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论《红高粱》与《泰坦尼克号》的色彩运用

发布时间:2020-03-03 12:36:2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论《红高粱》和《泰坦尼克号》的色彩运用 摘要

《红高粱》与《泰坦尼克号》作为中西方电影史上非常成功的电影,一直受到学术界的较大关注。本文从色彩运用的角度来解读这两部电影,通过对这两部影片的色彩运用特点来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由此而提出对电影中的文化内涵的价值观的理解。

关键词: 《红高粱》,《泰坦尼克号》,色彩,中西方文化,价值观 目录

前言„„„„„„„„„„„„„„„„„„„„„„„„„„„„„„„„„„1 一

《红高梁》与《泰坦尼克号》在文化上的差异„„„„„„„„„„„„„„2

(一) 从色彩运用看主题意蕴„„„„„„„„„„„„„„„„„„„„„„2

(二) 从色彩运用看文化心理的差异„„„„„„„„„„„„„„„„„„„6 1 不同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对张艺谋和卡梅隆的影响„„„„„„„„„„„6 2 导演个人经历对色彩选择的影响„„„„„„„„„„„„„„„„„„10

(三) 色彩运用与人物形象的塑造„„„„„„„„„„„„„„„„„„„11 二 《红高粱》与《泰坦尼克号》对中西方电影文化的影响„„„„„„„„„„15 结语„„„„„„„„„„„„„„„„„„„„„„„„„„„„„„„„„17 注释„„„„„„„„„„„„„„„„„„„„„„„„„„„„„„„„„17 参考文献„„„„„„„„„„„„„„„„„„„„„„„„„„„„„„„18 致谢„„„„„„„„„„„„„„„„„„„„„„„„„„„„„„„„„19 前言

作为两部都在中西方电影史上都非常成功的影片,《红高粱》与《泰坦尼克号》的艺术成就是显而易见的。《红高粱》是一部代表新时期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的影片,它打破了80年代之前中国大陆电影在世界格局中默无闻的处境。在影片中张艺谋创造性的以“红”为主的多重色彩,大胆的表现情和理,爱和欲的强烈抗争。展示了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民族魂,表现一种具有原始张力的民族文化。《红高粱》成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起点,在中国新时期电影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泰坦尼克号》无疑是一部具有史诗品格和“创世纪”特征的电影。如果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授予它的十一项金像奖显示了影片在艺术上的成就,那么十多亿美元的骄人票房收入则表明影片在商业上创造的奇迹,电影工业神话在世纪末钟声即将敲响之际有一次被改写,好莱坞在世界影坛的霸主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无论对它灾难性海殇浓烈悲剧氛围的再现,亦或是对富有传奇色彩的浪漫爱情宣言的表现,《泰坦尼克号》都不失为二十世纪电影艺术的“终结者”——为本世纪电影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本文试从两部影片色彩运用来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色彩是电影造型艺术的元素之一。“造型艺术就是用点、线、光等物质材料,通过构图透视,布光,调影等艺术手段,在特定空间内塑造直观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审美感受,色彩是造型艺术中最重要的造型元素之一。电影艺术虽不是造型艺术,但其构图,运动,色彩,影调等也参与到影片视像的造型之中,执行基本的造型功能。而色彩还能成为影片规定情景中的角色,执行像人物一样重要的角色功能”。[1]正是由于如此,当电影中的色彩基调和色彩构成在具体的造型过程中与艺术家的人生感知和审美价值观融合在一体时“它既是视觉

[2]造型,又是情绪氛围,既是色调,又是情调”,其重要价值在于“创造出具有鲜明视觉感的色彩特征”[3]这种特征“往往蕴涵着意味,成为抒情表意的视觉符号” 。[4]。因此,让我们看看这两部电影的基调。

《红高粱》影片的基调是红色的。张艺谋在《红高粱》,色彩的运用大多以红色的大色块,单色调的形式出现的。是对人生命冲击里的一次有力张扬,贯穿影片的始终是红色。红色的轿子中红色盖头,绣花的红色小鞋,“野合”时迎风舞动的红色高粱,神秘的红色十八里坡和以神奇方式酿造的“十八里红”以及结尾处“娘、娘、上西南,高高的大路,足足的盘缠„„”“我”父亲高亢童稚的声音回荡不绝,碰得高粱棵子索索打抖。在剪破的月影下,“我”爷爷牵着他的手在高粱地里行走,三百多个乡亲叠股枕臂,沉尸狼藉,鲜血灌溉了一大片高粱,把高粱下的黑土浸泡成稀泥。人月深处,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血海。奶奶安详地倒在血泊中,高粱齐声哀鸣,慷慨,悲凉。太阳出来了,被暗红色的血抹成深红色的太阳燃烧得正旺,世界都是红色的„„影片有一种禁不住的红色血液不断喷涌的声浪冲动感,红色因而成为余占螯和九儿们追逐人的原始冲动的视觉化表现。有人说《红高粱》中的红色是那个惨烈年代的人们追求的见证人,是战争与灾难中憧憬生命活力的见证人,也是人的生命历程中一切生离死别,悲欢离合的见证人。

《泰坦尼克号》的基调是蓝色的。在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中,导演卡梅隆对色彩的运用进行了精心设置,影片的前小半部分主要是暖色调。特别是在影片的后大半部分突出了蓝色在影片中的运用。蓝色的大海,蓝色的“海洋之心”,犹如蓝色清风般的悠扬的苏格兰风笛。如蓝色天空半空明,唯美的女声清唱。蓝色般的爱情既浪漫又忧伤。在大船倾倒在蓝色的冰海里,扑面而来的海水注满船舱时,观众会深刻体会到人在无情的大自然中的渺小和挣扎时的无奈,以及当海难来临时对人性中的勇敢与懦弱,高尚与卑劣,爱心与冷酷,坦荡与阴险,风险与自私等以及人类的自我膨胀,自负所带来的灾难而带来的深深的反思,就如同冰海里深蓝的海水般深刻。当精疲力竭的露丝爬在一块木板上看着营救的小船离去时,以及杰克在深蓝色的海水的拥抱下安详的沉入海底时

1 导演从露丝的视点,用主观镜头在画面上展示出一望无际的蓝色海洋。

不同的基调的形成,将创作者的主观情感和画面内容的潜在张力融会在一起,孕育着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表现出深厚的美学意义。

