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参观国博摄影展 有感纪实摄影【98】

发布时间:2020-03-02 15:25:1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参观国博摄影大展 有感纪实摄影

祝大同

走进我国最高的艺术殿堂——中国国家博物馆 (祝大同 摄)

近日与亲弟、发小同去中国国家博物馆 参观“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在欣赏展示中国“素颜”的216幅作品中,我突出收获是在纪实摄影方面。

影像见证40年大展展区一角(祝大同 摄)

陈锦:《乐山茶铺》

2

上图:《乐山茶铺》的原作全部;

下图:《乐山茶铺》的局部 (祝大同在展会现场拍摄)

此片首先吸引了我的是它的特殊构图。贴有国画、题词的窗户h画面,占了此片很大的面积。但下方的人物却还是表现得非常的细腻。“摆龙门阵”的主角,周围的有专注者,有闲呆者,都表现得惟妙惟肖。甚至那耷拉着的旧电线,那刷得可照人的瓷缸茶碗,都表现突出,给欣赏者一个时代、环境的交待。

此作品的作者叫陈锦。它不仅荣获中国摄影艺术最高奖——中国摄影金像奖,还获得了巴蜀文艺奖、中国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等各种奖项,被看作是中国民俗摄影和纪实摄影的先驱之一。30年来,陈锦跑过四川上百个城镇大大小小数千家茶铺。我又收集了多张陈锦在90年代拍摄四川茶馆的照片,张张生动,很有独特的艺术性。

4

陈锦以茶馆为主题的其它几幅作品(创作于90年代)

陈锦认为:“茶馆是小成都,成都是大茶馆”川人爱茶,茶馆就像一个小社会,会友、打牌、溜鸟、听戏、掏耳朵、摆龙门阵 在茶馆从早泡到晚,安逸得到很。“拍茶馆不是为了拍川人怎么喝茶,而是拍川人如何生活。”。茶铺就像一个“窗口”,透过它,能看到世事万象。这些记录在陈锦底片上的成都景象有点“土、老、破”,虽然被拍摄的百姓生活没有那么光鲜和现代。但是陈锦觉得,他所拍摄的照片能传达“正能量的情绪”,能唤起人们对过去的美好记忆。

网上有篇对他的茶馆为主的摄影生涯作了一篇报道。这报道的题目也起的“高超”——“他用30年,将成都拍成\"清明上河图\"。”这也启发我一个新的行摄计划:我也背着相机,跑跑北京的大小街巷,也效仿陈锦老师,拍拍北京小吃的大小馆子不可?

5 焦波:《携手登长城》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邓勇曾在2011年发表过“纪实摄影的人文向度”为题的研究论文。论文中,他把陈锦的《茶馆》、焦波《俺爹俺娘》等摄影家的作品,被看作我国“纪实摄影的人文向度”的典范。

邓勇教授对这些作品给予高度的评价:“在我们今天的摄影界还是有很多摄影家,他们执着地记录下自己身边普通人的生活,把中国人的某种生存状况通过镜头记录下来,相信你看了这些照片,就会产生感慨,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生活。它不是一种假的、空的,似是而非的存在。它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现实生活。我相信所有老百姓都不会看不懂。不会因为看不懂而自卑。艺术看不懂,要它干什么?艺术绝对要在生活中产生。它是来源于生活的,它也要回馈生活,这才是艺术。”

邓勇认为“纪实摄影师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 任感和使命感的摄影家们, 秉承人道主义精神和善良准则,以无比的坚毅力甚至 是献身精神,深入人类的生存实际,真正地了解和尊重被拍摄对象,不虚构、不 粉饰、不夸大,大多以抓拍的方式再现真实的情景。纪实摄影作品无论美好或是 丑陋,目的都在于表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引起人们的关注,唤起社会良知,同时 记录特有的文化,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历史财富。 ”

上述文字中,邓勇提及到焦波及他的作品集《俺爹俺娘》。焦波曾任淄博日报摄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摄影记者,中华全国摄影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等职。他出版的摄影集《俺爹俺娘》,是一本沉重的

6 书,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它是焦波从给爹娘拍摄的近万余张照片中精选出的这本作品集。这些照片真实地记录了两个世纪老人几十年间的生活片断,张张深情、段段精彩。这100多幅作品将读者带进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编织出一个个游子想念爹娘、思念家乡的图片散文故事,让人们完全陷入了一种感动的浓情之中。

焦波编著的《俺爹俺娘》

在本届展会上,出展了《俺爹俺娘》中的一个作品——《携手登长城》。1996年10月28日,82岁的焦文崇和84岁的乔花桂携手登上北京八达岭长城,让来自加拿大的一对夫妇羡慕不已。

