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考语文试题(辽宁卷)

发布时间:2020-03-03 20:14: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金钗(chāi) 三缄其口(jiān) 颔联(hàn) 纨绔子弟(kù) B.给养(gěi) 危如雷卵(lěi) 分娩(miǎn) 妩媚多姿(wǔ) C.俟机(sì) 沆瀣一气(hàng) 奶酪(luò) 不容置喙(huì) D.奇葩(pā) 不谙水性(ān) 城垣(huán) 风流倜傥(tǎng)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瑞士国土面积不大,但民族众多,语言也多,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都是日常生活通行的语言,不少人都能随心所欲地使用几种语言。

B.牡丹居社区餐厅明天将开始营业,消息传出。社区居民口耳相传。以前他们到最近的餐厅都要步行半个多小时,现在出门走几步就能吃上饭了。

C.岭南的书法艺术历史悠久,但由于气候潮湿等原因,唐代以前的书法作平鲜有传世,即使是宋元墨迹,今天能见到的也是寥落晨星。 D.灾情就是命令,地震救援人员们冒着大雨,跋山涉水,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按规定时间抵达四川震中灾区,并立即投入了救援工作。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中国皮影戏的艺术魅力曾经倾倒和政府了无数热爱它的人民,它的传播对中国近代电影艺术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启示作用。 B. 这篇文章其中分析了形式,辨证地回答了在大开放、大交往、大融合大世界里,我们迫切需要一种全心的观念来协调各种关系。 C. 交通台日前播报说,有的人在小轿车内开着空调过夜,由此发生窒息死亡时间每年都有发生,应该引起司机朋友们的高度重视。 D. 大学毕业后去农村应聘村官的人当中,多数人希望能在建设新农村这一大环境中找到施展才华、创立事业、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出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红星小学门卫王然被区教育局评为“十大感动小热病物”,他的事迹中最突出的一条是认识全校500 多个学生并能叫出他们的名字,为家长提供了很多方便。 , 。 , 。 , 。门卫感动校园,体现的就是一种服务育人的精神。 ①学校里的教师是在教书育人 ②这不只是像背书那样背出来的 ③要叫出全校学生的名字,实在不容易 ④校园内的管理、服务也无不在体现育人的功能 ⑤能叫出几个学生的名字,很简单 ⑥这是关爱学生、日积月累的自然结果

A.①④⑤②③⑥

B.②⑥①④⑤③ C.③⑥②①⑤④ D.⑤③②⑥①④

5.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和宋代豆油“书院”这一名称。不过,唐代的书院和宋代的书院是名同实异的关系。 B.宋代书院中的生徒要集中聆听山长讲学、向山长请教,并在山长的组织下开展自学和讨论。

C.书院中的私人讲学、学术讨论及书院 见的学术论辩、讲学交流,是宋代书院中常见的教育活动。

D.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开始掌教各大书院,书院的这种变化,有利于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的相结合。 6.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作为教育体制的宋代书院,与此前的古代私学既相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

B.宋代书院中的生徒,对当时产听科举考试的总体要求,大致上也能够适应。

C.一些民见思想,往往通过书院教育的途径来实现逐渐为官方所接受的目的。

D.在书院的讲学交流中,不同思想和学术相互影响,豆油机会得到发展完善。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书院教育,是宋元明时期最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动工。“书院”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不过,那时的书院主要还只是编书、藏书以及读书的场所。作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场所的书院,是到宋代才出现的。当