当然,色彩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发展总是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这种历史文化对不同民族形成环境空间的色彩审美观,色彩审美情趣又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色彩的象征意义是非常丰富的,因为他们的象征意义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往往有不同的特点,有些特点甚至构成人们对经过引申,转义以后色彩的崇尚和禁忌。从色彩与文化来看,不难看出,在人类以视觉感受认识世界的感觉经验积累过程中,色彩始终伴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并与人类形影不离。它一方面通过人们长期形成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和自身素养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对色彩的选择也从侧面反映出人们的民族习惯和文化修养。

一 《红高梁》与《泰坦尼克号》在文化上的差异

(一) 从色彩运用看主题意蕴 《红高粱》和《泰坦尼克号》都是两部非常具有中西方文化特色的影片。若一部影视所表现的主题是民族的,那么民族符号必然成为起内容和形式的组成部分,这是艺术反映生活的必然。主题对艺术的结构组织和表现元素有决定权。这些元素有很多包括色彩,音乐,服装等等。“不管一件艺术品是再现还是抽象,只有他传达的内容才能最终决定究竟应该选什么样的式样去进行组织和构造。”[5]这里,“内容”就是主体内涵,而式样就是色彩等形式。每件影视作品都会按照主题立意选择起表达形式,这是自然而然的。

《红高粱》是一部红色的电影,他的内涵张艺谋是用红色来表现的。红色在中国文化里有激扬热烈之意。《红高粱》是一个爱情题材的电影,在《红高粱》的叙事结构里,张艺谋将所有的矛盾冲突铺排在单线索里,情节以我奶奶为中心,展开人们无奈失败的人生。在此片中,张艺谋大胆运用戏剧性元素(如,红红的高粱,强烈的民族符号,大色块的运用等),讲究矛盾的冲突的起因,发展,激化,高潮,结尾这样的程式。这种结构是封闭式的结构,构成完整而戏剧化的“假定性情景”——在某一独特的环境中占有者和被占有者的矛盾冲突关系始终集中发展而没有在共时的层次上延展,这种单线条的情节展开构成叙事的主体内容,呈现出封闭的因果关系。在电影《红高粱》中的主要场景有二:一是高粱地,一是十八里坡的酒坊。电影所有的叙事情节都在这里发生,在叙事情节里它通过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欲望要求与固定不变的传统,道德,秩序等观念罗网的矛盾冲突来表达电影主题。我爷爷和我奶奶爱情故事是轰轰烈烈的,他们的爱是正当情感的追求,是对当时腐朽的婚姻制度和封建伦理的一种抗争,是人的自然本性富有感性的裸露。但这只是一方面。主题更深的思想意蕴在于一种生命意识的张扬,这种生命意识在我们中国的艺术发展长河中有着十分重大的美学价值。因为我国的传统历来注重理性,理性主义,

[6]对人的情感提倡保存天理,灭人欲望,发于情,止于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红高粱》的出现则是对这一切的叛逆,它淋漓直观的表现了人的感性冲动,真实的展示了人民内在心理变化及奥秘,注重生命自然的真实反映和生理本能的客观表现,丰富了人物性格的情感性,在中国银幕上树立了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我爷爷奶奶身上显示的恰是我们民族久被压抑的勃勃生机,宁折不曲的的独立人格和不拘礼法的自由精神,以及我们民族忧国忧民,嫉恶如仇又豪放不榘的原汁原味的英雄品格,这无疑给我们这个在强权下萎靡麻木的民族注入了原始的血性,成为新时期第一声真正的“人”的粗犷的呐喊,自由人生的宣言。

《泰坦尼克号》是一部蓝色的电影,导演是通过对蓝色的运用去表达的。影片的主题通过两层的叙事结构来得以展现。在电影的表层叙事形态表现为以老年露丝这一叙述者的追忆形成的一段段形象生动的追溯性段落。影片中她与杰克的相逢,相知,相恋直至生离死别都是通过老年露丝的作为插入叙事呈献的。这中插话结构的设计使影片的叙事出现了断裂,改变了影片“现在时”的叙事语调,拓展了影片的叙事时空。单纯的看,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并无什么出新之处,只不过是“英雄救美”的一贯好莱坞爱情电影模式,与我国传统戏曲中的“才子配佳人”这也并无实质性区别,但《泰坦尼克号》将这司空见惯,相当俗套的爱情故事放到了一场巨大的灾难中,将海难与爱情有机的结合,在生死之间,爱情便爆发出耀眼夺目的光彩,一个俗气的爱情故事得以升华,成了动人的爱情绝唱与不朽传奇。在其深层的叙事结构上,其表现为叙事话语的回归和复调整合。电影在大量的吸收了传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叙事技能,表现相互了对传统叙事规范和叙事追求的认同,和一定程度的回归。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世界普遍开始了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深刻反思和重新评价,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由中心退居边缘,相反,传统的伦理观,价值观,对高尚道德和人格的崇尚,对人类生活终极关怀深入人心,重新成为主流话语。而影片运用了复调整合的手法来表现了影片对于在灾难下人性人情的深层挖掘这一主题。《泰坦尼克号》在表现灾难对生命的巨大冲击中,将人的灵魂引向高尚,并使之远离了丑恶。影片以大量的时空张扬了人性中闪光的,珍贵的,朴素的,伟大的一面,着力呼唤美好人性的回归。影片在对人性,人生,爱情。对人类的生存,命运的观照上也有复调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尚的职业道德。海难后,船只史密斯,设计师安德鲁及工作人员没有仓皇逃生,而是尽职维持秩序。船上的乐师们恪尽职守一直演奏到沉船时刻。第二,伟大的爱。恋人的生死恋情。丈夫妻子,孩子的生离死别,相拥而卧,安然死去。第三,美好的社会公德。让妇女儿童先上救生艇。与此同时,是影片对丑恶人性的 揭露与鞭挞,通过典型人物与典型细节使这种揭露非常有力,深刻。如,卡尔,努达。正像北岛的诗:“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7]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泰坦尼克号》这个悲剧是古典的,浪漫的,又是现代的,它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全片以海难与爱情为依托,对人性,阶级性,象征性,生命的哲学底蕴进行了很有分量的深层次的挖掘,使其在思想底蕴上具有了不同凡响的穿透力。

2 提到这两部影片就不得不提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是红高粱,一是大海。《红高粱》中人与红高粱的关系是相息相存,互相依赖的关系。我奶奶在高粱地里重新获得生命最终又安息于高粱地。我奶奶他们的生存也要依赖于用红高粱来酿酒的酒坊,罗汉大叔和乡亲们生长于这片土地,最终又用鲜血染红这片高粱地。而在《泰坦尼克号》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人类自信的建造这艘轮船,这是资本主义工业技术征服自然的一次有力展示,杰克在曾在巨轮甲板前端高呼:“我是世界之王”但是这种豪情被冰山撞得粉碎。正如卡梅隆本人所说傲慢、自负和贪婪将人类征服自然的雄心碾得粉碎。

