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长征 授课

发布时间:2020-03-03 07:19:3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长征授课

引题:这里有一首诗,在座的有同志知道这是什么诗吗?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名叫《七律长征》,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所做,写于1935年10月。(朗诵诗文)

接下来,借由此诗,开始我们今天的话题--《长征》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在纪念大会上,习主席做了重要讲话。

同志们,长征已过去80周年,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昔日的腥风血雨早已恢复安宁,当富足和安康使我们把前辈们的努力只是看作历史书中的一页时,我们又该以怎样 态度去面对这段历史,去善待并铭记呢?

1、长征是什么

现在在社会上,很多质疑长征的言论,有关于路程的,有关于艰苦程度的,甚至于还有关于目的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近长征,了解长征。

这张PPT显示的就是长征红军各部队情况。

提起红军长征,可谓家喻户晓,但对“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些概念是何时提出的,却鲜为人知。

有同志知道为什么被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吗?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示和命令中,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等。 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从而第一次提出“万里长征”的概念。随着中央红军长征里程的不断增加,“长征”的定语由“万里”逐步增大。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由红一方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改编而成)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了长征。当天,毛泽东即指出:红一方面军长征“根据红一军团团部汇总,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

随着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广为流传,这一伟大壮举的影响不断扩大,“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就逐渐成为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

2、长征的背景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由于中共临时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虽然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重大伤亡,但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红军整个长征过程总体分为六个阶段。 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

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 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 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各部队

3、长征路线

请大家看PPT,红军长征的路线是由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巧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 长征始于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撤出江西瑞金,结束于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接下来,踏着先辈们的足迹,重走长征路。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长征过程中几个重要的节点,有同志看着地图上的位置,能说出来几个吗?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哪些。

第一个: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四道封锁线。

第一道封锁线:国民党粤军构筑了第一道封锁线,东南起于安远、信丰,西北迄止赣州、南康、大余间,以桃江为天然屏障,南北长约120公里,东西宽约50公里。整个封锁线中构筑了数百个碉堡,每段碉堡线上设置厂铁丝网、深沟、暗堡3层防御工事。在防御线的最前沿,布置有当地靖卫团和“铲共”团把守。这条封锁线是“铜墙铁壁,坚不可摧”。第二道封锁线:国民党在仁化县设置的第二道封锁线防,止红军直下仁化县城,威胁韶关,保卫广东,而实施迫使红军尽快离开粤境的军事行动。第三道封锁线:敌人的第三道封锁线设在粤汉铁路沿湘粤边湖南境内良田到宜章之间。第四道封锁线:第一步堵截红军于潇水以东地区,消灭在宁远天堂圩与道县之间;第二步前计不成,就阻击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区,消灭在湘江地带。这两步计划构成了第四道封锁线。

在冲破这四道封锁线过程中,有一个很著名的战役,著名并不是因为它大胜,相反的,却是因为它是整个过程中红军兵力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役。他就是湘江战役。

湘江战役也称为全州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5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8军团损失更为惨重,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接下来的就是整个长征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次会议了——遵义会议。 这就是遵义会议的原址。

这次的会议毛泽东同志被选进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新中国成立后,他曾对女儿李敏说出了当时的心态,他感到自己有了发言权,很开心。毛泽东的妻子贺子珍在后来回忆说: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后,有很大的改变,他更加沉着、练达,思想更加缜密、周到,特别是更善于团结人了。看来,男人还是得要有压力和担子才会成长啊!毛泽东一共有10儿女,6个儿子,4个女儿。最小的两个女儿叫李敏和李讷。大家知道为什么姓李而不是姓毛吗?李敏原名叫毛娇娇,但是在1947年,国民党加快了内战步伐,毛泽东带着毛娇娇一起进行了转移,转移过程中,毛泽东化名“李德胜”,于是毛娇娇也跟着改名换姓了。

遵义会议的意义和内容就不做过多赘述,相信大家都能铭记在心。我这里就跟大家说说为什么遵义会议会在这栋楼里。

这次会议的选址者就是后来的新中国开国将军、河北省军区原政治委员曾美。1935年1月,红军攻克遵义后,时任中央红军总司令部八名作战参谋之一的曾美,随中央纵队驻扎遵义老城。1935年1月10日,周恩来副主席对曾美下了一道命令:中央准备召开一次特别会议,参会人员较多,内容十分机密,让他去找一所安全且大一点的宅院。当他来到红旗路80号时,见该幢楼房为两层,系砖木结构、通体用灰砖砌成,座北朝南,一楼有走廊,楼层四面有柱廊。经打听,曾美得知这是贵州军阀、时任黔军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的柏辉章的私人官邸,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楼房面阔25.75米,进深16.95米,高12米,占地面积528平方米。会议是从15日起在楼上召开的,接连开了三天。每天下午三四点钟开始,一直开到深夜。开会时,曾美和另外七名作战参谋,两人一组轮流在楼下作战室值班,值班过程中,如果不是紧急情况,就记录在“阵中日记”上,只有紧急情况才能打扰楼上的领导。

