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诸葛亮与隆中

发布时间:2020-03-03 12:24:3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诸葛亮与隆中

摘要:讲述了诸葛亮的身世和成长经历,以及他避乱襄阳的故事,并分析了诸葛亮到隆中来的三个原因:一是胸怀大志者,不甘寄人篱下;二是良禽择木而栖,不愿跟刘表蹚浑水;三是躬耕苦读,等待机会。最后详细探讨了诸葛亮在隆中时的三个有关问题,即“诸葛亮为什么‘好为《梁父吟》’”,“诸葛亮妻子黄月英真是黄头黑面吗”,“孔明到底识哪些时务”。

大家知道:陈寿的《三国志》、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写诸葛亮都是从襄阳城西二十里的古隆中开始的。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没有诸葛亮,就没有《隆中对》;没有《隆中对》,就没有三国史。因此,人们视诸葛亮躬耕苦读十年的隆中为“三国文化发源地”,而诸葛亮的《隆中对》,就是“三分天下”这段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历史的冰川化水!

众所周知,三顾草庐和隆中对策的历史故事发生在汉献帝建安二年,即207年春天。当时二十七岁的诸葛亮身在隆中心怀天下,集二十年之所学(故乡7年,襄阳3年,隆中十年)以千秋一对,未出隆中,划定三分!《隆中对》经过出山后的诸葛亮辅佐刘备集团的实践检验,证明了它是的确能开创蜀汉政权的真理,就是当时的“科学发展观”!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说:“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这位琅琊少年,怎么到隆中来了呢?

一、琅邪少年

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诸葛亮生于琅邪阳都,就是今天的山东省山东沂南县城界湖镇南14公里处沂河西岸的孙家黄疃村。琅邪是秦始皇划定三十六郡的一个郡,阳都是琅邪郡的一个县。阳都古城遗址考古方位是东经118°53′,北纬35°23′。论诸葛亮的出身,应该是侯门世孙、传经世家。据《诸葛宗谱》序讲:“诸葛氏,山东老世家也,姓氏之源,至葛天氏始„„至秦汉间,有葛婴者,为陈涉将,有功被诛,汉文帝追禄,封其为诸县侯,因以为氏。”另据《三国志·诸葛瑾传》中注引资料说:“诸县的葛氏后来迁徙到阳都,阳都也有姓葛的,为了区别两支葛氏,时人称诸县姓葛的为诸葛,后来就成了复姓。”

陈寿所提到的“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可谓大名鼎鼎了。班固在《汉书·诸葛丰传》中写过:“诸葛丰,字少季,琅邪人也„„元帝擢为司隶校尉,刺举无避。”诸葛亮的这位祖宗,初“以明经为郡文学”,后仕至司隶校尉、光禄大夫,既掌控京师又监察百官。就因为刚正不阿、铁面无私、刺举不避权奸,屡次得罪皇亲国戚和追查元帝身边重臣,便屡遭贬职,最后因皇上不听劝谏,诸葛丰干脆辞职,成为庶民。

汉元帝时代和汉灵帝时代不过两百年光景。诸葛亮应是这个身名显赫的传经世家第七代孙。诸葛亮的父亲叫诸葛珪,从小得传经世家真传学问,知识渊博,为人孝廉,先是被汉代察举选官制“举孝廉、茂才”推举为梁父县令,因政绩突出,又被提拔为泰山郡丞。郡丞为郡守之副,年俸都是二千石。一石等于十斛,六十公斤。二千石,十二吨谷粮。当时钱不值钱。一石谷粮至少要卖五万余钱。诸葛亮的母亲章氏还为孔明生下了一个哥哥,两个姐姐,一个弟弟。他的哥哥叫诸葛瑾,后来成了东吴孙权的谋臣,弟弟叫诸葛均,后来跟孔明到了隆中。两个姐姐后来跟孔明一道,随叔父避乱荆州,都嫁入了襄阳名门。不幸的是:小孔明三岁时,他的母亲章氏就离开了人世。更不幸的是:诸葛亮八岁时,他的父亲诸葛珪也撒手而去。两次伤亲之痛,不幸地落在小孔明身上。祖传的因素和特殊的遭遇,使诸葛亮形成了忧伤、冷静、谨慎、严肃的性格。我们在《三国志》里,常看见曹操、孙权等“大怒”、“大笑”、“大悦”的描写,极少看见对孔明有这种描写。诸葛亮八岁以后,兄弟姐妹就只有依靠叔父诸葛玄教养了。郁郁寡欢,思念双亲,偷偷流着泪,咬着牙拼命读书,伴随着诸葛孔明的少年时光。

