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蒹葭上课

发布时间:2020-03-03 20:52:1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诗经 蒹葭》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内容,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3.体会诗歌中的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 4.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点拔、引导、品味、赏析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前播放秋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课中以不同的画面和需要低声循环播放) 导语: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诗歌的源头是哪吗?是《诗经》。《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之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身影。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蒹葭》,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板书课题或出示PPT)

二.感知朗读,理解内容

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蒹葭jiān jiā 伊人yīrén 溯洄sù huí 唏xī 湄méi 跻 jī 坻chí 涘sì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4.学生自由朗读全诗,练读,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5.齐读; 6.指名朗读;

三.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1.同桌合作,结合注释弄清诗歌大意,不明白的地方做标记,一会提出共同解决;

1 2.共同释疑

可能的问题①所谓:所说的,所思念的②白露为霜:白露变成霜 3.哪位同学能概括诗歌内容?

一个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理。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4.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为什么? 明确: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

明确:渴慕倾心于伊人,执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四.再读全诗,感受文意。(可以配乐)

第二课时 五.赏析景物,感受意境

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 教师准备:秋季而且是深秋。白露为霜。

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曹丕《燕歌行》中也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2.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

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仿句说,如:秋天是一个萧瑟肃杀的季节。秋天是一个思念的季节。秋天是一个凄凉的季节。

小结:自古以来,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肃杀,最为伤悲。“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伤。

3.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 清晨(拂晓) 白露未唏 白露未已

4.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谈。

教师准备:芦苇——丛生茂密。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 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一汪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5.现在你能否说说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清冷、孤寂、凄美、迷离

6.同学们看大屏幕,选取几种景物,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出来。(配《在水一方》二胡曲屏显词语:蒹葭秋风白露,秋霜秋水晨雾,河畔道路,水中沙洲 。 师生共同感受: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蒹葭,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 参考资料: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

2 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六.把握形象,拓展延伸

1.这时候,主人公出现了,他时而痴痴凝望,时而上下追寻,飘摇的芦苇丛中伊人身影若隐若现。大家结合诗句体会一下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教师准备:

①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俟

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 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 ③“宛”字,好像、仿佛之意

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失望、怅惘、痛苦 ④只剩一人伫立水边时感受怎样?孤独寂寞

小结: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只是暂时的,失望怅惘痛苦却是绵长的,那萧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

这叫什么写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

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小结:任山重重,任水重重,难阻意重重,一片痴心,一份执著,主人公追寻的脚步从未停歇过。也许他会继续“从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许他会愁肠百结,相思无尽头,“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许他终于得见伊人面,抱得美人归,然而无论结果怎样,我们更看重的是主人公追寻的过程以及在那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无悔,那是一种至真至纯至美的人性。

3.让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伊人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此时我们脑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她是怎样的? 教师准备:

①美丽?外在?内在?气质高雅 温婉动人

②“伊人”一定是美丽的,然而诗歌没有直接描写,我们却感觉出来了,这叫什么写法?侧面烘托

诗中是怎样进行侧面烘托的?一是从主人公炽热执著的追求中可以感受到,如此深深吸引主人公的“伊人”一定是内外皆美的;二是秋水白露晓雾朦胧这美丽的景致侧面烘托出来的。

③“伊人”是美丽的,然而这种美又是朦胧的,在主人公的视线中若隐若现,时有时无,似水中月,雾中花,这种美是怎样产生的呢?距离产生美。

小结:诗歌中有很多诗句描写的就是这种距离之美如:朝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还有)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大屏幕配乐显示以下内容)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和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3 你不知道我爱你

④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本诗的理解,也采用泰戈尔诗的形式仿写几句。(配乐屏显): 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 而是—————— ———————— ㈡世界上最美的距离 不是—————— 而是——————— ————————— 教师准备:

(一)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你就站在那里,我却永远追寻不到你。

(二)世界上最美的距离,不是紧紧相依,而是那盈盈一水间的,脉脉不得语。小结:“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伊人”的这个形象深深的根植于中国人的潜意识中,她遥远而又美丽,可望而不可即,构成人们心灵中一个永远怅惘的情结,而距离和朦胧正是她的动人之处。

⑤这是作为爱情诗我们所理解的“伊人”形象,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你能举个例子吗?

