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论微信红包的利与弊

发布时间:2020-03-03 00:12:1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论微信红包的利与弊

目录

资料章:

材料章:

评论章: 1 开发历程

6.材料一

11.评论 2 特色形式

7.材料二 3.社会评价

8.材料三 4.监管防骗

9.材料四 5.违反规定

10.材料五

资料章:

1.开发历程

2013年8月,财付通正式与微信合作推出微信支付后,弓晨所在的基础产品中心就开始不停地为微信支付研发新产品。

2013年11月,一次基础产品中心的头脑风暴中,开发人员希望开发类似于公司发红包传统的应用。 2014年年1月10日,弓晨和同事开始了这个功能的技术开发。随后弓晨在微信上拉了一个150多人的群,测试游戏效果和bug,其中包括财付通的员工、广研微信团队员工以及一些银行的技术人员。

2014年1月24日,微信红包测试版传播速度极快,开发团队忙着给微信红包系统扩容,他们向腾讯公司申请,调来了10倍于原设计数量的服务器,并抓紧时间修改微信红包系统的最后细节。

2014年1月26日上线前,开发团队把“发红包”界面的一个按钮名称从“随机红包”改成了“拼手气红包”,并且改掉了先写祝福语再抢红包的流程。

2014年1月26日,微信红包还在内测时,一张网络流传的截图显示马化腾正邀请一些企业老板测试“抢红包”功能。在这张截图上,马化腾发了一个随机红包链接,50个随机红包,人均有20元。截图还显示,中石化的孙维跃和广厦集团的楼江跃都领到了红包。而香港创意服务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罗绮萍也在腾讯微博上晒出马化腾在微信上发给她的188元红包。

2014年1月28日下午,“新年红包”的图标第一次出现在了微信“我的银行卡”界面中,6亿多用户可以直接进入微信红包的页面开始发红包。

2015年2月9日放出大招,春节期间,微信将联合各类商家推出春节“ 摇红包”活动,将送出金额超过5亿的现金红包,单个最大红包为4999元,另外还有超过30亿的卡券红包。首轮春节“摇红包”活动将于2月12日晚上正式开启,当晚将派送2500 万个现金红包。

2.产品特色

设计简单:在“微信红包”这个功能的设计上,遵循了简单的原则。发送方通过“新年红包”公众号,选择发送红包的数量和金额,以及祝福的话语,通过“微信支付”进行支付,就可以发送给好友;接收方则在打开后获得相应收益,只需要将储蓄卡与微信关联,就可以在一个工作日后提现。2014年1月27日前,用户在抢红包之前,要先写上祝福,然后才可以抢。在这之后,已经改为先抢红包再发送祝福的过程。

流行迅速:自2014年1月26日悄悄上线后,微信红包迅速流行开来,而收到红包后想要提现,就必须绑定银行卡,这样一来,绑定微信支付的用户数量大增。腾讯数据显示,从除夕开始,至初一16时,参与抢微信红包的用户超过500万,总计抢红包7500万次以上。领取到的红包总计超过2000万个,平均每分钟领取的红包达到9412个。

私密机制:微信则利用现有的好友关系网络。用户通常不会主动添加别人为自己的支付宝好友,只有在需要转账的时候才会添加对方信息。但是微信本身就作为日常交流的工具,其好友关系都是在平时积累。在这种情况下,人的主动传播显然更利于人群之间的互动和扩散。

红包形式:微信派发红包的形式共有两种,第一种是普通等额红包,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发送;第二种更有新意,被称作“拼手气群红包”,用户设定好总金额以及红包个数之后,可以生成不同金额的红包。

3.社会评价

公安部相关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示,从已经发生的互联网支付案件看,问题大多集中在用户开户和交易两个环节。其中,开户环节缺乏面对面“人证合一”查验是第三方移动支付存在风险隐患的主要原因。“在开户、绑卡过程中,如果你的手机、身份证、银行卡同时被盗,犯罪分子有可能利用绑卡进行盗刷。”公安部相关人士表示,传统银行柜台办理业务时,需要“人证合一”双重查验,即使身份证、银行卡被盗,如果办理业务者非本人,相关业务仍无法办理。“第三方移动支付环境下,仅通过姓名、卡号、身份证、手机号就可以完成,而且手机号的短信验证也被代劳,缺乏多因素认证措施。”

