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试论巴金与《家》

发布时间:2020-03-02 00:40:0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试论巴金与《家》

——从《家》看巴金对封建制度的控诉

摘要:《家》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全书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和时代的激情,无论是叙事,刻画人物性格还是剖析人物内心,都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小说以五四运动后数年间的四川成都为背景,通过一个四世同堂的封建官僚大家庭高公馆没落、崩溃的故事,悲愤地控诉了封建家长制和旧礼教吃人的罪恶,痛切地批判了“作揖哲学”和“不抵抗主义”,热情地赞颂了年轻一代的觉悟和反抗,形象地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关键词:巴金

《家》

封建制度

控诉

一、作者简介及《家》的形成: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成都一个旧式的大家庭中。是李氏家族长房的第三个男孩,大哥李尧枚,二哥李尧林,两位哥哥在巴金的人生道路与创作生涯中都占有重要位置,巴金创作《家》的动机之一是要用此小说来拯救他大哥,在酝酿这部小说的时候,在与大哥的通信与交谈中,都叫《春梦》,“有人说过路本没有,因为走的人多了,便成了一条路……我知道生活之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①于是,巴金投入到小说的创作中,他把这部原定名为《春梦》的长篇小说改名为《激流》。 1929年夏天巴金在上海与大哥李尧枚有过一段难忘的相处,大哥把一个丰富的生活宝库帮他打开了,作者丢开了空中楼阁般的虚拟的幻影,为他的小说找到了丰富的生活源泉和真实的背景,也找到了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他又进一步向里开掘,日渐深入地挖开自己的回忆的坟墓。“那些人物,那些事情,已经深深的刻在我的心上,任是怎样磨洗,也会留下一点痕迹。我想忘掉他们,我觉得应该忘掉他们,事实上却又不能够。到现在我才知道我不能说没有一点留恋。也就是这留恋伴着那更大的愤怒,才鼓舞起我来写一部旧家庭的历史,是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的历史。”②至此,巴金关于《激流》的创作思想得到深化与升华,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正义感,怀着对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反抗、愤怒和诅咒,为一代青年呼吁,向罪恶的旧制度提出控诉,并揭示这个制度必然走向崩溃,《家》便应运而生。

二:对封建制度的控诉:

巴金1931年完成的《家》描写的是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地主阶级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这部小说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的激扬的反抗,批判精神,与内在的青年抒情性。《家》的热情悲郁的抒情风格,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创作个性,即用热情的笔触写青年的直率、真挚、坦白、明朗。作品中既有一种充溢的感情,又往往带有浓重的忧郁,这既是《家》的风格,也是作家人格的写照。它具有《红楼梦》式的结构,表现了现代中国仍带有封建专制主义的大家庭对年轻一代的压迫和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在这部小说中巴金将积蓄27年的大家庭生活体验首次集中喷发,形成文字,因而使《家》成为巴金最富于热情的长篇小说。作品情感浓烈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家》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则是浓烈的抒情性。巴金也曾说过:“我不是一个冷静的作家。我在生活里有过爱和恨,悲哀和渴望”“当热情在我身体内燃烧起来的时候,那颗心,那颗快要炸裂的心是无处安放的。”

(一)、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道德的腐烂与虚伪

巴金的《家》是一本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宗法制度的血泪控诉书,主要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

封建大家庭的面目、本质以及它的无可挽回的没落命运是通过高价两代人来呈现的。高老太爷居于大家庭权利结构的顶端,是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代表与象征。他作为家族内的君主,具有不受制约的权力,却掌控着对子孙、奴仆的命运。甚至于他死后还能影响别人的生命(瑞珏),他在子孙面前道貌岸然,进行着“万恶淫为首”之类的庭训,自己却玩小旦,娶姨太太,过着荒淫的生活。高公馆的第二代克明、克安、克定一类人缺少高老太爷的创立家业的资本和统治大家庭的手段,只有在精神上的糜烂和道德败坏。如果说巴金对高老太爷在痛恨批判中尚不失一点对于敌手的郑重,那么对于第二代的批判则带有更多回来鄙夷和蔑视。巴金在处理高老太爷这个人物时还是试图写出他的复杂性。高老太爷固然是残害年轻生命的元凶,但他仍然强调这种行为的堂皇的理由,而且在生活上的堕落也只局限于“玩小旦”表面上还是要强调道德与立身的原则。不像其子克安、克定肆无忌惮:克安在家里勾引女仆,克定把妻子的首饰骗出去送给妓女,兄弟俩还另立“金陵高寓”,终日与妓女厮混。在家族内部的纷争中,他们明争暗斗,对年轻一代及仆人更是冷酷无情,代表了家族的彻底的腐败。巴金通过这些艺术形象表明,封建大家族以及它所代表的生存方式,它所象征的社会制度已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所以巴金曾一再强调过:“我所憎恨的并不是个人,而是制度”③“在我所有的作品里面我所认为有罪的是制度,倘使有人问:有人坏还是制度坏?我的答案自然是坏制度.。”④ 巴金也曾说过:“我的敌人是什么?一切旧的传统观念,一切阻止社会进化和人性发展的不合理的制度,一切摧残爱的势力,它们都是我的最大的敌人。”

