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练系列之人物传记精粹

发布时间:2020-03-01 19:01:5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高考文言文阅读部分的命题已形成了稳定的模式,笔者归纳出两大特点:

(一)阅读材料大多是史书中宣扬忠孝节义之类封建道德的人物传记片段,如“事母至孝”的何子平(94年)、“贤明有节操”的郑母(95年)、“吾知行吾志而已”的郭永(96年)、“逆龙鳞忤人主”的狄仁杰(97年)、“忠君事君,有死无二”的李若水(98年)。人物一般缺乏鲜明的个性,往往是观念的化身;写法上平铺直叙,近乎光荣榜。

(二)主要考查字词句的理解,几乎不涉及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评价。为增加难度,命题人想方设法刁难学生,然而,聪明反被聪明误,很多题目或有错误(95年第13题),或不严密(94年第14题、96年第14题等),当然,更多的题目是毫无意义可言!古文中精品很多,那些描写生动、语言精练、意境深远的写景叙事类散文,那些见解深刻精辟、说理晓畅透彻的议论性作品,乃至元明清的戏曲小说,为什么就不能进入命题者的视野呢?而且,那种纠缠于词句的考法必将沉重打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并直接间接地导向一种古人早就严厉抨击过的“寻章摘句”的教法和“死在言下”的学法。

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是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世界的宝贵遗产,我们的年轻一代不懂得珍惜她并从中不断汲取营养以丰富完善自己的主观世界,从而为客观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资源,这是令人忧虑和不安的事情。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权重已经偏低且有下降趋势,是不是屈从于“现实”的挤压呢?然而,如果失去了根基,“现实”还能走多远呢?

这是我写于1999年的一篇谈高考命题的文章中的一个片段,又是五年过去了,关于高考文言文命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高考试卷中古文阅读的分值始终在20分上下,选材和命题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只是近两年增加了翻译题,翻译题实际上还是客观题,是不容许主观理解和阐释的。

“清慎”的苏琼(1999年)和同样“清慎”的胡质父子(2000年)、大施“反间计”的田单(2001年)和“忠实心诚”的李广将军(2002年),以及“佞于隋而忠于唐”的裴矩(2003年),这五年的古文阅读选文与前十年一样都是来自史传文。我不是说不能选这类文章,但这类文章的思想和艺术分量的确不大,古文中的精品很多,为什么不用最优秀的作品作为考查的材料?为什么那么害怕学生接触人类文化最优秀的成果呢?十几年来孜孜不倦非把学生对古文业已所剩无几的兴趣彻底摧毁就不肯善罢甘休吗?我要告诉命题者,你们的确做到了: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喜欢古文了。

中学文言文教学究竟意义何在?在我看来,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是一个民族心路历程的折射,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其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是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尤其在当今喧嚣浮躁的人情世风下,在充满功利、粗俗、浅薄和暴戾气息的今日中国,那些有着清明思想的古典作品无异于一副绝好的清醒剂和镇静剂。一个国家的青年一代不能充分吸收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滋补而任由现代工商业文明去揉捏,恐怕是让人深感不安的事情。传统是根基;失去了根基,我们还能走多远呢?

中学文言文教学正是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古文瑰宝,加深对本民族的了解,树立深邃的历史感,砥砺品质,陶冶情操,同时提高分析鉴赏能力。简言之,古文教学,既要以提高学生的古文修养为己任,更要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旨归。然而,中学文言文教学不说与这个目标背道而驰,至少是偏离了正道。文言文教学没有教出学生对民族悠久文化的热爱,对历代思想和文学巨人的崇敬,而是教出了学生的厌恶和畏惧情绪,这怎不让人痛心疾首?对此,高考文言文命题难辞其咎!

学习古文既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又是提高文学修养和母语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为青少年奠定一定的国学根基、为社会注入典雅淳厚的古风,使古老的中华文化在遍及全球的现代化进程中再放异彩。以上这些论点当然还有待进一步分析和论证。比如说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北大张祥龙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生生的存在,几乎快要消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正面临断子绝孙、无以为继的重大危机,并从四个标志性现象中作了详细的分析

论证,张教授有这样一段愤慨之语:“呜呼哀哉!印度人在建国后,花大气力复活梵文这个早已死去的古代文字,法国政府为了维护纯洁法语、对抗英语的话语霸权也是不惜工本,而中国人何以对维系祖宗文化的语言龙脉就如此绝情,非认定它是落后的根源而务必铲绝?”如果我们假设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真正文化人的切肤之痛,那么,接通和恢复中华文化的血脉元气就是今天的炎黄子孙理应担负起的责任,而其方法和途径有哪些呢?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古文经典的教学是不是一条有效而便捷之途呢?我认为是的。

