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苏州谎言

发布时间:2020-03-01 23:48:0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苏州谎言

本人也是南大毕业的,刚来苏州5个多月,奉劝各位师弟师妹们来苏州前好好考虑一下,

我们同学一起来了几个,现在都觉得苏州太挫了,道路、商业、环境、交通都很挫,都想 跳槽了!说白了苏州就是一个大生产基地,你来了就是在工厂里面干点类似于测试之类的 活,钱也很少,很没前途!而且在台资的话会很压抑。他们对来苏州投资的外企的承诺是 :你们(企业围墙)里面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们都不会来管,我们只会管(围

墙)外面的事

苏州谎言(一)-

外资神话与经济空心化

外资经济占苏州的比重有多大?官方资料是50-60%,但是谁都可以想象,离开外资经

济, 苏州会是什么样子。

从九十年代起,乡镇企业衰落的同时外资开始发现苏州,说是苏州发现了外资更好,对于 外资这根救命稻草苏州市显示了超强的吸纳能力和拼抢能力,不惜与无锡血刃相见,也不 怕与下辖县级市激烈争夺,甘于依附上海的脚下,可是上海也不是省油的灯,虹桥机场东 移,最近又要拿嘉定松江和苏州昆山正面冲突,毕竟在强势政府下,外资经济是政绩,是 多快好省,有了GDP全国第五,有了只要是台湾人的要求都要满足t;,

哪还管他什么风险 ,什么自主。

一提起外资经济,说的好听的就是技术转移;管理经验;带动效应

,苏州是制造基地,一年 里成立的研发中心还不如上海北京一个月,技术转移就不谈了 至于管理经验,在日韩台的企业里--这些企业是苏州外资的台柱--科长级别的中国人就凤 毛麟角了,即便如此,很多企业在苏州根本是纯粹的生产车间,根本没有管理总部和销售 总部,只有一个生产物流,园区许多欧美企业就是如此,而且,苏州的白领都要到上海去培训,苏州的quot;加工基地quot;名副其实。

唯一还可以提提的是quot;带动效应quot;了--这也是苏州唯一可以利用的地方,我们在与 外资做一种交易,付出我们的土地/练而廉价的劳动力/各种明显或者隐蔽的优惠措施,换 来他们带动的就业/采购需求/第三产业,但是这是一种完全不公平的交易,说难听点就是 孙子求爷爷,对国外投资者来说,投资地多的是,就看谁最乖,谁把quot;只要是XX人提 的条件都要满足quot;这一条做的最好,所以苏州会有16个国家级省级开发区(想想苏州一 共才6个市!)在抢的头破血流,土地税收的流失也成了政府的成本。

而真正的效果又如何呢!?

台湾人总是津津乐道于自己的产业链,似乎众多的苏州的小老板有机会发财了,可是事实 上这些IT的采购大头还是在台湾人手里--在台湾本土或者台湾的供应商在大陆设厂,台湾 人抱团出击,本地厂商根本无隙可钻,从进料加工/来料加工到CKD/SKD,外贸的确很大,本土能占多少?园区新区的笔记本工厂很多,这些工厂购买芯片内存出来不直接从INTEL ,而是通过海外母公司,其他核心零件同样如此操作--经过这一道利润会转移多少!?至 少白负担了运费和关税,其实苏州的外资除了逃不掉的关税增税,还交过多少税?这一点 政府都知道,但这就是代价.

就象不久前的quot;盐城起亚汽车quot;事件,韩国人一拍桌子--不给我优惠我就走,盐城 政府立马就范,连副省长都出面了,利用外资是这样利用的吗?

,1,GDP狂飚,但GNP不前,苏州名声大噪音 ,官员脸上有光,房价涨上5000也有底气 2,就业,这是确实的好处,虽然是人家的廉价 劳动力 3,锦华苑/嘉湖阁/日韩街的生意好了,包车公对于苏州的利用外资,似乎只在三方面效果司快餐公司厂房建设公司生意好了 ,上海的货代物流公司有了巨大的市场一片欢欣鼓舞的数字下,外资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被隐藏了.

本地经济,包括国有经济/乡镇企业/民营企业被压缩了生存空间,现在还有谁记得quot; 四小名旦quot;?据说香雪海在靠出租门面房维生,去年红红火火的市政府要重点扶持的 quot;孔雀集团quot;在给别人做注塑了,春花靠着春飞还不错,长城好久没看见了。

这是 不是苏州国有企业的缩影?

民营企业自从外资进入苏州后就从来没有被重视过,这是强势政府/官方主导的局势的必 然结果,民间的资本已经逐渐萎缩,苏州与浙江的最大不同凸现,苏南农民开始给外资企 业干活,或者是外资配套厂,说的粗一点,都是在给帝国主义剥削,苏州的民营企业做配 套大多在包装/零件/注塑这类层次,事实上就连包装这一最末端的行业很多大公司都是来 自台湾日本,外地浙江无锡的也在竞争,苏州本地厂商夹缝里求生,一面往外资Buyer手 里塞钱,一面出售自己廉价的靠数量不靠技术的低附加值产品---这是苏州外资企业与本 土供应商的真实写照。

以上都不是苏州最大的危险,苏州最大的危险在于他自己没有造血功能,一味地吸引外资 却无法学习与利用.外资对苏州的结果是竞争性的压迫,而非竞争性的共荣。强势政府/官 方主导的经济格局就是如此,这一点颇有点类似上海。外资都是短平快,立杆见影的几十 亿上百亿,这种规模放到国有企业必是quot;重点扶持的特大型企业quot;,仿佛是天上掉 馅饼了,如同我国的汽车工业,一合资立马财源滚滚来,可是合资的背后,我们的品牌我 们的技术都到哪里去了?一旦经济动荡外资撤走,我们就和墨西哥巴西一样了.即使外资 持续繁荣,苏州所得到的利润与外方相比,不过是一锅里的一杯羹而已,这种着眼于眼前 的不公平交易,不知道苏州愿意持续到何时?