孔明十四岁之前受了哪些早期教育?我们可以根据当时传经世家子弟的所学内容来探讨:一是基础知识。像东汉许缜的《说文解字》,是当时幼儿开知启蒙必读的。像曹操的几个儿子曹植、曹丕等,少时就能赋诗作文,这有个前提:必须识字解义。古代世家子弟开知早,两三岁就开始识字了。又如《九章算术》,也是世家子弟必修之课。还有王充的《论衡》中的《受虚》、《感虚》、《谈天》、《说日》、《自然》等篇目,这也是世家子弟认识天文、大自然的启蒙教材。二是必读书籍。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所谓“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的家学内容。像孔明的哥哥诸葛瑾,少游京师,治《毛诗》、《尚书》、《左氏春秋》,一脉相承的孔明学问在其兄之上,不可能不学不治。三是齐鲁文化与思想萌芽。琅邪地区属古齐鲁交汇之地,自周太公建国,春秋管仲、晏子在齐国做相国,战国诸子争鸣,历经八个多世纪,形成了一整套的地域文化。齐鲁地区的文化特色就是儒家、道家、法家、兵家、黄老等诸多意识形态传衍、并存、交流。像诸葛亮后来到隆中躬耕,既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儒家思想,又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老子思想。他在隆中自比的管仲、乐毅,其事迹就是少年时代已掌握了的。他的“好为梁父吟”,梁父吟原本就是他家乡的民歌。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学家风和早期教育对以后的孔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避乱襄阳

这么一个琅邪少年,为何突然又离开故乡了呢?汉献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北方中国又爆发了郭记、樊稠与韩遂、马腾之间的战争。同时,曹操征战徐州陶谦十余座城,占领了诸葛亮的家乡琅邪地区。第二年,兴平元年,公元194年,陶谦部下截杀了暂住在琅邪的曹嵩一家。曹操为父报仇,非常疯狂,他再征陶谦时,血洗徐州,一次性就残酷杀害民众十余万人,尸积如山,使泗水不流。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少年孔明与两个姐姐和弟弟就随叔父诸葛玄一起到豫章(今江西南昌市)去。诸葛玄当时是他的老朋友荆州牧刘表上表朝廷,推荐为袁术所署的豫章太守,可是诸葛玄刚上任,又“会朝廷更选朱晧代玄”,这可能是曹操挟天子矫诏改任朱晧取代诸葛玄的。

诸葛玄的官做不成了,只有带了孔明姐弟四人,从豫章再辗转投靠荆州牧刘表。(另据中国社科字历史研究所梁满仑先生说:诸葛玄的官先是袁术所任,后来袁术要称帝,玄投荆州刘表,为刘表任下了。玄一直在豫章,被取代后,退守西城,建安二年正月被反民所杀。)此说值得进一步研究。这时的诸葛瑾和继母尚在琅邪,可能正在处理房屋财产,不久后就流落江东,先跟随了孙权的姐夫,后来孙策死,诸葛瑾被推荐给了孙权,做了谋臣。

这时的荆州,已经过了刘表十几年精心图治,是一块境广地胜、经济繁荣、教育先进的绿洲。此时荆州有7郡: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长沙郡、武陵郡、零陵郡、桂阳郡。除南阳郡原来由张绣统治战乱不断,后被曹操占领外,从南阳郡的新野以南以及其他6郡一直都没有战乱,相对祥和安定。《后汉书·刘表传》讲:刘表治荆州,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北方逃来的官员、豪族有上千人,他们居住在襄阳至宜城一带,这一带因此号称“寇盖里”。还有中原的士人避乱荆州的也有上千人。当时的襄阳,人文荟萃,其中有一流的学者庞德公、司马德操、宋忠、綦毋凯、颖容等;有一流的书法家梁鸪;音乐家杜夔;儒家邯郸淳、隗禧;有\"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等。襄阳一带的当地名门望族有:庞家:庞德公及庞统、庞林、庞山民;黄家:黄承彦;蔡家:蔡讽及蔡瑁;蒯家:蒯越、蒯良及蒯祺;马家:马良、马谡;习家:习祯、习珍;杨家:杨虑、杨议、杨颙等。这些家族之间亲戚串亲戚,织成了瓜儿连着藤,藤儿连着瓜的地方关系网。

