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发布时间:2020-03-02 10:19:4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近代史部分第一单元 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 两次鸦片战争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

1.背景:(1)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获得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直接原因——禁烟运动。

(3)导火线(借口):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对林则徐的评价:①林则徐是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林则徐是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过程:(1)时间:1840.6——1842.8 (2)路线:广东珠江口——天津白河口——南京 战死虎门的民族英雄是关天培。

3.结果:中国战败,于1842年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中国战败原因:①根本原因:清政府代表的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国家难以战胜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②清政府腐败落后,如政治腐败;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军事指挥失当。

4.1842年《南京条约》内容及危害:(《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①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 ②赔款2100万银元——增加了人民负担。

③开放五口通商: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有利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④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附件: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永久居住、“领事裁判权”(破坏了我国司法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

5.影响:(1)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两大矛盾。(3)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双重任务。(4)历史地位: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6.启示:落后就要挨打。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背景:(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大市场;清政府腐朽没落,不思进取。(2)直接原因:借口“修约”遭拒。

3.过程:(1856——1860)广州——天津——广州——北京。

4.结果:中国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5.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

6.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罪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三、沙俄趁火打劫

1.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侵占中国东北与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沙俄也是近代侵吞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是中俄《瑷珲条约》。 2.说明:清政府腐败无能

四、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战场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1862年,李秀成率领太平军击毙华尔。

失败: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第2课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一.边疆危机

1.背景:19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争夺殖民地的狂潮。

2.表现:1)东南:美日对台湾的侵略2)西北:俄英入侵新疆3)西南:英对西藏的侵略 3.左宗棠收复新疆

(1)背景:西北出现边境危机,阿古柏入侵新疆,自立伪政权;沙俄侵占伊犁。 (2)过程: ①进军新疆,消灭阿古柏政权,收复除伊犁外的其他领土;②经过谈判,中俄签订《伊犁条约》,收回伊犁;

(3)评价左宗棠:

①左宗棠反对俄国的侵略,收复新疆,对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重要意义,左宗棠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②在洋务运动时期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③也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之一。新疆有一种柳树被称为“左公柳”,就是赞扬左宗棠收复新疆的。

曾纪泽:1880年清政府派曾纪泽和沙俄谈判。在以武力为后盾的情况下,1881年中俄两国签约《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在西北又攫取了7万多平方千米的土地。 二.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后,国力逐渐强盛.制定了大陆政策,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2)中国:边疆地区新危机,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3)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

2.过程:(1)1894.7—— 1894.9平壤战役 黄海海战(致远舰邓世昌殉国)“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光绪帝赐给邓世昌的挽联,其中“公”就是指邓世昌。 (2)1894.10——1895.4 辽东战役 威海卫战役

3.结果:中国战败,宣布洋务运动破产,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4.1895年《马关条约》 (1)内容:

①割地: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破坏了中国领土的完整和主权);

②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③通商: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使帝国主义深入到中国内地);

④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影响最大,列强经济扩张由商品倾销进入资本输出的新阶段,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最能反映列强侵略要求的条款。) (2)影响: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②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殖民掠夺进一步升级,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资本输出为主); ③甲午战战败,民族危机加深;④中华民族的民族觉醒开始。 5.三国干涉还辽

(1)过程:《马关条约》将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侵犯了俄德法三国的利益,三国干涉,逼日本归还辽东半岛,清政府花费白银3000万两作为“赎辽费” (2)说明:帝国主义列强在侵华过程中既合作也争夺

第3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瓜分狂潮

1.背景:甲午战争之后,列强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2.开始的标志: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3.表现:(1)政治上: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2)经济上(资本输出):政治贷款,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增设银行。

列强瓜分中国的主要形式的三种方式?①资本输出②强占“租借地”③划分势力范围 长江流域主要是英国的势力范围 4.香港沧桑百年: (1)1842年《南京条约》,割香港岛;(2)1860年《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

(3)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新界等,租期为99年;(4)1997年7月1日回归。 二.八国联军侵华