苏州谎言之二--

城市的美丽与破败

苏州也去申报国际花园城市?自从看到这个消息就一直困惑到现在,苏州凭什么去申报国 际花园城市?莫非考察团来人了只让他们去园区新区?抑或是看不懂的拙政园?

对于大多第一次外地来苏的人来说,苏州给人的刺激太大了,这就是苏州吗?两千五百年 的古城?看到的全是半旧不新的房子啊!GDP全国第五?怎么路这么窄,车这么难走啊! 东方威尼斯或者国际花园城市?就凭这臭水河和一丁的绿化吗?

早在很久,苏州市的规划就限定了古城河范围内的建筑高度,但是城区范围又如此之小,

苏州成了全国少有的建筑密度之高和建筑高度之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这样的规划似乎的 确起到了保护古城风貌的作用,而且符合苏州人低调的习惯,让外人感叹苏州的精致,但 是进入九十年代,随着经济和城市规模的发展,这种规划的弊端开始显现:拥挤破旧的建 筑,狭窄的道路,无法拓展无法绿化,在城市发展的方向上,低层建筑太占土地,而且不 美观不易维护,唯一的好处也许是拆迁成本低一点,在市区内的高档酒店最是如此,最明 显的比如凯莱和喜来登,前者四星级却有如此拥挤的建筑密度还没停车场,后者的确宽敞 ,但是在城区竟占据如此大面积的土地,而且是在寸土寸金

的古城区!没办法,谁让市区

不能盖高呢!?人家雅都新城就节约多了。

即使出来护城河外,苏州人依然表现出对低层建筑的喜爱,但对现代大城市规划来说,这 无疑是一个灾难,苏州的城区已经拓展进了园区新区--这两个所谓的工业区,吸收了吴中 区,可是吴中比市区更加脏乱差,往北向相城,必须先穿过火车/高速/312国道和

附近的 破败厂房.

这种格局的深层影响远非于对土地的不节约,更在于对苏州朝大城市发展的一个抵制因素 --苏州缺乏一个大城市的气度和胸怀,至少目前苏州还没有一个真正的商务中心,广大/ 丽景苑/国际经贸零零碎碎的成了扎堆的地方,石路附近一堆烂尾或没人要的大厦,国际 会展中心的框架边成了幕墙--其实质不过是从烂尾变成了更大的烂尾--不明白为什么要在 那样一个除了七八十年代的社区之外什么都不是的地方建一个苏州第一高!? 还美话为 “月色塔影“--孤楼里的塔,谁敢入驻这样的凶宅!?

苏州规划的小气和保守在园区剧烈体现,特别是在新加坡方面撤出以后,最大的一点就是 苏州人拼命喜欢多层住宅,不喜欢小高层和高层,苏州人为了那点得房率和物管费宁愿住 的挤一点环境差一点,即使出了古城区仍然如此,而且房型与深圳北京相比非常守旧,到 了园区没地的时候才开始建小高层,建筑密度仍然吓人。

在园区二期/三期的开发上,管委会抛弃了一期的一些观点,似乎不再强调“每个工厂要 保有一块绿地“了,而且路面变窄,双向都变成了以二车道/四车道,上下班高峰已经开 始堵车了。最莫名其妙的是,路边一律开了很宽的自行车道!苏州市区道路规划对自行车 道的重视,全国也不多见,但是在园区二三期那样的地方会有人骑自行车吗??即便是很 久之后二三期开发完全了,那里仍然会是一条浪费的自行车道。

在苏州--水陆并行的棋盘格局上,在拥挤狭小的地块上建设新城,这样的难度可以想象,

苏州城的优势或者劣势是如此容易转换,古城保护与城市做大的斗争已经持续了这么多年,直到近两年苏州忽然发现自己已经很有实力把自己建成大城市,而目前城市规模与经济 总量不成比例,凭什么要让无锡去出风头?低调含蓄的作风开始转变,但是与根植已久的 传统规划相比,苏州在新发展上如何协调这一矛盾?

古城区已是如此,苏州还是在外部突围,园区新区/东西南北环高架/绕城高架,这些在外 围的大动作与古城区内的小打小闹形成鲜明的对比,古城区确实无法也没有好的方案可以 拓展,但他是确实的中心地带,道路狭窄交通拥挤,最难的是太多东西需要保护!苏州, 除了限高,你是否还有更好的规划?

苏州谎言(三)----富裕还是贫穷?

从中西部或其他地方来到苏州的人多少能感觉的苏州的富庶,“苏湖熟,天下足“,天时

地利和人文传统决定了苏州注定是要中上水平的城市,可是如同苏南其他甚至上海一

样,喜欢小富即安,还自视甚高.

外资经济兴起之后,乡镇企业家渐渐被没落,开始给外资做配套,招商官员开始粉墨登场,日韩街/涉外住宅开始出现。外资经济显然并没有让苏州人变富,至少苏州的人均收入还和无锡差不多--虽然苏州的GDP早已超过无锡了,而在这当中最尴尬的显然是苏州的一大群“小白领“--介于刚毕业和混出头之间的在外资工作的大学生,说实话,白领不值钱那是很早就有的事,但是没有哪个地方的比苏州更尴尬,不象真正的白领都做第三产业金融/咨询/法律/传媒的,他们在大规模的制造企业做Engineer,加班加点拿的薪水不够买半平米的房子!--称做蓝领也许更合适,他们最现实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留在苏州这个城市?至于很多的外来操作工,“城市化”也一样不能把他们变成苏州人。

苏州的富人在哪里?扣除外国人/私营企业主/高级管理人员这类公认的富人,苏州还有两个特殊群体的富人:公务员和外资相关的揩油者,在官方主导的经济下,公务员发个万儿 八千“冷饮费“可以理解的,传说中的“公检法/财税/海关“的收入,我等小民向来不敢 想象,所以苏州人特别是苏州本地人特别热衷于考公务员,这一点与广东浙江很不同,浙江向来是弱势政府,很久之前广东顺德就把所有的政府机构合并在一幢大楼里办公,经委 /商业局这类机构根本就全撤了,当地经常招不到要做公务员的人,有一句谚语“美国的 一流人才是大学教授,二流是企业家,三流是政府官员“,但是在苏州甚至在全中国,官 员/公务员永远是老大,苏州借鉴新加坡时候好象没有借鉴其“高薪养廉“,为什么公务 员可以这么富?富了还不忘加入炒房大军?

