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0607第十九章理血剂讲稿

发布时间:2020-03-01 18:40:0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讲稿:第九章理血剂

古人云:“气为血帅”。所以用理气的方剂来治疗血病是可以的,如果用理血的方剂来治疗气病,那就可能伤人。因为理血的方剂是以理血药为主,它具有活血、化瘀或者是止血的只要。这是理血剂的定义。在《内经》中提到,“血实宜决之”,血虚当补,出血当止,血瘀当化,这都是治疗的原则。但是要注意止血留瘀,这在讲清热剂的犀角地黄汤时特别强调了这一点。但是,活血化瘀、活血祛瘀还是有区别的,它们的力量有强弱的不同,表示在药物的功能和药物的用量不同。有些药,用量小了就是活血化瘀,用量大了就是祛瘀,包括破血、逐瘀、都在里面。另外一点,理血离不开理气药和补气药,因为气行则血行。还有活血化瘀宜温,以温为主,而止血宜凉,血凉则静,血热则妄行,寒则凝塞。当然,有的病是热,也能使蓄血成瘀,所以这里有提出热、凉、寒三个概念,是指常规而言。

瘀血的造成,因寒者多,但是也有因热的。首先一个是外感六淫之邪,入里化热,入血分,因为血受邪热的煎熬可以成瘀。正如叶天士所说,温热之邪“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需凉血、散血”。另外瘀血积久了,聚而为热,瘀血本身生热。所以不要把事情看绝对了,认为行血就是温,凉药就不行了,必需根据病情辨证来决定。所以它配伍的关系,一个是理气药,一个是根据病性的不同,配以清热凉血或散寒温经的药,有时还要用润燥的药,因为瘀血聚久而生热,血瘀愈久就愈热愈干,尤其是因热而瘀,或瘀久阴血已虚,内生虚热。所以有时叫干血,这在以后温经汤中还要谈,也要用润燥的药,还要用散结的药。但是遇到特殊情况时又要特殊看。举例来说,止血的方剂见血证出血,用凉药止血,问题不大。所谓问题不大,是当时不会出问题,而不是对病没坏处,例如凉药过度,有时可以导致血瘀。如果阳虚、气虚不能摄血,致血离经妄行,用凉药可以暂时取效,但也可以导致离经之血瘀而不行,或由于凉药伤了阳气,回过来出血更盛,即所谓“瘀血不去,出血不止”。但如果用温阳益气之品,反倒会马上见效。所以寒热之间以谁为主的问题,是最重要的。刚才讲的配伍使用,关键是要注意寒热之间的区别,这些内容两类方剂中都有同样的情况。还有应该注意的是:在行瘀、化瘀的药里多用行气药,止血的药里多用补气药。以前提到过,血脱者益气,所以这些都和理血剂有关,清热剂里有,祛寒剂有,补益剂也有,都有化瘀和止血的方剂。这些方剂对孕妇使用时要注意,当然首先是要注意活血化瘀的方剂。就是止血的方剂,如果没有出血也不宜用,不能认为止血收涩能够固胎。

活血祛瘀

关于瘀血证的几个辨证特点。有时见了结脉,见了涩脉,不要一概虚证,要看它有力没力。有时它是由于血中有瘀,血行不畅,所以可以见到涩脉,进一步还可以见到结脉,另外如现在所讲的二联律等。过去中医相当注意,脉有定数而止的,不仅是两次一停,三次一停,凡是十以内一停的,都要注意。另一个,从面部的望诊,尤其是口唇可以看出来,舌质的颜色也可以看出来,这要注意区别。因为到现在为止,这些情况用客观的东西来诊断它还是比较困难。看起来舌象这么简单,实际上很不好搞。因为多种因素影响了对它的观察,光线、津液、舌苔的颜色,都影响了对舌质颜色的观察。举例来说,有一个人舌质并不是特别青,但上边有白腻苔,有白腻苔衬着,舌质就显得特别青,你一看不知道里边有多么厉害的瘀血、寒证,而实际上用温药一吃,舌苔一退,舌质很快转过来了,所以这些情况都要特别注意。反过来来讲,有一些舌象,如心脏病、胃病、肾病包括糖尿病,它们的舌象特别难看,很薄的苔,颜色像很不新鲜的猪腰子,上边还有斑斑点点的瘀斑,甚至还有裂纹,或有一块一块小的薄白苔,越到中间越薄。这个舌苔要注意,既有瘀血,还有气血两亏,胃气也伤了。 另外还有舌体和舌边尖瘀点的问题,还有舌萎的问题,就是舌头看起来好象变小了,当然这种舌质是嫩的,可以是淡嫩,可以是暗,还要注意舌上有皱褶,这些都属于气虚。舌萎是有瘀血,舌尖边的瘀斑,都是瘀血。另外妇女脸上的蝴蝶斑,都和月经有关,都是瘀血,还有眼睛,到了视力不行了,就是《金匮要略》讲的大黄