接下来就是四渡赤水了。首先让大家听一下关于四渡赤水的歌。从歌词中大家就可以感受到当时环境的险恶了。

1935年1月28日,土城之战突遇川军助战,为避敌锋芒,1935年1月29日,一渡赤水河迫使国民党军汇聚川南,此时黔北(贵州)空虚,毛当机立断乘遵义空虚杀他个回马枪。

1935年2月18日至21日,红军秘密二渡赤水河重回贵州,成功把国民党大部队甩开三天路程,打乱敌人部署,刚刚送走红军的黔军惊魂未定,没想到红军神兵天降再次兵临城下,蒋介石此时如梦方醒,黔军方寸大乱,5日内红军攻克娄山关、再占黔北重镇遵义,黔军守将一直逃到乌江边,慌乱中砍断浮桥,来不及过江士兵纷纷掉进河里, 遵义战役一举仟灭黔军吴奇伟两个师八个团,俘敌三千,取得了湘江惨败以来第一个大胜利,使疲惫的红军得到补给,一扫湘江惨败的阴霾,极大地鼓舞了全军的士气,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军嚣张气焰。 毛泽东在忆秦娥《娄山关》中写下了气壮山河的诗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连蒋介石也不得不承认这是国军围剿以来的最大耻辱,蒋介石被打疼了,又指挥大部队向遵义杀来。

1935年3月16日至17日,毛命令红军虚张声势三渡赤水河再次进入川南,大部队则隐蔽起来,待敌人大军向西再次追至川南之际,毛泽东立即决定,乘敌不备主力折兵向东,红军在国民党重兵集团的缝隙中,

神不知鬼不觉中于1935年3月21日晚四度赤水,并31日南下突破乌江,成功把几十万追兵甩在北岸,兵峰直逼贵阳。

这时,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吓得魂飞魄散,一面令守城部队死守飞机场,并准备轿子马匹,随时准备逃跑。

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吸取前几次战斗的教训,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为红军赢得了时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到: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沿着长征路继续走,就是巧渡金沙江了。 通过地图,大家可以看到,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当时如果红军过不去,就会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

巧渡金沙江那么巧在哪里? 前期:调虎离山袭金沙

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后,兵锋直指贵阳。正在城内督战的蒋介石吓了一跳,因其身边只有一个正规团,慌忙令滇军主力紧急增援。看到云南境内一时兵力空虚,出现了毛泽东预料的“只要能调出滇军,就是胜利”的战机,红军立刻长驱西进,以一天120里的速度由黔西入滇,先头部队竟前伸到离昆明15公里处。此间还有一段插曲:国民党的高级将领薛岳因无云南军用地图,请“云南王”龙云送去。龙云本拟派飞机送去,但机师忽病,改用汽车。在曲靖附近正遇红军,20余份军用地图被红军截获,为红军渡过金沙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龙云见红军逼近,惊恐万分。这个只顾自己地盘的军阀既防红军,也怕蒋介石“假途灭虢(guo)”,一面调集各地守军和民团驰援昆明,一面托人向红军表示滇军志在保境不会远追,切望不要进攻昆明。中央红军发现滇西北无守兵,在昆明附近虚晃一枪后,立刻按预定战略方针急速向金沙江挺进,准备渡江北上川西,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中期:智夺皎平渡口

毛泽东提议,红军兵分三路,以每日不少于50公里的速度,飞奔最近的三个渡口——龙街、皎平和洪门,务必抢在追兵来到之前拿下渡口,缴获船只,以保证全军渡江。滇西北一带沟壑纵横,道路难行。作为中央红军先锋的干部团以超出毛泽东规定的速度,昼夜兼程100余公里赶往渡口。干部团赶到皎平渡口后,获得两只小木船并控制渡口,走活了毛泽东所说的最关键的一着棋。红一军团第四团直趋金沙江畔途中,将3个连化装成国民党的“中央军”,受到禄劝、武定、元谋3县县长和军警官绅的“热烈欢迎”,在一天中一枪不发智取3座县城,并控制了龙街渡口。因那里江宽水急,无法抢渡,红四团转而奔向皎平渡过江,却留下少量部队继续架设浮桥,造成要在龙街渡口过江的假象,吸引了敌军追兵主力。当时红三军团也抢占了洪门渡口,却因船只少,水流急,无法架桥,除留下一个团渡江外,主力也转向皎平渡过江。