外资相关的揩油者,其实利用权力寻租者到处都有,外资企业算是比较好的地方,但是苏 州的外资太多,规模太大,寻租也就正常,特别是管理比较差的企业,灰色收入让清水的 高级白领也汗颜!而且他们比公务员更安全,没有“廉政公署“这类机构查他们。

但是这一群人注定是少数,看看长三角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排名,苏州的GDP仅次与于上海 ,居民收入却还在嘉兴之后,嘉兴的外资才多少?GDP才苏州的几分之一?也许这最能解 释为什么苏州GDP高居民收入却低,也最能说明一点:外资经济是来自己赚钱的而不是让 苏州人来赚钱的,他们在苏州要的是Cost Down,赚足利润要交代给国

外的Shareholders

而收入和消费主力--中产阶级,在苏州的势力似乎太薄弱,小白领都混的如此惨烈,还指 望变成中产吗?而私营老板这一阶层呢?苏州与浙江的杭甬温绍已经不在一个档次了,更关键的是,苏州人开始越来越习惯给外资打工,这里不仅难见国有名牌也难见私营名牌,杭州有娃哈哈,宁波有一群服装名牌,温州更有叫板西门子/ABB的正泰,即便南京,苏宁 /雨润也是全国有名,苏州呢?你靠黄天源和苏阿姨吗?

再来看看红红火火的苏州房产市场,园区建屋/置地/新馨/加城,从名字就能看出来的政

府和外资背景,新区大鄂新港隶属新区管委员会下的苏高新,都市花园的华新国际是沈阳 的,还有浙江嘉业/浙江名城/上海嘉实/浙江南都,扣除这些外资官方背景和外地商人, 苏州红火的楼市有多少是苏州人自己开发的?特别是高档大项目!奥林和天翔,

这两个备 受口水的项目倒还算。

苏州的人均收入江苏第一,这是事实,南京人都觉得苏州消费很高,可是苏州绝不应该以 此为满,比比杭州/宁波/温州吧,杭州的出租车不停的换代,现在都是PASSAT,而且大多 是的哥自己买的,生意还很好。大娘水饺在杭州2块一两,到苏州就1块5了!

另一方面,苏南地区财政上缴很多,财政部长项怀诚是吴江人,税务总局长金人庆是苏州 人,审计署长李金华是南通人,央行行长戴相龙是扬州人,据说国家任命这些财经大员就 是要对江苏的财政上缴软硬兼施!---知己知彼,以毒攻毒吗!苏州更是“重中之重”了 ,而且一直是被拿的多,获投资的少,---谁让“苏湖熟天下足”这句话声名远扬呢?以 上是非证实的传言,但还是颇有参考价值。苏州的政府至少可以与浙江的政府相比,看看 浙江是如何不干涉民间经济,即使在全国喊打“温州假冒”的时候。也许无法相比,

两地 根本不是一种体系,一种方向。

东莞和苏州能给中国制造一个未来吗

[青岛、宁波、温州、深圳为代表的城市经济体就要健康得多]

在举国上下欣喜于中国成为全球制造基地的时候,笔者认为“东莞化”的流行十分可悲

“东莞化”北渐

这两年多来,很多人都在评论苏州与东莞的不同之处,所谓长三角与珠三角的比较,但是没有多少人关注苏州与东莞的相同之处,以及这种趋同化的不利之处。两年半前,笔者就在《南方周末》发表了一篇文章:《苏州越来越像东莞?》,指出苏州的经济发展模式已十分明显地与东莞趋同。窃以为,这才是苏州-东莞比较学里最重要的一个课题。

所谓“东莞模式”是这样的:由东莞提供土地、有可能是已建成的标准厂房、中国内地四川、湖南等省提供廉价劳动力、外资提供资金、设备、技术和管理的要素组合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最大的特点有三:外科手术式植入的、外资主导的、外向型的,我们可以总结为“三外模式”。

外科手术式植入,系指整个制造体系是从外部直接加入到该地区的,而非该地区自己的肌体内自发生长的、与该地区本土的文化、经济有血肉联系的产业体,这种产业体有一个天生特点:像游牧民族一样逐水草而居,哪里水草丰盛就去哪里,而且由于其“蒙古包”是组装式的,迁移起来也很方便容易;外资主导就不用说了,因为中国缺少资金和产业经验,产业投资需要由外资来投入,具体到东莞来说,台资的聚集是其一大特点;外向型,是指其主要的部件等从外部进口、产品也主要是打外销市场。在这一模式中,产业的利润主要由外资收获,地方获得的是税收(由于地方政府大量牺牲自己的税收收益,这一收益在前五年基本很少看到)、租金、对服务业发展的拉动,以及,似乎凭空获得了一个产业体系;外来工则赚到少得可怜的工资。