《红高粱》中的人能和自然和谐的相处这与中国人的自然观是息息相关的。中国文化很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8]统一。《庄子.齐物论》说过:“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体现了世间万物有机联系的一种观念。中国文化主要是从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自然产物,人是自然界一部分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为人与自然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即“天人合一”中国文化中包含不少对自然的客观认识,但主要方面不是提倡认识自然

[9]的本质和客观规律而是体验人与自然的万物的息息相通,和谐交融。如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10]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11]当然,在不同的思想家和哲学流派中,对天人关系的理解和追求也不甚相同,如墨家突出人道原则,道家则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自然(天)之上,主张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作为共同构建了天人合一思想的主导倾向是清楚的,儒道两家的终极观点是一致的,即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因此从“天人合一”思维模式中发展出的中国式的“自然意识”。这里的自然是自然界的自然,更是因其自然,顺乎自然的思维习惯,同时也是富于诗意的人生态度。正如宗白华先生所

[12]说的的那样:“中国人抚爱万物,与物同其节奏”。“深广无穷的宇宙来亲近我,扶持我,无庸我去争取那无

[13]穷的空间,像浮士德那样野心勃勃,彷徨不安。”

《泰坦尼克号》中的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与西方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西方文化则强调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一求得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黑格尔对此曾做过精辟的分析:“希腊贫瘠而多山,海湾式地形,形成古希腊人对自然的恐怖意识。而中国文明发祥跟江湖河流相关,靠土地维持生存,发展生命,

[14]土地靠河流灌溉,面朝黄土背朝天,在自己的一方土地上经营一生。”西方文化也认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看到人与自然的同一性,但西方文化认为自人类出现以后,就与自然分为两极,因此主要从人与自然对立的立场来关照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看成是主体,把自然世界看成是客体,提倡认识自然界的本来面貌,客观本质与发展规律,并改造征服自然,从而发展出科学理性精神。所以古希腊时期就产生了伟大数学家,毕达歌拉斯,欧几里得,著名数理与建筑学家阿基米德等,即使是中间与神学统治下的欧洲中世纪黑暗时代,也遏制不住伽利略,布鲁诺等科学家对自然的探索。文艺复兴以后,欧洲在科学研究方面,利用古代自然科学的材料和科技成果,使自然科学脱离宗教神学,迅速发展,新大陆的开发,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使人们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星期和成就越来越大。西方人的冒险精神和征服自然的欲望非常强烈,这在 文学作品中也有典型反映,从古希腊荷马的《奥得赛》到现代的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正是由于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自然观最终决定了人与自然相处的不同的模式。

从上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红高粱》和《泰坦尼克号》所蕴涵的主题意蕴是完全不同的,之所以有这样不同的解读,不仅与中西方文化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有关,还与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有关,正是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所以导致了导演色彩选择的不同和不同的主题。

(二) 从色彩运用看文化心理的差异

色彩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因为它总是和文化,习俗有着一定的联系,不仅能体现自然物的客观属性,还能唤起情绪,表达情感,传达意义,渲染气氛。“颜色提供些什么?只有当人们不再满足于颜色帮助我们识别物体,不再认为颜色是为了通过刺激作用和协调作用增加我们的生活乐趣而赐予我们的,这个问题才真正成了饶有

[15 ]兴味的„„在一个初步的水平上来说,特定颜色在每一种文化中都有着确定的意义”。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中,颜色是有不同的情感意义和象征含义的,从而折射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下面我们就通过对传统文化,导演主观因素这两个方面来分析所蕴涵的不同的文化心理。 1 不同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对张艺谋和卡梅隆的影响

首先,任何艺术作品的产生都不能脱离他所在的社会文化环境,不能不受到当下和传统文化对他作品的影响“电影进入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社会领域,无论自觉与否,必然要反映民族文化精神和审美情趣。”[16]作为要求反映这一民族审美心理和方式的电影艺术家。所创作出来的电影必然打上鲜明的民族文化烙印。体现着本民族的审美特征和文化。不同的色彩在不同的传统文化中有不同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导演对色彩的选择影片《红高粱》中处处可见红色。中国自古至今偏爱红色,在传统文化中视红色为吉祥,富贵,忠诚之色。红色还让人有一种热烈奔赴,激情飞扬的意蕴。如《红高粱》里我“爷爷”我“奶奶”那种敢爱敢恨的火辣性格和张扬着原始生命力的活力。古代的红指的是朱红。结婚是以红色为主调,贴红喜字,用红帷帐,红被面,红枕头。新娘从头到脚都穿红,红盖头,红衣服,红鞋子,红轿子,新郎要披红等等。这些在《红高粱》开头结婚的一幕中都有着充分的表现。虽然这些都有着企盼吉祥,婚姻美满之意,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心里中,绝大多数的新娘都要遵从封建文化中的妇道,“女子无才便是德”(限制女性个人的能力)“三从四德”(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品德),妇言(词令),妇容(容貌)妇工(女工)以上这些都严格的限制了女性的方方面面,包括言行举止,思想。这些封建思想和礼教就像一座座大山,压在中国女性的头上。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如刘兰芝,崔莺莺,祝英台,《诗经。古风》中的弃妇等女性形象都是这种封建文化的牺牲品。《红高粱》里我“奶奶”也是

3 这种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她不能选择自己的爱情,只能听从父亲之意,嫁给一个缺乏生育能力的麻风病人单扁郎。所以我母亲嫁过去的三天里就明白了人生的要义,为她的反抗埋下了伏笔。过节及吉庆的日子要贴红门联,红窗花,挂红匾,送红包,剪红彩等,营造出一种喜庆热闹的氛围,中国人喜欢人热闹有一种群体心理,如闹春,闹元宵,闹洞房等。影片《红高粱》里我 “奶奶”出嫁时就有喧天的锣鼓和唢呐声,还有一场热热闹闹的轿夫颠轿的场面。红色象征富贵。“朱衣”是皇帝和贵臣所穿的公服,祭服。“朱轮”“朱轩”是皇帝和贵臣所用的车子。一般的平民百姓都不会用此色,因为中国古代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如《红楼梦》中的元春回家探亲她身为贵妃她的父亲和贾母都要给她下跪迎接,中国的等级制度由此可见一斑。“朱门”“朱刻”是古代富贵人家的代表。