(二)、控诉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

在小说里巴金除了集中反映封建阶级的虚伪、腐烂之外,更着力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残酷及罪恶。马克思曾说过“专制制度的唯一原则就是轻视人类,使人不成其为人。”“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家》就是通过青年一代的被迫害来揭示封建家庭的罪恶。这种迫害又主要集中在封建家庭对年轻一代爱情的破坏与对年轻女性的摧残上。两者又往往联在一起。巴金说过:“(不合理的制度)在崩溃的途中它还会捕获更多的食物:牺牲品。”这些年轻的女性正是大家庭临死的食物与殉葬品。巴金在谈《家》的体会时说:“我写梅,我写瑞珏,我写鸣凤,我心里充满着同情和悲愤……我深自庆幸我把自己的感情放进了我的小说里面,我代那许多做了不必要的牺牲品的女人叫出了一声冤枉!”作者正是怀着这种感情,用浓重的笔墨,塑造了鸣凤、梅芬、瑞珏等女性形象,叙述了她们被封建家族势力所碾碎的悲剧性故事。觉新和梅本是青梅竹马、真诚相爱的一对恋人,只是因为双方母亲在牌桌上有了磨擦,就儿戏般地拆散了这对情侣,使梅在痛苦的折磨中悲哀寂寞地离开了人间。瑞珏是在陈姨太之流闹“血光之灾”的邪说中丧命的,她和梅一样,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被封建礼教摧残的除了梅和瑞珏外,还有在高家做丫头的鸣凤、婉儿等。鸣凤只有17岁,就被高老太爷当做一件礼物送给了“死教会”的老恶棍、年已花甲的冯乐山做小,结果这位年仅17岁的少女被逼得走投无路,投湖自尽了。”作者正是通过这三个悲惨女性的描写来控诉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他也曾和读者谈《家》时说“我要写一部《家》来作为一代青年的呼吁。我要为过去那无数的无名的牺牲者喊冤!”⑤

1、鸣凤之死。鸣凤出身穷苦人家,九岁失去母亲后被送到高公馆里做了丫头。于是“听命令,做苦事,流眼泪。吃打骂”成为她“平凡生活中的点缀。” 她把这些都归咎于命运,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由一个万能的无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了的,自己到这个地步,也是命中注定”。然而她并没有完全安于自己的命运,她也曾有过幻想,想象自己“穿上漂亮的衣服,享受父母的宠爱,受到少爷们的崇拜”。她美丽、纯洁、健康、朴素、善良、能干,因此赢得了觉慧的好感,对于觉慧的爱是她生命的全部寄托,这种爱没有任何世俗利益的打算,决非为了做“三少奶”,她只求一辈子服侍他,一生一世留在他的身边,做他“忠实的奴隶”就心满意足了。但因为阶级、身份的巨大差距,这种爱情具有不能承受的风险。于是深陷爱河的她又不的不理性与本能地拒绝、规避这不可能的爱情。这成了鸣凤巨大的心里痛苦。鸣凤的内心矛盾与陷入绝望的爱情中的少女情怀在得知自己将要被送于冯乐山做小妾的消息后走向高潮。为了“落得一个清白的身子”,也为了抗争和控诉,投湖自尽。在投湖那一刻,作者在小说里花了大量笔墨来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有对身世的感慨,有对爱情的向往,有对死的意义的思考,然而最大的感受还是孤寂,写到这里,作家巴金只怕内心也像投进了湖水里一样冰凉。然而,鸣凤的死却没有使这场悲剧完结,丫头婉儿又很快被高家用来替代鸣凤,继续着人生的悲剧。鸣凤是巴金笔下最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之一。鸣凤的有关章节也是全书中最具悲剧性和抒情性的段落。国外的评论家奥尔迦朗说过:“鸣凤的文雅使人感伤的形象是小说中最令人喜爱的人物,她的爱与死的故事也是小说中最令人难忘的情节。” 旧制度吃人的獠牙早已经扎进每一个鸣凤的心脏里,夺走鲜活的生命只是时间和时机的问题。