时,刚刚经历五代十国战乱,文化教育亟待振兴,一些思想家也需要自己的宣传阵地,以私人讲学为核心的书院教育,就顺应这种时代需要而出现了。宋代书院教育,以其官私结合的教育体制以及完善的教育组织形式,呈现出与古代私学大不相同的面貌。不仅如此,书院教育与宋代官学之间也有较大区别。虽然书院也选用儒家经典作为教材,但它更侧重于引导生徒修养品性、增长才识,而不是为了适应科举。不过,书院的教学内容又都不出北宋官学以及科举所要求的范围,也正因为如此,书院能够得到宋代官府的鼓励,并获得长足的发展。 书院教育直接了宋代学术的发展,成为宋代理学发展的摇篮。一方面,书院中掌教的“山长”,一般都会把自己的思想定为书院的教育宗旨,以此来聚集生徒,开展讲学活动。书院生徒在聆听山长集中讲学、向山长请教以外,还有充分的时间组织自学和学术讨论,这种浓厚的探讨学问的风气为思想和学术的发展留同了很大余地。另一方面,书院中的讲学内容既包括掌教者个人的学术思想,也包括正统的儒家经学思想,还包括一些后来逐渐为官方所接受的民间思想。书院因此而成为各种思想和学术交流的场所,书院之间更以学术论辩、讲学交流等形式,促成不同思想和学术的深入研讨和互相影响,从而为宋代理学的成熟准备了条件。此外,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开始掌教各大书院,推动了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结合的进程,也促进了理学的传播与深入发展。著名的理学家陆九渊曾经受邀前往白鹿洞书院讲学,他讲授《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听讲的人都很感动,甚至于有听讲者为之落泪。书院交流的盛况以及书院教育推行理学思想所形成

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5.下列有关“宋代书院教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书院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以官私结合体制和私人讲学为主要特点。

B.宋代书院教育是顺应战乱后文化教育亟待振兴,以及思想传播的需要而出现的。

C.宋代书院教育中选用的教材与官学相似,但其人才培养的标准与官学大相径庭。

D.宋代书院教育的教学内容能够符合官府的要求,因而能有机会获得长足的发展。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和宋代都有“书院”这一名称。不过,唐代的书院和宋代的书院是名同实异的关系。

B.宋代书院中的生徒要集中聆听山长讲学、向山长请教,并在山长的组织下开展自学和讨论。

C.书院中的私人讲学、学术讨论及书院间的学术论辩、讲学交流,是宋代书院中常见的教育活动。

D.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开始掌教各大书院,书院的这种变化,有利于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的相结合。 7.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作为教育体制的宋代书院,与此前的古代私学既相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

B.宋代书院中的生徒,对当时朝廷科举考试的总体要求,大致上也能够适应。

C.一些民间思想,往往通过书院教育的途径来实现逐渐为官方所接受的目的。

D.在书院的讲学交流中,不同思想和学术相互影响,都有机会得到发展完善。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韩擒字子通,河南东垣人也,后家新安。少慷慨,以胆略见称,容貌魁岸,有雄杰之表。性又好书,经史百家皆略知大旨。周太祖见而异之,令与诸子游集。后以军功,稍迁仪同三司,袭爵新义郡公。武帝伐齐,齐将独孤永业守金墉城,擒说下之。进平范阳,拜永州刺史。陈人逼光州,擒以行军总管击破之。高祖作相,迁和州刺史。陈将频寇江北,前后入界。擒屡挫其锋,陈人夺气。开皇初,高祖潜有吞并江南之志,以擒有文武才用,夙著声名,于是委以平陈之任,甚为敌人所惮。及大举伐陈,以擒为先锋。擒率五百人宵济,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进攻姑熟,半日而拔,次于新林。江南父老素闻其威信,来谒军门,昼夜不绝。陈人大骇,其将相继降之。晋王广上状,高祖闻而大悦,宴赐群臣。陈叔宝遣领军蔡征守朱雀航,闻擒将至,众惧而溃。符蛮奴为贺若弼所败,弃军降于擒。擒以精骑五百,直入朱雀门。陈人欲战,蛮奴撝之曰〔注〕:“老夫尚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遂平金陵,执陈主叔宝。时贺若弼亦有功。乃下诏于晋王曰:“此二公者,深谋大略,东南逋寇,朕本委之,静地恤民,悉如朕意。

