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小学有效数学预习策略之我见(优秀)

发布时间:2020-03-03 09:10: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小学有效数学预习策略之我见

摘要:

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乐意走进课堂,去品味数学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能力的欲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呢?我认为应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良好的课前预习就能够提高课堂听课效果,让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关键词:

预习方法、可操作性、点拨性、差异性、全局性 正文:

预习是一种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课前预习能够提高课堂听课效果。本期,我有幸参加了小学生学习策略研究的课题,一共进行了八次集中探讨学习,本次活动着重于课堂预习的研究,我也参与了数学课堂实践活动,然后大家一起进行了探讨,对此感受颇深,受益匪浅,由此得到一些启示,在此谈谈自己的认识。

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听课效果,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通过预习,学生对下一次课要学习的内容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哪些地方看懂了,哪些地方没看懂,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在听课时会轻松的跟上老师的思路。这样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变盲目听课为带着问题听课,无疑是大大增强了听课效果。在预习中已经看懂了的知识再经过老师讲解,印象会更深,没看懂的地方自然就成了听课的重点,在老师的帮助下,这个“拦路虎”会轻而易举的搬掉,听课质量的提高又会让学生节省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腾出时间再进行下一次课的预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此外,我也在思考,虽然数学课同样需要课前预习,但课前预习策略是否根据课的类型来定比较好?如果是复习课,可以让学生预习好,甚至把习题全部做好,教师对课后的习题只要难的题目讲一下,其他都可以校对而过,这样可以节省时间,补充一些较难的题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效率也会提高。如果是较难的概念课,也要预习,不过这个预习不能让学生做后面的练习题了,只要把新授的内容多读几遍就行,预防学生的预习作业全错,对错误的概念反而记得牢了,不利于教学。

那么怎样开展预习呢?预习后的数学课该怎么上呢?在此谈谈自己初步的想法:

一、精心设计问题,提高预习效果

1、预习任务要有“可操作性”

预习要求是否明确,预习题是否方便学生展开自学,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直接影响到学生预习的效果。布置预习作业,要防止出现“今天请同学回去预习例×或多少页”这样空泛的预习要求,教师要善于将预习要求以若干小问题来呈现,明确指出做什么,怎样做。

如四年级的《年,月,日》这一课时,预习作业可以这样设计:自学书上第1页至第3页。(1)调查自己的生日及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哪月哪日,在2005年的日历上找出来。(2)看了2005年的年历,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写下来。(3)通过看书,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又有哪些问题?可以把它写下来。

让学生在看书预习的基础上,来发现与年,月,日有关的更多的知识,课堂上教师再进行有目的的指导,帮助学生由无序的零碎的思考变为有序的完整的知识建构,逐步形成关于年,月,日的知识网络,从而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的一种能力。

2、预习问题的设计要有“点拨性”

如一年级的《认识钟表》,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预习任务。如:小朋友,我们起床,吃饭,上学……都需要知道时间,那你们注意过钟表吗?请回家仔细观察钟表面上有什么?它是怎么走的?能读出它的时间吗?有困难的可以请教家长,下一节课我们要来比比谁了解得多。这样的预习作业,不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并明确指出做什么,怎样做,比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3、预习作业要有“差异性“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具体的预习要求不宜一刀切。对于后进生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实际能力,适当调整预习的要求,增加一些他们力所能解的问题;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适当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

4、预习作业应注意“全局性”

如何将预习和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使预习服务于课堂教学,除了要重视预习的反馈功能之外,关键还在于要将预习题与课时教案设计紧密结合起来,将预习题作为教案设计的一部分,通盘考虑预习应达到什么目的,预习要初步解决哪些问题。只有这样,预习才能起到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又服务于课堂教学的作用。

5、预习设计注意因材施教,因课而定。

预习设计的目的,任务,方法,必须依据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同时考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低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在对预习兴趣,预习习惯的培养上,中高年级学生的预习逐步转向侧重在数学的思考和数学学习的方法上。

二、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方法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预习的方法也不相同,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数学。

1、阅读理解法。

引导学生采用“圈,点,划,注”等方法,阅读下一节课的内容,关注文中的知识点,关键处,边读边想,边想边读,对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概念型教材一般采用阅读理解法预习。

2、实验探究法。

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预习提纲,让学生联系预习提纲尝试探究实验。几何内容一般适合采用实验探究法预习,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内容是以简短结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如果仅采用阅读预习,学生在已经知道结果的情况下,必然没有耐心退到思维的“零起点”去重新思考,这样无疑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只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因此,给学生递进式的预习提纲,让他们学会观察,猜想,操作,验证,概括。

3、查找咨询法。

通过查找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课外资料,促使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和学习材料。

4、尝试练习法。

在预习过程中,动手写一写,做一做,可通过练习进行自我检测。计算型教材重点采用尝试练习法预习,如“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这一课,可让学生尝试计算“73-28= ”想一想,你是怎样计算的?再看一看书上是怎么算的?或者与同学,家长交流一下,你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三、预习后的数学课该怎么上

预习后的数学课堂教学该怎么组织呢?这是教师最担忧的,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因此,预习后的课堂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交流学生的预习成果。展示学生预习后的真实现状,切实把握教学的起点,是组织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预习后的数学课堂,首先应让学生呈现他们的预习成果,努力暴露学生的学习思维过程,了解学生理解的程度,即他们通过自己预习所掌握的新知识是“清晰”的,“模糊”的,还是“未知”的。

总之,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反复训练才能形成,预习是要花时间的,

预习时可根据学生的时间安排进行,做好了预习,学生上课就能“严阵以待”地听老师讲课了。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新大纲》

2、《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翟郁成

P1)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读本》(主编

莫雄光

P69)

4、《邱学华尝试教学课堂艺术》(邱学华

P138)

5、《小学数学心育艺术》(总主编

冯周卓

彭剑飞

P30)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之我见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有效预习指导策略的研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有效教学之我见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几点策略(优秀)

小学毕业班数学复习策略之我见

《初中数学有效策略》学习心得[优秀]

小学数学课堂小结有效策略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有效预习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有效数学预习策略之我见(优秀)
《小学有效数学预习策略之我见(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