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小学语文全员培训《窃读记》

发布时间:2020-03-02 09:04:5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窃读记

【课标分析】

一读课题,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鲁迅笔下孔乙己那“窃书不算偷”的话来。孔已己“窃”的是书,而本文“窃”的则是读,情趣上大相径庭。品读课文,我们会随着这个怯怯地藏身于大人中间、匆忙而贪婪地阅读着的小女孩,体会到读书时腿酸腰麻、饥肠辘辘的劳苦,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这种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复杂感受,正是窃读的百般滋味。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 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三是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并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使之强化。

【教材分析】

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我”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在“窃读”这种氛围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使人如历其境。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年龄在十一二岁之间,经过几年的学习,大都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朗读、默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初步掌握了搜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这为我们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奠定了基础。但还应看到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仍然有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扶放有度,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接受新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读书的艰辛,感受“我”在读书过程中品尝到的人情冷暖。 方法与技能:

2、学习运用心理活动、神态描写来变现人物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学习作者珍爱读书、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重点)

2、在学习中,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并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使之强化。(难点)

【教学策略】“自主读书、合作学习、自己感悟”的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ppt 多媒体资料

图片

【预习安排】

1、默读课文,做好批注标注生字词。

2、标出你认为写得较为生动的或者较能打动到你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你当时的真切感受。

3、用特殊符号标注出你认为较难理解的语句或者片段。

4、自选你喜欢的片段大声朗读或者背诵。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激趣导入

用匡衡凿壁偷光的小视频导入。

第 1 页

共 4 页 匡衡的“偷光”读书和本文的“窃读”有没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二、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林海音,女,(1918~2001),原名林含英,著名散文家。原籍台湾省苗栗县。其代表作有《城南旧事》。

1994年荣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及“亚华作家文艺基金会”颁赠“向资深华文作家致敬奖”;1998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大会”颁“终身成就奖”;1999年获颁第二届五四奖“文学贡献奖”。《窃读记》入选2001年版《中国当代散文名家名篇赏读》,并被选进多种教材。

三、动手释题

查字游戏。教师板书“窃”,引导学生查字典,看谁最快查到。 说出“窃”在字典里的解释。“窃”应该选择哪个解释呢?让我们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四、整体感知

(一)小组合作,初解疑惑

1、借助工具书,初步解决易错的字音、字形、字义。

2、小组结合工具书,及互助合作初步解决问题,并整理好解决不了的问题。

3、易错字词、字音、字义明确:

煞有介事

饥肠辘辘

踉踉跄跄

不可遏制

威风凛凛

踮起脚

暂时

贪婪

诅咒

难堪

(二)梳理脉络,感知文本

1、想一想,作者记叙了一件怎样的事?

明确:课文记叙了 “我”因买不起书而偷偷躲在书店里读书的事情。

2、找一找,本文主要写了我窃读的哪些经历? 明确:①书店窃读,遭到驱赶

②几次窃读,酸甜苦辣

③帮助窃读,十分感激

3、谈一谈,读完本文后你的感受。(自选角度,畅谈见解)

如:?

生1:作者为什么要偷偷地读书呢? 生2:作者是怎样窃读的呢?

生3:作者采用这样的方法读书又是怎样的感受呢?难道不怕被发现吗?

生4:我觉得文中的“我”真是个能吃苦又好学的孩子,我应该向他学习。

生5:我觉得作者把“我”窃读时的动作和心理刻画的实在太生动了,只是作者是怎么做到的呢?

师: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同学们能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读懂这篇文章。带着你最想知道的问题去反复读课文,并在文中画出问题的答案。

五、精读课文,思考写法

1、说一说,课文中的“我”是怎样窃读的呢?

明确:(1)几家书店读完一本书

(2)到顾客多的书店

(3)装作其它顾客的家属

(4)以雨天避雨为借口留在书店

(5)藏在书店一角避免引人注意。

2、你能从文中找出作者窃读的句子,并读一读吗?

生1:“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生2: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第 2 页

共 4 页 生3: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生4:其实,我的心里是怎样的高兴的喊着:“再大些!再大些!” 生5:当我翻开第一页时,心中不禁轻呼道:“啊!终于和你相见!” ……

师:再用心读读这些句子。读书在我们看来是何等的简单,而文中的“我”却只能采用这样的方法,能说说作者当时的心情吗?(学生们交流心得,教师指名答。)

生: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师:你为什么把“我很快乐”读得重呢?