少年孔明从兴平元年至建安二年这三年里,就一直在襄阳城南二里的\"南业堂\"进一步学习、深造。这个学业堂是荆州开立的官学,可能相当现代的名牌大学。《三国志·尹黙传》说:由于益州那边的教育方式相对守旧,尹黙为了博学,就远游到荆州,从司马德操、宋忠等接受古文经学教育。后来尹黙在蜀汉政权历任益州牧、太子仆等职。就是在襄阳孔明结识了刘琦、庞统、徐元直、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等一批有志青少年学生。少年孔明在学业堂学什么呢?荆州学业堂的官学课程,应该主要还是他传经世家的家学范畴。此时的孔明一面在学校温故而知新,一面在课余还拜请名师。《襄阳记》就记载过孔明独拜庞德公床前求学的故事。

孔明在襄阳读书期间,他的两个姐姐相继出嫁了。孔明的大姐嫁得是蒯越的儿子蒯祺(一说侄子),蒯越是刘表任内的将军、樊亭侯。蒯祺后来官至房陵太守,建安二十四年为孟达兵所害。孔明的二姐嫁得是庞德公的小儿子庞山民。庞德公是襄阳第一名士,刘表登门候请都不做官。德公大儿子庞统(一说侄子),人称凤雏,后任过刘备军师。小儿子庞山民,后来官至魏黄门吏部郎,死得较早。诸葛玄在襄樊(或托人)办完了两个侄女的出嫁大事,最后,又为两个侄儿谋置了隆中的山水田舍,就离开了人世。

陈寿在《诸葛亮传》中说:“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这是说:少年孔明已具有超群的才华,英俊而且有一股王霸气质,身高一米八四(一汉尺等于0.23米),长得太帅了,简直是帅呆了,酷毙了,当时人们见了就感到惊异。大家可以想想,就凭孔明的才华、侯门世孙的身份、诸葛玄与刘表的关系以及两个姐夫家的关系,在荆州当个郡守、郡丞不行吗?

诸葛亮为什么到隆中来呢?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1.胸怀大志者,不甘寄人篱下。孔明在襄阳,建安初年,与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一起游学,孔明对这三人说:你们三人做官可至刺史、郡守。三人问孔明今后做什么官,孔明只是微笑不说话。裴松之引这条资料时加按语说,以孔明之才干,如果北投曹操,陈群、司马懿等也难望其项背。孔明之所以不投曹,是因为汉朝气数已尽,他打算辅一个明主,开辟新的基业。2.良禽择木而栖,不愿跟刘表蹚浑水。刘表治理荆州,应该说功不可没,可刘表有个要命的毛病,和袁绍一样:有才不能用,闻善不能纳;好谋无断,封闭保守。外地避难来荆州的人才济济,刘表基本上是养而不用的。他的政权主要是依靠蒯越、蔡瑁等亲旧熟人。蒯越是将军、樊亭侯。蔡瑁是刘表的小舅子,一个人就当四个官:军师、江夏太守、南郡太守、竟陵太守。刘表一面任人唯亲,一面还在作秀。他上门候请庞德公做高官,庞德公不理他,他请教书的颖容当武陵太守,颖容也不干。虚伪的人,官再大,学问再好,也令人讨厌,所以孔明绝不会辅佐他。加上荆州是块肥肉,曹操、孙权都在打着主意。刘表封闭保守,肯定守不住。孔明也不愿跟刘表蹚这浑水。3.躬耕苦读,等待机会。孔明既立鸿鸪之志,就不可图燕雀之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躬耕于野,对孔明来说,应属于\"劳其筋骨\"的自讨苦吃。正如孔明后来在《诫子书》里讲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生活淡泊,可以养性。隆中宁静,正好修身。

三、隆中春秋

诸葛亮在隆中,一共度过了十个春秋。今天我们先探讨3个有关的问题,供大家初步得到诸葛亮与隆中的印象。

1.诸葛亮为什么“好为《梁父吟》”?