九州不一,已数百年,以名臣之功,成太平之业,天下盛事,何用过此!闻以欣然,实深庆快。平定江表,二人之力也。”赐物万段。先是,江东有歌谣曰:“黄斑青骏马,发自寿阳浚,来时冬气末,去日春风始。”皆不知所谓。擒本名虎,平陈之际,又乘青骏马,往反时节与歌相应,至是方悟。其后突厥来朝,上谓之曰:“汝闻江南有陈国天子乎?”对曰:“闻之。”上命左右引突厥诣擒前,曰:“此是执得陈国天子者。”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俄征还京,上宴之内殿,恩礼殊厚。无何因寝疾,数日意卒,时年五十五。 (节选自《隋书•韩擒虎传》) 〔注〕撝(huī):挥手呵斥。

8.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后以军功,稍迁仪同三司 稍:稍稍。 B.独孤永业守金墉城,擒说下之 说:劝服。 C.高祖潜有吞并江南之志 潜:暗中。 D.半日而拔,次于新林 次:驻扎。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韩擒战功显赫的一组是

○1擒有文武才用,夙著声名 ○2委以平陈之任,甚为敌人所惮 ○3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 ○4来谒军门,昼夜不绝 ○5闻擒将至,众惧而溃 ○6遂平金陵,执陈主叔宝 A.○1○2○3 B.○1○4○5 C.○2○4○6 D.○3○5○6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擒自小以有胆略知名,容貌魁伟,有豪杰的仪表。周太祖很赏识

他,让独生子与他交往。在任职刺史后,屡次击败陈军的侵扰,陈人丧失了锐气。

B.韩擒揣摩高祖有吞并江南的志向,在伐陈时担任先锋。他率领五百人,半日攻下姑熟,陈人大惊,其将领相继投降。高祖闻讯十分喜悦,大宴群臣。

C.韩擒声名令陈军感到恐惧,陈叔宝遣部下镇守朱雀航,但军士逃散。其时贺若弼打败陈将任蛮奴也有军功,高祖在表彰韩擒的同时也表彰了贺若弼。

D.韩擒平陈的经历与此前江东的歌谣相应,当时人们不知歌谣何意,平陈之后才得以明白。韩擒被征召回京后,深受皇上礼遇,但不久却因急病而死。

11.把第I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陈人欲战,蛮奴撝之曰:“老夫尚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 (2) 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

1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1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2。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1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2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 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头搔更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2)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雨 韵 从维熙

进入生命的夕阳黄昏,才理解了“雨”这个简单的汉字,包容着人生四季。

按照化学的分子式来解读雨,是H2O的气体,在天空合成为水,然后返还到地面上来的物质。它在不同季节,有着变形的本能;春雨悄然无声,充满了孩子的稚嫩和温柔,像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那般,形象上有点腼腆;夏雨滂沱,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量,就如同一个人从童年进入青年时期,显示出无与伦比的阳刚气势;秋天的雨声,欢乐的音符里掺杂进一些忧伤的咏叹,淅淅沥沥不绝于耳,除去让人看见果实的成熟,感到收获的喜悦之外,还容易让人联想起《红楼梦》里的黛玉悲秋,这是人与自然同时走向成熟的标志;到了冬天,雨的体形变为片片白雪,与老人的银发一色,这寓意人已经走到了生命暮年。 步入老年,我更加喜欢雨了,尤其偏爱在雨天散步。我惬意地打着一把雨伞,在雨中踽踽而行时,倾听着人生四季中的各种音韵旋律;少年时无拘无束的童真,青年时的学海苦渡,中年时在“老君炉”中之修炼,花甲之后的心若静水……在雨中回眸人生的苦乐酸甜,与在书斋中伏案回忆往事,是迥然不同的两种境界。后者,因为缺少了雨作衬托,如同人生戏剧少了背景;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不仅可以升华记忆的色彩,雨在此刻还能转化为助燃之剂,让记忆铭刻上雷鸣与电闪的音韵,成为浪漫的抒情和感伤的咏叹。

