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童年回忆 永远的收音机

发布时间:2020-03-02 11:53:1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童年回忆 永远的收音机

生命中总有一些事物,虽然消逝,但因为对你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相伴你一生,无法忘却。

我的童年正值“文化大革命”中后期,可资娱悦耳目的寥寥无几。当时,除了课本,家中唯一的书是父亲的拖拉机驾驶技术手册和母亲的缝纫机使用说明书。我总幻想,在祖父居住的阁楼的墙缝中,珍藏着一大摞名著什么的,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祖辈从未显赫过。

对于拥有收音机的梦想开始于村办厂来了两位上海老师傅。男的姓丁,七十多岁,瘦弱;女的姓张,六十多岁略胖,如电影《黑三角》中的女特务。村里人羡慕他们的是工作轻松,拿着一个月七十元的高工资,每天早上和傍晚携手到江桥小镇去买菜和散步。而我最眼热的是他们有一架半导体收音机,常在吃饭的时候播放。有段时间,我经常去他们那里,一边帮他们剥毛豆、刮芋艿什么的,一边听当时最爱听的“小喇叭”节目,当收音机里传出“嘀嘀嗒,嘀嘀嗒,小喇叭开始广播啦!”这熟悉的声音,我便出神地放下手中的活,跟着小主持人一起神游中华大地和童话王国,童真的心飞翔得好高好远„„丁师傅他们回上海,临行时曾想把收音机留赠给我家,被父亲谢绝了。

后来,同学的姐姐即将结婚,添的嫁妆之一就是一只“东海”牌收音机。于是,我几乎天天往他家跑,有时候睡在他家。记忆犹新的是一个大雪天,两人躺在暖暖的被窝里,枕边响着收音机,从“小喇叭”到“星星火炬”,不管什么节目,都全神贯注地听,直至不知不觉地进入梦乡。“小喇叭”的故事,曾是我们童年生活中摇曳的花朵,那缕精神的暗香至今温馨宜人。

读初一时,我以要跟广播学英语的理由,向父亲提出了买收音机的要求。父亲出差上海时,买来了当时堪称时髦的“红灯”牌收音机。于是,我的兴趣爱好、学习状态乃至生活习惯为之一新。早上六点左右,收听初中英语同步的广播节目,我的英语基础较扎实特别是发音比较准与听英语广播有关。之后是《每周一歌》,学会的第一首歌是王洁实、谢莉斯的《我多想摘下一片白云》。到普安寺读初中,每天中午仍要回家,原因之一就是要听评书《说岳后传》、《杨家将全传》,那单田芳的沙沙哑哑的嗓音、刘兰芳铿锵起伏的声韵那么的有磁力,在侧耳倾听中,英雄形象栩栩如生,浩然正气油然而生。那时候,没有电视,十二点十五分和晚上九点四十五分的《体育节目》我是必听的,许多体育转播,也是凭借宋世雄炒豆似的解说,展开想象的翅膀,亲临烽火连天的赛场,在金戈铁马中领略体育之美。

“红灯”也一直照亮了我的青春时光。上高中时,出完早操,与同学站在拥挤的寝室里,边吃饭,边收听《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培养了身居陋室、心怀天下的豪情壮志。晚上的“听众点播”是我们的最爱。熄灯了,冒着被“大魏老师”训斥的危险,把收音机放在被窝里,轻轻地跟着吟唱朱晓琳、张明敏的歌。高二年级时,迷上了听《电影录音剪辑》,晚上十点多,与同学军同一被窝,在童自荣、乔榛、丁建华的精彩配音里,步入缤纷多姿的世界电影之林,感受人间冷暖和人性善恶。不知道现在离乡背井,远在南半球艰苦创业的军,是否记得当时一起欢笑和流泪的情景。 历经艰苦的高考,大学时代就显得较为自由和轻松。有段时间,我养成了午休的习惯,目的是为了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说连播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在李也默淳厚深沉的叙说中,静静聆听并憧憬着那西北黄原城这样一个外部世界,为孙少安、孙少平、田晓霞、田润叶们的爱情、命运魂牵梦绕。不知道时隔近二十年后的今天,有多少人能理解省委领导的女儿田晓霞与煤矿工人孙少平之间的爱情?有多少文学爱好者还在尊敬并怀念着用生命写作、真诚生活的作家路遥先生?不知道还有没有一部文学作品能如此地震撼我,如此地对我的人生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产生深远的影响„„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乡村中学任教,打发寂寞的业余时光的便是听着收音机练大字。后来,流行FM调频广播,“红灯”被一个小小的随身听取代,“西湖之声”中姚洁甜甜的“心灵之约”曾风靡一时。但是,用耳塞总是不舒服,于是我又买了一只小的收音机。婚后,便很少听了。现在也只有值班了,还听听《伊甸园信箱》中万峰气急败坏的骂娘声„„现在据说同乡安静在主持一个有关什么健康的栏目,反响不错,但收了一下,无缘听到。

