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总结

发布时间:2020-03-02 19:11:5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总结

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这个特点是,与初中学生相比较,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知识积累量增多,一方面,他们不愿意被动地接受他人或既定的观点;另一方面,他们自身又难以完全独立地、全面地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因此,新材料的功能也正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从表达知识的“仓库”变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工具和指南。它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旨在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在感悟和体验中实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自主建构。新课改中教材的这种变化势必引起新的教学理念的探讨。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推进新课改的几个问题思考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教与学的评价和管理制度。因此,我认为高中思政教学推进新课改的重难点和容易产生的误区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改革教学中的三大重点:实现课程功能、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1、课程功能: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转变。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深刻分析了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鲜明地提出了:“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教学目标: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

新旧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课程目标从单维向多维的转变。旧分科课程的特点是: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相对独立,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强调学科知识的优先性;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为线索,强调本学科自成一体;新课程的特点是:新课程的内容更具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教材内容多为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内容强调了“五性”特征――即科学性、社会性、生活性、实践性与整体性;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实现了分学科课程目标由“知识与技能”的单维目标向三维目标的转变。

3、教与学的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课程所要完成的三大主要任务中,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尤其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核心的任务。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最终目标是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培养出来的人能够比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我们把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本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

(二)课程改革教学中的三大难点

1、课程改革的最大阻力:来自旧观念的束缚。

一切改革的最大阻力都无一例外是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与一切新事物诞生的命运一样,新课程改革的最大阻力同样是来自旧观念的束缚。我们实施素质教育这么多年不见成效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减负”声越响学生的课业负担越重的原因也在于此,因此,要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标,就要转变人们的教育观念,尤其是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和社会、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对学校的评价观念。

2、课程改革的最大困难: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评价与考试制度。

有人报怨:如果高考不改革,新课程改革实验将无法取得成功。更有人把高考制度批的体无完肤,建议取消高考。其实我国高考制度是得到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和借鉴的,美国基础教育的许多改革正向我国借鉴成功经验,正沿着与我国几乎相反的改革方向前进,这说明我国现行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还是有许多合理性的。但许多弊端是大家深有感触的,如“高考升学率成为政府与社会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指标”、“用一次性的书面考试成绩来取舍学生的大学学习权”、“用终结性的学生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等。因此,必须改革并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评价与管理制度是迫在眉睫,但真正改革起来却要受到现行教育体制与社会环境的制约、旧的教育观念与现实中“功利”思想的阻扰,必须解决具体实施可操作性困难、能否得到社会认可与支持等难题。比如高考的指挥棒仍有无穷的魅力和威力,如何进行高考制度改革、解决高考命题中的技术性问题;如何改变社会上以能否上大学来评价学校、老师、教育的观念问题;如何改变家长以分数为唯一标准来评价学生,评价学校,改变我们的课改还要被分数所困扰等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

3、课程改革的最大挑战:研究性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教师要指导研究性学习,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通常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学生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材料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它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备受政治教师的关注,纷纷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但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传统的知识结构与知识能力,以及如何引导学生确立课题,如何正确处理政治学科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如何处理学习过程和学习评价的关系等等困难和问题却成为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实际教学中的种种障碍,所以说如何开好“研究性学习”这门必修课程已成为高中政治课程改革的最大挑战。

(三)课程改革教学中容易产生的三大误区

1、重视“学”而忽视“教”。新课改提出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变教本为学本,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增强教学互动,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但容易产生因强调学生主体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误区。

2、重视“能与情”而忽视“知”。新课改提出改变课程过于强调知识本位向能力培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强调教学以引导正确的价值判断为核心,培养能力是关键,但不是放弃对知识的学习,掌握知识是基础,没有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培养是一句空话,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3、强调“主动”学习而“放任”学习。新课改提出主动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但自主学习老师要有要求、指导和控制。探究学习老师应指导选择适当内容,合作学习不能仅追求形式,应注意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推进新课改对策

面临着新课改存在种种困难和问题,我们在高中思政教学中,如何冲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模式,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把握新课改的重点、突破新课改的难点、克服新课改中容易产生的误区,积极全面地推进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素质教育,迎接21世纪的挑战,应当做到:

1、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关键---实现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新课改理念相和谐 教师是实施新课改,推进素质教育直接实施者,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不仅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新课改的实际成效,甚至间接影响国家未来和教育的性质与发展走势,所以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转变教育观念的关键。这就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改下应更新观念,主要树立一种观念和两种意识: 首先,要树立创新的教育观念。

教育创新是新课改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新课改下,教师必须摒弃传统教育观念,以前瞻的眼光,突破传统,打破条条框框,以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不断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方法,真正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创新教育观主要包含三观:一是发展的人才观。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蕴藏着创造发展的潜能,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好,都可以成才。二是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要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发展。三是科学的教学观。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个性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对学生的地位,不应视为知识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作为学习的主体来对待;学生的任务,不仅是获得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自己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各种潜能。

其次,要树立海纳百川的开放意识和与时俱进的现代意识。

现在的高中生是在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各种文化信息加速传播的这样一个改革开放大背景下成长的年轻人,他们的思想必然会打下很深的时代烙印。他们的思想积极活跃,开朗好奇,乐于善于接受各种信息。而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也要求我们的教师与学生要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开放的思维方式,具备合作、交往等行为品质和习惯,发展自己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等。同时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社会的变化也一日千里,我们的教学也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要保持与时俱进。这就要求高中政治教师要树立海纳百川的开放意识和与时俱进的现代意识。

2、提高教学内部环节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的根本途径。 (1)课堂教学之前

认真研读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学习、贯彻课程基本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正确处理好课程、教材要求与学生实际的关系——课程的开设,教材的选择、处理、开发及教学设计要与校情、学情相适宜。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教材与教学设计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头脑中要有学生,应时时思考学生原有基础如何?他们能接受吗?他们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水平怎样?等等,简单说来,就是在头脑中,带着学生的实际水平去钻研、处理教材,才能在课堂上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的用好、用活教材。 (2)课堂教学过程

我们要努力达到五个方面课堂效果:教学从生活入手,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注重回归生活;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在活动中学,拓展了学习和思考的空间;学生合作,师生互动,体现教学相长;课堂教学显现了感受性、启发性、探究性、主动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坚持教师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和谐统一。

学生的发展是政治课堂的出发点和归宿。新政治课程在目标确定、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为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思想。这次课改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无疑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意味可以弱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使用新教材,对老师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只要是教学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不能弱化,而且,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潜能要靠教师去开发。因此,一方面,政治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扬的群众路线,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教学中主体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明确教育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三贴近的、典型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开展各种活动,做好课堂组织动员工作,包括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布置任务,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适时指导,帮助学生取得成功;提供舞台,展示学生的才华;激励评价,强化学生进步的动力,等等。总之,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和谐统一。

第二、坚持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

传统教学中“抓两头促中间”的做法,实际是以优等生为教学起点,放弃中等生的教学,不可能实现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的目的。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今天的课程改革,以人的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文化、思想情感、心理和身体素质为宗旨,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人生价值观的确定,乃至个性的良好发展。因此,我们有责任在课堂上解放学生被长期传统教学抑制的个性,使政治课堂成为师生间和学生间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场所,要营造民主的、和谐的、宽松的、开放的、富有创新激情的课堂教学氛围,以求得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有机统一。

第三、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和谐统一。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努力实现此目标,新课程标准强化了实践环节,增加了用于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课时。同时我们的高中思政教材不但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许多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还在每个单元后设置了与本单元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综合探究活动的课题,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探究活动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突破知识传授的主观认知领域,高度重视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通过积极组织各种课堂活动,增加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活动量,并努力向课外延伸,积极组织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实践感受来形成知识和掌握技能,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三观”,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课堂教学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和谐统一。

新课改给我们教师带来全新的感受,也带给学生全新的感受。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将是最大的受益者,当他们不再是无奈地学习,不再感觉知识与生活互不相关,不再无望成功,他们就成了真正的“学生”——成为掌握生存知识和技能、学会与人和谐相处、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人。在新理念指导下的课程改革,必将为我国基础教育迎来一个明媚的春天,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认真研究、实践新课程,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推动新课程的变革和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尽一份自己的神圣职责!

课程教学改革总结

高中思想政治知识点总结.

思想政治课程教改总结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价值

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总结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总结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总结

高中数学组课堂教学改革总结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总结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总结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总结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