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小石潭记》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10:06:1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小石潭记》教案

吴江市七都中学孙丽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是一篇优美的山水游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在他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情。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被贬居生活的孤寂和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我认为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①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实词的用法和意义;

②了解作家作品的常识,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及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和能力,疏通文意;③学习本文对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的描摹的能力;

④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及背诵全文。

2、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①理解作者在寂寞处境中忧伤凄楚的情感;

②体会作者笔下的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审美情趣。

三、重点及难点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这也是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特别要注意的地方,所以这应是学习的重点。其次,疏通文意是重点之二。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作者这种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是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学习了很多篇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识积累和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对文言文的分析理解也有一定的能力。只是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有待提高,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兴趣。

五、教法设想

新课标要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和探究中学习,从而达到提高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六、学法指导

①教学千法,朗读为本。特别是文言文,“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多读是关键;②质疑法和讨论:有疑才会去探索,讨论能明辨是非;

③点拨法:难点的突破要靠教师巧妙的引领和点拨;

④卡片制作:知识复习巩固。

七、课时安排:3课时

八、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华大地,山川秀美。“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多少文人墨客,倾心讴歌。唐代诗人王勃即兴写就《滕王阁序》,使南昌滕王阁顿生光辉;宋代文豪欧阳修的一篇《醉翁亭记》,让滁州醉翁亭名扬天下;范仲淹的应邀之作《岳阳楼记》借景抒情,让人心旷神怡。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贬居永州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便是其中的珍品。让我们跨越时空,与柳宗元一起游览“小石潭”,去领略永州优美的风景吧!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学生参考注释及已收集的资料,了解作者作品以及背景资料,并在小组交流。交流之后,课件呈现有关资料。

(设计意图:培养形式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通过对作家的生平介绍,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对难点的突破起到关键的作用。)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用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要求学生听范读,扫清文字障碍,把握朗读停顿。)

2、学生自读课文(读熟,读流利。)

3、抽读、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吐字清楚、声音洪亮;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朗读为先,诵读是基本方法和基本任务。教会学生读文言文的方法。)

(四)、自主探究,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参考资料和课后注释,疏通文意。圈点勾画疑难句子,小组讨论,如还不能解决的难句,全班讨论,老师再作点拨,同时老师强调重点词句的理解及翻译。(设计意图:教会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五)、课堂检测 (课件出示练习题)

1、给下面的斜体字注音

①隔篁竹()②清洌() ③为坻、为屿、为嵁 ()()

④青树翠蔓 ()⑤参差披拂()()⑥佁然不动()

⑦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⑧悄怆幽邃()()()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心乐之 ()④以其境过清() ..

3、一词多义

“以”、“可”、“乐”、“之”、“为”等

4、翻译句子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其岸势犬牙参互,不可知其源。

④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⑤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自学情况,调整掌控教学效果。教师插漏补缺、强调重点。)

(六)、与作者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投影问题,引导思考)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②小石潭有哪些景物?它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

(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并板书明确。重点品读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去探究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清幽。)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教师先作示范,学生仿写。)

①选一处文中自己最喜欢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可以发挥想像,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游览的兴趣。

②请3——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

(七)、品味文章,与作者对话

精读感悟,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景,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小石潭称赞不已。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面对如此美景,作者却是如此忧伤,文中哪句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呢?你能不能结合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伤从何而来呢?

(设计意图:按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而且“对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中,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理解文中包含的情感,即体会作者寓情于景的写法。)

(八)、师生总结

1、学了这一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九)、布置作业

1、根据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2、翻译全文;

3、收集已学过的写景的古代诗文,并欣赏;

4、做知识卡片;

5、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一个片段。

十、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够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趣。于是我决定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在教学中,我以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上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 另外我觉得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才能在学习《小石潭记》这样富有情韵,语言优美的作品时 ,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想像,才会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本真性灵。才会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活泼的绿色,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甚至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十一、板书设计:

发现小潭闻声取道见形——移步换景

潭水:清澈透明——侧面描写

潭中景物小石潭记游鱼:怡然自乐——动静结合 溪流:曲折蜿蜒小潭源流形象比喻岸势:犬牙差互

潭上气氛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借景抒情

(在苏州市教育学会优秀教案评选中被评为二等奖)

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教案小石潭记 教案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