《携手登长城》 焦波摄于1996年10月28日

田鸣:《陪读》

著名摄影家、南京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田鸣,当过末代知青、工程师,报社记者、大学教授,几十年坚持“为人民留影,为时代写真”。《陪读》、《上海白领的早班地铁生活》等一张张有温度的照片、一幅幅发人深思的照片令现场观众在感受人性温暖的同时,也深深体会到艺术品的感人之处在乎动情,情之所之,魂之自来。此摄影大展上,展出了他曾获奖的杰作《陪读》。

《陪读》 田鸣摄于1991年夏,南京

9 著名摄影大师田鸣在1991年夏,于南京创作的《陪读》作品,享誉很高的名声。田鸣曾回忆:我和全国影展的第一次结缘是在1997年,在那年的第18届全国影展上,我有两幅作品入选,其中一幅也是我的成名作,后来在国家重大历程展览中展出,也是目前被大量盗版使用的《陪读》。虽然没拿奖牌,但在南京市当年只有6张照片入选的概率下,我也算小有得意。《陪读》中,陪孩子读书的母亲显得有些疲倦。中国城市里的年轻家长,在教育压力、就业压力下表现出极大的无奈和投入。

田鸣的作品,许多是揭露、反映当今社会的一种现象、潮流等,很尖锐、深刻,让人看后深思。例如,他的 《上海白领的早班地铁生活》(第23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纪录类金质收藏作品,摄于2010年3月22日早晨) 。

《上海白领的早班地铁生活》田鸣 摄于2010年3月22日

10 23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的评委陈小波在评述《上海白领的早班地铁生活》时说,在地震、雪灾、国庆大典、神舟飞船等宏大叙事的照片纷纷亮相、尘埃落定之后,这张不显山不露水的照片浮出来了。它的题材不重大,画面没有所谓的视觉冲击力,甚至光影也不突出,谁都不会想到这样一张照片会得到金奖。但到了最后,22个评委,无论是平日做纪实报道还是拍艺术照片、无论是做观念还是做时尚,无一例外被这幅照片吸引了。太普通不过的日常生活,恰恰能折射出大的历史烙印,时代变迁。

我也很喜欢,他的另外一作品《蓝与黑》(第23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纪录类优秀作品,2012年)

《蓝与黑》 ( 田鸣摄于 2012年)

如何拍好纪实摄影?田鸣提出了建立纪实摄影认知理念体系:

11 尊重人性 —— 以善与恶,喜怒哀乐,生老病死,人的情感为起点。

社会意义——事件或现象对社会进步的意义。价值取向——作者在照片中不可掩饰的世界观和选择与取舍的依据。

理念的具体化、技术化——视觉造型的表达。用影像捕捉到的情节,揭示个人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有文评论田鸣是这样一种杰出的纪实摄影人:“大数据时代不缺少照片,也不缺少摄影者。但一定缺少那些执着、真诚的视觉纪录。缺少那些既温暖他人,又忠于内心的凝视者。而田鸣做到了。”

傅拥军:《宝贝不哭 明年再来》

傅拥军曾任《都市快报》摄影部主任,他在2006年拍摄的表现留守儿童《宝贝不哭 明年再来》记实照片,曾获得“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第52届)”大奖,以及在2007年获了中国摄影金像奖。

《宝贝不哭 明年再来》傅拥军摄2006年

据傅拥军介绍:2007年8月19日下午,杭州至重庆火车启动后,几乎所有车窗都露出了一张张小脸,很多小脸上挂满了泪花。他们大多是返乡的留守儿童。许多家长饱含热泪,不停地重复一句话:“不哭不哭,明年再来……”

我们把这张照片刊登在了都市快报的头版(2006年8月20日头版),登报启示,本来希望小女孩的妈妈能看到我拍的照片,跟我们联系,把照片寄给她留个纪念。一位读者在我的博客里留言,她说以前跟这位小女孩的父母住在杭州祥符镇庆隆村同一个房东家,常常看到小女孩在家照看小弟弟,很乖的。我根据这位读者提供的线索,终于找到了小女孩的妈妈。当我把扩印出来已快一年的照片递到她手上 13 时,她又惊又喜。小女孩的爸爸在杭州郊区一家工地做木工,每天早出晚归,很辛苦,妈妈因为要带15个月大的弟弟,暂时没有工作。

《宝贝不哭 明年再来》作品抓拍了孩子的一瞬间,而反映了当时社会关注的热点。

冯建新:《无名小站》

此届大展,展出的冯建新的《无名小站》作品,我首先赞叹的是:他的这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大雪、旧车、破窗、大而虚的近影军人,小而晰的远景挥手小孩。抓拍如此及时,对焦如此准确,色调如此强烈,虚实如此鲜明。