1.背景:义和团运动兴起,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民族矛盾激化②直接原因:洋教势力猖獗。 (2)口号:“扶清灭洋”。(3)成员:失业民众与下层百姓。

(4)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但还要看到义和团运动落后的一面,以落后的组织形式、武器装备、斗争方式反抗,难以战胜列强侵略.盲目的排外,仇视一切洋务) (5)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6)启示:旧式的农民革命不能救中国 2.过程:1900.6——1901天津——北京

3.结果:中国战败,1901年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 4.1901年《辛丑条约》

(1)内容:①经济: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②政治: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③军事: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2)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①巨额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

②清朝官兵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沦为了“洋人的朝廷”。

③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便于外国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④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 第5课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一、洋务运动

1.背景:洋务运动是在太平天国运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刺激下产生的。

2.洋务派:(1)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2)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3)代表人物:①中央:恭亲王奕䜣 ②地方:曾国藩 左宗棠 李鸿章 张之洞 3.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4.口号:“自强”、“求富”

5.主要内容:(1)军事工业:三局一所(19世纪60—70年代:“自强”)

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最早兵工厂 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最大军工企业 (2)民用工业:三局一厂(19世纪70年代—90年代:“求富”)

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最早民用企业;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

(3)外交:总理衙门(中枢机构) (4)海军: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5)教育:派遣留学生、兴办新式学堂(1862年创办京师同文馆) 6.结果:失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原因:洋务派企图不改变封建政体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7.性质:封建地主阶级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

8.作用:积极:①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②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③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兴办了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④洋务运动启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消极:洋务运动为维护清朝专制统治,不愿意改革封建政体,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成效不大,最终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二、戊戌变法

1.背景:甲午战败,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维新派:①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②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机。 3.过程:(1)救亡图存——康梁发起

(2)1895年,公车上书——拉开序幕(公车上书的内容——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3)宣传变法——扩大影响(创办报刊、组织学会) (4)1898年6月,光绪颁诏——明定国是,宣布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这是百日维新的开始),实行戊戌变法。从6月11日到9月21日,前后仅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

(京师大学堂是现在北京大学的前身。1898年戊戌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诏书,设立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百日维新留下的惟一成果。它的开办,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4.结果:戊戌政变——新政失败(光绪软禁瀛台,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血染菜市口,新政措施除京师大学堂以外全部取消。)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1)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2)守旧势力强大(3)康有为等缺乏行政经验,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4)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5.影响:(1)爱国救亡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2)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3)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6.启示:资产阶级和平改良道路在旧中国行不通。

第6课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革命活动: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1895年发动广州起义

(3)1905年孙中山联合其他革命团体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①机关刊物:《民报》;

②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③性质:同盟会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阐发“三民主义”: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即“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对三民主义评价:是当时最完整、最进步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5)1912年在南京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二、辛亥革命

1、武昌首义:(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经过:在同盟会的推动下,武昌城内新军中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新军各营闻风响应,第二天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接着,汉阳、汉口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史称辛亥革命。起义的主要力量是倾向革命的新军。

(3)结果: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宣布脱离清政府,清朝统治迅速崩溃。

2、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从这天起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要懂得民国纪年――公元纪年换算,即X-1912+1) 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民国一年)

公元2014年→→民国103年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订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

1912年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

(2)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不等于推翻中国的封建统治与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3)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但是,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失败原因:①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②没有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③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4、启示: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

第7课 新文化运动

一、背景: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和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公然称帝

二、兴起的标志:《新青年》的创办

三、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1、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发表《文学革命论》

2、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3、鲁迅:《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4、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赞扬十月革命。《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近代中国最早较为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论著。

四、主要阵地:《新青年》 活动中心:北京大学

五、内容:

1、前期:(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4)提倡新道德,反对新道德。

2、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六、作用:

1、积极:

(1)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性质);

(2)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3)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4)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5)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6)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2、消极: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后来。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 第8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时间:1919年5月4日 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

3.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最能反映五四运动的性质,贼指的是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4、经过:

(1)前期:1919年5月4日---6月3日 中心:北京 主力:青年学生 斗争方式:罢课 结果:被镇压,北洋军阀政府却出动军警逮捕了许多学生 (2)后期:1919年6月3日以后 中心:上海 主力:工人阶级 斗争方式:罢课、罢工、罢市(三罢斗争)

5、结果:初步胜利。①迫使北洋军阀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②撤销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的职务。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6、历史意义:

①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性质)。 ②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③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起了主力军的作用)。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④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对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推动作用。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指导思想是 三民主义 ,前途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的前途是实现共产主义。 思考:五四精神有哪些?

