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3 17:38:1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小学布局问题与调整对策初探

——基于河南农村地区中小学布局现状的思考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常春燕 摘要: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地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我国近年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然而,这项政策在实施中遇到不少的问题。本文尝试分析了当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出现的问题,并试图提出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布局调整;问题;对策

近年来,由于农村实行计划生育以及人们生育观念的逐渐转变,农村义务教育适龄儿童不断减少。同时,由于农民工子女可以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很多农民工子女选择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城市就学。农村义务教育的免费政策带来了学生家长择校的无成本化。这一系列问题促使我们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进行反思。本文主要基于河南地区中小学布局的现况,就中小学布局存在的问题以及调整对策提出一点看法。

一、当前河南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存在的一些问题:

(1)学校规模过大或过小,规模不经济,教育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王善迈老师在他的《教育经济学概论》中谈到:学校适度规模是指学校和教师以及各项物质设备之间的比例构成处于最佳状态时,这时的规模就是这个学校的适度规模,包括教师的适度规模、设备的适度规模、以及学生的适度规模1。事实上,河南某些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学校规模明显不合理。拿河南省某县为例,由于争夺优质教育资源而产生严重的择校现象。县城的一个示范小学在校生有一千多人,而村里的某个小学由于收不到学生一个年级只有几个学生。虽然我们无法界定学校适度规模的在校生人数范围,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两个学校的规模是不合理的。所谓学校规模经济是指同比例增加对某所学校的投入,其教育边际收益(学生的学业成绩等)始终大于边际成本(生均成本等)的经济现象。因此,学校规模经济也是一个范围。上述两个学校明显不在规模经济的范围之内,特别是农村小学的边际收益明显低于边际成本。

(2)部分地区适龄儿童上学距离太远。我国农村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这样两个渠道:财政拨款、社会集资。社会集资渠道很多,如用于教育的税收:教育费附加、社会集资、捐资、校产收入、个人的投资等,但是数量却很小。农村义务主要依赖于财政拨款和农村教育费附1王善迈.教育经济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加。税费改革取消了向农民征收的各种税费,县乡财政危机凸现,也导致了农村教育运转出现危机。由于教育经费的不足以及教育资源匮乏,义务教育学校网点分布不合理,部分农村地区存在上学距离远的问题。而且,义务教育的儿童年龄都较小,上学的过程中存在不少的安全隐患。根据华中师范大学《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结构研究》课题组对农村上学距离的调研,我们可以明显看到部分农村地区上学距离比较远。

关于农村地区学生上学的距离统计结果表(单位:公里)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来,农村中小学上学距离平均是4.8公里左右。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几乎都是未成年人,他们的体力等各方面都不适合这样的远距离上学。针对这样的情况,有的是家长送孩子上学,有的是学校统一接送等。但这些解决方法都不是长久之计,还存在某些隐患。

(3)部分地区学校网点过于集中。一些经济相对好点的部分地区存在学校网点过于集中的现象。在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之前,中小学教育都是收费的,而且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收费的标准,私立学校尤其如此。受利益的驱动,当地居民建立了很多私立学校。拿河南省某乡为例,平均1.5—2个自然村就有一个小学。近年来由于农村出生率的降低,以及很多适龄儿童随打工父母在外就读,学校生均人数明显降低,更加突显了学校网点过于集中的问题。在笔者曾就读的一所小学,由于生源的逐年下降,现在每班的学生人数只有十个左右。原本合适的学校布局,在学生人数逐年下降的情况下学校布局显得过于集中。

(4)对优质资源追求造成了教育成本增加,加剧了农民的负担。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河南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相对于城市地区很低,和沿海地区相比差距更大。农村家长又迫切地希望通过良好的教育改变孩子的命运和人生,为此很多适龄儿童都通过择校来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农村普遍存在的择校情况是儿童被父母送进县城市区的私立学校读书,公立学校由于实施就近入学原则而无法大量接纳外来儿童。而私立学校会收取学生住宿费、伙食费和管理费等一系列费用,这无疑加剧了当地农民的负担。据实地调查,河南省某县城的私立小学每学期所交费用在1000--1500元左右。这笔费用对收入很少的农民来说无疑不是一个小数字。

2郭清扬.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与理论探讨[D].华中师范学,2008.(5)寄宿制中小学问题很多。首先,寄宿制学校增加了农民的教育费用。寄宿制学生较之非寄宿制学生增加了伙食费、住宿费、来往学校的交通费等。可能这些费用本身不算太多,可是对于收入很低的农民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此外,学生住宿的话就不能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也增加了负担。其次,很多寄宿制的中小学管理很不规范。比如:有些学校的伙食很差,营养不能够满足孩子的需求,或者有的学校伙食外包,价格较高;有些学校的住宿条件很差,几十个学生挤在一个房间里,很不宜孩子的成长;很多学校根本没有洗澡、医务室这些相关设施。

二、解决问题的一些对策:

(1)学校合并,并重新布局。这种对策又分为增加式和减少式两种。

所谓增加式合并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校进行合并,并对教育资源进行重新分配,重新建立的学校多于原来学校网点数。增加式合并适合农村偏远地区、山区丘陵农村地区以及人口稀少的农村地区。增加式合并有利于学校网点的合理分布,有利于儿童适度距离就学,也有利于学校规模的优化。增加式合并的缺点是可能引起原来学校的不满和抵制。

