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发布时间:2020-03-03 18:20:0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几点思考

新塘街道杏坂小学 刘美玲

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因为求知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往往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的思想。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有意识的引导中,在学生心中种下创新的种子,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本人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工作,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几点粗浅的做法:

一、搭建平台,培养创新意识

我们的教材都是经过专家组严谨、慎重的挑选,汇集了古今中外名人作家的优秀作品,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载体,其中蕴含着许多创新因素。教学时,需要老师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教给学生创新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学生活泼好动,这是他们的天性,教学中要适当搭建表演平台,能有效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故事情节较强,人物性格特点较鲜明的文章,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模拟角色表演课本剧。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负荆请罪》这课,课前我让学生充分预习,布置学生以课本内容为依据,6人小组合作,编排情景剧。课余期间,我发现学生热情极高:开动脑筋设计道具,布置场景,动手缝制服饰,并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理解,适当增加台词。表演当日,学生在选用道具方面,就彰显创新意识。扮演廉颇角色的学生,居然懂得穿着妈妈的肉身保暖衣,背上用布条绑着一捆荆条,而蔺相如扮演者也毫不逊色,穿着爸爸冬天的浴袍,头戴纸质高帽。这一形象逼真的造型,一出场便引起全班哄堂大笑。表演时,学生丰富的表情、稚嫩却到位的台词、夸张而有趣的动作更让人拍案叫好。如:“廉颇”声泪俱下,单脚跪地诚恳请罪作揖。扮演“蔺相如”的小演员也惟妙惟肖地把“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善于人和的人物形象表演得淋漓尽致。小演员们精彩的表现赢得了全班同学热烈掌声。此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表演让学生自己去琢磨课文的人物形象,结合自己的理解,把学生心目中的课本人物形象通过表演大胆地表现出来,借此可以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意识。

二、图文结合,挖掘创新潜能

图文结合,以图释文,文字变得有所依托,学生有了创新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就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的心理发展特点,我们在教一些画面感较强的课文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为学生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可以让学生动手画图,用图像表示课文内容。如《三峡之秋》这课,课前,我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一个时间段画一幅三峡秋景图。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画出来的三峡秋景形态各异。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未深入,感受不深,感觉作品少了点灵气。通过课文学习,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思,读中联想,加深自己的体会,再次动手描绘画出他们想象中的三峡之秋。结果他们这次的作品让我惊叹不已!早晨,透明的露水、洁白的霜、朝阳下橙黄色的橘柚树,绿叶金。通过图文结合,动手画一画,不但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创造潜能。又如:学习《詹天佑》这课,我们也可以边讲解边画其示意图,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开凿居庸关、八达岭隧道的凿进方法,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思考与动手相结合,不但加深对课文理解,还能充分挖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建立空间概念,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借助课文,培养创新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经验的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总是费尽心机地考虑“怎样使学生成为‘思想家’和‘发现者’”,“教师竭力在教材内容中为学生寻找供他们进行思考的食物”。也就是说教师应善于根据教学内容,挖掘出培养学生思考与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文中的“空白”,启发学生的据文想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讲到:“工友阎振三早上上街买东西去了,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去了。”阎振三上街看见什么事情?又是怎样被警察抓起来的?直到深夜父亲还不见阎振三回来时,他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课文里留下了许多“空白”。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把这段空白补充出来。这些教学方法同样适用于古诗、寓言等文体的教学,该类文章语言简练,但内涵丰富,将诗句或寓言故事进行补白,发挥学生想象的潜能,使学生对文本的内涵理解得更透彻! 借助课文接续原文的意图和内容情节进行续写训练,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应给学生创造续写的机会,让学生练练笔,多加想象,从而达到提高创造力的目的。如六年级下册《凡卡》这篇文章结尾写到:“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根据结尾可让学生想象,凡卡睡醒后,爷爷会来接他吗?他会过上美好的日子吗?然后,根据想象让学生续写一篇短文。课文续写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有利于培养语言组织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利用改写,提升创新能力

我们语文教材当中也不乏有一部分文章,简短精炼,内容情节丰富多彩,遇到这类文章,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改写练习,如把第一人称的文章改写成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把诗歌改编成记叙文或散文。如学完《小儿垂钓》,让学生想象诗中意境,用自己的语言,把古诗改成记叙文。如,我班有个学生在文章中写道:“一天,诗人胡令能想到一个地方去拜访一位文人,可走着走着就迷路了。突然他看见溪边有一个小孩在钓鱼,胡令能欣喜万分。只见那小孩的头发很乱,好像几天没梳过一样,两根辫子向上翘,圆圆的脸蛋上有两个小圆晕,眼睛一动不动盯着水中的鱼钩,微风一吹水面上荡起了层层涟漪。那小孩弓着腰坐在草地上,青青的小草遮住了他的半个身子,他静静地等待鱼上钩。胡令能刚想走过去问,只见那小孩急忙摇手,胡令能想他肯定是怕我声音太响把鱼给吓跑了。胡令能只好丧气地走了,随口作了一首诗:“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学生不但把诗的意境写出来,还加入了自己的想象,生动刻画出儿童蓬头学垂纶的形象,有效地提升了创新能力。

伟大的雕塑家罗丹曾说过:“世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想说的是:“世上并不缺少有创造潜能的学生,只是缺少能有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肩负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任,积极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从点点滴滴做起,教给学生创新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拥有创新思维能力这“源头”,学生才是学生创设一片自由飞翔的天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_5589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