2、梅芬之死。梅芬是封建家长制的牺牲品,她是个美丽、安静、贤淑的少妇,是一个心思细腻、敏感的人她看到花落就流泪,看见月缺也会伤心,晚上听了一夜的雨落,从而看出她是一个多么敏感的人,把自己放在死角里永远都走不出来。同时她懦弱,胆小怕事,以致于家里人要把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时她也没有任何怨言没有任何表现不情愿,只是往自己的心里压抑。她和觉新从小青梅竹马,只因为双方的母亲在牌桌上斗气,这一对有情人便被活活拆散,守寡后又因为自己的礼教意识和顽固的母亲而不能另嫁他人,最终忧郁致病,至死都不得瞑目。作品中她母亲哭诉的“是我害了你,是我做妈的瞎了眼睛,不晓得你的心事。我把你们的好姻缘拆散了,苦了你一辈子,落得这个下场?”难道真的就是她的母亲害了她嘛,她的死决不是她母亲一个人所导致的,她是在封建旧制度的细细碾压下消亡的。正像觉慧痛惜鸣凤说的话,是“我们这个家庭,这个社会都是凶手!”。

3、瑞珏之死。在我们看来,同觉新结婚的瑞珏要比鸣凤和梅芬幸运,因为她嫁给了自己喜欢的人,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而且她的贤惠善良赢的了家中一致的称赞,也赢的了觉新的爱,她还为觉新生下一个儿子,让老太爷抱上了孙子。然而好景不长,她的贤惠善良并不能拯救她。她同觉新一起每日忍受着封建大家庭上网逼迫和重压,最终还是成为冤死的魂灵。在她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被以老太爷祭日期间不能产子、不能犯“血光之灾”为由,赶到凄凉的荒郊野外,孤零零地死去,甚至没有见到丈夫的最后一面。她的遭遇证实了,如果梅当初有幸与觉新结了婚,幸福也是极短暂的,最终也逃不出封建制度的魔掌。因为“家”带给女人只有眼泪和死亡。

作品正是通过对女性形象的描写来有力的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这些女性形象有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牺牲品的上层女性,如梅、瑞珏,还有封建制度下命运悲惨的下层婢女,如鸣凤婉儿。她们个个都是那样的年轻美丽,她们的心灵也无一不是纯洁美好的,却落得了悲剧的结局,作者通过对她们的悲剧的描写来控诉了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同时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三)、批判第三代人的思想的弱点性。

《家》的两个最重要的人物形象是觉新和觉慧,觉慧是“五四”式的封建大家庭和传统文化的叛逆,具有典型的反抗“父法”的青春性格,但是作为长子的觉新却具有性格的二重性甚至多重性,处在新与旧、反抗与顺从之间,极具性格的复杂性与深度,是巴金笔下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巴金明确地指出:“觉新是我的大哥,他是我一生爱的最多的人。”他还说:“我能够描写觉新,只是因为我熟悉这个人,我对他有感情。我为他花了那么多的笔墨,也无非想通过这个人来鞭挞旧制度。”

觉新“相貌清秀”、“聪明好学”、“成绩优良”、“志向远大”。然而他的父亲替他做了他不情愿做的决定,断送了他的希望,将他的青春与才智浪费在省理钱财、操持家务上,因为继母的缘故,他与恋人梅分手,后来的妻子瑞珏有因为“避血光之灾”难产而死,但是这些封建大家庭的迫害他都逆来顺受,自觉的消磨掉最初的反抗意志,承担起长房长孙的责任。他具有双重性格。他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影响,对新思想能够理解,具有理性认识,具有个性自由的现代意识,因而同情弟弟妹妹的反抗;但是他同时又深受传统家族文化的侵染,在感情上仍对旧家庭有所依恋,无法割舍宗法文化所强调的“孝”、持家等伦理责任与家庭使命,旧的生活法则已侵入他的心灵深处。因而他是一个处身于两种人生原则之间,灵魂分裂的人,这导致了他的矛盾与痛苦。