[17]陆游《关山月》里的名句:“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弦断”。就是这一社会现象的写照。此外红色还有一个褒义就是“忠诚”从古至今我们都把忠于国家和人民,能奉献自己的人和思想称为“赤子”“赤胆”“丹心”

[18]“红心”“赤诚”等。《荀子.王制》:“功名之所就,存亡安危之所堕,必将偷赤诚之所”文天祥《过零丁洋诗》

[19]千古绝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今天我们仍用红心赤胆来表示我们对国家的忠诚。近代以来“红色”又富有了革命,反抗等光荣意义,“红旗”“红军”“火炬”“红肩章”“红星”都成了革命反抗的象征。影片中的红色,其实是我“奶奶”对封建礼教传统反抗的一个暗示和烘托。文化大革命“红宝书”“一片红”“红海洋”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

有的事物也会有两重性。比如“鲜血”与生育,牺牲有关,因此也可以产生吉祥,忠诚,革命这些积极的联想意义,但它也与死亡有关,有令人产生恐怖,死亡的联想所以《红高粱》中的红色,其实也就是我“奶奶”“罗汉大叔”“村民”们为抗日所流的鲜血。古代犯人穿的囚服,就是用红土做成的。定死刑的罪人,穿没有领子不镶边的红衣服。现在演出的古代戏曲中犯人身着“红衣枷锁”的戏服也可佐证。红衣成了罪犯的代名词。

解放前,谁要被戴上“红帽子”成为“赤色分子”就要坐牢杀头。文化大革命把“武斗”称作“红色恐怖”。这些又是红色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与之不同,红色在西方文化中的红色(red)主要指鲜血(blood)颜色,而blood在西方人心目中是奔腾在人体内的“生命之液”。一但鲜血流淌完毕,生命之花也就凋谢。所以red的使用使西方人联想到“暴力”和“危险”,产生了一种颜色禁忌。如:1。The 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 残杀和暴力统制。 2..red revenge 血腥复仇。3.red battle血战。又如red linning (圈红线),只美国金融机构将贫困地区圈上红线,拒绝象这一地区提供住房贷款,使这些地区陷入了更大的贫困;Red Brigade(红色旅)是指意大利的秘密恐怖组织,专门从事绑架,谋杀和破坏等一系列活动。

蓝色在英文中为“blue”在西方语言中通常表示一个人处在情绪低落,精神不振的状态。如:in a

blue mood .或

having(or getting)the blue 用来表示“情绪低落”“忧郁”“沮丧”或“烦闷”又如:a blue mondy(倒霉的星期一)。可见,蓝色在西方有着忧郁忧伤甚至是有点悲伤之意,影片《泰坦尼克号》的结局是一个爱情悲剧,露丝和杰克生死相隔。同时也是一个人类悲剧,西方资产阶级在经济发展后对自身的的自我膨胀,自满和自负最终导致了一千多人成为海难的殉葬品。另外,“blue”也可以表示由于劳累而面带倦容的神态。如:she ran until she was blue in the face(她一路跑啊跑,直到精疲力竭才停下来)。Blue还用来表示社会地位高,有权势或出身名门望族等。由此可见蓝色在西方文化终还是一个带有阶级色彩的颜色。影片《泰坦尼克号》里的露丝,卡尔,露丝的母亲等就是当时的上层阶级。《泰坦尼克号》成功的大胆的抨击了等级制度和阶级偏见,这是近年来其他美国大片中所缺少的。片中多处表现了阶级分立并予以了批判。比较突出的是头等舱与下等舱的分立,贫与富的分立。

颜色的内涵和象征意蕴是非常丰富的,它不是单一的。蓝色还有一个具有浪漫之意的颜色,此外蓝色作为冷色调在西方文化中还有独立,冷静,自由之意。蔚蓝色的天空,常能勾起人们对未来的憧憬,蓝色的海洋常能勾起人们的无限遐思,从而使蓝色有了一种浪漫的色彩。影片《泰坦尼克号》中的爱情故事就是一个浪漫的发生在游艇上的公主于平民,英雄救美的爱情故事。特别是这样的一个电影场景:“泰坦尼克号”船头,两位年轻人张开双臂,没有着如火的晚霞,在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临风飘逸中,象一片蓝天之下,碧波之上比翼齐飞的海鸟——这一画面造型无疑将定格为电影史上浪漫表现的经典。蓝色有独立之意,而独立是西方人的性格特征之一。与中国人注重群体意识不同,西方诸民族则是注重个体意识,偏重功利,好走极端。黑格尔认为西方各人都保持自己的地位,专注于个性的发展,要表现它们自己并且在表现中找着快乐。露丝是一个具有现代审美品位的新女性。她有知识,有良好的鉴赏水平,她读弗洛伊德的书,喜欢莫奈和毕加索的绘画,她有个性,有独立的思想。蓝色有冷静理智之意,宇宙观是文化的核心,西方的宇宙观是建立在主客观二分和抽象逻辑死亡基础之上的机械综合论宇宙观。这种宇宙观的特点是:在研究人与人和人与物的关系中,以研究人对物,人对自然的关系为主;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上,强调两者的对立与分裂;注重思辨理性;注重实证分析。这些论证方法不仅推动了西方学术的发展,而且是抽象的理性思维成为西方的传统。杰克在冰海沉船后冷静的作出把生的希望留给露丝的决定,而露丝也在获救后履行着自己对杰克的承诺。她在从容,自信,沉静中履行着自己的生命,实现了对杰克的承诺,她一直活到世纪末,她很乐观,很健康,她涂着鲜红的指甲,悠然抱着自己的宠物,101岁的她看到自己大画像还幽默的问她的小孙女:“我漂亮吗?”她毅然将56克拉的“海洋之心”抛入深深的海洋中,直到她安息在暖和的床上,桌上摆满了她年轻时候的相片。与中国传统妇女形象不同,露丝最后没有选择徇情,而受中国封建文化的影响。中国女性在丈夫死后往往选择守寡和殉情以示坚贞。露丝之所以能这么选择与西方文化中对待女性的态度和女性的社会地位是息息相关的,西方文化提倡人人平等。《圣经》认为,世上一切人,不论男女老幼,都是上帝的儿女。《圣经》在人与神之间确定了不可颠倒的等级关系,但在人间却没有划分等级。《圣经》中除了把三

