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

发布时间:2020-03-03 13:05:0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

(2009年8月28日)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加速崛起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根据党的十七大的战略部署,立足安徽实际,现就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思路

1、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跨越发展,为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崛起进程、构建和谐安徽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发展思路。把握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经济文化日益融合的新趋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充分发挥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更好更快地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构建“三大体系”:门类众多、特色鲜明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体系;覆盖全社会、全民共

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满

—1— 生机、富有活力的文化创新体系。

形成“四大格局”:统筹城乡发展,城市带动农村,各方面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文化发展格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格局;民族文化和安徽地域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开放格局。

实施“五个一批”:推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精品、强势品牌和优势门类;建成一批代表安徽形象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培育一批具有规模效应、富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实力、较大辐射力、较高品位的文化强市、文化强县;培养一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

建设“八大工程”:实施文化创新引领工程,推进文化内容、文化业态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文化品牌示范工程,打造精品力作,不断推出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持久竞争力的产品品牌、服务品牌、企业品牌;实施文化龙头带动工程,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强、发展后劲足、竞争优势明显的国有文化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实施文化产业跨越工程,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重点扶持新兴产业,建成一批产业基地和特色园区;实施文化建设惠民工程,统筹区域和城乡文化发展,建成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展示传播工程,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实体抢占国内市场,进军国际市场;实施文化保护利用工程,加强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赋予时代内涵,使之重焕生机;实施文化人才兴皖工程,创新人才培养、选拔、引进和使用机制,造就各领域各门类的领军人物、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建设文化人才高地。

—2—

3、主要目标。到“十二五”末,全省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处于中西部领先水平,部分行业和领域位居全国前列,形成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与加速崛起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与文化资源大省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文化条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思想道德建设显著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更加繁荣发展,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主流舆论积极健康,新闻宣传的引导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安徽形象显著提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进一步得到保障。

文化产业形成较大规模,对经济发展贡献率显著提高,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二、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4、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之成为全省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人民,组织开展科学理论宣传普及活动,促进科学理论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贯彻落实科学

—3—

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大力扶持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和应用学科,切实加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思想,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公民道德建设各个方面,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大力表彰宣传道德模范,促进全省城乡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5、发展壮大新闻出版事业。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传播手段、传播渠道和传播格局的历史性变革,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力和文化传播力,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增强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的主流舆论。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体,整合各类媒体资源,建立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加大对主流媒体的扶持力度,努力把安徽日报、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安徽电视台建设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新闻阵地。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按照“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的方针,扶持中安在线等重点新闻网站做大做强,积极发展数字出版、手机网站、手机报刊、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新兴传播载体。

6、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和谐兴皖”的主题,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创建活动,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进一步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风景旅游区等创建活动,规范评比表彰,实行动态管理,不断提升创建工作的层次和水平。拓展结对创建、城乡共建、区

—4—

域联建等活动,扎实推进“八百里皖江文明长廊”创建和社会志愿服务、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切实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百千万工程”和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以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为重点,突出“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大力推进农村文明创建工作。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促进文化市场健康繁荣,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7、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把深化改革作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强大动力和根本途径,由试点向全省展开,由重点突破向纵深推进,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破解文化发展矛盾和问题,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各地要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快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更好地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政府职能。整合市、县(市、区)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部门行政管理职能,合并成一个综合文化责任主体,组建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实行统一执法。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推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激发内在活力,提高服务水平。以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合格市场主体为中心环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和规范的资产经营责任制。推进非时政类报刊、高校出版社、重点新闻网站等转企改制。以歌舞、杂技、曲艺、话剧、地方戏曲等市场发育比较成熟的院团转企改制为突破口,推进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加快电影制片厂、影剧院、电影公司转企改制,推动县以下电影发行放映体制改革,发展电影院线。继续大力推进全省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尽快形成完整统一的传输

—5—

网络。积极推动市县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合并,实行资源共享,提高传播效率。推进新闻采编与经营业务“两分开”,实行广播电视节目制播分离,把影视剧、娱乐、体育等节目制作业务从电台、电视台分离出来,组建面向市场的节目制作公司。加快组建省广电传媒产业集团和演艺集团。推动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强化市场运作和营销。大力培育文化中介组织,加快文化产品和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监管,健全保值增值运行机制。

8、全面繁荣文化艺术事业。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尊重艺术规律,大力实施精品战略,以现实题材、革命题材和重大历史题材为重点,促进优秀产品创作、生产和传播,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深入发掘徽文化丰厚底蕴,热情讴歌当代安徽人民的丰富创造,进一步“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舞红花鼓灯”,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文化品牌和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优势艺术门类,打造更多展现徽风皖韵、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

一、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精品力作。大力发展群众文化,进一步活跃企业文化、乡村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繁荣广场文化、节庆文化,组织“江淮情”、“三下乡”、“童心大舞台”、“送欢乐下基层”等文化服务,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和创新安徽地域文化,重视保护、开发和利用各类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国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区建设和管理。

9、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各级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共建共享的原则,着力建设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行高效、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推进广播电