在2001年的时候,苏州经济的

东莞化趋势已十分明显,无论是苏州市区、还是昆山、吴江等县市,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动力都已变成了外资主导的外向型经济,其中尤其以台资最为聚集,这也是人们经常拿苏州、昆山来与东莞对比的主要原因;尽管与东莞系由镇、村来设立工业区、所收租金中大部分成为集体资产不同,苏州、昆山则主要是由市、县级政府来设立工业区,租金大部分成为国有资产,但是其靠收租和先少后多的税收作为主要收益的发展模式并无二致;虽然台资聚集上海、苏州时,所打的旗号是:珠三角打外销、长三角打内销,并且国内媒体还信以为真地认为珠三角利于外向、长三角是国内市场的制高点;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上海、苏州的台资企业仍是以外销为主,否则就无法解释上海港的货柜吞吐量何以迅速超越高雄等许多港口的原因何在,也无法解释台商对上海机场不能满足其迅速出货的大量抱怨,其内销部分,也并非主要走向华北、华中地区或就在华东地区消化,而事实上国内最大的市场还是在华南。

在笔者看来,“东莞模式”在珠三角称雄本身就已让人感到担心,“东莞模式”北渐到苏州,甚至整个中国沿海地区都出现东莞化的趋势,那就更加让人沮丧。

本来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珠三角,“东莞模式”并非主流,真正代表主

“顺德模式”,其实是在当地经济体的肌体内,自生出来的一种工业化的冲动,这种冲动得到了香港等地资金和管理、技术的支持,并迅速发展壮大,延伸流的是“顺德模式”,所谓出来了一个健全的制造业体系,以美的、科龙、格兰仕等为代表的顺德家电产业链,就是这个体系的核心部分。然而在90年代中期以后,“东莞模式”大行其道,其势头盖过了顺德、南海等地,以致于媒体现在提到珠三角的制造业,先说的就是东莞的外资IT制造业。

东莞产生这种模式还可以原谅,因为东莞原本没有任何工业基础,当地农民从未接受过工业化训练,若非由外科手术式植入,当地可能还处在与广东河源、汕尾等地类似的贫困之中,但是苏州的“东莞化”却一点都不能原谅。

因为以苏州为代表

的苏南地区,本来就有相当的工业基础,尤其是乡镇企业的“苏南模式”,代表了苏南农业地区自身的工业化努力(当然,这种努力同样得到了上海的资金、管理、技术和销售市场的支持),但这种努力被外资洪水一样的冲击完全打断了,苏州迅速沦为“三外”主导的所谓“制造业基地”。

在90年代中期之前,苏州的经济本来可谓是一个十分健康的经济体,苏州人当时也很津津乐道于,地方经济是“国有经济、乡镇经济与外资经济三分天下”,苏州国有经济曾经有过与上海国企一样的红火期,当地的家电产业以长城电扇、香雪海冰箱为代表,曾经有过“四大名旦”的说法,就连不起眼的牙刷这样一个小产品,苏州的“虎丘”牌牙刷也曾是中国的一大品牌。然而短短的十年时间,国有经济由于其体制瓶颈而终于轰然倒地,苏南乡镇经济也一直陷于“国企病”症状而不能顺利向民营经济转型,当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可以迅速给地方官带来业绩的“三外模式”大受欢迎之后,苏州就此沦落了。

实际上不仅仅是苏州,从南到北,大连、天津、上海、厦门、珠海等许多当红的明星城市,都同样面临着“东莞化”的趋势,这一趋势准确体现了在最近10年、尤其是最近5年的时间里,全球产业资本流向中国大陆的情势下,全球制造业链条的末端移植到中国大陆的疯狂情形。

这种趋势为什么令人担忧

在举国上下欣喜于中国成为全球制造基地的时候,笔者之所以认为这一情形十分可悲,主要有四个原因:

1、这种外科植入式的产业体系是“蒙古包式的”

,而且由于其眼睛盯着的是中国的“低成本”优势,所以它能否扎下根来很难说,它前天是在墨西哥、巴西、马来西亚,昨天是在东莞,今天来到了苏州,而明天可能会去越南、老挝、印度,后天可能会去非洲。

我们还要对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竞争中的低成本优势进行一番具体的分析,因为据说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成本低。成本低有几方面的因素,一是人民币币值的被有意低估,这可以促进出口,抑制进口,但同时也意味着中国所有以人民币标价的资源(包括我们有限的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价格被标低了;

二是人力资源的低成本,

这一优势据有些经济学家说可以保持几十年,因为中国的低价劳动力的供给可以说无限大,中国沿海地区高速增长了20年,而从内地农村解放出来的劳动力也才9400万左右,而迄今为止,800元/月的工资仍比中国农民的人均收入高出许多,而中国每年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其毕业后找工作的平均期望薪资只不过2000元-3000元人民币(不超过400美元)。人力资源的低成本无可厚非,但是农民工的相关社会保障(这是许多台资企业津津乐道的大陆劳动力成本低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迟迟不能建立,违反了人权等普世价值观,最终将对中国的出口构成抑制因素;

三是土地资源的低成本。由于中国仍是弱开发国家,我们的土地成本相对于发达国家为低,这由市场决定,原也无可厚非,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过度地压低土地成本。以苏州、上海等长三角地区为例,上海张江园区土地的基础地价为40万-50万美元/亩(90美元/平方米),但在操作中,张江园区往往以半价出让土地,另外一半由市财政补贴;而在苏州、昆山等地,基础地价达到10万元/亩的土地,往往以低于基础地价甚多的2万-3万元/亩出让,一份关于苏州引资情况的调研通报指出,苏州市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要消耗4000亩土地。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让由地方政府控制下的国土,实质上是对中国有限的国土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付出这样的代价获得这样的粗放型经济成长是否值得,恐怕现在还说不清。

2、这个产业体系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末端,东莞地方这些年来的努力却收效不大表明,要想超越这个末端往产业链的中端、高端进军,十分之难。

东莞在被国内媒体指责为“大工厂”、“加工车间”之后,亦曾计划提升本地工业的技术水平,并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外资企业在东莞设立研发中心,但是这些台资企业对在东莞设立研发中心的兴趣不大—他们即使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研发中心,也仅仅是为了利用国内廉价的技术专才而已;即便是台资企业将其在东莞的工厂提升技术水准,但也决不会将他们最前沿的技术拿来。其实此一问题绝非东莞所独有,所有依赖外资的经济体都会有这个问题。

