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七夕节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2 10:36: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七夕节——女儿节

龙南中学 曾庆雄

内容提要:七夕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它来源了自然崇拜并且有其发展演变的历史。同时七夕作为女儿节又有一定的渊源,这和它的习俗之一乞巧有关系。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必然一定的文化内涵,七夕节的产生和我国古代的社会背景和其形成有关。

关键词:七夕节 乞巧 女儿节 织女

在我国的民间关于七夕节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织女和诸仙女下凡游戏,在银河洗澡,牛郎在老牛的指使下拿走了织女的红衣。从此二人结为伴侣,不料天帝查到此事,派王母娘娘押解织女到天庭受审。老牛触断头角化作小船。牛郎携儿女腾云追上天庭。在与织女有一步之遥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银簪,划了一条水流滚滚的银河,将二人分开。牛郎织女依依不舍,遥望对泣,感动了喜鹊。于是喜鹊用身体架成了一座鹊桥,让二人在此相会。王母娘娘无奈,只好让他们每年的七月七日在鹊桥相会一次。

从此这个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并且七夕节也被赋予了许多美丽浪漫的色彩。七夕节也因其主要以女子乞巧活动为俗被叫作“乞巧节”。又因乞巧是女儿家的事情被叫做“女儿节”。以前七夕节也被叫做“双星节”,为什么会被叫做“双星节”这还得从七夕节的由来说起。

七夕在汉代以前不一定在七月七日, 它约在七月朔日。七夕的具体时间在上古是根据织女星的位置确定的,织女星即天琴座,它是北半天球仅次于大角的明星。因此织女星很早就受到人民的注意。在上古人们将织女星作为季节的标志星。“织女之纪,指牵牛之初,以纪明,故曰星纪。”①织女星成为时间的天文点,星纪以织女星为标志,说明了织女星在古代天文历法的重要地位。而牵牛星在古代同样被看着天文时间的标志。“推之以上元为始,起十一月甲子朔日旦夜半冬至。日月五星,俱起牵牛之初。”②由此可见织女和牵牛星的携手与两星的天文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此时的织女和牵牛只是两个星座,仍没有人格化。

那牵牛织女的故事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牵牛织女的故事起源很早,只是因为传说时代无法记录下时间而已。现存最早有关于此传说信息的记载:“淮天有汉,监亦有光,跋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③服箱。”天上的银河波光荡漾,看银河这边织女每日移动七次,也没有织出布来,看银河那边的牵牛星也不拉车负重。此时的牵牛和织女已经人格化了,但从这里看不出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织女和牵牛的感情纠葛传说至迟在战国末期、秦朝初年已经广为流传。汉朝时就已经给织女一个身份。“织女,天女孙也。”④织女成了仙人。又谓:“七月七日„„祈请诃鼓(牵牛的别称)织女,言此二星当会。”⑤其后,人民加上想象使相会的故事愈加完整。南朝吴均写到:“桂阳城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织女何时渡河,几何当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一去后三千年当还’。牛 《汉书

律历志》

《礼含文嘉》 ③ 《诗经

大东》 ④ 《史记

天官书 》 ⑤ 《四民月令》 ①② 1 女相会,既隔天河,何以能渡?”①美妙的“鹊桥”几乎在相会之说产生的同时

②也出现了,宋陈元靓说道:“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唐韩鄂道:“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③此时织女牵牛的故事已经基本成型,后来随着人们的不断发展和想象,使这个故事如此美丽动人。

在七夕形成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很美好的日子。在我国民间七月被称为“恶月”说的是每年到了七月初一,阎王把大鬼小鬼都放出来,所以七月称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利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那么在这样一个月份,为什么会有一个这么美好的节日呢?