觉新是封建制度的继承者,同时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他缺乏反抗意识,甘做封建文化的孝子贤孙的批责有失公正。这种批判思路是“五四”以来延伸至20世纪80年代的激进反传统主义思维模式的产物。虽然巴金在塑造这一形象时有强烈的批判意识,他对个体幸福的放弃,对他人与家族的承担都需要更大的勇气与主体道德意识。觉新的问题并非出在他对儒家文化关于家庭与个体责任的观念的坚持上,而是出在他的片面的坚持了其不好的方面,还有他的无原则与怯懦。他试图以压迫自我来化解这种冲突,主张“让人、忍耐、顺从”,自我的“牺牲”,信仰与实行“作揖主义”与“无抵抗主义”,企图以自己的妥协、退让缓和生活中的矛盾。他以子孙的“孝”对长辈们唯唯诺诺。不讲原则,违心的屈从,这使他无意间成为封建势力维持专制统治的帮凶,因而使他陷入自责与忏悔的痛苦之中。

作者试图在觉新身上呈现出封建家庭及其文化对年轻人的另一种残害,这是一种深深灵魂的残害。它蚀人丧失个体的生命意志与热情,成为家庭的附庸。在《家》的最后,觉新在血的教训面前有所觉悟,开始支持弟妹们的反抗行动,他为觉慧的出走提供了各方面的支持,他想:“我们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我一定要帮助三弟成功。他也可以替我出一口气。”“你们看着吧,家里头并不全是像我这样服从的人!”这是觉新勇敢的反抗。作者在控诉中也在抗争,也在欢呼旧制度的早日灭亡。

“幼稚然而大胆”、“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这是巴金对主人公觉慧的评价。觉慧是封建大家庭的一个幼稚而胆大的叛逆,是新生的民族主义的代表。但是他虽然作为封建文化的叛臣逆子,仍然摆脱不了封建文化的因袭与影响,很多时候,相当大的程度上,他仍然是封建文化的内部,以封建文化的方式和逻辑来反抗封建文化。在他所爱的女孩鸣凤的死,令他看清了家中的世态炎凉,他心里有一把火在燃烧,他愤怒,这不是他该过的生活,然而应该过怎样的生活,他又只有些模糊的想象。觉慧的性格,注定了他的出走。 觉慧的感情是外露的,火热的。他是《家》中最清新的因素,他对于未来充满着希望,深信青春终归属于自己。在心灵经受过痛苦的历练后,他的青春觉醒开来,激励他离开家,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总之,《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其主要代表作,是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广泛影响的名著。它以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生活为背景,真实描写了正在崩溃中的地主阶级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之事。具有较高的思想成就:

1、愤怒地控诉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制度吃人的本质。

2、历史地再现了五四新一代的觉醒与反抗,歌颂了反封建青年的叛逆精神。

3、预示了封建大家庭必然崩溃的命运,公开宣布一个不合理制度的死刑。

注释:

①,巴金,《激流总序》,1931年4月,《巴金选集》第1卷,第1-2页。 ②,巴金,《关于》,1937年2月,《巴金选集》第1卷,第426-427页。 ③,巴金,《关于(十版代序)》,1937年2月,《巴金全集》第1卷,第443页。

④,巴金,《谈影片的》,《巴金全集》第18卷,第699页。

⑤,巴金,《和读者谈》,1957年6月,《巴金巴金选集》第1卷。

参考文献:

[1],巴金,《巴金选集 第一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刘复生,《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 巴金卷》,蓝天出版社,2004年版。

[3],胡兰成,《中国文学史话 现代卷(下)》,吉林出版社,1979年版。 [4],杨昌江,《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导读》,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 [5],党秀臣,《中国现当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版。

巴金《家》

《家》,巴金

巴金《家》读后感

巴金《家》——读后感

巴金《家》观后感

家_读后感_巴金

巴金家读后感

巴金《家》读书笔记

巴金《家》读后感

巴金家读后感

试论巴金与《家》
《试论巴金与《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浅谈巴金的家 巴金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