3、由于这种发展模式强烈助长了“地方政府公司主义”的蔓延,这不利于中国建立以法治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体系;如果说,在东莞吸引台资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地方政府公司主义”还不很明显,但到了苏州、昆山时代,这一特征已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职能是提供公共产品的服务,但是在以招商引资为第一目的的地区,政府职能已完全混同于一间经营工业园的公司,过分强调经济发展职能的地方政府已完全公司化了,

这个公司以土地、税收优惠、城市品牌为资源,以外资为客户,以增加投资为拉动增长的主要手段,以GDP为自己的营业额,以地方财政收入为利润。

“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是一种极端的重商主义,它有好的一面,对商业运营的支持能够促进工商业的发展,这其实是新加坡人“亲

商”理念的延伸,但也有不好的一面,政府记忘了自己的角色,只是市场经济中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市场不能做的事情,政府来做。公司化了的政府把自己变成了市场竞争的一个主体,替市场做了许多原本该是市场自己做的事情。公权力的过分介入市场运行,混淆了政商之间的界限,反而更加不利于建立公平的市场经济环境。

在投资环境的各种要素中,高效率的政府服务、法治环境和政策透明度、社会治安、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投资,是政府的本业,但是帮外商盖厂房、帮企业融资等也是政府服务的范围吗?看看这样一个在苏南广为传扬的例子:台湾大同集团的一位关键人物来吴江考察,为试试当地政府的诚信度,提出“100天内建好一座15亩的厂房,大同的美齐电脑就来吴江设厂”,结果,第97天的时候,吴江市政府就盖好了厂房。

在这样“高效率”的背后,是否有什么被忽略掉了?即便是没有任何非法的成分,地方政府能对所有的企业(包括本土的民营小企业)提供如此高效率的服务吗?

4、“地方政府司主义”和“外资偏好症”的另一个副作用,是可能会压制了当地民营经济的发展。

如果外资的植入,能够促使形成一个本地产业群,并以此带动本地企业的成长,那么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个健康的外资经济。在以苏州为代表的中国沿海外资经济中,我们看到了这种苗头,但是却没有很蓬勃的势头。无论是在东莞还是在苏州,本地民营经济为外来产业群的配套,至今还局限在餐饮、零售、运输等相关服务业,以及部分十分初级的零部件、包装、印刷等产业。

当然,它们在发展之中,而且也不能否认这些民营小企业生存和发展旺盛生命力,但是可以想见的是,地方政府以追求外资、大规模投资为目标的情况下,往往忽视本地民营经济的成长,即便不是心存忽视,当有限的行政资源大都用来为外资提供高效率的政府服务时,为外资以外的经济体服务的资源就更加有限了,这当然会对民营经济的发展产生一种抑制作用。

相比较而言,笔者认为,青岛、宁波、温州、深圳为代表的城市经济体就要健康得多,其中青岛是中国国有工业适应市场经济顺利转型的一个代表,温州、宁波则是民营经济自由发展、自发工业化的一个典型,深圳则是中国制造业努力超越末端的方向,以及中国民间科技创业的热土。中国制造业的希望可能寄托在他们身上。

苏州是张嫖床??[转帖]

苏州的GDP是高,但并不能代表其他方面也强的。苏州我和美国这的同学回去造访过几次,除了工厂多开发区多,较为现代的厂房和设备值得一看以外,市中心实在小的可怜,尤其是金融商业体系远没达到大城市的标准,最简单的例子,由于在美国养成的习惯,我和朋友出门消费都是用信用卡,在苏州除了在一些大酒店可以用信用卡外,几乎很少有地方再用信用卡了,但在南京虽不能像上海那么方便,但不论购物还是餐饮很多地方都可使用信用卡付帐的,所以在苏州我们确实有种寸步难行的感觉。

苏州GDP的快速增长说白了是国家特意将其发展成一个大工厂,在此利用外国资金为自己造钱的地方。而且,产生的GDP苏州人也不必沾沾自喜,说实话这里面没多少和你们有关的。资金技术主要是台湾小日本等海外带来的,而在外资企业里挑大梁的高级人才也都是在教育科技发达的大城市(如南京,武汉等)受完教育来淘金的人。所以苏州人不要想当然的认为财富是苏州人创造的,科技人才是你们苏州土地上长出来。其实苏州在里面的角色打个粗俗的比方,外商是嫖客,中国政府是老鸨,中国劳力是小姐,而你们苏州只是那张供人嫖宿的床而已,不过为了吸引更大款的嫖客,服务更大款的嫖客,中国政府是会拿出一部分钱来改进这张床的和招揽更高级的小姐,但苏州的角色不会变--那张床而已。

中国政府为了吸引外资在苏州的免税政策快达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中国政府确实在苏州赚了很多,但外商拿走的更多,苏州不过是被利用而已,所以才会出现GDP很高,但生活质量确不是很好的尴尬情形。按我研究组里的一位在苏州待过几年的韩国同事的说法:Suzhou is quite beautiful, quite beautiful countryside.

在这里潜水很久,老看一些自以为是的苏州人成天抱着GDP作春梦,好像财富全是苏州人创造的,就觉得苏州人终究摆脱不了小地方的眼光和见识。没有那些科教发达的大城市输出的人才,没有国家的特殊政策,说白了没有国家有意识的养你们这头奶牛,你们哪来这么大产奶量的乳房!