商业银行:在商品交易过程中,微信支付的每笔走款仍旧通过用户的银行账户,银行能够获取相关交易信息,掌握消费资金的真实去向,对支付交易风险进行监控。

腾讯公司:微信支付并未单开账户,只是为用户和银行提供“快捷接口”的支付能力,除“红包专用账户”外,不存留和沉淀用户资金。不绑卡未提现的资金暂时存留在“红包专用账户”中,正研究新产品方便消费“红包”。

教授:对微信红包持观望态度。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世平向记者表示,自己并没有发放过微信红包。一直关注网络金融创新的国世平认为,微信红包属于网络金融,是金融创新的一种。“现在这种金融创新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像微信红包、余额宝等,都是一些非金融机构在做金融行业的事情。”国世平表示,非金融机构进入金融领域,会激活传统的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的创新活力,从而形成良性竞争,共同推动金融行业的创新发展。

国世平对微信红包的未来持观望态度:“中央没有对任何类似的创新表示支持,只能说试试看到底能发展成什么样。”他向记者解释,微信红包涉及金额总量并不高,也并没有大的漏洞出现,风险较小,因此央行等监管机构也不会主动介入。“倘若发展成比特币那样,风险高了,甚至对银行形成非常大的冲击,银监会、央行等肯定会采取行动的。”

复旦大学副教授邵晓莹表示,微信红包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手段,具有互动性、游戏性、趣味性、随机性等特点,符合当前潮流大势,显示出移动支付和互联网金融的庞大市场。但借助陈光标的名人效应进行炒作、甚至牟取巨额盈利,是有失偏颇的行为。“这意味着这一市场仍然存在安全隐患,有时超出了监管框架的约束。移动支付和互联网金融要想健康发展,相关监管制度和手段都要能跟上才行。”

网友:微信功能设置仍不齐全,不敢轻易将手机跟银行卡绑定的微信用户还有很多,如何将红包提现,也成了网友们追问腾讯最多的问题。腾讯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春节后会尽快让用户实现无卡提现,同时也会想办法让用户使用红包里的钱进行消费。微信红包无卡提现尚无准确时间表,有网友认为,微信致力于发展移动支付,有人气和影响力,但周边配套设施和功能设置不齐全,才会让用户感到困惑。还有一些网友对微信红包潜藏的金融风险心存疑虑。对于移动支付的安全性,网友“小红唱曲”就是坚定的不参与者,他说:“随便就把银行卡和社交平台挂钩,这个手机钱包究竟安不安全,还需要考量。”

4.监管防骗 纳入监管:中纪委已将“利用电子商务提供微信红包、电子礼品预付卡等”列入“反四风”查处范围。昨日(2014年09月04日),中央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黄树贤做客中纪委官网时透露了上述消息。

从数据流中筛查可疑线索:黄树贤特意提到了“微信红包”等新型送礼方式,“对利用现代物流快递送礼,以提货券代替实物商品,利用电子商务提供微信红包、电子礼品预付卡等,要仔细甄别,善于发现,及时查处”。上个月,江西、沈阳、教育部、体育总局也曾下文,称重点查处利用“微信红包”、电子礼品预付卡行贿受贿等行为。官方究竟如何盯防“微信红包”、电子礼品预付卡?北京市西城区信息办特聘专家、北工大教授石宇良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微信红包”、电子预付卡等都是依托于网络、移动终端进行交易,表面看起来似乎防不胜防,隐蔽性很强,但实际在技术层面并不难防范。“只要有交易,那么手机号和TD都会留下轨迹”,他解释说,防范利用“微信红包”、电子礼品预付卡行贿受贿,需要运营商、金融部门协同作战,“首先是监控数据流,然后如同情报分析一般,建立模型,从数据流中„过滤‟、筛查可疑线索,找出异常支付、异常交易的蛛丝马迹”。他称,美国对于上述网络、移动终端的可疑线索筛查已形成相对成熟的工作模式,但我国启动较晚,技术层面虽然不难实现,但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且现行法律也需要修改,“比如监控数据流,这是不是涉及侵犯个人隐私权?哪些部门有权监控哪一类数据?这都需要修改现行法律”。

