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师陶杯一等奖

发布时间:2020-03-03 23:48: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获奖论文:2013年师陶杯一等奖范文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观众效应”

摘要:英语课堂需要“演员”,也需要“观众”。有了“观众”,“演员”也才会更有“舞台”的感觉,因此,也就有了“观众效应”。 教师有责任创设舞台情境,自然而有效地引发儿童的观众体验,强化他们的观众效应。

关键词:观众 观众效应 表演

英语课堂需要“演员”,也需要“观众”。有了“观众”,“演员”也才会更有“舞台”的感觉,因此,也就有了“观众效应”。这种美妙的角色体验、生命在场化激励,就和台湾东吴大学地廖玉蕙教授所提出“教出怎样的风景”有关,指的是课堂中在“观看者在场”与“无人关注”条件下,课堂中的个体效绩差异的心理现象。因为注重课堂的观众效应,我们就要可能让学生看到他单独表演不能看到的风景,就能把他们带到一个更深美的境界中去。教师有责任创设舞台情境,自然而有效地引发儿童的观众体验,强化他们的观众效应。

一、课堂与剧场的相似性

(一)精心预设的脚本

和剧场里的剧本不同,教师的“剧本”包括教材、教案、教参,课堂的演出活动等是对剧本的具体铺陈和实现。教案本身还不是教学,更不是教育,只有通过教师的使用、表演,通过学生的参与,才能变成教育的一部分。理想的教育剧本既以它们为基础,又超越于它们,形成“弹性化的教学方案”,在“弹性空间”的创设中,显现出动态生成的特征与功能。它是介于生活和戏剧之间,是教师为教育的目的而精心预设的活动。更重要的还在于,这个脚本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结果,是表演者和观看者共同完成的,其中闪动着作为观众的学生的目光,体现着学生的兴趣、意志和行为。

(二)明确分工的角色

“学校剧场”既建立在教育生活的现实存在状态之中,也建立在教育学的想象力范围之内。当人们说讲台即舞台、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时,这是一种类比和推演。但实际上,剧场所有的元素都存在于学校之中。首先,学校的教室、操场等场所具备了剧场场所的基本功能;其次,学校中的人(教师和学生)成为表演者和观看者;再次,学校中的一切表演活动都是以“角色”及角色扮演为核心的。在这个意义上,课堂又具有剧场的实体性成分。

(三)交互表演的形式

当教育生活中的诸多行为具有表演性,从而进入表演者、表演文本(角色及其行为)、观看者的关系时,作为这些行为发生的场所,学校的性质和功能就必须重新认识。这时,我们将学校命名为“学校剧场”或“教育表演场”。它是一个专门在表演(者)和观看(者)的互动中,为学生提供发现知识(意义)和建构知识(意义),并将其结果表现出来的场所。

二、课堂里存在“观众”与“观众效应”

在学校剧场中,在有观看者在场的情况下,师生的每个行为都可能具有表演性,这种日常表演生活的深刻性在于:它不间断地促进着人在表演和观看中的改变与生成。这其中,观众与演员的融合与分离始终并行不悖。从孔子在大树底下聚徒讲学,从苏格拉底在人流纷涌的大街上进行“助产婆”式的教学开始,学生既是教师表演性行为的参与者(教育离开受教育者的参与,就不成为教育),也是参与过程中的表演者,同时,他也是观看者和旁观者。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观众在场时往往会唤起有关别人正在进行评价的想法,这可能是较为重要的动机。确实,当我们与别人在一起时,这些动机更为强烈。当别人在室内时,

你总认为他或他们可能正在审察你的工作,也许在注意着你的表情、行为。关心来自他人的评价,往往会唤起个人的内驱力,也就是使行为个体产生了趋向达到目的的之驱力,从而起到了促进行为的“观众效应”。

三、“观众效应”的教学论意义

(一)以观众效应来优化教学的设计 当教师作为表演者时,他以对于课程这一人类精神能量的凝结物的精深理解与掌握为前提性依据,与自己作为生命个体所拥有的独特的生命能量结合起来——在对课程的理解中已经投入了教师个体的生命能量,在课堂上外化为表演性行为,呈现于作为观看者的学生面前,与其内部的生命精神能量发生关联,试图成为其能量增长的源泉。