所谓减少式合并是指在学龄人口普遍减、班额不足的情况下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校进行合并,并对教育网点进行重新布局,重新建立的学校少于原有学校网点数。这种模式适合人口分布比较集中,原学校规模较小、校舍陈旧的地方,以及平原地区以及交通相对便利的地区。减少式合并有利于实现义务教育学校的规模经济,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这种合并模式会相对增加儿童的就学距离,合并后形成的新学校需要一个时间段的过渡期。

(2)学校网点不变,实施学校兼并。兼并式就是由一所社会声誉和教学质量都比较高的学校兼并另外一所或几所相对薄弱的学校,将校产师资集中,学校规模扩大,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这种方式又分为分散式兼并和直接性兼并。

所谓分散式兼并是指兼并后所有年级分散在几个校区。比如两所小学兼并在一起后,1--3年级在一个校区,4--6年级在一个校区。分散式兼并适合在学校相距较近,校舍相对都比较好,且校舍不便改作其它用途的地方采用。该模式的优点是便于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利于化解布局结构调整中的村际矛盾。例如河南省,由于河南省是人口大省,人口相对集中,即使生源下降,学校的绝对学生数量仍然较多,再加上地处平原地区,交通便利,学校之间的距离较近,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政府就可以将两所或几所距离比较近的学校几个年级的学生,如1--3年级,全部集中起来放在甲学校,另外几个年级的学生,如4--6年级,全部放在乙学校,实现生源的相对集中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同时也化解了村际之间的矛盾。这种布局调整方式也会改变学生的上学距离。

所谓直接性兼并是指学校兼并后建立分校区,各个校区都设有全部年级,也既是设立不同的教学点。这种方式既方便学生就近上学,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和丘陵地区以及布局结构调整过程中矛盾相对突出的地方尤为适合采用这种模式。但这种方式不利于统一管理,增加了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

兼并式由于是一所优势学校兼并另一所或几所相对弱势的学校,因而不论是分散式兼并还是直接性兼并都有利于提高区域内的教育质量和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凡是村与村之间相距比较近、学校办学条件差别较大情况下的学校撤并都适宜采用。

(3)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管理。目前来看,寄宿制学校后勤保障和配套设施条件的不足和管理力量的不完善已经成为制约布局调整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各地政府应充分重视撤点并校后寄宿制学校的配套建设与管理,对一些已经合并或计划合并的寄宿制学校要适当加大经费投入,积极落实学生吃、住等生活的配套设施,从最基本的建厕、建食堂和澡堂等工作做起,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障学生和教师的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同时,当地教育和人事部门必须要从实际出发,核定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专职生管教师编制,以保证对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学习与心理的正常、有效的管理与引导。另外,对一些私立的寄宿制学校政府部分也应该加强管理,不能因为学校是私立的而听之任之,应该督促其完善各种基础设施,保证学校的正常教学和生活。

(4) 闲置学校资源重新利用,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闲置学校资源重新利用有多钟方式:

①出售关闭的学校,所获资金用于整合后的学校。比如用于整合后的学校添加硬件设施、引进优秀教师、优化学校的后勤系统等,进而达到改善办学条件的目的。

②利用社会教师资源(比如寒暑假回家的大学生)建立农村地区社区大学,立足农村,服务农村,提升当地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

③由于河南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非常艰巨。农民工输出成了河南转移劳动力的一个重要政策,每年都有大量农民外出就业。河南现在正在进行阳关培训工程,政府可利用闲置的中小学由政府出资举办农民工教育课程,依托当地各类技工学校,突出重点行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安置为目标,重点培训医药、汽车维修、电焊、车工、钳工等各类工种,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

④依托当地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部门,由当地政府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农业科技课程,帮助33庞丽娟.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6(02).农民解决生产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引导当地农民科学种田,发展副业,增加农民收入。

⑤建立农村特色工艺品生产基地,发动当地农民利用当地资源生产有特色的农村工艺品生产基地,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

⑥建立比较标准化的幼儿园。将农村中小学教学网点调整闲置出来的校舍充分、合理利用,通过变换资产、改建扩建、翻新改造等形式用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努力改善农村民办幼儿园办学条件,解决了农村幼儿入园难、入好园的问题。以往,农村很少有正规的幼儿园,大部分都是民办幼儿园,办园规模较小,很多教师并非正规的幼师,很难进行良好的幼儿教育。而且这些学校的管理很不科学,幼儿又对外界缺乏相应的应变能力,有很多的安全隐患。通过对闲置学校的适当改造,可以在农村建立较好的规范的幼儿园。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布局调整是大势所趋,我们要认识到当地的学校布局问题,并根据布局问题提出相应的调整方式,促进农村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当地义务教育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庞丽娟.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6(02).[2] 徐吉志.农村小学布局调整:问题与策略[J].中小学管理,2006(08).

[3] 蒋夫尔.西部地区学校布局调整该怎么办[N].中国教育报,2002-12-10.

[4] 范先佐,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与教育的均衡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8(07),

[5] 郭清扬.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与教育资源合理配置[J].教育发展研究,2008(07).

[6] 张忠福.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工作重点[J].教学与管理,2005(09).

[7] 罗银利.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8] 罗兆夫.对农村中小学布局问题的宏观思考[J].河南教育,2001(09).

[9] 郭清扬.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与理论探讨[D].华中师范学,2008.

[10] 周芬芬.效率与公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目标冲突与协调[D].华中师范大学,2008.

义务教育论文:怀宁县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研究

中国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调查

关于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资源配置

中部农业竞争力研究比较

监狱警力资源配置问题研究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政策取向研究

税务系统人力资源配置机制研究

资源配置

努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定稿]

中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研究
《中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