4 位一体的上帝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以外,没有树立任何一个地上的君王或皇帝。在上帝面前,任何人都是有罪的,不管他示贫富贵贱。在教之内都是兄弟姐妹,都是平等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美国妇女有幸能享受到许多传统骑士习俗,尊重妇女的礼节在西方随处可见:男士让女士走内侧,以给女士提供保护;女士进餐时,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餐桌前,男士要为女士拉开椅子,待女士站好了位置后再把椅子送回女士的身后,请她就坐。露丝之所以没有殉情,之所以自信乐观,之所以能从容镇定的享受生命,与西方文化以社会环境所对女性持平等,尊重的态度时息息相关的。

蓝色在中国文化里既是指青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五种正色黄,青 赤,黑,白当中的一种。而现代意义上的“蓝”在古代则指的是一种草本植物,叶子可以提制蓝色染料。《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0]在古代,年轻的读书人要穿学士服,这种服装为青色。《诗经.郑风.子矜》:“青青子矜,悠悠我心。”[21]汉代时青矜,青领是学士之服。“青箱”“青矜”“青领”后来就成了“士”的代称。皇太子多为年轻人,因此把他们居住的地方叫“青宫”,皇太子乘坐的车要用青盖,富贵人家的闺阁称为“青楼”。曹植《美女篇》:“青楼临大路,高[22]门结重关。”仕途得志称为“青云直上”。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士”的变化很大。周代读书人多为诸侯贵族的子女,普通平民读书人不多,因此“青领之士”尚得到社会的尊重,但隋唐科举制代替了举荐制以后,青领,青衫之士只是踏入仕途的门槛。汉代以后以服色来决定社会地位的观念越来越重,皇帝服黄,富贵之人服朱,学士及以下官员服青。隋唐以后的制度明确规定八品,九品小官着青。明制规定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因此“青衫”“青

[23]袍”就成了官卑职小地位低微的读书人的代称。白居易的《琵琶行》:“座中泪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就是封建时代青衫之士的苦闷和怨恨的写照。封建的等级制度给青色带来了贬义,成为贫贱之色。古典戏中悲剧的女性是“青衣”而且成为一种类型模式,演员有专门的“青衣旦”,妓院称为“青楼”。所以,在这样的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导演对色彩的选择也是受其影响的。 2 导演个人经历对色彩选择的影响

其次,由于导演个人自身的文化修养,个人经历,性格禀赋不同,色彩的选择和理解便会不同。在影视作品里,色彩已经是经过创造者内心熔铸过的待遇强烈主观色彩的表现形式,是意象或情感的符号。如果凡高的屋里有一把椅子,那么它的确没有什么值得惊奇的,椅子确实决定不了什么,然而,作品里画的椅子已经是从凡高的“血管里流出来的血液”,成为内在精神的体现,所以对于色彩的选择,它有了生命,有了个性。所以对于色彩的选择,都带有导演一定的主观因素。导演张艺谋在谈到他对这部影片的创作初衷时就曾说过:“我当初看中莫言的小说就跟在这高粱地里的感觉一样,觉着小说里的这片高粱地,这些神事儿,这些男人女人,豪爽开朗,旷达豁然,生生死死狂放出浑身的热气和活力,随心所欲地透出做人的自由和快乐,我这个人一向喜欢具有粗犷浓

[24]郁风格和灌注着强烈生命意识的作品,红高粱小说的气质正与我的喜好相投。”所以他的影片中贯穿着红色这种激情燃烧的颜色。张艺喜好红色除了因为他熟谙了红色的这种特殊的感染力之外,同时也和他的生活经历分不开。他自己生长在陕西,是那里红色的土壤培养了他,因此,长期形成的对红色的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他的创作,表现在他的电影里便是对红色自然纯熟的运用,无论是陕西红色的土质,还是好红的陕西民间传统,以及大俗大朴的以红色为主的民俗艺术,无不影响着张艺谋,使他把红色的声势在影片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不是真实却超越了真实。由此可见陕西的地域文化对张艺谋在电影中对色彩的处理的影响是巨大的。与此不同,卡梅隆是一个非常热爱科学的人,他自己曾说他小时候就对科学很感兴趣,喜欢探究生物和天文知识。年轻的时候他喜欢上了海洋,喜欢上了潜水,坚信潜水能够让他踏上另外一个世界,他在1969年学会了潜水,并在水底下呆了数千个小时。这些经历也为他在后来能够很好的运用高科技的拍摄设备在水下进行电影拍摄《泰坦尼克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他还资助深海探险并开发深海技术,而且把他的发现拍摄成电影供参考,供普通百姓学习。最终,他因对海洋科学技术和海洋考古学的贡献而在英国获得南安普顿大学名誉博士头衔。卡梅隆对海洋和科学的热爱,使他运用大量的蓝色在他的影片中来进行表述,对科学的热爱则使他更善于用更理性更深刻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他在拍《泰坦尼克号》时就曾说过:“我拍这部片子的目的不单在于表现这艘船名声狼籍般的戏剧性毁灭,而在于展示她的短暂的,灿烂辉煌的一生,捕获泰坦尼克号和她的乘客及全体人员的美,活动,希望和信心,以及在揭示人类黑暗面的过程中,颂扬人类精神的无限潜力。泰坦尼克号不只是一个寓言和隐喻,她还是一个关于信念,勇气,吸收和爱情的故事。”[25]这种理性和深刻与蓝色的冷静深邃的特质非常吻合,因此,蓝色成为影片的主基调是必然的。所以说,个人修养和经历是对导演色彩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红色和蓝色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是很明显的。特别是对色彩的文化心理和审美观念里也有很大不同。

(三) 色彩运用与人物形象的塑造

色彩与人物形象的关系非常密切,色彩借助于诉求方式突破并创意了所对典型形象的塑造,色彩使形象叙事方法和表现方法达到十分丰富和多样化,运用典型化方法对生活形象提炼概括出社会生活的本质,达到概括与个性化相结合,并展现多样化风格。所以导演往往有目的的使之与人物的思想,情感紧密结合,要使色彩造型同人物的精神,心理状态形成有机联系。人物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多面镜,从而我们主要从主人公的人物形象的对比上来看不同文化的差异。

我“奶奶”是一个桀骜不驯,不拘法规的,无拘无所的,感于改善自身命运的女性,她敢爱敢恨,爱德热烈张扬,象一团红色的火焰。电影用赞美的基调歌颂我“奶奶”。我“奶奶”为人善良,温柔,娴淑。十六岁那年,奶奶已经出落的丰满而且秀丽,走起路来双臂轻摆,身腰扭动,象微风中的杨柳。奶奶鲜嫩茂盛,水分充足。但

