出來,「這個是我為人陰險的果報」。所有造惡的器官,都被他一一切掉。就這樣呢,遍體鱗傷,六天之後才死掉。所以神明慈悲啊,告知我們不可以造作罪業,地獄果報,確實是存在的。所以這個「依正莊嚴」啊,這個人把果報呈現出來,這真的是依正莊嚴,才能警醒造惡之人。

所以歷史就是一部因果報應。我們熟知,在戰國時代,那個殺戮非常嚴重。大家有沒有聽過秦國的白起?這個白起,他曾經跟韓魏聯軍打仗的時候,殺了二十幾萬降兵。在跟趙國打仗的時候,殺了四十萬的降兵,坑殺了,把他埋了。兩千年了,那個地方還陰魂不散。所以人有這麼大的一個權勢福報,結果拿來造殺業。這個世間最嚴重的罪業:殺業跟淫亂,這個果報是最迅速的。

結果在歷史當中有記載,有一個人殺豬,結果那個豬上就寫著「秦白起」三個字。那時候已經離他去世一千多年了,真的豬上面就寫著他的名字。那都是警醒世人啊。那他不是當豬而已啊,他是到地獄受了很多刀山劍樹、肢解身體啊,因為他是殺人,然後出來做畜生,喘息一下,接著又要回地獄受報了。所以「弄權一時,淒涼萬古」,這個要很謹慎的。

那我們心裡想,現在不能亂殺人,那我們應該不會犯殺生的果報了?我們不容易犯殺生的果報,那我們可能會犯殺慧命的果報。我們弘揚文化,我們自己要以身作則,這是弘法了;我們言行不一致,那變謗法了,那可能就斷人家慧命了。師父說,斷人家慧命的果報,比斷人家生命還嚴重,因為他聞正法是「百千萬劫難遭遇」哦。

所以有志於弘法,一定要把自己的德行根基要紮穩,不是急著去利益他人,要先把自己的根基穩定,厚積薄發。師父常講,自己不能度,而能度人者,無有是處。大家也很有志氣,都希望師父講的,「十年深入一部經,以後就有能力演說這一部經,成為這一部經的專講」,這是很好的志向。前提呢?紮好三個根啊!有德行的根基,才能一門深入,十年有成就啊。假如德行根基不牢,名聞利養心還很重,傲慢心還很重,又可以不用幹事,十年就讓他在那裡讀書,在那裡講學給人聽,那他哪有不貢高我慢的道理呢。

孟子已經講,「人皆好為人師」,那古代是如此,我們這兩三代人沒基礎的,那更是如此。不可好高騖遠,我們要回到對治自己的習氣上,這個才是根本之根本。弘法利生,一定要建立在格物的這個根本上。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了,在一切處事待人接物之中,「善觀己心」,真的對治習氣。所有修行人,一定要打破最重要的一關,就是不自欺,自己念頭錯了,一定要對治,不可得過且過,不可找藉口。

所以我們接著要講到的,「月晦之日,灶神亦然」,這個灶神爺示現幫助俞淨意公。俞淨意公的道德學問,在我們之上很多,他都得打破自欺一關啊,不然也改變不了命運。灶神也提醒他,「意惡太重,專務虛名」,意念太邪惡,做的都是表面功夫,做給人看,要人讚歎的。而師父一直提醒我們,要修十善業。十善業分「身口意」三業,最根源的還是意業,身口都是隨著意念發出去的。所以俞公,他的修學提醒我們,一定要克服習氣使然,渾然不知。怎麼克服渾然不知呢?讀經、聽經的時候要想著,那是針對我的,不是針對別人的,不然我們邊聽都邊想著別人的過失,就很難受益了。

再來,別人直言給我們勸諫,一定要接受。「旁觀者清」,能給我們很多提醒,心胸要大,要接受得了忠言。不能人家講幾句實話批評我們了,就難過好幾天,那就很難修道了。《了凡

行善兴家,太上感应篇

太上感应篇例证语译

行善兴家,太上感应篇

观蔡礼旭老师讲座有感

读蔡礼旭有感

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

蔡礼旭老师简介 海南省技师学院

观蔡礼旭《弟子规》有感

蔡礼旭老师:中学常面对的学生问题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

蔡礼旭老师《太上感应篇》(149)心得分享
《蔡礼旭老师《太上感应篇》(149)心得分享.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