众所周知,传统文化中有很多落后保守的东西,它曾经阻碍和束缚了中华民族更好更快更健康的发展,一直到现在,巨大的惯性和惰性依然存在,克服和清除其毒素依然是当前十分艰巨的任务。但是,这跟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古文经典教育是两回事。如果认为中小学生诵读了一些(或大量)古代经典就会妨碍他们接受现代文明,就会让他们回到古代去,一个个都之乎者也起来,那不是很可笑吗?在如今这样一个开放社会,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天下之际,靠几篇古文就能把青少年拉回到古代去吗?让木子美读几篇烈女传就能变成信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贞妇了吗?相反,祥林嫂斗大的字不识一个,不是照样满脑子“好女不更二夫”的封建贞洁观念吗?阿Q没有读过书,他的胆怯和凶残、愚昧和狡黠、自大和自卑、欺人和自欺,一句话,他的奴隶性格是从哪里来的,是制度,是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造成的,制度对人性的戕害是深入骨髓溶进血液化为基因代代相传的,我们不去批判和改造这个制度而去责怪四书五经唐诗宋词恐怕有点文不对题吧,现在就更是如此了。我不相信一个现代人读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后就会下决心远离现代文明,躲进深山老林过起隐居生活来,他可能偶尔会冒出这样的想法,但一般不会付诸行动,就算他真的这样做了,又有什么不可以呢?难道就阻碍社会进步不成?我同样不相信,今天,一个人读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后,就会变的更愚忠愚孝或专制残暴,他的“愚”和“暴”是早就由历史赋予他了,他还需要从“仁者爱人”里学会伪善吗?他还需要从“择乎中庸”里学会圆滑吗?或者从“夫唯不争”里学会平庸,从“天地不仁”里学会悲观吗?认为读古代经典会使人们的头脑愚钝思想僵化是没有根据的。

再比如说,关于提高母语素养的问题,一个明摆着的事实是,建国以后,我们的整体的语言表达水平显著下降,无论是官方语言还是个体语言,无论是文学语言还是日常语言越来越丧失典雅和淳厚之风,变得浅白、庸俗、粗陋,这是与心灵和精神的贫瘠苍白冷硬荒寒互为表里的。这种情况跟我们整个社会轻视古文,文言教育的血脉被切断有没有关系呢?我认为是有的。能不能让经典的永恒性与规范性来启迪当今社会,提供人生指引,能不能通过阅读古文经典来培养正确价值观和人文情怀,培养敦厚儒雅之风,笔者不敢断言,但仅就汉语教育来说,我认为让儿童进入中国文化的核心,让年轻人直接进入传统文化的语言世界,直接阅读传统经典,千锤百炼、博大深厚的中华文学文化经典定能受到沦肌浃髓、醍醐灌顶之效,我们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学英语,但英文只是一种工具,汉语却是思维和文化的载体,传统语言目前只能以“成语”、“引语”一类的破碎形式残存于人们的话语中,而现代人的话语中更多地夹杂着洋文、广告词、流行歌曲和各种“戏说”。中文的悠久、丰厚和诉诸直觉的灵性在世界文字中是无与伦比的,但今天却越来越被冷落。我坚持认为中小学文言文教学应该进一步强化,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以及考试方式等方面要作大的调整和变革。

就高考来说,第一,增加古文阅读的分量,比如分值应该提高到50分左右。第二,选文要选最好的文章,最有价值的文章,第三,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第四,不在字词和语法上纠缠,要求读通文章、读懂文章、读透文章,侧重阐述义理和鉴赏评价。比如客观题只保留翻译和默写,而默写题也可以灵活一点,主要考查平时的阅读和记忆量。

有人担心这样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其实,现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负担并不轻,而教师和学生在繁重的语文教学和训练中并没有多少真正的收获,没有多少对学生一生产生深远影响的东西进驻学生的心灵。教师和学生互相折磨,在高中三年中均无长进,无论是语言上还是思

想上。阅读文言文比阅读现代文当然要困难,但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古文中大多数词语保留在现代汉语里,古今汉语语法变化也不大,只要多读一点,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慢慢增强文言文的语感,一定会越读越通,越读越顺,越读越好读,越读越爱读。所谓负担问题实际上并不存在。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在小学阶段已经背诵了数百首古代诗词和“三字经”“千字文”等,到初中又熟读了《论语》《孟子》《老子》和一些唐宋散文名篇,有了这样的古文功底,到了高中阶段,再读《大学》《中庸》《庄子》《荀子》《左传》《战国策》《史记》等等,就非常轻松了。所以,我认为负担问题根本不存在。

还有一种看法说学生不喜欢怎么办?首先,学生不喜欢的原因不是经典本身缺乏吸引力,而是我们现在丑陋的考试害的,是我们不争气的教学害的。其次,较什么内容,不能完全由学生的好恶来决定。学生喜欢物理吗?喜欢数学吗?喜欢英语吗?事实上现在的中学生有多少人喜欢这样的学习和考试?再次,趣味是可以培养的,这正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我女儿读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里的大多数文章都要求背诵,并且要由家长签字。说实话,我有点不胜其烦。有一天,我拿出手边的一本《大学·中庸》,要她背诵下面一段文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有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这段文字里对她来说总共只有一两个生字,我带她读了几遍,并简单地作了一些解释。然后她自己读了一小会儿,就能够一字不差地背下来,而且还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当然主要是觉得好玩。她背诵这段文字所用时间大概只要背她课本中的一篇白话课文所用时间的一半。更重要的是,这两百多字的价值和分量是她那册语文书里所有白话文加起来也远远不能相提并论的!

高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人物传记特点

高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人物传记特点

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的阅读技巧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

高考语文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文言文阅读指导 (学生)

文言文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

文言文人物传记

文言文人物传记

高考真题详解之人物传记阅读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练系列之人物传记精粹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练系列之人物传记精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