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非营利组织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2 18:11: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非营利组织报告

(一)概念

非营利组织或非牟利机构(英语: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组织或团体,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因此其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从艺术、慈善、教育、政治、公共政策、宗教、学术、环保等,分别担任起弥补社会需求与政府供给间的落差。

(二)产生

二战后,一方面,人们对两次大战进行了反思,战争给社会造成了空前的灾 难和巨大浪费;另一方面,民族间的、地区间的、国家间的差别和矛盾继续存在,并可能激化。人们发现,社会中的两大部门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活动与公共需求的平衡需要。于是,社会组织形态开始蛹化,逐渐出现了第三部门——非营利性组织,也就是社会公益部门。如出现了联合国,以协调国家之间的关系;建立世界银行,对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做扶贫性质的援助性贷款工作;成立了世界卫生组织,关注支持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卫生与健康问题;WTO组织也属于这种非政府组织。这些组织的出现和发展大大有利于世界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这些公益组织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影响越来越大。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三大部门内在也发生了变化。逐渐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改造和建设,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因市场化的选举竞争和规则的执行使政府腐败逐渐消除,社会服务水平得到极大地提高。非营利性组织则通过公平的竞争主体和公行的自律互律准则,促进公益市场的透明化,提升公益组织的效率,增进社会的文明与和谐。

(三)性质及分类

实际上非营利组织的运作与企业一样是需要产生利益,但区别在于非营利组织是为组织倡导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而产生利益,这一点通常被视为这类组织的主要特性。然而,某些专家认为将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区分开来的最主要差异是:非营利组织受到法律或道德约束,不能将盈余分配给拥有者或股东,因之而具有独立、公共、民间等特性。因此,今日社会中,非营利组织有时亦称为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与政府部门(第一部门)和企业界的私部门(第二部门),形成第三种影响社会的主要力量。非营利组织还是必须产生收益,以提供其活动的资金。但是,其收入和支出都是受到限制的。非营利组织因此借由公开筹款,或由公、私部门捐赠来获得经费,而且经常是免税的状态。私人对非营利组织的捐款有时还可以扣税。慈善团体是非营利组织的一种,而非政府组织也可能同时是非营利组织。 根据美国研究非营利组织的专家莱斯特*萨拉蒙教授的研究,非营利组织有六个特性: (1)组织性,即有一定的组织机构,是根据国家法律注册的独立法人; (2)民间性,即非营利组织在组织机构上独立于政府; (3)非营利性,即非营利组织可以营利,但所得利润必须用于组织使命所规定的工作,而不 能在组织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中进行分配; (4)自治性,非营利组织有不受外部控制的内部管理程序,自己管理自己的活动; (5)志愿性,在组织的活动和管理中都有相当程度的志愿参与; (6)公益性,即服务于某些公共目的和为公众奉献

根据中国现行的法规和管理体制,非营利组织要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才能成为合法的民间组织,因此,各种形式的非营利组织实际上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非营利组织,另一类是未在民政部门登记的非营利组织。前者通常称之为合法登记的民间组织,并按其依法登记的形式,分为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三个大的类别,然后在三个不同类别的民间组织中,再具体划分为相应的类型,如社会团体划分为学术性、行业性、专业性和联合性四种类型,基金会划分为公募和非公募两种类型等;后者则是一个十分庞杂的体系,包括所有未在民政部门登记的非营利组织,其中有一部分是在政府其他部门或相应的企业或事业单位挂靠的民办单位(如各种培训机构、咨询服务机构、教育机构等),一部分是在工商行政部门以企业形式登记的非营利组织,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未登记的各种社区群团组织及境外在华非营利组织等。由于登记管理体制的限制,现行法规和相关政策的有效范围只限于合法登记的民间组织。将民间组织划分为基金会、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三个大的类别,体现了非营利组织在组织构成、性质和运作机制上的重大区别,即将财团性、社团性和服务实体性三种类别的非营利组织作了合理的划分,如果撇开关于其中个别名称争论的话题,这种分类是中国民间组织现行管理体制中值得肯定的部分。在上述三大类别分类的基础上,可以考量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功能上的差异性,依据主要社会功能对基金会、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进行具体分类,并进而为分类管理的立法和政策体系构建提供依据。

1.动员资源型。非营利组织为了能够生存和发展,必须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包括慈善捐赠和志愿服务。

2.公益服务型。非营利组织提供的公益服务遍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公益慈善、救灾救济、扶贫济困、环境保护、公共卫生、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科技推广、农村和城市的社会发展及社区建设等许多领域,都是非营利组织开展公益服务较为集中的领域。

3.社会协调型。在社会转型期,各种形式的非营利组织越来越成为公民表达意愿、维护权益、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实现价值的最为广泛和直接的形式,这是中国的非营利组织近年来在数量上急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 4.政策倡导型。非营利组织不仅积极参与各级相关立法和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以各种努力倡导和影响政策结果的公益性与普惠性,而且往往作为特定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代言人,表达其利益诉求和政策主张。