谨防骗局:2015年春节期间,一种名为“AA红包”的骗局悄然出现。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微博提醒网民,谨防不法分子利用红色的“AA收款”标志和伪装成送钱收款留言。用人们对微信“AA收款”功能不熟悉的弱点行骗。在2015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上,节目曝出春节期间微信上流行的AA红包实为微信中“AA首款”的功能遭到了骗子的篡改,被伪装成红包,用户如果输入密码资金就会被抓出。在这个骗局中,骗子利用文字游戏对“AA收款”功能进行了伪装。他们在收款留言处填写了“送钱”的字样后,广泛向群聊中发送。红色的“AA收款”标志和伪装成送钱理由的收款留言,乍一看和红包信息颇有几分相似。

安全漏洞:“抢红包”并不是为了娱乐而娱乐的方式,背后的潜台词就是争夺“移动支付”的市场。规则也不难看出,“抢红包”要与自己的银行卡绑定,开通微信支付才能顺利体现。如果用户不绑定银行卡,抢到手的“红包”也不会自动退还到发放者手中,而只会停留在“新年红包”中。对于微信账号绑定个人银行账户的安全问题,腾讯方面的解释是增加了很多安全防护措施。比如手机丢了之后的封号操作,类似于银行的“挂失”;同时,还有绑定手机号的单独安全锁功能;还有,就是微信支付有独立密码;最后就是建立担保赔付机制。从安全角度看,上述措施的确采取了保障手段。但可能存在的隐患是,移动互联网行业当中的安全问题始终无法根除,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可能含有漏洞的空间,“黑客”的出现其实就是各种漏洞被击破的表现。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实际上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绝大多数手机支付都需要依靠短信校验码,很容易被恶意软件截获。“抢红包”火爆一时,就会形成鱼龙混杂的局面。网上已经出现了“抢红包软件”的钓鱼欺诈网站,假借“抢红包”软件下载,植入木马或者钓鱼软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很难说现有的机制不会出现安全漏洞。

红包未取:超过五成的用户没有将微信红包中的资金取出,因红包金额小而不提现的用户不在少数。据了解,群发红包多则100元,少则1元以下,抢到金额数较小又并不在意这些钱的用户,自然选择让其沉淀。还有部分用户只是将此当做新年活动,图个节日的热闹,不想再有后续行为。

还有部分用户并不知道微信红包是实打实的人民币,以为抢来的红包是类似Q币的虚拟货币。另外,绑定银行卡才能领红包,这让一些用户感到不安。银行卡能否解绑,是否会遇到钓鱼红包,这些移动支付具有的安全问题也让用户迟滞红包套现。

5.违反规定 2015年2月28日,第三方研究机构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报告称,微信支付在产品功能、开通流程上,多处违反央行2010年发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支付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等规定。报告建议,从长远考虑,微信支付应单独申请支付牌照。

材料章:

【材料一】:某种程度上,微信群里抢红包的游戏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朋友之间的感情,但打着人情名义,向朋友讨要红包的行为,也让红包成了人人避而远之的一个功能。某些企业、商家从微信红包中寻找到新的营销方式,不过同时红包征税、涉嫌赌博等负面消息也层出不穷。久而久之,微信就会在人们心里留下一个差劲的形象,最终影响微信本来的价值。我不由得开始思考这之间的种种。或许,是资金流,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或许几块钱算不得什么,但是平台使用人口基数这么大,点点滴滴将使得开发者拥有一笔数目庞大的资金流,而这笔资金只需拿出很小一部分用于提取周转,甚至都不需要支付任何利息;或许,是消费习惯,纸币的支付让我们对于支付有更感性的认知,而数据的交换会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更多的消费,进而为网络商家赚取更多的利益;或许,是为了让大家进一步使用这个电子商家搭建的平台,扩大自己的网络影响力,从更多的广告中赚取利润,但是,紧随着电子商务便捷而来的其实就是个人信息的不安全和网络犯罪的频发。对于电子产品的依赖让我们少了很多人文关怀和现实交流,宁愿坐在一起通过玩手机交流,也不想面对面的沟通。我无法断定这到底是大数据时代的优越,还是人文交流的落寞。不尽其然,不定其形。 【材料二】:其实我们都明白,互联网和手机只是连接人与人的工具,我们追逐科技却被科技给束缚了。相信很多人都懂得网络红包的利害,我们刚开始把网络红包当做娱乐的工具,最后却盲目的被红包忽悠着走。这让我想起了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不可否认人工智能的成形是科技的一大进步,对整个社会而言利大于弊,却也引起了比尔盖茨、马斯克等科技大佬的隐忧。之前对此很不理解,从网络红包的热潮来看,大佬们的担忧不无道理,人性有着很多的弱点,我们理性的创造了科技,谁又能保证在享受了科技的便利之后不会变的盲目,最终成为科技的俘虏呢?想说的是,网络红包只是一种娱乐方式,别让你的春节成了科技的试验田。