后期:7条船7天渡完2万人

皎平渡口江宽浪急,无法架设浮桥。渡江第一天,只有2只小船来回摆渡。后虽寻觅到5只破船,但大者可渡30人,小者只能渡11人。船已破烂,水不停从船底浸入,每次来回,都要将船中水倒入江中,才能复渡。当时两岸悬崖峭壁上,满是部队、马匹和行李担子。人马拥挤,一不小心,小船就会翻身。当时这7只木船,承载着2万红军的性命,甚至承载着中国革命的前途。每船有号码,船内规定所载人数及担数,并标明坐位次序。不得同时几人上船,只能一路纵队上船,不能有争先恐后的现象。每船都有一名船上司令员,即使军团长、师长渡江时,也须听命于船上司令员。小船因不能承载骡马,便将其都赶到江里,人坐在船尾牵着牲畜过江。当时由汉、彝、纳西等各族船工摆渡,在红军物质和精神鼓励下,他们打破了“夜不渡皎平”的旧俗,夜以继日来回摆渡。7条破船在7天之内,载运了2万多部队及无数骡马,未掉一人一骑。对此,陈云称之为战争史上的“趣事”,高度赞扬了红军无与伦比的组织能力和严格纪律。

1935年5月25日9时至29日17时,短短的4天又8小时的时间里,红军两次上演长征路上最为精彩的经典之战: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 穿行于川西群山之中的大渡河,水深流急,自古就是令兵家谈之色变的险地。1863年,就在大渡河畔的安顺场,7000太平军坐失过河良机,全军覆没在清军刀下。临死前,翼王石达开哀叹:“大江横我前,临流曷能渡。”蒋介石深知,只要过了大渡河,就再没有大江大河的天然屏障能够阻挡红军前进的步伐了。”正因如此,蒋介石精心制订了把红军封锁在金沙江以北、大渡河以南、雅砻江以东地区,予以“根本歼灭”的作战计划。所以蒋介石部署大渡河会战的总兵力有20万人左右,是红军的10倍。毛主席说,无论如何,我们一定要胜利,我们不做石达开第二。 可能有人会问,强度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是什么关系?

强度大渡河就是与敌军边交火边前进的方式,红一军团第一师和干部团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强度前派出了由18名战士组成的渡河突击队,十八名勇士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他们的壮举成功地为后续部队打开了一条通道。

而飞夺泸定桥呢,就是在红一军团第一师和干部团渡河后,水流太急无法架桥,木船的最大容量只能坐40人,往返一次要一个多小时。”照此速度,全军两万多人马全部渡完需要一个多月。于是军委决定:红1师及干部团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从安顺场继续渡河,沿岸北上,火速夺占320里外的泸定桥。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夺取泸定桥同样首先派出了23人组成的突击梯队,踏索夺桥;后续部队跟在后面,边冲锋边铺木板。夺取泸定桥是左右岸两支红军部队密切配合的结果。就在红4团飞夺泸定桥的同时,担任右岸先头部队的红2团在离泸定城25公里的铁丝沟,击溃川军1个团,大大减轻了泸定桥方面的压力。

60年后,担任过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写道:“泸定桥战役是长征途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仗……要是渡河失败,要是红军在炮火下动摇了,或是国民党炸坏了大桥,那中国后来的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有人很好奇,为什么国民党不炸桥,是不是傻,对的,他们就是傻。其实蒋介石当时是下命令炸桥的,但是当时四川的省主席刘文辉没有照做。他只是把桥上的木板拆了,打完仗,再铺上去,还可以用。从军事上说,他是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二是他们如果炸了桥,还要花时间在重修,这样代价太大。三是刘文辉怕把桥炸了后会激起民愤,影响自己的地位。当然了,最主要的是他们太小看了红军,根本就没想过红军能过去。 雪山行军,是红军长征中最艰苦的行军之一。红军翻越的雪山,大都海拔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人迹罕至,白雪皑皑,山高谷深,气候变幻无常。

红军广大指战员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战胜重重困难险阻,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使“雪山低头迎远客”,红军征服了那些被称为“神山”和“鬼门关”的雪山。