记得在一个雨天,我看见一个老者领着一个娃儿----身后还有一条小狗,一起来到公园的湖边。那条小狗对于雨天出游,表现出了无限惊喜,它一会儿蹿到老人和娃儿前面,一会儿又溜到一老一小身后。但是那个男娃儿,与那条小狗的欢快相反----虽然老人为它打着雨伞,他仿佛仍然无法走入雨的梦幻之中。

老人说“你看那荷叶上的水珠儿,多好看!”孩子仍然撅着他那张小嘴,向湖里也斜了一眼,但无动于衷。孩子似乎并不喜欢雨中的静物世界,他在百般无聊之际,把那条小狗招呼到脚下,喊了“

一、

二、三”之后,在雨中与那条小狗开始了赛跑。老人出说的话,对这位老人说:“孩子难得有在雨中撒欢的时机,这会写进他的生命记忆,到你我的年纪都忘却不了。多好!”果不其然,待那娃儿与狗环湖赛跑回来,虽然人和狗都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般,但那个男娃和那条狗,一个开心地笑个不住,一个欢喜的对天狂吠起来……那老人阴沉的脸,终于渐渐还阳了,终于最后与孩子笑在了一起。多好!这真是一幅难觅的雨中写意画面。

雨丝,从其造形上看去,象是连接了天和地之间的条条琴弦;每个雨滴,是在琴弦上跳跃着的音符;天空和大地,是它演出的无边无垠的舞台;它演出的,是人世间无与伦比的大自然的美丽的乐章。

14.根据文意,四季之雨分别象征了人生哪几个阶段?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声,欢乐的音符里掺杂进一些忧伤的咏叹”?(4分)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

(2)他仿佛仍然无法走入雨的梦幻之中。

16.文中“老人和娃儿”在雨天各有什么不同的意趣?老人为什么“最后与孩子”笑在了一起?(6分)

17.怎样理解“雨韵”的内涵?文章依次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呈现“雨韵”这一主旨的? (8分)

六、(15分)

18.下面是某学生向老师祝寿时发言的一个片段,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4分)

这次我们专程从全国各地光临母校,给我们至今健在的恩师俞老师做寿。俞老师视名利

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八十高龄还在作学问。俞老师又把最近出版的大作赠送给我们几个高足,我们都感到十分欣慰┄┄ (1)将 改为 ; (2)将 改为 ; (3)将 改为 ; (4)将 改为 。

20.穆家寨中学高三(1)班将于下周举行以“读书乐”为主题的读书心得交流会。下面是主持人开场白的开头和结尾,请你补出中间部分。

要求紧扣主题、言简意赅、有文采。50个字左右。(6分) 各 位 同 学 , 今 天 我 们 召 开 一 个 读 书 心 得 交 流 会 , 主 题 是 “ 读 书 了 ” 。

50 希 望 各 位 踊 跃 发

言 , 让 大 家 分 享 你 的 阅 读 心 得 。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杂志社登了一份关于青少年价值观的调查报告,其中一些数据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例如对“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表示难以评价的为27.2%,对“在公共汽车上不让座”表示难以评价的为22.8%,对“过马路闯红灯”表示难以评价的为15.2%,对“竞争可以不择手段”表示难以评价的为18.6%,对“诚实意味着吃亏”表示难以评价的为33.8%。有人认为,这些数据显示出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对社会公德及个人品德的价值判断模糊甚至错误。有人认为,从这些数据可以推断出多数青少年思想仍然很健康、很阳光。有人认为,“难以评价”就是因为不想简单地赞同或反对,恰好表现出当代青少年思想的多元化、个性化。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考语文试题(辽宁卷)

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辽宁卷)

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辽宁卷)

高考满分作文试题评析:辽宁卷

辽宁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广东省高考语文试题(A卷)

高考理科数学试题(辽宁卷)

辽宁卷高考优秀作文

高考理科数学试题(辽宁卷)

高考理科数学试题(辽宁卷)

高考语文试题(辽宁卷)
《高考语文试题(辽宁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