本报讯(吴建保 吴蔚)2003年苏州经济呈现高投入、高增长的态势,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创出新高。全市预计生产总值(GDP)2802亿元,增长率达到18%,全年财政收入达到409.9亿元,增长42.1%(同口径增长34.9%),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4.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宏观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

活力之一:招商引资高歌猛进。2003年利用外资取得突破,呈现出多年来少有的好势头。全市新增合同外商直接投资和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跃居全国城市首位,分别达到124.96亿美元和68.05亿美元。合同外资占全省的40.6%,占

全国的10.9%;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的69.8%,占全国的12.7%。

大力实施“内外并举、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构建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苏州既是外资发展的天堂,同样也是内资开拓的福地。2003年全市协议引进内资项目3232个,增长2.2倍,注册资本为172.44亿元,其中外地资本145.83亿元,全年实际到帐的外地资金299.65亿元,增长2.6倍。

活力之二:固定资产投资加速进位。200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408.93亿元,总量位居上海(2452.11亿元)、北京(2157.1亿元)之后,投资增长速度73.3%,居大中城市之首,是近年来投资力度最大的一年。2003年投资呈现的特点是国有经济、三资企业、私营个体投资齐头并进,工业和第三产业投资的联动发展。

开拓国际市场迈开大步。2003年苏州市进出口总额达到656.63亿美元,增长80.4%,

活力之三:其中出口326.34亿美元,总量居

深圳、上海之后,位列全国城市第三位,出口增幅76.2%,名列首位。美国、欧盟、日本成为我市主要出口市场,对三地出口额分别为78.41亿美元、75.9亿美元和52.69亿美元,分别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4.0%、23.3%和16.1%,对美国、欧盟、日本出口增长迅速,增幅分别达68%、107.7%和56.3%。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继续提高,全年出口额为250.8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5.6%,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达76.9%。

活力之四:工业经济成果喜人。2003年苏州市全部工业产值7010.77亿元,增长37.8%,总量位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上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4976.51亿元,增长39.1%,位居第三位。目前,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4000亿元的城市仅有五个,另外四个分别为:上海10342.82亿元,深圳5073.77亿元,天津4049.61亿元,广州4017.83亿元。

活力之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加快。2003年苏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361元,位居20个大中城市第十位,居长三角16个城市第七位,位次前移。可支配收入增幅为16.4%,成为近年来增长较快的一年,为我市率先全面实现小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湖南卫视:苏州,你为什么这么两面?[转帖]

如果有一个两面三刀的城市,《象形城市》愿意说,那就是苏州。首先,GDP是它的一把大刀,这个能表白地球上大小城市和国家实力的数字,在苏州居然超过特区深圳,在长三角遥遥领先,而以台商为主力的资金流是它的一把圆月弯刀,长天一影,光华灿然,最后,它有一把匕首,插在腿间、随时可以操出来削下羊肉待客的那种,不是西瓜刀,不是港台电影里周星弛之流的重要道具,而是真正的防身利器---苏州文脉,让苏州在城市化进程中找到自我,不过,即算如此,苏州还是有两张脸子.

建筑两面:

从上海出发,经高速公路一直到了苏州的汽车北站,惊见遍地残砖碎瓦,这像是那个园林遍野的苏州么?听说是为了迎接世博会,这个城市正在大兴土木,很多马路都只开了半边,不过,好在这个城市高层建筑不多,天际线还算低。四处开花所直接导致的后果之一就是坐在苏州的士里,随时随地的堵车能把你急死,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这个城市的热情。

作为苏州名片的,当然是苏州园林,前辈们的私家住宅为后世苏州旅游造福不少,苏州的419处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家级的有12处,仅次于北京和西安。1997年和2000年,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9个古典园林先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拥有9块世界文化遗产的牌子的城市并不多见,于是人们疯狂前来。这些园子目前做为最后的圈留地,残留着些古色斑斓的建筑。

从苏州市中心向东出相门,过东环路,进入的是和新加坡联合开发的苏州工业园区。从1994年起,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投入了79亿元资金,寸土寸金绝非虚辞,各方投资者纷纷前来,就算不捞个盆满钵满,至少也沾沾福气。从园区中心的国际智能大厦上俯瞰下去,一堆摆放整齐的现代化厂房和海关、国际实验学校是这片园区最打眼的建筑,科技园、中央商贸区、五星级酒店和住宅楼是苏州发展现代经济的初级装备。古城西侧,是苏州新区,建设总体规划53平方公里。

从新城区到老城区,再到工业园区,三个局部的苏州背后是它试图将一种传统的中国式市民生活纳进现代框架的梦想。尽管这样的现代化和中国其他大多数城市没有什么区别也不会让人联想起苏州,但它无可置疑地就是苏州的另一面。“东园西区、古城居中、一体两翼”的带状城市格局,切实地在侵蚀着苏州的古老,老城于是到处上演着拆迁与重建的游戏。

1999年,苏州市政府砸下2.4亿元综合整治观前地区。观东的重点是民国以来的建筑;观中的中心是传统的道教文化区;观西则以搭乘观光商机的精品店为主角,平白添上一个现代化的尾巴。延续这样的整改理念,苏州继续制造着古老文明和现代商业融合的产物。2004年的街头,新梦与老城的撞击最确切的表现是七里山塘,这是一条尚在改建中的老街,目前下岗工人和退休职工的据点。我们到这里的时候,长长的里弄,一端是曾经寄居着粉墙黛瓦梦想的老房子,破旧寒酸得让人心里作痛。另一端是在旧房子基础上翻新改造后准备用于商业用途的复古式建筑,尚未完工的建筑空无一人,崭新却冰冷。不远处,堆满生活垃圾的老房子在瓢泼中漏着雨,白发的阿婆朝窗外倾倒着污水。

记者走访了刚参加完一个文化遗产保护会议的学者徐刚毅。10年前,苏州开始推进城市化,老城区大面积拆迁,他自费拍下三万多张老照片,为许多历经沧桑的老房子留下了最后的影像。回想当年的壮举,他不胜唏嘘的是,有的老房子,前一天去的时候觉得光线不够好,想着下次再拍,结果第二天到那里的时候,就只剩下一堆残砖破瓦了。

在新与旧的冲突中,出局的往往是后者,所以作为保存历史与文化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就奠基在现存古建筑拆毁后的废墟上,因为贝聿铭的设计无疑将成为苏州与国际接轨的荣耀。走在消失了水乡特色的街上,想着的是为了迎接明年7月将在苏州召开的世界文化遗产大会,将有109条街道得到整理和修缮。祸耶?福耶?

