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建设文化名市 促进科学发展

发布时间:2020-03-03 05:22:0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建设文化名市 促进科学发展

黄冈地处湖北东部,大别山南麓。独特的地理位臵,厚朴的民风民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冈地域文化:名人文化灿烂绚丽,戏曲文化积淀深厚,禅宗文化源远流长,红色文化进取昂扬,生态文化绿色天然。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黄冈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潜力和基础。

文化是国家、民族、地区和单位发展的灵魂,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黄冈致力于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并重,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加大领导力度、投入力度和落实力度,着力打造文化名市,强力打造文化品牌,提高黄冈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黄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不断加大文化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先后建设了黄冈文化中心、李四光纪念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烈士纪念馆、董必武纪念馆、李先念纪念馆、王树声纪念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投资数亿元倾力打造的遗爱湖公园,成为广大市民休闲纳凉的好去处,被越来越多的市民盛赞为“最得人心的实事工程”。与此同时,积极推进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12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000多个标准农家书屋、11个市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工程基层中心,成为人民群众学习、娱乐的理想场所。

坚持市县并举,着力打造文化品牌。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冈,是闻名全国的五大剧种之一,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了打响黄梅戏这一文化品牌,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扶持黄梅戏发展的优惠政策。“湖北省黄梅戏艺术节”已成为全省知名的文化品牌。此外,“东坡赤壁文化旅游节”、“社区大家乐”文艺展演、“鄂东民歌大奖赛”、“李时珍医药文化节”、“英山茶叶节”和“麻城杜鹃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文化活动逐步形成特色,在省内外声名远播。黄梅县、黄州区、团风县、武穴市等,分别被命名为全国“楹联之乡”、“诗词之乡”、“现代农民画之乡”和“武术之乡”。

积极组织开展群文活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全市群众文化在规模、质量、影响上逐年提高,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全市每年举办大型文艺演出活动近百台次,全市图书馆年借图书156.6万册次,文博单位年接待观众达100万人次,专业院团每年演出3000余场,观众达220余万人次,电影工作者积极落实农村电影“2131”工程,大力实施“优秀影片进校园工程”,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此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乡村文化和对外文化交流空前活跃,异彩纷呈。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黄冈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始着手对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行科学规划,建设覆盖城乡、功能齐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筹备建设黄冈博物馆、黄梅戏大剧院,对黄冈市艺术学校实施整体搬迁,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加快建设蕲春李时珍国际健康集团、黄冈旅游集团、黄梅戏发展研究中心等重点文化企业,力争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6%以上;建立覆盖城乡的现代化文化传播体系,重点加强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电影、图书等文化传播媒体的建设和发展;加强地方文化研究以及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抢救一批濒临消失的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培养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设一批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展示中心,新建一批历史文化名人纪念设施;培育一批经典人文旅游景区,建立一批民族民间艺术产业基地。同时,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文化管理、技术、经营人才队伍,促进黄冈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 推进黄冈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近年来,黄冈市文化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先进文化发展理念,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提升文化竞争力、影响力,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引领和促进作用,为建设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美好的新黄冈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努力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群众文化活动是文化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准则,以活跃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目标,不断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地域特色浓郁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全市的社会文化生活在声势、规模、质量、影响、效果上逐年提高,文化活力更加蓬勃。全市每年利用节假日举办的大型文艺活动在50台次以上,遍及城乡,深受广大群众欢迎。黄冈市社区“大家乐”文艺活动,全市“三民”(民歌、民舞、民乐)会演、“东坡文化旅游节”,蕲春县的李时珍医药节、黄梅县的黄梅戏艺术节、英山县的茶叶节及浠水、红安等县的民间艺术节,麻城市的“杜鹃文化旅游节”都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群众参与和观赏,盛况空前。

在文艺活动繁荣的基础上,全市文化“创建”工作跃上新台阶,蕲春县被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英山县、麻城市、黄梅县被命名为全省文化先进县(市)。红安县文化馆被中宣部、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先进文化馆”,黄州区建新社区、青砖湖社区被中共中央文明办、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

实施文化精品战略

艺术创作和演出进一步繁荣

全市文艺工作者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指导方针,创作出一大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剧目。全市先后创作演出了《未了情》、《冬去春又回》、《春到江湾》、《天堂梦》、《守护真情》、《青年董必武》、《和氏璧》、《大别山人》等多部大型黄梅戏和楚剧,在全国、全省多次获奖。大型黄梅戏《未了情》参加全国第五届艺术节演出,荣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第一名,同时还获得“文华导演奖”、“文华音乐创作奖”、“文华表演奖”。黄梅戏《春到江湾》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大型古装黄梅戏《和氏壁》被评为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楚剧《大别山人》、黄梅戏《守护真情》被评为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备选剧目。《大别山人》还获得2006年湖北省楚天文华奖。在2008年至2009年湖北省年度21名重点编剧评选中,我市评上4名。在首届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节中,黄梅县的大型古装黄梅戏《奴才大青天》和麻城市东路花鼓戏《麻城凤儿》荣获优秀剧目奖,同时还获得表演一等奖4个,优秀演出奖5个,编剧、导演、作曲、表演等