5 旧式的婚姻制度迫使她嫁给了一个麻风病人单匾郎,为了维护自己生存的权利,自由不榘的奶奶并没有屈从于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制度,当她再高粱地立遇见了改变她一生命运的人的时候,她完全沉醉了,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渴望在她心中升腾起来,毅然主动接受了眼前的一切,在这片如火如荼的红色高粱地里,两个叛逆的灵魂撕毁了伪善的封建道德罗网,迸发出生命的火花。直至最后奶奶胸前的鲜血绽放得灿烂而迷人,使得她得生命得到了永恒。确实,奶奶得一生就是如此的狂放不羁,爱得直爽,恨得痛快淋漓她的天性就象一棵长疯了的高粱一样疯生疯长。甚至到死,她的灵魂依然那样自由自在的飞翔。

我“爷爷”是一个充满野性的自由精灵,他自由不拘的性格最初表现就是反抗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作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又不得不为麻风病人接新娘的轿夫,他戏弄新娘,甚至握住奶奶的小脚送回轿内,这种感情在封建伦理道德中是不允许的,与封建社会“存天理,灭人欲”的要求截然对立 ,在封建等级知道下,这更是一种幻想。这一寻求着个人幸福,生命尊严的努力更进一步激发了他蛮野的冲动,他是冒着生命危险去杀了抢劫戴凤莲的“吃饼干”的,由此可以看出我爷爷是一个富于正义感的人。最后,他终于在那片高粱地里和奶奶“野合”,在当时那个礼教森严的封建社会,这是大逆不道的,但他并没有一丝胆怯。最后对日本侵略者的反抗,表现了我爷爷不屈的民族精神和顽强的生存意志。这也是支撑着我们民族能一直屹立不倒的民族爱国精神。用小说《红高粱》里的话说,他是一个“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最好汉最王八蛋,最能爱也最能恨的人。”[26]

在这两个人身上,导演极力渲染“红色”成为影片情绪宣泄的符号,“红色”强烈凸现为他们生命的自由勃发提供了契机和媒介,从某种程度上刺激着他们本能欲望由隐到显,内向外。最后,两个民族神话中亚当与夏娃,在充满生命力的红色高粱下,偷吃了人类禁果。两颗蔑视人类的心灵从此为高密东北乡抹上了一道酥红爷爷奶奶的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完全是生命的程式里呈现出的自我状态,真实而坦荡的感情不掺杂任何功利色彩。

影片《泰坦尼克号》的导演卡梅隆在电影中大量的运用了蓝色。其实就是一种暗示,那么在影片中的情景,人物形象身上有没有体现了他用蓝色想要表达的东西呢?我们来分析:和杰克相爱之前,露丝是一个有教育但郁郁寡欢的上流社会的女子,她的青春与生命的活力被困住,被压抑,她感到苦闷,无奈,独自痛苦而又无力自拔。虽然她很有个性,读过弗洛伊德的书,欣赏毕加索的画,但却无力挣脱生命的镣铐:“我觉得这一切不外是像活了一辈子似的,不尽的宴会,舞会,游艇赛,接触到的是思想狭隘,语言无味的人。我像站在悬崖边上,没有人拉我回来,没人关心,甚至没人理会我”一旦遇见了杰克,遇到了一种与以前完全不同的生活,他那被压抑很久的激情便想火山爆发一样强烈,她抛开了所有的阶级观念,冲破阶级的限制,她所有的疯,也便都化为声明的火焰燃烧起来,当杰克给他画像时,她再也不想画僵硬的神态,她说她我心跳得厉害,从来没有那么坦荡。青春与生命的双翼终于舒展开来。与杰克短暂的爱情历程中,在生死关头,她变得热情,大胆,奔放,勇敢,坚强。最后在从容,自信,沉静中履行着自己的生命直至安息。

而男主人公杰克则完全是一个具有生命底蕴的形象。杰克给人的感觉和以往大片完全不同,他根本没有施瓦。辛格和史泰龙那样的高大威猛,甚至显得清秀与孱弱,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随风飘动的风滚草”,但他热爱生命,热爱艺术。虽然出生在底层,却有坚强的意志,并不自暴自弃,相反倒显得格外的洒脱自在,还有点机智和幽默。当露丝的母亲在上等舱的晚餐中问他的情况时,他从容应答:“目前地址是皇家游艇泰坦尼克号,将来在什么地方看上帝安排„„我到处工作,一无所缺,呼吸自由的空气,知足常乐,寻到真我„„生命是天赐的,我不想浪费,享受每一天!”杰克爱生命胜于爱金钱名利,爱露丝胜过爱自己,他有一种内在的坚强与高尚。当他教露丝吐口水时,当他向上流社会人士从容表达他的人生观是,当他在挽救露丝的青春与生命时,这个形象十分可爱,尤其是最后他把木板让给露丝并叮嘱她:无论情况怎样,一定要活下去。的时候,便定格了他的形象。虽然他死了,但露丝正如他所希望的勇敢的翻上木板,使尽平生的力气吹响了哨子,终于从死神的手中赢得了生命。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导演是以蓝色这些内涵特质来烘托主角的人物形象的,他们浪漫又悲情的故事,以及冷静独立的人格魅力。

在这写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相同之处,那就是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爱情,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但是他们身上仍然有其不同之处。一方面是我爷爷对那些封建礼教的反抗是不彻底的,而杰克对那些阶级意识的反抗是彻底的。我爷爷反抗的不彻底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我爷爷是喜欢我奶奶的,但是我爷爷在我奶奶嫁给单匾朗后并没有敢公开的对已为人妇的奶奶进行公开追求,不敢和我奶奶的既定丈夫进行平等的竞争,而是把这些情感压在心底。他害怕封建思想的社会舆论的压力。其次,在我爷爷为了与我奶奶在一起而的努力中,他没有选择那中公开的方式,不敢让社会知道,而是采取了杀死我奶奶的的合法丈夫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达到他的目的。最后,我爷爷和我奶奶在一起后,爷爷并没有按照当时的礼俗明媒正娶的把我奶奶娶过了,他们没有拜天拜地。因为当时的封建社会是不会欢迎这种行为的。而杰克则不同,他的反抗是彻底的,主要表现在,首先,当杰克发现自己喜欢上露丝后他不在乎露丝已经有未婚夫他依然大胆的追求露丝,在他看来这些并不构成自己的阻力。其次,杰克很清楚自己和露丝的未婚夫并不是一个阶级上的人,但他仍然很自信的和他展开了公开平等的竞争。最后,杰克在面对当时的社会舆论时没有表现出半点的胆怯,他抛开这些依然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爱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中国文化是一种人伦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重群体,轻个体,重义务,轻权利。这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团主义文化的产物。在中国宗法制社会里,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关系的基本单元是宗族,在宗族内部,每个人都不被看做是独立的个体,而是群体的一份子,他要与祖父,父亲,儿子,孙子发生关系。在宗法观念中,个人首