的确,七夕在汉代以前民间是一个禁忌的日子。据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第一五五简正记“取妻”忌日说,简文的大意说,戊申日,巳酉日牵牛迎娶织女的喜事没有办成。如果在这样的日子娶妇的话,三年丈夫就会离弃妻子。由此可证当时不仅流传牵牛与织女缔婚的传说,而且因为牵牛和织女为河汉的阻隔未能成婚的传说而影响到民间的民俗生活。形成一种民间婚嫁的时间禁忌,然而又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强化了这一习俗。在秦初,七夕还是一个禁忌的日子,织女牵牛的悲剧结局是对这一禁忌的最好说明。

汉代是七夕由古代历法的天文点向岁时节俗转变的时期,后世七夕的节俗要素在汉魏之际已经初步显现出来。七夕节俗在西汉中期以后开始发生大变化,由七夕的分离禁忌逐渐演进 到男女的良宵欢会。七夕由凶时恶日转变成良宵吉日,在汉魏之时初步由禁忌向民俗节日转变。魏人董勋就明白的表述了“七月七日为④良日”的民俗事实。七夕节俗的丰富和圆满是在六朝,六朝时关于七夕有多种生动的记述。晋人葛洪记述了汉代宫廷七夕节俗情形,汉宫“至七月七日 ,临百子池,作于真乐,乐毕,以五色缕相,谓为相连爱。” 又曰“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⑤由此可知,男女合好,乞巧等习俗已经开始出现在七夕节俗中,从此乞巧成为七夕的主要活动。

不难看出,七夕节发源于天体——星辰崇拜,属于万物有灵论和自然崇拜的范畴。当时人们视牛郎织女为神,后来人们加以想象化,根据当时婚姻爱情的模式,把牛郎织女想象为一对不幸的人。文学家以从牛女两颗星到了一对恋人,又从天上联想到人间男耕女织、夫妻恩爱。于是这一故事开始广为流传,身受欢迎。织女婚后被逼回天庭,既保留了此类故事的原始风貌,也是封建社会婚姻无自由的写照,牛郎追至天上,二人隔河相望矢志不渝,又是对坚贞爱情的赞颂。

牛郎织女的故事,其节日习俗,虽着社会的发展日益的丰满。我们大概可以 理出一个脉络:“即全民参与,由登高、曝衣、晒书、乞富、乞寿、乞子等活动,逐渐归一化为由妇女们穿针引线向织女乞巧,向月亮祈祀,以此诉说她们的隐曲深哀。”

七夕这一天赋予人们巨大的光彩,当然不是存在着美丽动人的传说。更重要的是,与这种传说结合为一体的,在这一天举行的模式化、多样的乞巧民俗现象。

七月七日是姑娘们向往的日子,每到这一天,她们就设香案、置香果,暗暗祈祷,互相祝福,向织女乞巧这种习俗早在汉代就已经开始,东汉时就有载:“七月七日,曝经书,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延上,祈请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 当会,守夜香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奕奕正白气,如地河之波,辉辉有光曜 南朝吴均《续齐谐记》

宋 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六引《淮南子》 ③唐 韩鄂《岁华记丽》卷三《风俗通》 ④魏 董勋《风土记》 ⑤晋 葛洪《西京杂记》 ①② 2 五色,以此为征应,见者便拜乞愿,三年乃得。”①这其中就说到了晒书和乞巧的习俗。

由于七夕传说发展为将七月七日作为一个节日,大约成型于六朝中期,时人记述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家人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银瑜石为针,陈几延,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②可见七夕确立的当初,即是以女性为中心的乞巧祭祀活动。

在以后的各朝各代中,乞巧成为七夕节必有的活动,而且盛行于世,还有一个就是乞爱,而晒书、乞子、乞富慢慢的被掩盖悼了。七夕乞巧最踊跃,最兴奋,最真诚的是女性群体,上至宫廷后妃,下至乡野村姑,无不捧心以趋,欣然与共。参与的主体是女性,祭拜的神灵是女性,事象的内涵最贴近女性。七夕乞巧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古代妇女节。乞巧节的各种活动实际是传授女红技艺的诗化,艺术化,寓教于乐的游戏。闺阁女儿在祭拜双星,穿针乞巧中,不仅身心愉悦,同时也获得了对自己社会身份和角色的确认。