忧国忧民、敢于斗争、不屈不饶、爱国主义精神、进步、民主、科学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历史条件:

(1)思想基础:五四运动时,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 (2)组织基础: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3)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陈独秀在上海,李大钊在北京。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2、中共一大

(1)概况: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参加大会的有毛泽东、董必武等13名代表。 (2)内容:

①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 ②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③大会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④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内容了解) (3)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中共二大

(1)时间:1922年 地点:上海

(2)内容:①最高纲领(最终目标)——建立共产主义

②最低纲领(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其中的“现阶段”指的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打倒军阀,摆脱帝国主义压迫,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意义: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总结:一大建党,二大定纲

4、中共成立意义

(1)中共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2)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第9课 国民革命运动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一、国民革命运动

1、第一次国共合作 (1)背景:

1)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①国民党——多次革命均以失败告终,因而寻求新的支持力量。

②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但也遭受巨大挫折,如“二七惨案”。共产党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

2)国共合作的可能性(政治基础):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与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

2、经过:

(1)中共三大:

①时间: 1923年 ②地点 :广州

③内容:1)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3)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独立性 (2)国民党一大 ①时间:1924年 ②地点: 广州 ③内容:

1)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2)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3)同意共产党员和共产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④意义: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进入了国民革命运动时期(1924年—1927年,也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大革命时期)

3、国共合作的成果 (1)黄埔军校建立

①时间:1924年, 地点:广州黄埔, 创建人:孙中山 ,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②意义 :为国民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骨干 (2)北伐战争

①目的: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把国民革命运动推向全国 ②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③开始时间:1926年7月 ④经过:兵分三路(主战场:两湖战场)

⑤成果: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沉重的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在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屡破强敌,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国共合作的破裂

标志: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四一二政变”(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 上海, 并于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南京国民政府)

(2)“七一五政变”(1927年7月15日 汪精卫 武汉“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 ) 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2、宁汉合流

南京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标志着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建立。 (日本人制造皇姑屯事变,炸死张作霖。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第10课 红色政权的创建与红军长征

一、南昌起义

1、概况:1927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举行起义。

2、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8月1日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二、井冈山会师

1、八七会议

(1)时间:1927.8.7 (2)地点:汉口

(3)内容: ①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②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2、秋收起义

(1)时间:19

27、9 (2)领导人:毛泽东

(3)结果:攻打长沙失败,毛率军到达井冈山,开辟了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

3、井冈山会师: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起义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队伍胜利会师。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全军约1万余人。它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1930年,红军以红四军为主在赣南、闽西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这是这一时期最大的一块根据地。

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1、时间 : 1931年

2、地点:江西瑞金

3、评价 :中国第一个红色中央政权

四、红军长征

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过程:江西瑞金出发(19

34、10),开始长征→冲破四道封锁线→放弃湘西,改道贵州→攻克遵义,召开会议(19

35、1)→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过草地→到陕北与刘志丹等会师(19

35、10)→甘肃会宁三大主力(红

一、

二、四方面军)会师(1936.10)长征胜利结束

(注意:①红军四渡赤水是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②长征红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是在渡过金

沙江之后。) 遵义会议

(1)时间:1935年1月 (2)地点:遵义

(3)内容:①解决了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4)意义:①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结果:长征胜利结束

4、意义:

(1)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3)促使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

5、思考:你认为红军长征体现了什么精神?

(1)坚定信念、忠于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2)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3)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4)勇往直前、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历史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总结

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最全面、最完整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川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文字)

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