这个问题许多诸葛亮研究专家也争得直十分复杂,《梁父吟》版本也很多。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里就有两个版本。《梁父吟》是汉乐府曲调名称,按这种曲调的歌辞,也叫《梁父吟》。因为汉乐府本身就取材于齐鲁民歌。这应是孔明小时都会唱的儿歌。因为在琅邪地区,《梁父吟》曾被用作葬歌,所以曲调慷慨悲凉。关于版本,我认为不必争了。因为康熙五十九年钦差赵宏恩奉命维修隆中胜迹后把这首歌辞刻在隆中三顾堂前的石碑上。歌辞是:“步出齐门外,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冢,田疆古治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一朝被馋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

这是什么意思?据《晏子春秋》说:春秋齐景公时有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勇士,相国晏子从他们面前过,他们不起来行礼,晏子认为他们勇而无礼,是国之大害,建议景公使“三子计功争食二桃”之计来除掉他们。结果,田开疆因功大没吃到桃子气得自杀。公孙接觉得自己功小抢了桃子使田开疆自杀,无脸活在世上,也自杀了;古治子则大喊着“我们三人结为兄弟、亲如手足,只留我苟活人世,于心何安?”说罢也拔剑自刎。他们的尸体埋在齐国都城临淄东门外的荡阴里。因曲调悲凉,吟唱令人哀婉同情。

争论之一是这歌辞是不是孔明作的?到底是什么辞?二是孔明吟唱《梁父吟》有什么深意?三是晏子如何如何,什么专家是怎么说的等等。我认为:孔明吟唱梁父吟,无非表达两种情怀:一是孤独情怀,二是思乡情怀。孔明在刚到隆中不过十七岁,与弟弟住在孤山野外,除了同学友人偶尔来访,平时很孤独寂寞的。他自比管仲乐毅,“时人未之许也”。没出道的孔明当时世俗之人也看不起的:这山东来的傻大个,放着清福不享,和我们一起种地,有毛病吧?他还想当相国、当将军?就凭他那傻样?刘荆州都不用他嘛!这又是一种委屈的孤独。每当孔明一觉醒来,晨雾轻曼,山空人静,或者躬耕游学归来,夜静更深,星明月朗。想到自己三岁死了娘,八岁死了爹;想到郡丞府、诸葛祠堂;想到自己再也回不去的故乡,是什么心情?孤独、寂寞、悲伤!用什么倾吐心中淤结呢?只有故乡悲凉的民歌,齐鲁民歌!于是就抱膝坐在东峦之上,放开喉咙,借这乡音,慷慨悲凉地仰天吟啸!清人张澍说:“武侯之好为《梁父吟》,为思琅邪故乡,如庄鸟之越吟耳”,这才是武侯知音!看我们现代有些专家争的:“这是呼唤明主的”?刘备在哪呢?喊得来么?“这是自比晏子的”„„已经自比管仲了!画蛇添足不是?

2.诸葛亮妻子黄月英真是黄头黑面吗?

汉代十五岁可以成婚。孔明到隆中不久便择妇娶亲,十七八岁,娶黄承彦十五六岁女儿黄月英,小名阿丑。关于择妇娶亲过程,习凿齿在《襄阳记》中写道:“黄承彦者,高爽开朗,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面,而才堪相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我粗看这段文字,意思是说:有个叫黄承彦的,性格高爽开朗,是沔南名士,他对诸葛孔明说:我有个丑女儿,黄头黑面,但才华与你相配。孔明答应了,于是就用车载了送来成亲。当时人们传为笑谈取乐。乡里还有谚歌唱:莫学孔明花里挑花,最后越挑越差,最后把那阿承的丑女儿娶回了家!开始想:当父亲的亲口说的,那还有假?时人以为笑乐,大家都觉得可笑,更是真的了。不信吗?还有谚歌为证:“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再想:好怪呀,一个沔南名士,当父亲的不请媒人,亲口向女婿提亲,抢女婿吗?因为他女儿太丑了,要推销出去?才堪相配?因为孔明傻,正缺个黄头黑面的才女?有专家说孔明为了攀高结贵?那为何不干脆投曹操算了?娶曹操女儿也有可能啊!还有专家说因为孔明人格高尚,重才不重貌。凭什么不能重才又重貌?娶丑媳妇的人就高尚?不一定吧!再一推敲:黄承彦者,高爽开朗,恍然大悟:这是一篇搞笑的古文,以幽默的笔调,俏皮地记下了黄承彦抢女婿的故事!