(二)以自主表演来表征生命的存在

当学生作为表演者时,他需要通过不断地自我表现,向教师表明:他已经向对方敞开了大门,接纳来自于教师和同学的生命能量,他在尝试理解和转化,每天每时每刻都在进步、在成长。他需要教师守候在他的身边,观看着评价着他的表现,教师的观看本身就具有生命的能量,成为促使他成长的动力。当教师转身而去,拒绝观看他的表现,或者充当带着冷漠、嘲讽神情的局外人、看客,似乎学生所表现的一切都与他无关,双方就破裂为两个相互隔离的世界,学生生命世界的入口蜂拥而入的是寒冷、孤独和压抑,他们的生命能量将在这样的世界里逐渐消散、沉寂。

(三)以在场流变来激发学习的期待

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自己课堂中的主导行为,而且还要在学生的观看行为中投入自己的精神生命能量,投入自己的全部灵魂,使自己的目光满载着精神的能量,充分发挥教师的“观众效应”,使自己成为学生灵魂世界中的阳光、清泉,成为承载着学生生命的大地,充分发挥教师的“观众效应”让每一堂课都能促进师生之间精神能量的相互转换相互生成。

四、利用“观众效应”的原则

(一)需求性原则 首先,学生是具有表演和观看的本能与需要的生命个体。表演的需要、欲望即是“被看”的需要、欲望。所谓被人“ 关注”,就是承受着别人的“看”,当教师拒绝向学生投入关注的目光之时,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就是拒绝学生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的个体的存在,是无视其生命存在特征的表现。同时,“看”他人表演,也是学生的基本乐趣。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知觉器官与能力,有着永不衰竭的欲望和需求,教师、同学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将成为他们汲取的源泉。其次,学生是在表演和观看中显现出主动性、差异性和潜在性的个体。在表演和观看中,一旦学生的需要和欲望被激发出来,他将积极主动地向他人展现自身,主动参与到教学内容中来,激发出其潜在性。最后,学生是在表演和观看中建构自己的个人知识、语言方式、行为方式的个体。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不仅是在学生与环境的互动之中产生的,还是在表演(者)与观看(者)的互动中,表演者之间、观看者之间的互动中建构而成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观众应该成为课堂中教师与课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课程、学生与学生能量转换不可或缺的因素,积极的“观众效应”唤醒了课堂中“沉睡”的内驱力。

(二)期待性原则

这是从观看者、接受者的角度来看,教学中戏剧性因其蕴藏着的故事性、新奇性和变化性,在其呈现之前,已经在学生那里酝酿着各种期待,让他们翘首以盼:期待着一个特别的教师,期待着教师的妙语连珠,期待着教师得出一个出人意料的结论,期待着同学在与教师的对话中出现一些让人或惊异或捧腹的东西,等等。可以说,教学中充满了戏剧性,它的首要作用在于能够吸引学生,使学生的目光集中在课堂舞台上,产生浓厚的兴趣,始终保持一种期待心理,关注在舞台上发生的事情,进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三)互动性原则

每一堂课都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演出,每一次演出师生之间精神能量的相互转换和相互生成,都是在探索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校课堂中所依赖的“剧本”,表面上看是“课程”“教材”“教参”和“教案”,似乎大多数教师是在按照教案亦步亦趋地表演着。但实际上,教师预先的设想往往会发生变化,原因在于他的观众(学生)始终是在参与表演和观看,因而是在与他的互动中进行学习和交流的。这种与学生观众的互动可能会打乱或改变教师的表演计划。新的课堂表演程序、语言甚至内容都将从这种互动中生成出来。这表明,原有的“剧本”(课本、教案)随时都可能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变动生成。同样,当学生成为演员,教师成为观众,他们之间的互动也会给双方的表演和观看行为带来新的生成。

五、引发积极的“观众效应”的有效策略

(一)介入的适时性

特拉维斯的追踪旋转实验,发现观众的存在会提高成绩,而对于无意义音节和迷津的学习,因为观众的存在而受到阻碍。皮塞因的实验中让实验者回忆那些他们学习过的无意义的章节时,发现有观众存在时学习,被试对所学过的章节表比那些单独学习的被试回忆得要好。

上述结论中,有一点非常精妙,且具有一致性,即观察在场似乎有助于已充分掌握的反应的出现,但却会妨碍新反应的获得。用习惯的心理学语言来表达是:旁观者的出现将有助于习得反应的出现,但却会妨碍学习。