惊鸿一瞥的桥边人家里,古稀老人在择菜,平静的眼神扫过我们的摄像机;改造后的观前街日常人流量12万人次,节假日高峰时35万;在那些富丽雅致的苏州园林厅堂内,泰国公主畅谈中泰友好,哈佛大学校长共议高层人才培养,摩托罗拉总裁交换发展信息产业的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探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古老的神谕说,“我爱你,所以伤害你;我欲成全你,所以毁灭你”。

文化两面:

苏州的文脉,据说渊源于伍子胥。《史记》记载,这个春秋时期的传奇人物在公元前514年奉吴王阖闾之命来到苏州,使命是营建新城。在一番“相土尝水,相天法地”的仪式之后,定下了今天苏州城的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中国大陆上最古老的城市,因为它的中心一直岿然于原址。同样古老的,还有城市布局。在苏州文庙里保存的平江府城池古地图,重现了八百年前的城市格局——三纵四横的街坊,这种棋盘格局承袭自伍子胥时期,晃悠了整个水乡的历史。

不紧不慢地行走在细雨的小巷中,耳边传来弹词或是昆曲的咿咿呀呀,是许多人描述中念念不忘的苏州印记,苍凉的三弦游荡在回忆里,引得许多老苏州如今还是会前往书场寻找。含蓄与写意所演绎的本色昆曲让一路辗转于上海、南京的台湾学者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传统文化艺术。这种感动影响着世界,2000年5月18日,中国的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到苏州的第二天,我们来到一家名为“品芳”的茶舍,听说这里可以欣赏到正宗的评弹。在一张简单的蓝色布幔前,一桌、两椅和一张三弦、一把琵琶,就是全部的道具。简单发声后,我们听到的弹词是《枫桥夜泊》,道不尽的乡旅羁愁倒是被百折千回唱得恰到好处。

以评弹和昆曲为代表的戏曲文化,以园林和苏州古代民居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苏绣、刻丝年画和绘画等为代表的工艺文化支撑着苏州传统文明。今天的苏州,建筑在拆或者已拆,工艺文化沦为旅游纪念品或是深藏博物馆,而戏曲文化还在口耳相传,虽然已经更多成为老人的享受。

苏州的文化经历了三个兴盛期,春秋、六朝,最盛是明清。这一时期苏州的园林、工艺、戏曲等等文化的精髓慢慢积淀、发展、然后定型。同时期的欧洲上演的是文艺复兴。

有一种说法,说苏州出两种人,第一种是戏子,所谓“四方歌曲必吴门”,这源于昆曲是百戏之祖;而第二种就是状元,整个清代114个状元,二十六个是苏州人,占据了总数的四分之一,至尊与至贱都统一在文化的前提之下。今天被称为头号金字招牌的两院中,就有八十多位院士来自苏州,相同的是万般下品读书自高的意识,不同的是重教重文的表现。

现代的苏州接受了西方的艺术形式,宽容中还捎带着老苏州的习惯,一家音像店的老板告诉我们,在她的顾客中有很多买古典cd的会定期到上海去买。正版的古典cd一张价格大都在一二百块钱左右,贝多芬、柴可夫斯基、马勒等人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十几张一套,发烧友们会根据指挥、乐队等的不同而购买不同的版本,有的人甚至为了收藏古典cd而闹离婚。那些在不同名家的唱腔之中反复酝酿同一曲调的声情韵味,一听几十年不变不厌的老票友们、将近三十年在同一家茶馆的同一个茶座喝同一种茶的老苏州已经把这种清雅烙在了属于整个苏州的记忆之中。

其实苏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迷惑起来,起码你走在老城区,看到十全街的酒吧时,不得不这么认为。记者走进一家似乎生意不错的酒吧,形似供销社柜台的吧台后,站着酒吧老板,看上去非常朴实的小伙子,一身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衣着和发型,他身后货架式的酒柜里,整齐地放满了酒水和饮料,最上一层贴着硬纸板,上面各色水笔的字体缤纷出酒水的价格——“供应……”。酒吧的一边,突兀地摆放着一张台球桌。酒吧的前部,吉他歌手正在嘶哑着喊道“莫名我就喜欢你……”双眼微闭的歌手认真地演绎自己对歌曲的阐释,紧皱眉头的脸上却分明带着几分稚气。老板坦言这家酒吧其实纯粹是因旅游业而建,苏州本地人基本上不泡吧,缺少夜生活概念的苏州街上的行人开始寥寥的时间是十一点。面对他喜欢什么音乐,同时会选择放什么风格乐曲的问题,老板笼统回答,“流行音乐吧……”走出那家店时,“black jazz”的招牌在霓虹闪耀中时隐时现。

当然,苏州也有味道很足的bar,比如“日本风情街”上的酒吧,位于新移民聚居的高科技园,为了迎合众多台商的口味,大多带着哈日哈韩的气息,门口泊着各式香车,街道上却人气冷清。光是那些一看就知道是哪国文字却打死猜不出意思的招牌,就让人在心理上和老城区的酒吧区分开来。

矜持的苏州有着自己古老的骄傲,虽然不能不融入现代的因素,却终是不知如何将新旧完美统一,“认识你自己”是阿波罗神庙前的训诫,其实,城市也会迷路。

性格两面:

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想法,认为是水乡的滋润涤净了苏州人骨子里的火气,所以他们的性格温婉糯性。似乎已经很少人想起盖世英雄的西楚霸王项羽也正是江苏人氏,而为他立下赫赫战功的八千江东子弟兵就是苏州人,所向披靡的军队全覆于乌江之畔,从此断裂了苏州人个性中好武的因素。