“午夜的收音机,轻轻传来一首歌,那是你我早已熟悉的旋律„„” 永远的收音机。

作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我们来说,童年的时候,大多都与广播有着难以泯灭的不解之缘。而对于我来说,和广播有关的故事很多很多,甚至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可以说都是由广播串联起来的。从“小喇叭”、“星星火炬”,到“午间半小时”、“青春年华”、“439播音室”,这些充满着人文气息的名牌节目,伴随我走过了难忘的岁月。今天忽然想起这些往事,是因为对“今晚八点半”的追忆。

有人说,区分不同时代生人的最好方式是歌曲,因为歌曲总是最直观地反映着不同年代的人们的所思所想。我认同这个判断,就好比看到“超级女声”成都赛区这两期的比赛选手唱那些老歌让我感动一样,但同时,我还想说,广播大概也是划分时代变迁的一个鲜明特征吧,一如我们对某些广播节目的追忆。

刚才搜索了一下资料,才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今晚八点半”是从1987年1月1日才开始创办的,而那一年我已经即将小学毕业了,也就是已经到了童年的尾声,但在记忆中,却还是童年的感觉。当时,每到晚上,听完8点的“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现在好象叫“全国新闻联播”)节目后,我就期待着那个舒缓的旋律在夜空中响起,然后是主持人淡淡的声音:“听众朋友,您好,八点半到了,欢迎您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综合文艺节目今晚八点半。”虽然那时候还小,但我仿佛已经被吸进了其中,所思所想非今天这等拙劣的文字可以表达出来。

“今晚八点半”的经典栏目(在我看来)是“听众点播”,因为那时候年龄小,很多全国各地的地名我都不甚了了,所以,就在虚幻的想象中感受着这个国家的辽阔。最难忘的一次是来自云南思茅的朋友点播的《月光下的凤尾竹》,云南,思茅,《月光下的凤尾竹》,这些组合都成为令我多年以后回味悠长的元素,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有个地方叫思茅,知道有那么一首好听的歌曲。2000年五一,我曾和同事在昆明到西双版纳的盘山公路间蜿蜒前行,当看到思茅的标志时,很自然地就回想起“今晚八点半”,想起那无忧无虑的童年。

每天晚上一个小时的节目,只要有时间我都会仔细地从头听到尾。而听节目的一个难忘场景是有一年的秋天,家里收割回来的玉米放在场院上,吃过晚饭,一家人在院子里剥玉米皮,高高的玉米皮堆在那里,我和弟弟在上面张跟头玩,而伴随着这一安宁祥和场面的就是“今晚八点半”。

今晚八点半好象换过几次主持人,而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个上雅坤,一个是月明,他们的声音都很特别,尤其是雅坤,当时根本想不出她已经是个上了年纪的人。后来也有过男主持人,但印象不是特别深刻,或许,雅坤的声音与“今晚八点半”的音乐融合得太恰到好处了吧。

后来,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更多的来自本文开头提到的“青春年华”、“439播音室”、“午间半小时”等节目。

午间半小时是一档社会类的节目,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们对环保问题的关注,也正是在那里我知道了汪永晨的名字,所以后来在一次报纸策划一个选题时我想到了她,今天她已经是中国民间环保的著名人士了。

青春年华的主持人张悦,如今已经到中央电视台工作了,而她的声音还是那样清纯,记得曾记过青春年华中读的某些文章。

后来的439播音室也是对青年人的节目,主持人叫肖玉和卫东(不知道这两个名字是否写错),这个节目开始词直到今天我依然记忆犹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439播音室(女声),439播音室(男声),这是你我共有的天地(女声),这是你我共有的天地(男声),让我们一起,架设理解的桥梁,探索青春的奥秘,感受青春的风采,探索人生的真谛——”。当时想象中,肖玉和卫东应该都是青春当年的姑娘和小伙子(从声音判断),那么现在他们又都在哪里呢?

这些点点滴滴的记忆,是我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忆,而对地方台,我所在家乡的吉林人民广播电台,还有很多很多的感触。我曾在大学一年级那年录下了很多很多广播节目的开始曲,包括一天24小时之内我能听到的所有电台的节目内容,已经很久没有听那盘磁带了,不知道放在老家的磁带是不是都潮湿了呢?

想来人生真的很奇怪,每一件经历的事情,都可能承载着我们生活中难忘的回忆。

回忆童年

童年回忆

回忆童年

回忆童年

回忆童年

回忆童年

回忆童年

回忆童年

童年回忆

回忆儿时往事的作文:永远的童年 永远的童心

童年回忆 永远的收音机
《童年回忆 永远的收音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