14 《 无名小站》 冯建新 摄1988年 (第十五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获奖作品)

15 2016年这幅照片还被美国的一本摄影图书收录,和布列松、卡帕、马克·吕布等的作品并列,来讲述纪实摄影,说明当代中国的纪实摄影师们在用更独特的角度在看世界。

此次大展《 无名小站》作品旁,附有这样一段解说词:解放军某部军营外,有个公共汽车的“招呼站”——不是正式车站,有人招手,车就停——来探亲的军属都在这里搭车。车停住后,小女孩抢先跑了上去,发现破窗能看到外面,便趴在窗口,冲着来送行的军人爸爸不舍地喊:“爸爸!爸爸!”希望她明白,聚少离多的爸爸,也是好爸爸。

作者冯建新曾对记者谈过他拍摄这张的情景与感受:“1988年,那时我才30多岁,能获得第15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国展)金奖,确实很意外。《无名小站》这幅照片是我到连队采访时拍到的,当时大雪封山,被困了两天以后,雪终于停了,也通了车。看见有人在路边招手,公共汽车就停了下來,我看见一个小孩和他妈妈先上了车,孩子冲在最前面,跑到车厢后部叫他的爸爸,这个时候我本能地作出反应,迅速跑去后边一看,原来窗户破了,小孩透过汽车破窗不断地喊着爸爸。这个时候我赶紧掏出相机,拍下了这个难忘的瞬间。因为是部队日常生活的照片,不可能作为新闻发表,于是我就把它投给了当年举行的第十五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没想到摘得了金奖。” 冯建新还对如何“镜头朝下”的拍好记实摄影,讲过一些体会:

用学习去丰富自己的思想,用学习去指导自己的“镜头朝下”,用学习去思考我的人生。在学习这条路上,你只要一懒惰,你就会成

16 为历史,就会被历史淘汰。要想在摄影事业上有所作为,就需要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具有新的眼光,去看待历史,看待我们当前的改革开放和迅猛发展的社会。

龚建华:《七十二家房客》

摄影作品《七十二家房客》是龚建华于1990年摄于上海市贵州路。1992年,此摄影作品获得“日本Olympus国际摄影大赛”特别奖。

《72家房客》 龚建华摄于1990年,上海市贵州路

18

龚建华先生是中国著名摄影家,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上海摄影家协会理事。现旅居美国,“72家房客”是住房狭小的代名词。上海滑稽戏经典曲目《72家房客》曾轰动一时。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住房困难的上海人,对这个名词和这部戏都深有感触。生活远比戏剧精彩。2012年,摄影师龚建华故地重游。照片中的弄堂还在,只是里面的住户,他几乎全都不认识了。所幸,他遇到了照片中那位抱着孩子的女士,她已经成了一位阿婆。

刘占坤:《阅兵式》

《阅兵式》刘占坤摄于2015年,北京

中国青年报道摄影记者刘占坤,曾获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称

19 号、首届中国新联摄影\"金眼奖\"评比第一名、首届中国十大青年摄影家评比第一名等奖项。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在北京隆重举行,坐在浮雕敞篷车上的老兵方阵首先出场。刘占坤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这一难忘的时刻。

从艺术性角度,我更欣赏此作品的独出心裁的构图:抗战英雄人物与汽车挂的浮雕的上下各二分之一。浮雕交代了人物的背景,更衬托出人物内心深处意境。

陈燮《吊瓶男孩》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一场汶川大地震。当晚赶到现场的陈燮(新华社四川分社摄影采访室主任、四川新闻摄影学会副主席),在2018年5月13日继续遭受余震的清晨时分,在北川中学拍下了这张《吊瓶男孩》感动了所有人。

《吊瓶男孩》陈燮 2008年摄于5月,北川

陈燮《吊瓶男孩》拍摄当时,几成废墟的北川中学,男孩廖波被垮塌的水泥板死死压住,夹缝里他的脸上流露出顽强的求生表情;旁边,同学李阳左手高举着吊瓶为他输液,右手挥动着让武警战士快来救自己的同学。陈燮拍下了两位男孩的照片,这就是震撼所有人的“吊

21 瓶男孩”和“夹缝男孩”。从照片里,人们看到了恐惧,看到了悲伤,但更多看到的是对生的渴望,以及温暖的友爱与少年的坚强。

我在此届影展现场,看到一个手握五星红旗的儿童,听完他父亲给他讲述此作品反映的内容后,双眼凝视这个压水泥板下的与年岁相仿小孩,留步许久。这时我从中体会到:这就是纪实摄影作品的魅力所在。

在陈燮的《吊瓶男孩》作品前小观众(祝大同现场拍摄)