爱情、事业、亲情、友情、理想、自由,还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 小结: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追寻者,而伊人就是我们的目标,它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不断前行,上下求索,不论成败与否,只要执著地追求,我们的生命就会因此而诗意精彩。

4.分析“伊人”的多层内涵,掌握诗歌的主题,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因为伊人身份、面目的含蓄朦胧,千百年来读者对“伊人”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对伊人的不同理解也导致了主题的多义性。历来对此诗的解读:

(1)“爱情说”:近代学者余冠英认为“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 翻译家许渊冲就将这首诗译成a love song,伊人是the lover。

(2)“明志说”:“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3)“讽刺说”:汉代《毛诗序》中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意思是说这首诗是讽刺秦襄公的,因为他不遵守周礼,因此将招来亡国之祸。(东汉郑玄《诗笺》:“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所谓“伊人”是“知周礼之贤人,乃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 (4)“求贤说”:清代学者姚际恒认为 “伊人”是春秋时代一位隐居水边的贤人,该诗表达了君主求贤招隐之意。

(5)“人生哲理说”: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

“伊人”是一个具体而缥缈的目标,他(她)或许是诗人思念追寻的爱人,或许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寻觅的贤臣,或者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这种借美人来表现一定主题的写法对后世影响颇深,比如曹植的《洛神赋》、戴望舒的《雨巷》等等。清代叶燮在其《原诗》中指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旨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为至也。”《蒹葭》就达到了这种境界,它的这种主题的多义性恰恰又一次体现了诗歌含蓄朦胧的特点,而这种含蓄朦胧正是全诗着力营造的意境美。 七.布置作业:

4 1.总结文学常识 2.抄写全诗

3.说是本诗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八.板书设计:

感情基调--明确: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

伊人:“爱情说”、“明志说”、“讽刺说”、“求贤说”、“人生哲理说”

第三课时 一.激情朗读,总结提升

1.现在我们对诗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再来朗诵这诗。 A、共同体会

①读前两句时,语速应该较缓慢。

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连续动作焦急、急迫,应该语速较急促。 ③“道阻且长”等相同句式应慢读,以体现险阻重重。 ④“宛在”三句读出怅惘失望之情 B、练读 C、展示 D、齐读

2.下面我们共同来欣赏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这首歌是台湾作家琼瑶根据《蒹葭》改编的,伴随着婉转悠扬的乐曲,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蒹葭》的余音绕梁之美。 二.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1.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

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2.比较阅读《上邪》与《蒹葭》

《上邪》① 汉乐府民歌

上邪!②我欲与君相知,③长命无绝衰。④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⑤

[注释] ①这一首是情诗。指天为誓,表示爱情的坚固和永久。②上:指天。上邪:犹言“天啊”。这句是指天为誓。③相知:相亲。④命:令,使。从“长命”句以下是说不但要“与君相知”,还要使这种相知永远不绝不衰。⑤除非高山变平地、江水流干、冬天出现春雷,夏天下起大雪、天地合并,一切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发生了,我才会和你断绝。

[比较分析] 同:都是情诗,都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坚定执着的追求。

异:《上邪》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感情炽烈而率真。 《蒹葭》写一位男子渴慕伊人,执著追求,却求而不得,感情含蓄缠绵感伤。

结束语:邓丽君婉转悠扬的歌声已成绝响,从《诗经》到《在水一方》,芦花在中国文化中成了爱情的象征,这些如珠如玉的诗句,一经唱响,便荡气回肠,绵绵不绝。吟诵这些简朴而优美的诗句,那原始的不经污染的,不受约束的生命与情感永远让人回味无穷,

5 让我们把《诗经》这颗璀璨的明珠装在心里,让这古老经歌谣传唱不息。 三.试背《蒹葭》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整理课后问题 五.板书设计:

《蒹葭》

蒹葭 白露 伊人 道阻

苍苍 霜 在水一方 长 水中央 萋萋 晞 在水之湄 跻 水中坻 采采

六.教学后记:

已 在水之涘 右 水中沚 6

蒹葭

蒹葭

蒹葭

蒹葭

蒹葭

蒹葭

蒹葭

蒹葭

《蒹葭》教案

《蒹葭》教案

蒹葭上课
《蒹葭上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蒹葭解读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