6 先要考虑的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如父慈,子孝,兄友,第恭之类,这就是所谓的人道亲亲。从亲亲的观念出发,可以引申为对君臣,父亲,长幼,朋友等关系等等关系的的一套处理原则,这些原则是一“义务”观念为核心的。儒家经典《大学》提出“知止”范畴,“知止”具体表现在为人臣止要于敬,为人子要止于孝,为人父要止于慈等等,这些都是“义务”的概念,唯独缺少对个人权利的肯定。在封建社会,个人不仅没有自主的权利(如婚姻自由),甚至连生存的权利也没有。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所以,在这样强大的封建伦理制度的的压迫下我爷爷只能妥协,因为在这样的封建社会里论理道德是不允许他们的所做所为的。

而西方文化则具有明显的个体性,这种个体性突出的表现为对个人的人格,价值,尊严等的肯定。但丁认为,一个人的饿高贵与低贱不在于他的出身,他的门第和其他因素,而完全取决与他自己。他认为并非家族使个人高贵,而是个人使家族高贵。在单丁看来,没有个人无所谓家族,而家族的光荣与高贵,首先在与有光荣和高贵的人。这样边肯定了个人尊严和价值的重要性。要使个人尊严和价值得以肯定,就必须意识到个人天性合情合理的自由发展是个人的饿权利和以为,每个人必须有自我觉醒,自知自己无知,了解自己本身。达。芬奇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全部来自于我们的感觉能力。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写到:“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想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正,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像天使!论了解多么像天神![27]宇宙的精华!万物灵长!”西方文化个体性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哲学思想和文学以上的个人主观性。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和贝克莱的存在就被感知到。集中体现了这种主观性的哲学传统。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我能怀疑一切事物,只有一个地方无可怀疑,这便是“我”,我在这儿疑,故怀疑的是我的存在。西方哲学大都以自我为基础,以自我为中心。与西方哲学想一致的西方文学也是如此。无论是浪漫主义还是印象主义,个人主观的色彩都是很浓厚的。所以,有强调个人权利,提倡尊重个人利益的西方文化做背景,杰克所做出反抗才更彻底。

杰克和我“爷爷”都是两个在中西方文化中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的人物形象,导演之所以要把他们塑造成这样与中西方不同的受众心理是分不开的。受众心理是影响导演选择色彩的一个重要因素。每一个民族都要求导演按照自己本民族的不同的风尚和不同规则,创造他们喜欢的戏剧,一出戏,是这个民族创造。所以导演在对电影进行创作时必须要考虑受众在接受电影传递的各方面的信息时的心理活动和不同观众的接受能力的不同。在中国,人们大多偏好红色,红色的文化内涵也早已深入人心。红色代表热烈喜气和忠心。中国自古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传统。所以张艺术谋用红色来表现轰轰烈烈的爱情和抗日的爱国精神是最恰当的,这样不仅使观众从心理上能更好的接受也更容易引起共鸣。西方人偏爱蓝色。蓝色本身就有独立冷静浪漫的特质与影片的基调相符。西方观众喜欢悲剧,认为悲剧才更接近现实,认为悲剧是一种美,蓝色忧伤的特质与《泰坦尼克号》的悲剧结局相呼应。影片才能获得成功。在影视设计中对于民族文化心理情感,生活习俗和审美习惯的尊敬实际上就是对于观众的尊重,是民族化影视设计取得成功的前提。所以,受众心理对导演的创作表现和色彩的选择的影响是很大的

二 《红高粱》与《泰坦尼克号》对中西方电影文化的影响

两部都是具有典型性的作品,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势必反映特定国家民族的文化特征的。而《红高粱》和《泰坦尼克号》在作为中西方的电影经典之作,它们势必也会相互对中西方的电影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张艺谋在《红高粱》运用了铺天盖地的红色来表达他的意图就是一种原始的生命力和张扬的民族精神。影片《红高粱》大胆的大量的大色块的红色的成功运用使影片在西方上映时就获得好评,被认为是富于创造性的新尝试。而红色的文化内涵和它那种热烈张扬的充满生命活力特质以得到西方人了的认同,在西方产生影响主要有;一,《红高粱》它找到了中西方文化中的结合点,通过这个结合点向西方展示了中国文化。并以《红高粱》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回答了当时西方社会存在的一些困惑。《红高粱》契合了人类的内在精神,也就是说在精神内核上它体现了人类的共同特征,找到了中西方民族共同的精神契合点,这个契合点就是影片所张扬的那种对生命活力的野性呼唤。十九世纪末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类突然发现自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他们的身体坐在财富的金字塔顶,灵魂却在精神的荒原徘徊,科学技术创造了工业文明的种种奇迹,同时也在人类的头上罩上了厚厚的一层核战争的阴影。人在拼命的占有了物质财富之后,突然发现丧失了自身。电影《红高粱》和《老井》一样;则以东方特有的质朴,明快的回答了这一课题;人无论陷入如何的的困境,也要争取生存的权利和勇气,即使脚下的土地可能永远也打不出水来,即使冲向前可能尸骨无存,也在所不惜。这种回答看起来缺乏富于哲理性的科学思辨精神,但却洋溢着一个民族奋发向上是所特有的朝气和活力,并与西方现代人生精神中的积极一面相通。《红高粱》的获奖清晰的揭示了电影创造走向世界文化主流和人类的内在精神相契合,这种契合还应该注重电影形态与电影语言的更新,以便与世界电影处于一种能对话理解的状态之中。二,《红高粱》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文化价值满足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互补的需求。弥补了以往西方社会中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认识上的缺失。以上文可知,《红高粱》可以说是以一种罕见的真诚,大胆的向世界袒露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识。中华民族可以说是至今还处在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度之中。这一方面给我们的民族生存带来了艰难。这也就是说,人的生命和生命仪式往往生动的体现在直接的艰难环境中,这种生存环境必然推化生命内部的本能需要,而不为任何的外力所左右。这一切正好构成了电影《红高粱》的坚实的社会生活基础。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广大农村的生态环境中蕴含着表现我们民族灵魂与心态的丰富的自然意象,有才华的作者一旦抓住了其中的微妙联系,就能借此成就史诗般的力作,而这一点也正是西方工业文明国度所缺乏的,同时也是需要互补的。