现在我们逐句解读:“黄承彦者,沔南名士,高爽开朗。”黄承彦是沔南名士,高大英俊,性格高爽开朗,并且富甲一方。凭这三条,他娶了蔡家大小姐。前面讲过,蔡瑁一人就当了四个官。黄承彦娶的是蔡瑁的大姐。并且,刘表娶的后妻是蔡瑁的二姐。黄承彦是荆州牧的连襟,一担挑。这一担挑的老丈人是蔡讽,蔡讽的姐姐是汉灵帝时期太尉张温的夫人。《襄阳记》说:“汉末,诸蔡最盛。”“蔡家在蔡州之上,屋宇甚好,用青石结角,田庄、别业四五十处,婢女小妾数百人。”那蔡家父子挑个小妾、婢女都选模样,选妻的标准就更严格:一定要知书达礼、美丽贤惠。首先蔡家不出“黄头黑面”女儿与姐姐。那么,高大英俊、高爽开朗的黄承彦,配一个知书达礼、美丽贤惠的蔡家大姐,从遗传基因上说:绝不会遗传什么欧洲金发、非洲黑面的怪胎!遗传出来的,多半是那种高挑美丽的宝贝开心果!那么黄承彦为什么对孔明说:身有丑女,黄头黑面?因为他高爽开朗,爱开玩笑。黄头黑面是随口打哈哈说的。才堪相配卧龙也是吹牛!如果一个父亲说:我那个死丫头!那么她的女儿就是死的吗?

那么,“时人以为笑乐”,怎么讲?请注意黄承彦第一句话:“闻君择妇”。这给我们准确信息是孔明正在选择媳妇。孔明选择媳妇不可能在襄阳街上去追美女:“美女乖,看过来,看过来。”更不可能到农户中去采野花。孔明是侯门世孙、汉司隶校尉之后、郡丞之子。婚姻在父母双亡的情况下,想情应是两个姐姐家在关心。大姐夫家是蒯越的将军家,侯门,大姐夫后来官至黄门吏部郎。小姐夫家是襄阳名门望族、大地主庞德公家。小姐夫后来是房陵太守。就孔明这帅呆了的一米八四的容貌身材加卧龙之才,不谈他有隆中山水田舍。就一单身汉,凭他的出身和两个姐夫家关系,提亲的不把门坎踢破才怪!黄承彦因为与孔明是朋友,怕卧龙女婿被别人抢走了,来不及找媒人了,只有厚了脸皮,亲自为女儿做媒,为抢卧龙女婿这种“稀缺资源”,以他高爽开朗的性格,只有像布什一样,先是搞假情报:“黄头黑面”,突然发动“捣蛋”袭击。什么“黄头黑面”,纯属捣蛋。关键在于拉郎配:才堪相配!这孔明连远在千里的刘璋是什么情况,东吴孙权是什么情况都一清二楚,怎不了解黄家湾黄月英情况?孔明到黄承彦家拜访,黄月英回避应该,但掀门帘一角看一下,可以吧,也可能跟丫环小声议论说:这山东来的傻大个,明明是个英俊的小伙子,怎么成了什么龙啊蛇的,好恐怖哟!这孔明不经意地一扭头,说不定早对上了眉眼的,说不定爱神之箭就穿透了少男少女的心菲,所以孔明就许了。时人对黄承彦亲自诈骗女婿这种事,怎么不传为笑谈,“以为笑乐”呢?黄承彦“老不要脸”,亲自为女儿出马,以“黄头黑面”诈骗卧龙女婿,这在当时不是头号新闻?怎不以为笑乐呢?

