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全球通史之感

发布时间:2020-03-03 23:50:5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当今社会的\"救世箴言\"

现代社会的《资治通鉴》

当代世界史编纂的一个新起点

影响世界历史的10本书之一

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经典著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作品还包括《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

《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和《源自我们过去的生命线:新世界史》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已于2004年3月23日在美国加州去世,本书不但是斯氏《全球通史》的最新版本,也成了其最后版本

作者一共分了八编

下册从第五编开始(公元1500年以后的世界)注:世界开始联系在一起

第五编公元1500年以前各孤立地区的世界

第六编西方崛起时的世界(公元1500-1763年)

第七编西方占优势地位时的世界(公元1763-1974年)

第八编1974年以来西方衰落与成功的世界

心得

•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作为全球史观的代表作,对于中国读者具有特殊

的重要意义。

•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全球通史》摒弃了西方传统的世界历史的阐释方法,如

“古代—中古—近(现)代”的“三分法”,将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划分成两个基本的阶段,即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西方的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这样一种划分方法对许多中国读者来说是不习惯的,因为大多数中国读者已经按照“三分法”形成了自己对历史的思维定势。但这样一种划分却有利于消除中国读者头脑中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之间的“时间位差”,把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认识真正融入到对整个世界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中去。

• 《全球通史》中的历史地理叙述和历史地图均贯穿全书,在内容上占有相当分量。书

中相关理论的提出亦多将历史地理作为依据之一。这充分反映了历史地理因素在《全球通史》以及该书所表达的“全球史观”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历史地图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必然处于一定的地理位置之中,或者说历史时间都具有空间性,历史地图是最能直观反映历史事件的空间关系的表现形式。历史地图不能代替文字叙述的作用,但却能作为补充,达到文字叙述难以达到的表述效果。

• 书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值得思考。如贯穿全书中的全球史观成为了近些年高考出题的

一大热点,我专门整理出一些体现全球史观的史实以供以后教学参考利用:

1、公元1500年之前,地球上人类居住的各个地区之间是彼此孤立着的。虽然有贸

易,有战争,有文化上的交流,但是相对1500年后的世界来说,交流和联系既不

够丰富,也缺乏内在的动力。大洋洲尚不为人所知,玛雅、阿兹科特和印加的高度发达的文明还在欧亚大陆的视线之外,即使在欧亚大陆上,罗马帝国的兴衰对汉王朝的治乱也是影响甚微。

2、在今天这个时代,历史可说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意大利和利比亚发生的一切

与亚洲和希腊发生的一切密切相关,所有各种事件,最终又归于一个结局……因此,要对历史的全貌有一个实际认识,不能不说个别的历史已用处甚微。只有将各事件与总体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起揭示出来,指出其相似点和不同点,才有可能认识历史的全貌;

• 3书中每一编的最后,都有一个历史对今天的启示,这对于学思结合,特别是历史

学习中强调的史论结合相一致。这方面的启示有的可以更正我们流行多年却是错误的观点,也有的可以提供观察历史的独特视角。

第五编最后历史对今天的启示:历史与关于历史的流行理论。“到目前为止——除了维京人的接触外——在哥伦布之前,还没有从一个半球到另一个半球的人工制品的确凿的考古发现”,“没有确切的迹象表明,在哥伦布之前人类曾经越过大西洋把任何一种植物或者动物从东半球引入美洲大陆,或者从美洲大陆引入到东半球。”就些都在警示我们,历史最注重的就是证据,史书记载或者考古证明,很多关于中国人最早发现美洲的说法,如果不是谣言就是无稽之谈。

第七编的最后历史对今天的启示:马克思的预期与世界历史的发展。马克思认为,革命将先于在诸殖民地而在各工业化国家中爆发;马克思也曾预期,随着诸殖民地实现工业化和变得繁荣昌盛,原西方的制造中心将会因此衰落,并造成工人失业。但是现实的情况却是,革命的爆发不是在西方,而是在前殖民地,即现在所称的第三世界。这些都好与历史教科书中所反复论证的观点相一致。

最后,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数字和资料,可以印证我们高中教学的一些历史观点;另外书中简要的叙述梳理了世界史纲,这些都可以在讲课的时候加以利用。

1、书中在讲到法国革命时候详细引用了一下数字:第一等级由教士组成,教士在2450万的总人口中总共有10万左右。第二等级由贵族组成,总数约达40万。第三等级包括其他所有的人——2000多万农民、约400万城市商人和工匠。这些都可以在讲解法国大革命的背景时候直接引用。

2、书中简明扼要的梳理了世界各地区的历史发展概况,其中比较系统的介绍了中东地区的各个时期的帝国。在中东这个地区,最先成为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帝国是波斯帝国,从公元前6到4世纪大约存在了三百年;接下来被亚历山大

帝国所灭,而亚历山大帝国昙花一现地在公元前4世纪存在了十几年就分裂了;其遗产分别为帕提亚(公元前250年—公元226年)和萨珊波斯(226—642)所继承;其后继者正是把中东文明发扬光大到登峰造极的阿拉伯帝国,她从7世纪一直统治到13世纪;中东地区的最后一个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帝国是奥斯曼土耳其,她从14世纪建立一直统治该地区到二战后。

作品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作为全球史观的代表作,对于中国读者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全球通史》摒弃了西方传统的世界历史的阐释方法,如“古代—中古—近(现)代”的“三分法”,将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划分成两个基本的阶段,即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西方的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这样一种划分方法对许多中国读者来说是不习惯的,因为大多数中国读者已经按照“三分法”形成了自己对历史的思维定势。但这样一种划分却有利于消除中国读者头脑中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之间的“时间位差”,把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认识真正融入到对整个世界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中去。众所周知,“上古—中古—近代—现代”是中国历史学家对世界历史最为常见的阶段划分,也是从前苏联移植过来的一种世界历史阐释体系,实际上是西方学术界“三分法”的变种。它无视“中世纪”只是欧洲乃至西欧独有的历史经历这样一种事实,而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镶嵌到一个统一的框架之中,同时也把中国历史的阶段划分置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1840年开始的中国“近代”要比世界历史上的“近代”晚几百年。中国人由此不得不按照中国与世界两个不同的时间表来理解中国的过去与世界的过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无意这样为难我们。它也使用“中世纪”这样的概念,但主要用于描述欧洲的历史进程及其与欧洲以外地区历史进程的比较,而不是要把各地区的历史整齐划一。换言之,它没有设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评价世界各地区的历史进度。实际上,当代多数西方学者都已抛弃了传统的“三分法”,承认“历史在这个星球上不是按同一个速度进行的”,“三分法”存在着清晰的欧洲中心论偏见。正如美国学者威廉·迈克高希在他的《世界文明史》中所指出的:“世界上大多数人口不是基督徒,并且只有亚欧大陆的最西端属于罗马帝国。一个帝国崩溃后,出现的是一个影响全体的但无帝国疆界的宗教,在后来是它的分裂及由一个世俗的秩序取而代之,这种经历对于西方社会是独一无二的。其他社会的历史表现出一种不同的模式。”但是,对于“三分法”的否定并没有阻碍西方学者在世界历史分期上进行的不懈努力。实际上,多少年来,西方学者在世界历史的分期上一直在做不同的努力,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探求整个世界历史进程中时间与空间的契合点。[1]

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之感
《全球通史之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