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思想

发布时间:2020-03-03 20:23:1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

经法10121140 郑海艳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在书院讲学时,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知行关系在哲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直都备受争议,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知行合一思想的背景

王阳明所处的明朝中叶,社会处于动荡之中,王室、贵族和宦官利用政治权力大规模地侵占土地,大地主进行大范围的兼并土地,据《明史》记载:“郡多士大夫,士大夫又多田产,民有产者无几耳。”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农民的地租、赋税也日益加重。也就标志着社会矛盾的激化凸现。进而伴随着农民、矿工的接连起义明朝中叶的社会危机不仅来自外部起义军的冲击,而且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倾轧同样威胁其政权稳固。据史料记载,地方藩王相继叛乱,如燕王朱棣、汉王朱高煦、宁王朱宸濠以各种理由先后向中央权发难,这些彼此倾轧的统治阶层,大多数是程朱理学的信徒或者受程朱理学的教育。可见,满口仁义礼的臣子,也做了不仁不义的叛逆之事,冲破了程朱理学的天理约束和禁锢。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

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二·知行合一思想的涵义

1·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阳明认为,知并不是“可以说”是行,行也不是“可以说”是知,知与行就其本来真正的意义就是互相包含的。无论就范畴还是范畴指称的对象说,知中就有行的因素,行中也有知的因素。所以知行是合一的,这两个范畴的规定是互相包含的。但是,阳明的知行“合一”是否可以被理解为“同一”呢?至少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个命题来说,知与行不能是完全同一的。如果知行范畴是完全同一的,意味着其中任何一个可以是不必要的,也就无所谓知是行之“ 始”,或行是知之“ 成”,“ 始”和“ 成”正是表示这两个范畴和它们所对应的对象并不是完全同一的。“ 知”、“ 行”始终结合在一起,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包含。行是以知为开始的,知在行中完成的,这一过程,始伴随到终整个过程。知行永不脱离,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立言宗旨,知行一体,知而必行。

知行本体,即是良知本体,也即是心体。知行本体的自性,原本是合一的,它之所以不合一,是因为被私欲私意隔断,所以必须有“致”的工夫以复其合一之体。有些人虽知父母当孝而却不能孝。他之所以知归知,行归行,并不是知行真的为二而不合一,而是由于这个人的

知行之体(本心)被私意隔断了。有私意阻隔,他那孝亲的良知便不能“致”(不能扩充出来),不能致便是不能行。既不能行孝,便不算真知孝。反之,如果没有私意隔断,则他那孝亲的良知自自然然能“致”于父母身上而表现为孝行。如此,便是“知行合一”,便是复得那知行本体了。

2·要做到知行一贯

知和行是同时并起的,是“即知即行”、“知行一贯”的。识得此意,自能随时随事“去人欲,存天理”。意念一有萌发,便立即彻根彻底将它克倒,不使任何不善之念潜伏在心,这就是阳明倡说“知行合一”之教的宗旨所在。

知行一贯的关键,只在“良知”是否能“致”。良知天理能够致于事事物物(即,能够贯注扩充到一切大小行事之中),则知行自然一贯而合一。反之,如果良知天理不能致于事事物物,不能通贯到生活行为,便表示良知天理被私意私欲隔断了。如此,知与行便贯通不起来,当然知行不合一。也以此故,阳明确立“致良知”为口诀(讲学宗旨)以后,便不再提“知行合一”。因为良知是知,致良知便是行。在“致良知”这一口诀之中,知与行都含在其中,这时候,“知行合一”已属当然之事,所以无庸赘言了

三·知行合一思想的现实意义

借鉴“知行合一”思想,有利于改善政治生态,提升国家政治民主。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恢复社会道德秩序我们当前缺少的不是个性解放,而是个性太过了,犹如脱了缰的野马,私欲极度膨胀。那么,

我们要扭转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局面,必须回归到崇尚道德、良知至上的轨道上来。道德至上是孔孟圣学的终极目标,只有人们有了“良知”,亦便是有了“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进而心无杂念,廓然大公,人人成了“圣人”,社会也隨之变得和谐了。这就是儒家所追求的大同小康理想世界。

最后,借鉴“知行合一”思想,有利于促进学术独立,改变教育方式,展现思想竞放。我们当前容易出现盲目崇拜,如追星族,不管是非善恶,便盲目效仿。还有一种盲目崇拜权势,甚至畏惧政治权势,而王阳明正是在政治迫害下,历经九死一生,不惧权势,终生践行“知行合一”思想,不迷信任何学术,只有亲身践行进行验证,连孔子、朱子这样的圣人或官方哲学概莫例外,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现在的所谓的“学者”也唯利是图,弄虚作假。长此以往,国家的希望何在?学术的独立性体现于:一是不迷信任何学术权威,须亲历实践方可验之;二是不畏惧和依附任何政治权势,这样才能保证学术的独立性。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还蕴含着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教育理念。不同的年龄段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方式施教。他反对死记硬背,注重道德品行教育,我们当前恰恰注重知识,忽视品行教育。所以,我们要研究并运用知行合一思想,关注品性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真正应用于教育实际当中。

王阳明和他的“知行合一”思想

浅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

知行合一王阳明 读后感

王阳明和“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 王阳明》读后感

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读后感

读《知行合一王阳明》有感

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体会

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思想
《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思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