7 影片《泰坦尼克号》蓝色的大量运用则引导了中国电影向特技电影的靠拢。引导中国电影向高科技电影靠拢,是《泰坦尼克号》对中国电影文化最大的影响。在影片中运用了很多蓝色的场景,但这些场景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电脑特技完成的,包括蓝色的大海,蓝色的巨浪,甚至是浅蓝色的冰山。这些蓝色的运用其实不单单是其在视觉上的蓝色,而是在这些蓝色背后所隐藏的高科技技术,这些技术是中国电影所缺少的,它出现对中国电影未来的走向有引导的作用。这些蓝色的景物和技术告诉中国电影的工作者,高科技电影的时代已经来临,中国电影要想在世界影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应该开始向这个趋势靠拢。

1979年,乔治.卡卢斯在《星球大战中》第一次采用了计算技术模拟宇宙飞船的运动轨迹,在电影界引起了相当的关注和震动。18年后卡梅隆的巨片《泰坦尼克号》在全球刮起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泰坦尼克号”旋风。这部电影中共有500多个特技镜头,其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从前的任何特技电影,这在使这部影片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使人们再次深刻的认识到,主流电影的制作方式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泰坦尼克号》现象已经构成了一次媒介事件。个中的意味甚至超出了影片本身带给我们的思考。

《泰坦尼克号》票房效果很大程度上是先进的 完备的影院视听环境。使许多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一而再,再而三的进入影院。在那装备精良的观赏环境中,体验情感的冲动和震荡,体验电影的魅力和快感。她的难以置信的成功让我们发现影院中悄然发生着变革。电影也许在重新定义,她让人用心和身去感受而不仅仅是“看”或“听”。

作为非常成功的例子,《泰坦尼克号》某种意义上显示出主流电影制作的某些趋势。她在适应及引导这个时代的视听消费需求时,也在重新界定电影的概念和特征,她的成功至少在这个意义上证明,电影必须最大程度的展示自己的媒体特性,才能够让观众重回影院。

这是一贯视觉媒体的时代,电影在这样一个时代中应该再次感到生逢其时这是一个高科技的时代,新的科技手段允许百岁电影向真实性的极限挑战,允许他创造新的难以置信的银幕奇观。

这个时代为电影制作者展现他的艺术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空。对电影的制作者来说,机遇和挑战赋予这个行业新 的可能和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泰坦尼克号》的成功对中电影也应该是一次乐观的启示,尽管中国电影目前还面临着一些困难。

结语

由此可见,这两部电影在色彩的运用上是非常成功的,通过色彩在影片中的运用使我们看到了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红高粱》使“红色”成为了中国的一个传统文化符号,而蓝色的恰当运用也使东方了解了蓝色在西方文化中的另一种文化内涵。但是影片也有其不足的地方,《红高粱》中红色的大量运用容易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同时也略显单调,这点在张艺谋后来的一系列的电影中得到了验证。而《泰坦尼克号》的情节逻辑性不强,人物形象刻画不够丰满,太理想化,追求商业效应,落入了好莱坞模式。但是,总的来说这两部电影在艺术上还是非常成功的。

注释

[1] 黄怀璞.“色彩键盘”上流动的音符——试论色彩在电影中的审美创造功能[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4,20(3):32 [2][3][4] 彭吉象.影视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06-107 [5]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心理学新论[M].商务印书馆,1999,40 [6]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3,32 [7] 张新颖.中国新诗[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378 [8]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1)33 [9]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3,(2)66 [10] 李道英,刘孝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04 [11] 李道英,刘孝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6 [12] 宗百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86-95 [13] 葛利叶.自然、人道与义、悲剧.见西方文论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35

[14] 黑格尔.历史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85 [15] 陈启英.汉语色彩词与汉民族精神文化[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4) [16](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心理学新论[M].商务印书馆,1999(2)40 [17] 李道英,刘孝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45 [18] 熊公哲.荀子注今译[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166 [19] 李道英,刘孝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344 [20]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3):174 [21]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123 [22] 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2)115 [23] 李道英,刘孝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311 [24] 文汇电影时报[N].1987,10,5

[25] 葛菲.北京电影学院学报[J].1982,2,49

8 [26] 莫言.红高粱家族[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9 (1)2 [27] 朱生毫.莎士比亚悲剧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119 参考文献

[1] 陈曼娜.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结构[J].湖北大学学报,1998,(6) [2] 赵立艳.论中西方文化的区别与融合[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1) [3] 马有.中西文化的不同特质[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3) [4] 杨琼.红色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含义比较[J].理论与现代化,2005,(7) [5] 陈启英.汉语色彩词与汉民族精神文化[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4) [6] 赵连元.中西审美差异之比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12)

[7] 吴已华.电影《泰坦尼克号》叙事策略及蕴含分析[J],湖北三峡学院学报,1999,(2)

[8] 黄怀璞.“色彩键盘”上流动的音符——试论色彩在电影中的审美创造功能[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4,20(3)

[9] 李时.电影艺术的色彩美[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4)

[10] 何志钧.论《泰坦尼克号》的叙事艺术[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1,(6) [11] 李昱.《泰坦尼克》中的电影特技[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9,2 [12] 吴小丽.90年代中国电影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13] 莫言.红高粱家族[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1999 [15] 房国栋.民族文化符号在影视设计中的应用[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6] 杨育华.儒学基督教对话——折射中西方文化本源的特质[J].管子学刊,2005,(4) [17] 李宝华.生命的律动与张扬——评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的主题内涵[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报,2004,2 [18] 詹姆斯.卡梅隆.泰坦尼克号[DB/OL] .http:// www.daodoc.com [19] 张艺谋.红高粱[DB/OL] .http:// www.daodoc.com 致谢

此文得以顺利的完成首功归于陈汉云老师。每次陈汉云老师都会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细心、耐心地指导和修改我的论文,大到整篇文章的谋篇布局,小到文中的错别字标点符号,她都很细心地给予指导指正,终于使得本文得以顺利完成。感谢陈汉云老师!感谢老师们的关怀和培育!在此还感谢给予我论文写作大力支持的各位同学,衷心的感谢他们!

红高粱

红高粱

红高粱

红高粱

《红高粱》读书笔记

红高粱评论

《红高粱》书评

论《红高粱》的风土描写特征与语言表现艺术

观《红高粱》有感

小说红高粱读后感

论《红高粱》与《泰坦尼克号》的色彩运用
《论《红高粱》与《泰坦尼克号》的色彩运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