生:因为作者在“窃读”时感受到了读书的快乐,所以我着重强调了这句话。

师:明明是“偷偷摸摸”地读,也能感受到快乐吗?你是从课文哪句话读懂的?(学生答相关句子,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急匆匆”“饥肠辘辘”“依依不舍”“最令人开心的就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等重点词句中感悟作者读书的快乐。)

对于作者窃读的经历,读来让人感觉很生动,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小组合作交流意见)

明确:者得力于作者除了记叙这些事之外,还进行了细致的人物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 例解:①心理描写:“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走到门口,便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心理变化:担忧——安心——暗喜——快乐中含惧怕

写作目的:细致地表达作者窃读的滋味,表现作者在贫困中仍然设法阅读的精神。

②动作描写: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写作目的:表现书店的顾客之多,更表现了“我”对读书的如饥似渴。 类似的描写还有很多,同学们试着找到,并谈谈其作用。 小结:正是这种细致的动作和心理描写,将一个想尽一切办法读书孩子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六、合作探究,回归主题

1.作者“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阅读虽然辛苦,却收获了很多智慧。我的内心是快乐的。 2.国文老师的话包含了怎样的含义?

明确:吃饭是为了长身体,读书是为了长见识,一个人不但需要吃饭,更需要读书,和爱的宽容这样才能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这是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作者认为精神的需求同物质的需求同样重要。

3.结合全篇内容,思考一下文中的窃读指的是什么?

明确:假装逛书店,其实是要读书店里的书而不买,趁店员不注意时暗中偷读。 学了本文,你觉得本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结合课文,各抒己见即可)

例如:虽家境贫寒但十分热爱读书,聪明,活泼,可爱……

总结:《窃读记》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去书店窃读,从书中得到了很大乐趣的事,她常常光顾书店,却从不购买书,所以她想方设法地把自己隐藏起来。藏在人群中或者贴在一个大人身旁。直到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书店的日光灯也亮起来的时候,她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有时还会为了看完一本书而跑几家书店。她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和对读书的渴望真令人感动,也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七、拓展延伸,畅谈启示

本文的主人公家境贫寒仍然坚持读书,结合你现在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并各记录下让

第 3 页

共 4 页 你此时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

布置作业:

1. 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不少于五句。

2. 2.摘抄文中你喜欢的关于人物动作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尝试着仿写。

课外阅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八、板书设计

①书店窃读,遭到驱赶→ 羞惭

窃读记

②几次窃读,酸甜苦辣→ 贪婪、全神贯注

很快乐也很惧怕

③帮助窃读,十分感激→ 感激

九、教学反思

《窃读记》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文章以小女孩的视角叙述,通过自悟式的独白,写出了作者儿时的读书嗜好。儿时的林海音因为喜欢读书而又无钱买书,只能辗转于几家书店窃读。那尴尬而又惊险的滋味,读来让人感动而又心酸。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林海音窃读的百般滋味,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是关键。

在学习这一课时,我坚持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找出重点词句,特别是能够表达作者窃读滋味的句子,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践,通过分析交流,去深入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种种形象、情感、意境,充分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为了读书,可以放弃同龄人快乐的游戏;为了读书,可以忍受书店老板的白眼甚至蔑视的驱逐;为了读书,想尽千方百计,藏于别人身边,冒充别人的孩子,“巧借下雨天留客天”的机会;为了读书,经常忍饥挨饿,饱受站立之苦……学生在课堂上能跟着老师的思维,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并受作者爱读书的感染,也萌生了“多读书,在书中寻找乐趣”的想法。

但本节课,也存在诸多不足:

1.课堂上不够重视读,教室里缺乏琅琅书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 践”。因此,学习本文,首先要让学生浏览文本,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然后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揣摩精彩的富有深意的或感情色彩浓厚的语句, 把握文章主旨。而朗读,对于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 解,把握人物的情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教学中如能重视朗读,重视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具体的朗读指导,将帮助学生更深入体味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理解文章主旨及写作意图。

2. 本文在写作方面突出的特点是作者善于通过自悟式的独白及细致入微的动作、心理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值得学生模仿借鉴。 教学中如能更好的关注这方面内容,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加以借鉴,将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3.扎实基本功。这节课暴露了自己的一些问题:如课堂组织能力有待提高,语言表达还不够清晰准确,书写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等。这些都是我今后需要加倍努力的方向。

第 4 页

共 4 页

窃读记

窃读记

窃读记

《窃读记》

窃读记

窃读记

窃读记

窃读记

窃读记

窃读记

小学语文全员培训《窃读记》
《小学语文全员培训《窃读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