那么,红军长征中都翻越了哪些雪山?红军是如何征服这些雪山的?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张图片显示的是夹金山,它是中央红军1935年6月翻过的第一座雪山,海拔4900余米,高入云霄,只见山峰高而不见其顶。它终年积雪,冰雪遍地,别说人上不去,就是鸟也不易飞过。夹金山被当地老百姓叫做“神仙山”。他们告诉红军,只有神仙才能登越夹金山。

7月上旬,红一方面军又相继翻越了梦笔山、长板山、仓德山、打古山等雪山,雪山地区的行程约31天,1350公里。

1936年4月至7月,红二方面军翻越了雅哈雪山、磊雪山、小雪山、茨布腊山、扎拉牙卡山、藏巴拉雪山、东隆山、米拉山、玉龙等雪山。其中雅哈雪山海拔5300米,雪峰林立,高耸云端,金沙江、澜沧江的激流不断冲涮的峡谷陡峭异常,很难通行。尽管雪山陡峭险峻,道路崎岖,气候严寒,行走时呼吸困难,红

二、六军团广大指战员还是以一往无前的精神把哈巴雪山踩在了脚下。

1935年6月至1936年7月,红四方面军先后翻越了虹桥山、梦笔山、党岭山、剪子湾山、卡子拉山等雪山。在所经过的四川、西康、青海、甘肃四省内,翻越了海拔4400米以上的雪山共5座,其中梦笔山、夹金山都是两次经过,虹桥山、折多山、巴郎山是一次经过。虹桥山海拔4592米,是红四方面军翻过的雪山中最高的一座。

红军指战员经过长途跋涉和一次次战斗,已经疲惫不堪,缺衣少食。但在人类生存极限的挑战面前,红军战士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们冒风雪,战严寒,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前行。许多红军战士累倒、冻僵,长眠在雪山上。

刚刚提到的党岭雪山,海拔5000多米,是红军三大主力在长征途中翻越的最高雪山。山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风暴、雪崩不断,在附近老百姓心目中,就像一道噬人生命的鬼门关。就是在这样一座被视为“鬼门关”的大山面前,英勇的红军指战员发扬不怕艰难困苦和大无畏牺牲精神,将不可一世的大雪山踩在了脚下。然而,为此许多战士埋骨于巍巍雪山间。

接下来跟大家分享几个长征途中的小故事: 第一个:有名战士叫郝毅,当时他只有19岁有一天,郝毅实在走不动了,朦胧间看见前面有一块大石头,就把小包袱放在上面,想坐下来歇息一会儿。谁知,刚一坐下,大石头就歪倒了――原来是前面部队牺牲的战友,身子已经僵硬了。

第二个: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有位将领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领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第三个故事: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如图所示,红军过的草地主要是现在的川西北若尔盖地区。它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平均海拔3400米以上。 1935年8月,中共中央和红四方面军指挥部率领的右路军进入草地。行军队列分左右两路,平行前进。进入草地前,红军想尽一切办法筹粮。将青稞脱壳搓成麦粒,再碾成面粉炒熟,便成了干粮炒面;宰杀马匹、牦牛,做成肉干以备食用;在藏民带领下寻认野菜,供过草地之需;还要准备烧酒、辣椒或辣椒汁御寒。虽然尽了最大努力,红军筹到的粮食还是不够全军之用。每人最多携带8~10斤粮食,一般的带5~6斤。粮食不足,使红军在过草地时付出了太多的生命代价。

红军长征过草地,成就了“中外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红军过草地之艰难,是后人难以想象的。

那主要难在哪里呢,我来细细跟大家说说。

首先是行难。茫茫草地,一望无涯,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根本没有路。人和马必须踏着草甸走,从一个草甸跨到另一个草甸跳跃前进。过草地有三怕:一怕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泥水不仅不能饮用,而且破了皮的腿脚泡过,还会红肿甚至溃烂;二怕下雨,草甸本来就难走,天下着雨,脚底下更软、更滑,稍不慎就摔倒,掉进泥沼里去;三怕过河,草地上有不少河,有的水浅好过一点,有的河宽流急很难过,如果遇着下雨更难了。身体虚弱,挨冻受饿,禁不住冰冷的河水刺激。几乎每过一条河,即使是一米深的小河,都有战士倒下。

其次是食难。长征中战士准备的青稞麦炒面,需要用水煮着吃,没有水,干吃很难受,且口渴难熬。一下雨,青稞麦被淋湿了,就成了疙瘩,再用开水和就成了稀面糊糊,不经饿。还有那么长的路程怎么办?就靠吃野菜、草根、树皮充饥。有的野菜、野草有毒,吃了轻则呕吐泻肚,重则中毒死亡。没有能吃的野菜,就将身上的皮带、皮鞋,甚至皮毛坎肩脱下来,还有马鞍子,煮着吃。有的战士饿得实在没吃的,就找别人屙的屎里没有消化的青稞麦,或者自己屙出来的,一粒一粒挑出来,洗了再用茶缸煮着吃。吃是这样,喝也是这样。有的战士,人尿、马尿都喝过。

大家可能的都听过吃皮带这个说法,那这个战士到底是怎么吃下去的呢?

