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苗族的传统节日

发布时间:2020-03-03 17:58:4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云南少数民族神话文献综述

苗族的传统节日

节日习俗是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每一种节日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有着它特定的历史文化与背景。同时,每一种节日又会影响到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心理等多方面内容。苗族大小节日众多,由于居住分散,各地苗族有相同的节日,也有不同的节日。苗族的传统节日主要分为四大类型:祭祀性节日、纪念节日、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节日、娱乐和交际性节日。

一、祭祀性节日

(一)苗年

苗年是苗族自己的年节,各地区的苗族所过的苗年时间是不一致的,多数地区是“岁首以东冬三月,各尚其一”。岁首即每年的开头,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或腊月。苗年是最大的节日,食品比其他节日丰富,并且要供祭祖先。接着要休息五至十五天,并举行各种盛大的娱乐性活动。

祭祀活动,从鸡鸣头遍开始,到天色发白结束,鸣炮竹示之。此时,全家方可入桌就餐,并可对祭祀品指物道名。到二月二后,又需禁忌。请客活动,天明后,主家杀猪宰鸡筹办丰盛饭菜。就餐时先吃甜酒,后吃烧酒,先吃粽粑,后吃米饭。客人转回家时,主人鸣炮送到村外。

(二)鼓社节

在祭祀祖先的节日中,鼓社节是最为隆重的。鼓社节又称“吃牯脏”或“吃鼓藏”。节日中的主要活动着重围绕着绕木鼓进行,吃鼓藏时宰“牡牛”敬祖宗,“牡”即“钴”的意思。鼓社节的间隔时间,以十三年最为常见,但也有三年、五年、七年或二十五年不等者,可分为定期或不定期两类。鼓社节的内容较为丰富,包括购买和饲养鼓藏牛,推选鼓藏牛,接鼓、斗牛、杀牛祭祀等基本程序。

(三)跳场节

跳场是苗族流行得最广的民族风俗活动之一,流行地域非常广,参与人数之多。跳场有各种不同的叫法,如跳厂、跳月、挑花场、芦笙会等等。跳场是苗族不同于汉族和其他民族在春节期间举行的特殊节日活动。跳场的地点称作花场,一个很大的草坪或土坝子。按照传统习惯,跳场第一天是踩场,第二天是正场,第三天是扫场。

跳场的主要活动,首先在赛中安放一张八仙桌,上面供奉丰盛的祭品,主事者燃烛点香、烧钱化纸,一是祭奠列祖列宗,一是敬奉天地神明。意在祈求神明护佑,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每一天的芦笙舞都要跳到日落西山、晚霞满天,他们相约到附近村寨中往下,男女青年三五成群互相吐露心曲,这正是男女双方约定百年之好的重要时刻。

(四)祭祀节日的意义

祭祀节日的举行是为了缅怀祖先,节日寄托了苗民对祖先的思念之情。从中可以学习祖先好的品德,继承中国的传统的优秀文化品德。不忘先烈,有利于个人形成良好的道德感。

二、纪念性节日

(一)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是贵阳、黄平、松桃、湘西等地苗族都过的节日。四月八是一个纪念性的节日,有的苗族地区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而有的地区是为了纪念祖先。每年的四月八各地苗族的男女老少会用一天的时间来游乐,以此表示纪念

(二)端午节

过端午是在五月初五的早上。这天,有的杀鸡,有的杀羊或宰猪,荤食一餐,但不包粽粑。在门外都挂菖蒲和艾叶,有的以艾叶扎一只狗挂在门外的,用意都不祥。另外,也会在高山顶上举行“踩花”。附近的苗族都来参加,男女青年就利用这一机会进行社交活动。

(三)七月半

七月半就是中元节,在旧历七月十三日的下午过节。这一天每家都买点肉加餐,并买钱纸封包,追念祖宗。已故的祖先每人二包,晚餐后就在门外烧包。此外,没有什么别的活动。

(四)摔跤节 摔跤节是惠水九龙一带苗族的民间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和六月初六举行两次。相传古时候,九龙马门寨有一名苗族青年叫杨首辈,在官家的武举应试擂台上摔跤倒官将黑煞神,为此不但榜上无名,反而被毒打入狱。杨首辈出狱后召集人们与官家作对,并活捉黑煞神。人们遂跳舞唱歌庆祝胜利,并举行摔跤比赛,由于那天正好是农历三月初三,故沿袭成此节。

(五)纪念性节日的意义

有利于发扬和养成民族英雄的精神,这种精神将永远长存,激励着这个民族向前发展,不断地增强这个民族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三、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节日

(一)土地会

苗族的土地会一年举行两次,一次在三月初三,一次在九月初九。土地会是祭祀“山王菩萨”,山王菩萨设在村子附近的山坳上,设立的目的是希望它保护牲畜,不要被虎豹、豺狼危害。祭祀时可以用猪、羊、鸡都可以,有几家共同筹钱办的,也有独家自办的。祭祀只有男家长办理,不是每人都要过的节日。