—6—

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数字化电影放映、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工程建设。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底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任务,2011年底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省辖市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各县(市)有文化馆、图书馆的目标。加强电台、电视台、互联网公共信息服务点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质量。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加强和改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和使用,促进各种文化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项文化惠民工程的作用,更好地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10、强力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把握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打造文化龙头企业的新突破。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进安徽出版集团建成大型跨国文化传媒集团,推动省报业集团、发行集团、广电传媒集团、演艺集团、时代出版、新安传媒、皖新传媒及芜湖方特等建成全国一流的大型文化企业。鼓励和支持骨干文化企业以资产重组、招商引资、上市融资等方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以资本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领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形成以省属出版、发行、广电、报业、演艺五大集团为龙头,各类骨干文化企业快速健康成长,文化皖企军团跻身全国第一方阵、阔步走向海外的强劲态势。实现培育新兴文化业态的新突破。着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产业,加快发展数字出版、数字传输、新型文化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支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数字多媒体广播、手机广播电视,开发移动文化

—7—

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服务,为各种便携显示终端提供内容服务,使新兴文化业态成长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文化繁荣的新亮点。实施全省动漫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大力扶持动漫创意、设计、生产和营销,重点推动合肥、芜湖及马鞍山等动漫基地加快发展,建设动漫创意产业交易平台,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动漫产业中心之一和动漫产业强省。实现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的新突破。实施重大文化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进“861”行动计划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建设,依托区域中心城市,规划建设30个左右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提高文化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应。加快影视产业基地建设,努力建成全国影视剧制作、播出和销售大省。推动文化产业与教育、科技、体育、信息、金融、旅游、外经贸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加速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1、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适应全球一体化的新趋势,围绕进一步提升安徽形象和影响力,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推动安徽文化更多更好地走向世界。拓展对外文化交流领域,重点加强与西方主要国家、周边国家和国际友好省州、友好城市及港澳台地区的文化交流,积极参与国家举办的大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推动民间文化交流,办好富有地方特色的大型国际节会活动。以资源为依托,以资本为纽带,加强与国际知名跨国文化集团的合资合作,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骨干企业,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在境外兴办文化实体。加强外宣窗口建设,以文化交流为载体,开展电视周、文化周等活动,重点扶持具有安徽特色的文化艺术、展览、电影、电视剧、动画片、出版物、音乐舞蹈和杂技等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推动图书、音像、影视、版权、演艺等拓展国际市场。外宣、外事、外贸、侨务、

—8—

科技、旅游、体育等要与文化“走出去”结合起来,形成对外文化交流合力。

三、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12、进一步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牢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深刻认识文化是旗帜,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深刻认识文化是软实力,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质量和发展后劲;深刻认识文化是基本民生,是公民生存权与发展权的有机组成部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切实按照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崛起进程、构建和谐安徽的目标要求,牢固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防止和克服在文化建设上的实用主义倾向,把加强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作为治皖理政的重要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党委、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党委、政府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各市、县(市、区)要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推进本地文化建设,研究解决相关重大问题,检查督促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13、进一步加大投入。各级政府要确保每年对文化建设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保证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文化建设的比重逐年增加。从2009年开始,未来五年,省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分别设立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重大题材影视剧创作、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大新闻出版项目、公益性

—9—

出版物、文化“走出去”专项资金;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解决省属演艺院团设施更新、剧目创作、人才培养等问题。设立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2009年开始省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一定五年不变。由省财政牵头,面向社会募集资金,设立全省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扶持中小文化企业和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各市、县要参照省里做法,作出相应安排。

14、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已经出台的各项支持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鼓励各地制定更加优惠的配套政策。认真落实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政策。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比照高新技术开发区给予政策扶持。对从事数字广播影视、网络传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等文化创新型企业、文化高新技术企业或高新技术项目,各项行政性收费地方留成部分,实行免征;实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从2010年起3年内全额奖励企业。文化创新型企业、文化高新技术企业或高新技术项目,由省科技厅会同宣传文化、财政税务部门认定。每年从“861”行动计划文化产业项目中选择20个左右重大项目,由省直接调度。各地在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优先安排文化项目。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要降低信贷门槛,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依法支持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进入文化领域,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企业,逐步建立多元投融资体系。

15、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弘扬安徽人民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强省战略,健全培养引进、选拔使用、评价激励等机制,形成优秀人才不

—10—

断涌现、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各类人才茁壮成长的良好局面。以“六个一批”双百人才工程为龙头,抓紧培养、引进各领域各门类的高端人才和领军人物,尤其要造就既熟悉文化工作,又懂经营、善管理、精策划的复合型人才,造就洞悉市场风云、搏击市场大潮、在激烈竞争中克难制胜的文化企业家和实业家。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文化创意、数字动漫、新技术、新媒体等专业,大力培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高新技术、新媒体产业等领域急需人才,以出版传媒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工程硕士培养点为基地,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立文化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把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纳入省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范围,享受同等待遇。切实加强新兴文化组织、民营文化机构人才的管理和服务,认真做好体制外人才的引进工作。对文化创新型企业、文化高新技术企业的高层技术、管理人员,年薪10万元以上的,实际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额奖励给个人创新创业。凡获得国家级重大奖项的,省里实行配套奖励。设立安徽省荣誉制度,表彰奖励在文化强省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和实际工作者。

各市、县要根据本意见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完善配套措施和运行机制,认真抓好落实。

—11—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发展

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推荐)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扩权强镇的若干意见

加快强省建设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

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招商引资的若干意见(定稿)

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推进年活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