观众促进了支配性反应的出现。如果支配性反应是正确的反应,比如达到了掌握的程度,观众的存在会有利于个体的操作,即此时的观众效应是积极的;但是,如果支配性反应大部分是错误的,正如学习早期出现的那些情况,那么观众的存在将会增加这些错误的反应,而且,正确反应的发生也会受到拖延或阻碍。此时,观众效应将是消极的。例如,当儿童对某件东西表现出兴趣时,我们一定不要打扰他们,因为这种兴趣是与自然规律紧密相连的。儿童接触这些东西会使他们学会许多新的行为方式。当然,儿童的这一小小进步是非常脆弱的,外界的一点干扰都可能会对其造成影响。犹如一个美丽的肥皂泡,瞬间就会破灭。

当然,如果儿童需要教师的介入时,教师立刻就要带领所有的观众从幕后显身,立即行动。比如,在学写英语字母时,当第一个学生正确写出第一个字母,会让所有的孩子感到高兴和崇拜,同时会说“我也能写”。一个孩子的成就搅动了一群孩子的热情,于是都争先恐后地写着给老师和其他孩子看。这就是积极的观众效应。

(二)观看的专业性

“学生的表演给作为观看者(同时也是互动者)的教师带来了些什么”,当学生的表演呈现在教师面前,成为“教师”而不是其他人(如工人、工程师或职业导演)观看的资源的时候,首先意味着学生是以“教师”而不是其他人为表演的意向对象的。学生以教师会怎样看和怎样评价作为潜在的标准和动机,学生的一举一动都透露出对被“教师”注视和评价的期待。教师在这些充满了教育期待的表演中,投入教育者的目光,这就使学生与教师一道通过表演进入了教育特有的语境,为教师的教提供了基本的资源。教师将从中看出其他职业的人看不出也说不出的东西,并且把它们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思想,从而构成教师专有的特殊知识(或个人知识)和能力,形成教师特有的风格品格。

作为理想的观众,首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和理解力,即所谓“试其所以,观其所有,察其所安”;其次,要让学生时刻感觉到教师带着期待和欣赏的态度“看”着他的表演,感觉到教师的“看”是在积极地参与他的成长过程,使这种看本身充满爱的力量、改变的力量,也就是教育的力量。最后,教师的“看”本身就是对学生行为的积极参与,教师的“看”与学生的表现行为应该产生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教师的在场才能成为最大的教育资源。

(三)评价的实时性

在学校剧场中,评价是以“人的生命及其表现”为核心的表现性评价,评价过程本身就是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精神生命能量相互转换的过程,是双方在评价和被评价中共同生成与发展的过程。作为观看者的教师,能否细致及时地对学生的表现发生感应,迅速理解其含义,并适当做出适时评价,使自己的观看具有“生成性”和“教育性”。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表现着的“关注”、理解、回应,转化生成为学生更多更好自我发展的动力,使自己的观看本身成为一种评价。

(四)唤醒的驱动性

观看的需要源于每个人都有的观看和品评他人的内在欲望。人的目光生来就不是完全无动于衷的,它并不满足于直接表现自我,而是听任他人的诱惑,四处伸延着贪婪的触角,大步进入他人的表演世界,紧紧吸附其上,试图从中汲取营养的汁液。

观看他人表现对于自我形成的意义在于,他人的表现唤醒了自我存在的知觉。通过对他人的表现而反观其身,从而醒悟自己的存在,在对自我的对象化过程中,将自我与他人区分开来。在一定程度上,学习的需要就是从观看的需要中萌发的。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安排可供观看的“表演性行为”。

观众效应,有嬉乐的元素,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适合儿童;观众效应,有激励的元素,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具发展性;观众效应,有情境的元素,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更具真实的力量„„观众效应,具有课堂教学的儿童学意义与舞台情境,将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研究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郭秀艳.实验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师陶杯要求

师陶杯论文

师陶杯论文

师陶杯 校内通知

江苏省师陶杯论文竞赛的通知

学陶师陶

师陶小结

师陶演讲

师陶杯论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驱动力

师陶杯 用兴趣引领历史高效课堂

师陶杯一等奖
《师陶杯一等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