(二)开秧门

开秧门在播种时节举行,在每年春季播种前,选择吉日举行仪式,以祈求插秧顺利和稻谷丰收。先由“秧头”带上鸭子、酒、饭、香纸、茅草、泡木树等敬品,在天刚亮时到田里祭神,以避免途中遇见人或鸟雀而招致不吉。当“秧头”举行完开秧门仪式后,其他人家才可以开始插秧,并欢度节日。

(三)吃新节

吃新节是在收获季节举行。吃新节一般在农历六七月间进行,是人们以品尝新米或新包谷的方式,敬天祭神,庆祝丰收的一个喜庆节日。每年稻谷或旱谷成熟后,苗族以村寨为单位,择吃新饭。家家户户都要以新糯米为主食,来庆贺丰收。吃新包谷时,则以新小米和包谷同煮,并用鸭、鱼、酒、茶等物品向祖宗祭祀,然后全家同吃新包谷,以示庆祝丰收。

(四)捕鱼节

捕鱼节是贵州中部独木河及南明河沿河两岸苗族的节日。这个节日最初是在播种插秧需水时,苗族人民在河边祈祷龙王降雨的求雨节,后来逐渐演变为捕鱼节了。捕鱼节的时间各地不一致,大概从三月到六月。届时,青壮年子都要到山上采集树叶做“闹药”,到河中闹鱼捕鱼,妇女则在家中备办腊肉、香肠、糯米饭和酒。中午时,全家老少都穿着盛装、携带酒肉到河边进餐。吃完后,男吹芦笙,女唱山歌,尽兴欢乐。到夕阳西下时,人们带着鲜鱼回家,并设宴招待或以鱼馈赠亲友。

(五)意义

人们按节令进行庆祝活动,反映了农耕民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这些节日的产生有着特定的背景,在生产力极其低落的情况下,只依靠人力是无法战胜自然灾害的。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自然灾害,只能借助传说或神话来维持生产。人们把抵制灾害的活动寄托在神明的身上,以此来找回生活的信心。但是一味的向上苍祈福,而不发挥人的能动性,这样是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生产力继续向前发展。

四、娱乐和交际性节日

(一)清明歌会

清明歌会又称“赶清明”,一般在三月三举行,是湘西苗族的大型歌会。传说从前苗族住在偏僻的大山中,日常用品都必须用土产到遥远的市场去交换,而且常常受骗上当,于是大家便邀约以清明这一天作为自己赶集的日子,既可互通有无,也可进行娱乐,年代久了,便成了清明歌会的节日。这一天,各寨的苗族群众都纷纷赶来参加,善歌者引吭高歌,一唱一和。老年找老年,青年找青年,参加者常达数万人,白天唱了晚上又唱,一直通宵达旦。

(二)赶秋

赶秋是湘西苗族群众性的主要节日之一,时间是在每年立秋之日,其主要活动是打秋千。赶秋最初也是为了便于青年男女交际而兴起的,后来男女交际的内容逐渐减少,而演变为以娱乐为主要内容了。

(三)九月芦笙会

九月芦笙会是贵州黄平县的谷陇、五里墩等十几个地方的节日,以谷陇的规模最大。节日的时间大致为秋收结束之时。节日到来,周围数十里的苗族男女青年都着盛装前来参加。在芦笙会上姑娘们穿着长裙,戴银手镯、银项圈,头盘田螺髻。男青年们爱在芦笙差几支野鸡毛,这是战胜邪恶的标志,也是表达爱意的信号。姑娘们则把自己精心编织的长带挂在意中人的芦笙管上。芦笙会规模宏大,观众有数万之多。

(四)意义

这些节日有利于人们之间的交流,不仅有利于苗族人民之间的交流,也有利于汉族和苗族之间的交流。汉族与苗族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民族大团结,有利于消除民族之间的隔阂,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发展。同时,这些节日大多属于相亲类的,节日的举行为广大男女青年创造了结合的条件,青年们借节日表达自己的爱意。从更深的层次讲,交际性节日还有利于苗族地区人口繁衍,壮大苗族人口的数量。

苗族节日异彩纷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部分。苗族节日的产生是由特定 的社会背景决定的,它的产生对于当时的社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今天随着社会发展,虽然有些节日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但作为一种文化,应该被保留和继承,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

参考文献:

[1]陈斌、赵云生:《苗族文化》,《丰富多彩的节日》,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5 [2]贵州省编辑组:《苗族社会历史调查》三,《生活习俗》中的节日,贵州民族出版社,1987.4 [3]《苗族简史》编辑组:《苗族简史》,《生活与习俗》中的节日,民族出版社,2008.4 [4]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著:《苗族文化大观》,《风俗习惯》中的节日、娱乐习俗,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6

苗族传统节日

某年黎、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活动实施方案

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

苗族的传统节日
《苗族的传统节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苗族传统节日 苗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