那么,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又怎么讲?这是结婚那天,隆中乡里、黄家湾乡里孩子们追着黄月英的双马婚车和孔明迎亲的高头大马唱的。其实还可以唱:“爹说黄头黑面,阿丑出来见见”。孩子们这样唱,新郎新娘还得令人赶紧撒糖果、小红包哩!孩子们抢了,再唱!荆州象这种婚谚歌,算是文明的。下流的有:苕女婿,娶苕妻,娶到半路等不及,轿子停下就怎么的„„损人的有:站在踏板上,没有三尺长,狠心把你喂豺狼,嚇得象鬼汪„„许多都是当地民歌、谚歌,小孩子们在别人过喜事嫁姑娘就拍着手追着唱。那天孔明过喜事,黄月英出嫁,从两家亲戚关系看:刘表家、蔡家、蒯家、庞家以及她们的五亲六戚都要出动的,孔明的老师、同学、朋友们也是要来喝喜酒、闹洞房的。那天从襄阳,到黄家湾,到隆中,到处是车水马龙,金闪银亮,笑声不断,都在传说黄承彦以黄头黑面“诈骗”女婿的笑话。至于新娘美到什么程度,我答: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丑与美。 3.孔明到底识哪些时务?

一是军事时务。汉末群雄割据,国家分裂,要得天下必通军事。掌握军事知识与信息应是孔明在隆中的主攻方向。当时曹操写序作注的《孙子兵法》,因为当时没有印刷术,只有手抄本,看来孔明也找到了,研究了。很可能从蔡瑁家借到。因为蔡瑁与曹操一直保持关系。孔明在出使东吴对孙权说的:“曹操之众,远来疲惫,闻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是《曹刿论战》上的,而“必蹶上将军”就是孙子的。孔明后来所作的《将苑》、《兵要》、《军令》《便宜十六策》等都是在孙子、孙膑军事理论基础上的创新,说明孔明在隆中研究兵家颇深,孔明在《隆中对》中对曹操军队、袁绍军队等掌握得很准,这也是识军事时务。这些军事时务有的是在游学时讨论得来,有的是找资料得出。另外,隆中现存有观星台,也是孔明有心用于将来军事上的。建安十八年,刘备、庞统围雒城,久攻不下,孔明带了张飞、赵云,溯长江而上,从白帝城、江阳等地入川。入川前,派马良给刘备送封急信:《上左将军书》:“我算大乙数,罡星在西方,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将师,多凶少吉。”后来果然庞统攻城时中流矢身亡。术数和占星术是当今科学难解谜之一,虽有迷信成份,但又是一门冷门科学。当今科学证实,有些天象的确能预示未来。据说太阳黑子活动就会影响经济危机。孔明占星术与演义里的装神弄鬼“借东风”有本质区别。

二是政治时务。孔明后来做丞相时,在《又与群下教》中说:“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这说明当时孔明在隆中时常与同学们交流讨论天下大势。回头想《隆中对》,孔明对荆州、益州、汉中、江东、中原的山川地形、经济状况、治理情况、关键人物的性格、人格,多方权衡的对比等,无不通晓,透出一个青年政治家的成熟。

三是创新时务。汉代虽然战乱频仍,但两汉创新意识进步显著,在上层建筑领域,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建筑了辉煌的文明工程;杨雄、牧乘、贾谊、班固、司马相如、弥衡等创造了灿烂的汉赋长廊;乐府、散文、骈文、建安文学,唤醒了文学的百花争艳。在科学技术领域;两汉天象学、历数学适应生产需要不断进步。王充的“自然天为性”,属于人与天并无感应关系的科学新发现。张衡创造了浑天仪和《算网论》。刘洪创造了《乾象历》,汉儒用数理讲《周易》,杨雄仿《周易》作《太玄经》„„这一切史学、文学、科技方面的新成就,孔明不可能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不可能不“独观其大略”。这些创新意识,后来化作诸葛连弩、木牛流马、八阵图;化作琳琅满目的《诸葛氏集》二十四篇,包括军事、政治、法制、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精辟论段,字字珠玉,辉映着中华文明沉静、悠远的光辉。正如神奇的古隆中就是孔明成龙的第二故里,那么,我们先进祖先的创新意识,就是摧起卧龙腾飞的雷雨!

二00七年九月二日于武昌阅马场

诸葛亮年轻时在隆中的隐居生活

隆中导游词

诸葛亮

诸葛亮

隆中药业企业简介

隆中风景区作文

隆中管理处[版]

《诸葛亮与小皮匠》教案

“诸葛酿”与“诸葛亮”之争

诸葛亮与刘关张恩怨

诸葛亮与隆中
《诸葛亮与隆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