【材料三】:微信红包当然带来了很多好处。好玩有趣,图的就是个热闹。方便使用,不用兑换新钞零钞。今年的红包大战花样更多,现金红包之余还有消费券、兑换券等,支付宝等更多互联网企业进入,也给用户提供了更多选择。比如支付宝钱包近日就宣布,从小年夜到正月初一将向用户发放约6亿元的红包。一大波红包来袭,小伙伴们已开始摩拳擦掌。但是随着红包形式多样,参与商家五花八门,真假难辨的网络红包也有些招人烦。喜闻乐见的红包成为企业营销的工具,肆无忌惮地在朋友圈里刷屏,其“公害程度”俨然与商业广告、各种代购看齐。有的商家还打着发红包的旗号,套取身份证号、银行卡等个人信息。为了领取区区几块钱的“红包”,注册用户、绑定银行卡等各种手续极为繁琐。领红包麻烦不说,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也得打个问号。面对红包满天飞的现状,消费者很可能从“欣喜若狂”转为“无所适从”,无论是平台运营商还是相关政府部门,都不能放过其中可能出现的违规行为,从而使微信红包成为被监管的对象。 【材料四】:这个春节不可避免的要被贴上网络红包的标签,从阿里腾讯豪掷千金的红包大战,到弥漫在社交网络的红包热潮,就连央视春晚也被红包大军抢去了风头。不得不承认,互联网已经渗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行为乃至习俗都会被一两个互联网公司的营销活动所左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亦或是科技的日益发达,年味已经越来越淡,习俗也似乎被遗忘的所剩无几。从2014年的发酵到2015年的全盘炒作,得益于网民的趋利心理,网络红包俨然成了春晚之后的又一新年习俗。微信、QQ、微博和支付宝的用户数几乎覆盖了国内的全部网民,网络红包的热潮从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国民对于互联网的态度。

【材料五】:有网友创作出了一首诙谐的抢红包的诗:锄禾日当午,不如抢钱苦。对着爱疯六,一抢一上午。抢完了上午,还要抢下午。问你抢多少,总共两块五!一查流量费,超过二百五! 评论章:

11.评论:微信红包的普及程度,以及最近的风靡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火。春晚甚至有人将抢红包代替了正常的观看春晚,春晚仅仅成为了抢红包的媒介。以致于远在他乡的游子,也改用发红包的方式给爸妈送去其实并不温暖的祝福;年夜饭桌上,低头抢红包已经蔚然成风,不顾父母的声声叮咛,将科技代替了亲情,传统的年,已经变了味。微信群里,QQ群里,过年求红包成了家常便饭,令许多人左右为难。几元的红包又拿不出手,一横心,过个年,发红包的钱积少成多,数目不少。有人说红包沟通了人们之间的感情,但是将友情建立在其实并不牢固的金钱上,这样的友情,很难长久。的确,发红包一开始确实成为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缓解了许多别的礼品缓解不了的感情危机。时间一长,本来有些功利的事物也不免成了科技,开发商的囚犯。红包的商业化,或者说是红包带来的科技犯罪,是随着红包的成长,渐渐地潜移默化,隐藏在每个人的心中的。综上所述,我对于微信红包的看法是:使人们的距离近了,使亲情淡了,科技占领了节日原有的欢乐,弊大于利。

17微信红包祝福语

微信红包数字含义

话“微信红包”作文

七夕微信红包祝福语

微信红包游戏规则11(全文)

微信结婚红包祝福语(全文)

春节微信红包祝福语[推荐]

某年微信红包工作总结会发言稿

微信拜年红包祝福语推荐(材料)

浅析微时代的后起之秀微信的利与弊

论微信红包的利与弊
《论微信红包的利与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