上述分类,强调了不同类型的非营利组织在功能作用上的不同特征。事实上,在功能作用接近的同一类别的非营利组织之间,它们在信息、资源、活动等方面具有很强的流动性,相互沟通、交流、合作与互动的频度很高;而功能作用相差较大的不同类别的非营利组织之间,流动性一般较弱,彼此间缺乏相互的沟通、交流、合作与互动。这种现象表明,非营利组织是一种功能导向的社会组织。

(四)作用

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社会生活当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分担职能。填补因政府能力不足而存在的公益真空。政府的职能转变,就是要使政府由全能型向治理型转变,精简后的政府无法承担大量复杂的社会问题,而市场也无法解决哈丁所谓的公地的悲剧问题,由此产生的公益真空为非营利组织的填充补位提供了条件。比如自然之友等环保组织对原始森林、长江源等的保护,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开展的希望工程和/保护 母亲河等活动。

2.服务基层。代表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声音。非营利组织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深入社会基层、贴近贫穷民众。它们能够接近社会当中易受损害的群体,帮助这些社会成员参与同他们切身利益有关的决策和资源分配。很多非营利组织的立足点在农村和城镇社区,它们的关注点在天高皇帝远的老少边穷地区。那些志愿者们凭着他们满腔的热情和崇高的追求关心着穷困的人们,保护着日益恶化的环境,同时也如实地反映民众和社区的需要,为他们争取应得的利益。 3.化零为整。把闲散资金用于公益事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非营利组织大都追求公益,不谋求私利,容易使人产生信任感,因此比起政府和企业来更有利于接受私人的捐赠,从而广泛吸纳闲散的社会资金来用于公益事业,促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

4.维护多元,保护和促进生态、文化的多样性。非营利组织的广泛存在本身就是社会多元化 的一种反映,因此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多样性和社会上的文化多样性就是维护自身的生存环境。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发展,社会日益出现多元的需求,而生态的多样性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在这方面众多的非营利组织也已做出不小的努力。只要我们的改革能够顺利推进,非营利组织的运作空间将越来越广阔。

(五)现状

一是合法性问题。对于一些非营利组织来讲,合法性问题一直是一个难题,也给其活动的开展带来很大麻烦。由于没有合法地位,一些非营利组织在接受捐赠及其他资金支持时,就不能开出票据,只能通过其他公司或组织来接受。例如,5年来,上海根与芽组织一直在努力取得合法地位。因为不是商业组织,工商局不给注册,上海市社团管理局又说该组织具有一定的国际背景,目前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为类似的社团注册。此类情况大大影响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和相关活动的开展。

二是资金缺乏。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大多处于由政府领域向公共领域过渡的时期,政府部门迫于财政压力千方百计压缩财政预算,希望非营利组织脱离政府系列,因此不会在资金上再给予非营利组织较大的支持。大部分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都经历了从早期比较单一的政府拨款到多渠道自筹的过程。有些非营利组织资金筹集便利,但非营利组织的资金问题依然是一个难题,甚至成为一些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瓶颈。

三是公信力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非营利组织获得了较大发展,但却忽视了非营利组织的信用建设问题。与国外相对成熟的非营利组织相比,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不论在内部建设上,还是在外部环境上都相对欠缺。官方监督主体的多元化和激励不足影响组织规则有效性的发挥,社会监督薄弱和竞争环境的缺失导致外部约束软化,腐败和道德滑坡导致工作人员志愿失灵,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信力的提升。

四是缺乏吸纳志愿者的有效渠道。社会对志愿者缺乏应有的认识与理解,非营利组织自身在吸纳志愿者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有人想参加志愿活动却没有机会,不知道该如何在志愿者组织机构填写注册登记申请表,更不知道这些组织在哪里。另一方面,非营利组织志愿力量开发不充分,没能动员志愿者持续参与。虽然有很多人踊跃报名乐于当志愿者,但一些人通常是在一两次活动之后就放弃了。志愿者的高流动性给组织志愿活动增加了难度,也不利于工作的衔接。

(六)对策

1.政府应通过立法活动给予非营利组织合法的地位,并给予其明确的划分与归类后的地位。 2.非盈利组织应该拓宽集资渠道,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所以非营利组织应该建立起非常好的社会公信力,因为社会公众的力量与资源是巨大的,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使非营利组织快速发展。而良好的社会的公信力则是由公开透明的信息机制与良好的运营能力决定的,所以在集资问题上,非营利组织应该发挥自己自主能动性。

3.建立起良好的志愿者储备与应用机制,根据志愿者个人意愿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配,同时做好相关活动的宣传,充分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管理实习报告

非营利组织概述

非营利组织 简答题

非营利组织 论述题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

非营利组织报告
《非营利组织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