第一种,煮着吃。先用刀将皮带切成一条一条,然后要煮到最表面一层软了,小心刮去,里面就是可以吃的牛皮。 第二种,烤着吃。烤到有些变色、变软,就能吃了,可不能烤久,不然烤焦就浪费了。烤了之后撕咬成一小块嚼;嚼几下,喝口水;嚼一天才舍得囫囵咽下,一根皮带吃了一个月。

第三种,先煮再烤。放在开水里泡软了,再埋在火堆里烤,借着里面没熄掉的火烧熟。 第四种,先烤再煮。先用火烤热,烤完把黑灰刮掉再放到锅里煮,等煮软了切成丝,和野菜粥搅在一起。其实,大锅里才飘着几根皮带丝,看得见,捞不着……

除了皮带、草鞋,还有野菜。冬苋菜、马齿菜、苦菜、灰灰菜、大黄叶、野芹菜……吃到嘴里都是菜。

野菜吃完了,吃草根。当发现草根可以充饥后,战士们第一时间传口信给后面的部队——是甜的!

接着就是御寒难。草地天气,一日三变,温差极大。早上,太阳出得晚,很冷;中午晴空万里,烈日炎炎;下午往往突然黑云密布,雷电交加,暴雨冰雹铺天盖地而来,或者雾雨朦胧;夜间气温降至零摄氏度左右。太冷了,有的就喝点酒或咬点辣椒驱寒。但酒和辣椒都带的少,不够用,两三天后也没有了。

还有宿营难。大家可以想象草地的环境,全是泥泞渍水,很难夜宿。行军到了傍晚,往往要找一个土丘、河边、高地,比较干一点的地方宿营。如果找不到比较干一点的地方,就只好在草地里露宿。怎么露宿?或者就地而卧,或者坐着打盹,或者背靠背睡一会。女同志往往两人依偎在一起,这样还暖和一点。红1军团有一个班,就是整整齐齐地两人一组,背靠着背,怀里抱着枪支,像熟睡了的样子就再也没有醒过来。 据统计:

红一方面军1935年6月过草地之前统计共有近2万人,过草地之后剩下1.3万人(其中在左路军的五军、三十二军5000人,中央纵队和

一、三军8000余人),损失6207人。 红二方面军1936年7月过草地之前有1.6万人(原

二、六军团1.4万人,又补充了红三十二军2000多人),走出草地时为1.3万人(10月间三大主力会师时为1.1万人),过草地损失约3092人。

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损失最大,仅以第三次过草地统计即损失近7000人。如果加上第

一、二次过草地损失的人数,估计损失数翻一倍还要多。 经过了重重困难,红军主力部队终于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我们再来看一组数字:红军长征部队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4个省市,长驱二万五千里,平均每天行军74公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走过600里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渡过30多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400多次。

红军在长征途中,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计歼灭和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红军也付出了兵力损失达四分之三的重大牺牲。

30万红军经过长征,只幸存下了3万,但这用无数生命写下的英雄史诗,已成为中国革命和人类历史上一座高耸入云的丰碑,一段永不磨灭的铁骨精魂的回忆。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一条路:一条光明之路,一条幸福之路,一条通向繁荣富强之路!长征是一首歌:一首英雄赞歌,一首胜利凯歌,一首惊天地泣鬼魂的歌!长征是一幅画:一幅山水风情画,一幅人物肖像画,一幅二万五千里历史画!。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现,是一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名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同志们,今天我们重温悲惨壮烈、史无前例的长征历史,并不是号召大家再次用脚步去丈量那漫长的征途,而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去领悟面对屠刀与诱惑,去传承去发扬枪林弹雨,雪山草地之间打不烂,拖不垮的硬骨头精神。

80年,弹指一挥间,长征精神永存。在迈入新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民族又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长征。虽然再没有雪山和草地,但我们同样面临着历史和时代的挑战。这挑战,是一种更为长期、更为严峻的考验。美丽中国梦,强军梦,使我们团结一致,向理想迈进! 我的授课到此结束,谢谢!

长征

长征

长征

长征

长征

长征

长征

长征

长征

长征

长征 授课
《长征 授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长征过程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