任何节日形成的内在动因,都与某种祈福的活动有关。因此,心理构成了节日文化深层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女性对乞巧表现出的巨大热忱与专注,从根本上说,受到潜意识和深层动机的支配。反映出女性文化性别社会角色的确认与强化的过程。妇女在古代的地位是极其低下的,对于婚姻她们没有说话的权利,更是被一大堆的礼教束缚着,根本没有反抗能力,所以她们只能认同这种社会给她们的身份。同时这种习俗也是受我国古代社会的特点影响,我国古代的经济形式也大大的影响了这一节日的习俗。

我们在寻找七夕节的文化内涵时必然会注意到以下的几个方面。 其一,传统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方式决定了男耕女织的家庭作业模式。在“女正乎位内,男正乎位外”的社会伦理规范下,女性在社会生产中便被定位为狭隘的家庭织作。“十三能织素,是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经书”便是社会对妇女的基本素质要求的最好脚注,那便是精于针织,知书达理。乞巧活动的各种事项,便与这一基本能力相联系,穿针斗巧实际是女红技艺的艺术化和娱乐化;蛛丝卜巧,蜘蛛的善织和女性的织作能力相吻合;祭拜织女,乞求的不仅是手巧,更是心灵和神慧。在乞巧活动中,女性不断的确认、强化着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将社会的意志与规范转化为内心的自觉要求。

这里讲到的是为什么乞巧成为七夕的主要活动,同时使的七夕节成为了女性的节日,与中国古代的经济形式是分不开的。

其二,七夕节的乞爱也是有其社会根源的,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是没有婚姻自由的,特别是对于女性而言,就更是如此,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性根本就没有说话的权利,更别说自由了。因此,年轻的女孩子每年都盼望着这一天,希望通过向织女乞爱,能够找到一个如意郎君。

其三,七夕节俗直接和间接表现了初民向牛郎织女所代表的天体星神乞求瓜果麦豆等农作物的茂盛、丰收、增产的生产性欲求。后世女子之所以在七夕设瓜果麦豆等祭祀织女,其心理动机就是源于此的。

妇女在七夕为何不以鱼肉牺牲而以瓜果麦豆作为祭品呢?主要是基于两种心理动机:一是向“主瓜果”的生殖神织女祈求多子多福,瓜果绵绵;二是向“主瓜果”的农作物保护神织女表示谢意,并祈求她保佑农作物不断的增产增收,以满足人民的需求。

①②东汉 《四民月令》

梁宋懔 《荆楚岁时记》

3 七夕节是女儿节就是这样来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妇女的解放乞巧的民俗事象不再那么有滋有味的开展了,而且是不少的民俗活动已经消失了。但其中含的乞爱、乞子的内涵依然为眷恋生活的人们保存着一片明丽的天空。今天的七夕节成为中国的爱情节,七夕这个传统的节日以其特定的人文价值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参考书目

⑴佘时佑 《中国节日》华文出版社 2005 ⑵董晓萍 《说话的文化》中华书局 2002 ⑶王炜民 《中国古代礼俗》商务印书馆 1997 ⑷华强 《古代典章制度百问》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⑸沈利华 钱玉莲 《中国吉祥文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5 ⑹萧放 《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华书局 2002 ⑺于石 《中国传统节日诗词三百首》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4 ⑻任骋 《中国民间禁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⑼程蔷 董乃斌 《唐帝国的精神文明——民俗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⑽张紫晨 《中国民俗与民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5 ⑾祁连休 程蔷 《中华民间文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9 ⑿袁珂 《中国神话史》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8 ⒀高丙中 《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⒁胡朴安 《中华全国风俗志》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6 ⒂陈顾远 《中国婚姻史》上海书店影印 1984 4

七夕节

七夕节

七夕节

七夕节

七夕节祝福语

七夕节促销

七夕节广告语

七夕节祝福语

七夕节活动

七夕节(优秀)

七夕节论文
《七夕节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