二、三等奖各8个。

为打造精品,培养人才,我市成功举办了六届湖北省黄梅戏艺术节暨黄冈地方戏曲新作展演,共创作新剧目70余台,涌现优秀艺术人才40余人,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国家一级演员杨俊、张辉荣获全国戏剧“梅花奖”,从2000年起,张辉四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还参与拍摄了黄梅戏电影《血泪恩仇录》,电视连续剧《貂婵》。石蔚华、董小满、曾美玲、蔡琴、周洪年获得湖北省戏剧“牡丹奖”。通过艺术节的举办,把湖北黄梅戏的影响扩大到全国及东南亚地区。此外,楚剧小戏《卖鸡》获得全国“群星奖”金奖,杂技《晃梯》获得全国杂技铜狮奖。2008年6月,我市又成功组织了赴芬兰文化周交流活动,黄梅戏、花挑、皮影、杂技、气功、绘画等文化各个领域的26名民间艺术家,以其精湛的演技和作品,深深地打动了芬兰观众,得到了芬兰人民的一致好评,文化周成为连接中国和芬兰人民友谊的桥梁。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

黄冈现辖11个县、市(区),127个乡、镇(办),4290个行政村。目前全市共有文化行政、事业、企业单位906个。其中,全市建有文化馆11个,群艺馆1个,总建筑面积30800平方米;全市建有公共图书馆11个,总建筑面积28251平方米,藏书总数达131万册;全市建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1个(黄梅戏剧团6个,楚剧团2个、东路花鼓戏剧团、文工团、杂技团各1个),演职员工总人数769人;全市建有文博单位19个(博物馆9个、纪念馆10个),总建筑面积115000平方米,文物藏品总计117000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20件;全市建有县级以上新华书店12个,建有标准农家书屋1000余个;市县级11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中心建设全面完成。全市还建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28个,村文化室700个,文化中心户1255家,民营剧团200多个。2008年全市农村“以钱养事”经费约454万元。全市已基本形成上下延伸、左右联动、全方位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我们坚持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领导力度和投入力度。全市文化产业范围不断拓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投资主体已由单一的国家投资向社会多元化投资转变。目前,全市网络文化、娱乐演出、音像制品、艺术教育、书刊发行等产业初具规模,据统计,全市现有文化企业1468家,年营业收入2.1亿元, 年均上交国家税费1698万元, 就业人数超过4900人。文化产业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功能不断完善,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不断加大资金投入

文化设施建设成就突出 2000年以来,为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步伐,我市各级政府投入2亿多元,建成面积达12 万平方米的文化基础设施,不仅成为我市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受到了文化部和省领导的好评,而且成为了人民群众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及欣赏黄梅戏艺术、陶冶情操的重要场所。此外,按照股份制运作方式建成的奥康兴汇影城,当年就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依靠社会力量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范例。我市新增的一批公共文化设施,使我市文化基础设施的潜力得到成功转化,为发展黄冈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市文化工作基本经验是:

必须坚持政府对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完善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行为,把文化建设的各项指标,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加强政策指导和示范引导,重点突破,全面发展。市委、市政府对文化工作一直有明确的发展规划。文化工作始终纳入县、市、区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党委和政府各有一位领导班子成员主管,一些重大的文化工作事项专门开会予以研究、部署,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政府的财政支出中,文化建设纳入了支出预算,用于文化的事业经费、业务经费逐年递增,重大公益性社会文化活动单独拨款。我市还相继出台了《关于文化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和繁荣我市文学艺术创作的意见》、《关于印发<黄冈市对在国家级、省级重大文艺活动中获奖作品和人才进行奖励的试行办法>的通知》等文件,对文化事业发展规划、财政支出、基础设施建设、艺术生产、人才培养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出了明文规定。

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发挥先进文化的核心作用。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黄冈是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名人文化是我们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先进文化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我们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先进文化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快黄冈发展,形成独具黄冈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名人文化、戏曲文化、禅宗文化以及民间艺术文化,有力推动了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艺术生产力。积极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文化体制改革,破除了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通过改革的深化,我们科学规划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企业的发展战略,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依靠政府支持,逐年加大投入力度,使全市文化建设健康发展。通过改革创新,文化企事业单位焕发了活力,涌现了一批民营文化企业,乡镇文化建设实现了“以钱养事、以事养人”目标。

必须坚持“两手抓”方针,努力促进文化。我市是文化资源大市,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我们把挖掘黄冈文化资源、扩大黄冈影响、提高黄冈文化软实力作为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开发的指导思想,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努力创作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围绕开发黄冈文化产业与开发黄冈的人文资源、旅游资源相结合的总体思路,努力探索“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同时大力倡导社会力量兴办各项文化事业和产业,不断提高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我们在建设黄冈文化事业的过程中,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把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广泛支持。

解放思想打造文化名市演讲稿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文化名镇村

加强作风建设 促进科学发展

奋力科学发展致力文市振兴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目录)

中国历史文化名域1

建设文化名市 促进科学发展
《建设文化名市 促进科学发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科学文化建设 文化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