22 刘阳:《排演吉赛尔》

拍摄纪实性照片作品同样会给人以美的享受。此届大展上,展出了刘阳的作品《排演吉赛尔》。作品它记录了在2006年8月25日,中央芭蕾舞团的演员在排演古典芭蕾舞《吉赛尔》。作品利用简洁的线条、淡淡的色调、朦胧的美姿、独特的人物造型与构图,都感一种美的享受。

《排演吉赛尔》刘阳摄于2006年

23

现场拍摄)

被誉为“中国摄影界黄埔军校”的老校长、世界华人摄影联盟秘书长、《人民摄影》报原总编辑的刘阳曾经说过,摄影的理由以摄影者的态度为前提,而摄影者的态度,则使摄影的理由实践得更纯粹。不管是摄影者本人,还是其摄影作品,温暖、真诚是其传递的共性。他说,拍摄让他兴奋,不管是拍摄前、拍摄中还是拍摄后,都是不一样的兴奋体验,甚至等以后老去,走不动出不了门,再慢慢地静下心来看照片,在他看来,这又是一种兴奋的过程。

肖全:《雨林精灵》

24 站此展的照片前,给人以印象非常深刻,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的作品,还有就是肖全的纪实摄影力作——《雨林精灵》。挂在显著位置的这张作品,吸引了许多参观者的驻足欣赏。

作品传遍170多个联合国成员国的知名人像摄影师肖全,1959年生于四川成都,曾任深圳《街道》杂志摄影记者,被称为“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 “我们讲述生命,我们前行,同时告别它正在移栖的鸟群,我们属于美好的一代人(引自诗人奥得修斯.埃里蒂斯)”,生命一代又一代的更迭,总有一些面孔让我们过目不忘,这是一种延续更是一种轮回。肖全的一生愿望就是:“自己的图片可以供养众生,人们也朝着更幸福的生活迈进”

他镜头下的人物,虽在二维的照片中,却具有立体的个性。肖全喜欢探讨镜头下人物的鲜活性格,更善于用光影、构图来展现人物的多样性。

近年,肖全将镜头对准了两位穿梭于热带雨林的小姑娘。她们生活在最原始的森林里,守护者父母的希望与梦想。她们的生活简单、朴素,但却多姿多彩,只因机缘巧合,肖全就从此远离城市,来到了这片森林。三年多来,无数次日夜,肖全用相机陪着这两个孩子成长,用他的照片记录了她们这段看似平凡但却惊叹世间的时光。

25

肖全摄

林妲与宛妲是德国生态学家马悠博士(dr.josef margraf)与著名环保工作者、天籽生物多样性保护创始人李旻果的女儿。她们在父母所打造的热带雨林中自在成长,被称为“雨林精灵”。李旻果说,“爸爸是个只会送花的博士园丁,所以他们决定送一个无限成长的雨林给妲妲,让雨林成为她们的花园。” ……在父亲马悠博士离世后,母亲李旻果带着林妲、宛妲继承马悠博士的遗志,继续致力于推进西双版纳雨林的恢复与保护。

肖全感慨地说:“无论作为一名摄影师还是一个普通人,这一生能与林妲宛妲相遇,都是一件幸运的事。跟孩子在一起玩耍是快乐的事,跟极端漂亮聪明灵气十足的孩子一起生活,为她们拍照片,这需要福报。林妲宛妲跟父母生长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丛林中,她们

26 采天地之灵气,因此她们心明眼亮,绘画歌声和舞蹈,都是她们对这个世界给出的好奇,是她们心灵的投射。

“雨林精灵”——女儿林妲(左)、宛妲(中)与妈妈李旻果在一起(肖全摄于2016年11月,云南西双版纳) (祝大同在展会现场拍摄)

我很欣赏此作品,感到有一种宁静祥和之美。像是一张小家庭的合照,又像是一幅大自然风光背景的油画。作者带着敬佩之情,稍为仰视拍摄。一棵倒下的大树干,贯通画面的左右。一端坐着一对凝视镜头的纯真少女,另一端有双手放膝上的慈祥母亲。近景是从枯草间钻出的绿绿青草,挂在树杈上的随身携带的黄黄草帽;远处是郁郁葱 27 葱、富有层次的小树林。整图给我们带来对主人的生活、事业、环境产生很多的遐想,即那么的神秘、鲜活,又那么的亲情、平凡。

【本文,祝大同创作于2018年9月7日】

28

参观国博有感

参观国博有感 观后感

参观摄影展有感作文

参观国博

国博参观

参观首博有感

参观军博有感

参观首博有感

参观国博新闻稿

参观国博观后感

参观国博摄影展 有感纪实摄影【98】
《参观国博摄影展 有感纪实摄影【98】.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