苏州人乃至苏州文化性格的最后形成颠峰期是明清,这一时期的苏州文化和整个明清思潮合拍而出现了一些能歌能哭的真名士,在飞扬的个性中留下可堪后世品藻的风流,代表人物是吴中四大才子以及名妓柳如是。如果说柳如是举身赴水还带着些刚烈,那么唐伯虎但愿老死花酒之间,也不愿鞠躬车马之前的表现无疑是更为软性的魏晋遗风。王图霸业的豪情以怡然自得的情致作为张扬手段,文人在自己寄身的庭院中极尽心思。名士的习气最终在清朝文字狱的残酷和生生不息的历史传承之下变为含蓄和精致。

含蓄与精致也许就决定了苏州人的处世方式,他们站在一定的距离之外,彬彬有礼地认真着。那么交往的后面是什么?记者在街头采访了路人,“苏州人其实就生活在一个园林之中,里面有花有草,有吃有住,围墙很高,苏州人的心其实是很封闭的,并不想让别人撞开一扇门或是破开一个破洞。”这种说法解释了苏州人在自己身边自然而然所形成的保护圈,距离和平静是君子之交但如水的默契,而含蓄是苏州人做人的谨慎,同时也是谋定而后动的老练。

这种含蓄和精致直接导致了苏州人不善经商的一面,太爱面子的苏州人缺乏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所需要的奸诈,他们把一间小餐馆经营成一家酒楼就已经很不错了。这种并不追求很大发展的生活方式也许还是苏州人传统的性格在潜意识中的影响,当古人在商海或者宦海沉浮到一定时期,往往会选一块地,修上自己的园子,然后舒舒服服安安心心地呆着,比如“拙政园”——拙者是为政,“网师园”——网师者,渔夫也,所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屈原投江的意义,是让后世的文人知道了什么时候可以洗帽缨什么时候该洗脚。与世无争的平静里隐含着洞观世事的练达。

就这么一个苏州,在中国社科院倪鹏飞博士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城市综合竞争力居第八位,地均GDP为全国大中城市第八位,资本质量高居全国首位。苏州的经济支撑者来自古城以外,在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格局中,台商是最重要的一块,目前整个苏州有超过四千家的台资企业,整个投资超过二百四十亿美元,常驻苏州的台商有四五万人。背靠大上海这个金融、商贸中心加上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及苏州市政府对台商的扶持苏州已经出现了“以台引台”的局面,很多台商全家老小都搬到苏州进行二次创业,苏州的产业结构也由以基础材料、传统行业为主逐步过渡到以IT制造业为主。苏州选择了一条自己的金色之路,且走着,管他别人怎么说。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越是美丽的东西越是可怕的,如罂粟。在苏州美丽的光环下,到底隐藏了什么?苏州素以秀丽水乡和园林闻名天下,如今这些都在,但是否风采依然呢?我在小时候接受教育的时候,《自然》课本就告诉我们,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资源贫乏,因此任何资源都要爱惜,要爱惜我们的地球、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然而,苏州外表虽然看上去依然光亮,然而里面已经被严重污染。

苏南尤其是苏州是利用外资较多的地方,外国人不会白白便宜我们的,他们所转移过来的企业其实都是国内无法生产——污染严重而转移来的。我们从南京往下看,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化工企业,南京刚刚成立的巴斯夫石化、镇江正在上的纸业、水泥项目有五六个,常州的造纸、钢铁,无锡的包装纸、电厂,苏州张家港的什么雪佛龙化工、陶氏化工、日本旭化成、三菱、韩国的浦项钢铁等等,个个项目都上亿美元或近亿美元,这些项目投资越大,其实污染也越大,在苏州沿江地区,从张家港到常熟、太仓标标准准地形成了一条化工长廊,著名的东海精油有限公司的“福临门”色拉油就诞生于这些化工企业的包围之中。

某些企业在环保局做环评的时候发现它的排放物里面各项重金属指标已经超过国家规定的几十倍、几百倍,然而就是这样的企业,在这里却享受着超国民的待遇,只因为它投资上亿美元。

本来,这些已经够让人受不了的了,然而,江苏省又提出了“实践三个代表,实现两个率先”,大搞沿江大开发战略,还以德国的莱茵河为例(江苏卫视1860节目曾经做过连篇累牍的报导,我不知道这些为政府粉饰太平的媒天们是不真正了解德国的莱茵河重工业走郎)而苏州(甚至是苏州正面的***县市)更大张旗鼓的提出了争做江苏省“两个率先”排头兵——说白了,就是要引进更多污染大、被发达国家淘汰的大化工产业——因为这些产业需要大用水、大进大出,而且一般投资极大。如今,本来还有点净土的苏中(苏北)地带也就将要完了。预计,不出五年,它的生态将彻底受到破坏。

更为要命的是,由于苏州地区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前的地下水已经无法承受如此多的消耗量,所以大家都把目光放向了长江,长江引水工程都已进入实质性阶段,试想,以后的苏州人怎么活?

或许有人会拿英国的TIMES河做反驳——经济发展了,我们就能重整环境?但是,这些企业都是在追求它的最大利益,随着生产成本提高,又会从苏州往其他地方搬,在加上当初给的优惠政策,你能保证你的受益一定能大于我们的生存成本吗?

说到底,是因为我们的考核制度部健全。领导考核的指标就那几个,你看看,现在的领导有几个不是靠招商出来的,前任者刚走,后继者又来,考核不变,怪圈将继续。

在苏州多年来,其实我一直迷恋于那种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的意境,但想到从环境污染到商业污染(现在在周庄到处都是所谓的万山蹄),我怕破坏我的内心那个梦境,所以也不忍去了~~

谎言

谎言

谎言

谎言

爱情谎言

谎言辩论会

谎言 辩论

苏州

苏州

中学生演讲稿:谎言

苏州谎言
《苏州谎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谎言警察 苏州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