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端午节习俗故事

发布时间:2020-03-03 17:11: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端午

中国5000年文明历史,辽阔的疆域演变出了各式各样的习俗和节日。其中端午与春节、中秋节、重阳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最早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习俗。也有说法指端午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送离五瘟神,驱除瘟疫的节日。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端午就成了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部分地区在端午纪念伍子胥、曹娥的习俗。

端午节是个由来已久的节日。在唐代,每个月的第五日都可称为端午。但是,以端午为节日,记载最多的还是五月初五。于是乎,“端午节”就这样叫开了。端午吃粽子,龙舟竞渡,在大门上悬艾辟邪成为习俗。就这样慢慢的固定下来了。在民间,端午节有着众多别名,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名称最多的一个。诸如五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粽子节、天中节、地腊节、诗人节、女儿节等等。

吃粽子是端午的重要习俗。唐代有百索粽子的说法。“百索”即是五色彩丝,它又名朱索、长命缕、续命缕等,端午节有将五色彩丝系在臂上,或悬在门上,以避兵止恶的习俗。百索粽子就是用五色彩丝扎缚的粽子。有一说是和屈原有关,说屈原大夫五月五日投汩罗江,楚国人民无比悲痛,就在竹筒里放入米,投入江水中祭奠。后有高人指点,用株叶和彩丝包缠白米,以防江中蛟龙偷食。众人听后无不照办,这个习俗一直跟着粽子流传了下来。

端午节的另外一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主要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吴王夫差继位,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伍子胥后被人陷害,被吴王赐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将其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粽子又叫“角黍”。也有传说,吃粽子并无特殊的纪念意义,只是当做一种时令食品而已。俗语有“食过五月粽,寒衣收人柜”、“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之谚,意思是粽子一出现,岁序便转人夏季,这是一年生活转折点的信号,不单单是点缀节景。在五月仲夏,酷热季节将临之际,吃这种米制凉食,用葫芦叶包裹,用灰汁煮熟,其色、香、味都别具特色,吃后能清热降火,胃肠舒适,不失为时令佳品。在此时,人们要全面换上夏装,以轻薄凉爽为宜。

菖蒲酒和雄黄酒是端午节供人们饮用的专门酒类。以前人们在端午节这天都要饮菖蒲酒或雄黄酒,以辟邪除疫。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痰,久服耳目聪明”,可见,端午节饮葛蒲酒是一种有益的风俗。与此相反,端午节饮雄黄酒却是一种有害的风俗,这是因为雄黄有毒,具有杀虫解毒的作用,以此配酒,虽然能起到抑制细菌的作用,但对人体也有很大的毒害,不应内服。有些地区,端午节也饮用艾酒。每逢端午,在一般民众的家庭宴会上,除了吃粽子、粉团,饮葛蒲、雄黄酒外,还讲究吃新鲜蔬菜,民间称之为“尝新”。

端午节还有躲午的习俗,此种习俗源于一种说法,即:五月为“恶月”,五日为“恶日”,瘟疫蔓延,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将未满周岁的儿女带往外婆家躲避,以逃脱灾祸,故称躲午。这无疑是古代科学不发达而产生的观念,因为五月酷暑将至,蚊虫滋生,在没有医疗卫生设备的民间,容易发生传染病,遂给人们带来一种恐惧心理,于是产生躲午习俗,如今这一节日的一些古***俗已经随着社会变迁而消失了。不过带着孩子经常回家看看和亲人们一起过节,倒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端午节是人们对自然时令转换而生的一个节日。在更多的地方,它是人们面对即将来到的炎热夏天举行的一种群体性的“过关”。换言之,端午的关键在于季节的交替,夏至即将到来,所以民众要举行各种予以准备和应对的季节性仪式。端午节的民俗观念及对时间的理解。无论是悬艾、佩彩丝、食粽,还是竞渡、采药,都脱离不了其避灾除祸的原始意义。同时端午,还代表了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对时令、节气的尊重。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的来历起源习俗故事

关于端午节作文:端午节故事与习俗

端午节习俗故事
《端午节习俗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