虫丸证,两目暗黑,有两种解释,一个是眼眶发黑,这个黑是发暗的,没有光泽的;还有一个就是看东西不行了,视力下降,都是瘀血的见证。现在注意甲周循环,实际上中医讲唇爪的问题就已经涉及了。看舌底时要特别注意。下面先介绍活血祛瘀的谴药组方。

血在脉中,因气而行,以养四肢白骸,如有所滞留瘀积便是病。其证既有寒热虚实,那么治疗也就因证而异。或温而散之,或清而化之,或补散兼施,或攻逐而行于外,或渐削其坚积,甚至搜剔于经络之中,总之,除恶务尽而不伤正,血行脉中而无滞碍,为最佳效果。

桃核承气汤

方解:桃核承气汤是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桂枝、。在《伤寒论》中有个蓄血证,实际是表证不解,热入里在下焦,与血相结,所以少腹拘急而用手按有结块。要注意古人所谓的少腹,不如叫小腹好,因为这里有肝、脾、肾的部分功能。小肚子拘急疼痛,用手按其上,有硬结,小便通利,大便也还正常,但色黑不干,这是有瘀血的现象。由于热与血相结,所以可以见到入夜发热,谵语烦躁如狂的现象,还有凡是血分证发热,夜热为甚。顺便提一下,瘀血的疼痛,也是夜里痛得厉害。夜里阴气盛,就痛得厉害。那么这个与祛瘀宜温不同,因为它本身是由邪热和血相结,是因热而瘀,所以用了调胃承气汤。但是加桃仁和桂枝,这两味药并不寒。因此,尽管用了大黄、芒硝,它还是用两个温药和起来,主要是利用它们活血化瘀的功能,再通过与硝黄的配合,这样瘀血便从大便而出。。瘀血一出,邪热就随之而出,这和承气汤治疗热结腑实一样。所以这里的桂枝与太阳表证的关系不大。因为《伤寒论》讲得很清楚,有寒热,有身痛,当先解表,表解了以后才能治里,而这里邪已入里,无须解表,用桂枝是取其入营血通利血脉,并与硝、黄配合起来行瘀血。另外这里用了桃仁。桃仁不仅活血化瘀,还有能润燥的特点,不但润肠。因为这里是热与血相结,自然干燥,所以不仅用芒硝,而且用了桃仁,这样兼润血之燥,散血之积,这样润燥就加强了散积化瘀的功能.但是要注意,调胃承气汤中芒硝是半升,这里是二两,是攻逐而留有余地。另外,这里的甘草是必要的,利用它甘缓的作用,使得硝、黄与桃、桂相合而不至于下的过猛。因为虽然它是除有形之邪,但也要既保胃气,又使它和缓以后,才能一下把瘀血清出来。这就与受邪后发汗不宜过猛的道理是一样的,汗大出而邪反不解。这里就要说明,桂枝和桃仁相合是用来通血脉的,因为血总是得温则行,而硝、黄是咸寒苦寒的,两者相合,恰得其平。有形的瘀血既去,邪热自清。

血府逐瘀汤

方解:血府,王清任专指膈下胸中。其他几个方剂各有各的部位,这是一个特点,另一个特点,它是治疗血瘀发热,它治疗的证比较多,因为王清任擅长以活血化瘀有所成,他拟定了多个叫逐瘀的方剂,各有所宜。这五个方剂基本上用的是桃红四物汤,但有变化,头痛也治,胸痛也治,月经不行也治。关于饮水即呛,它另外还有一个会厌逐瘀汤。 血府逐瘀汤的组方特点在于既用了桔梗,又用了枳壳;既用了柴胡,又用了牛膝。桃红四物汤好理解,用赤芍而不是白芍,以为它着重在活血,它所治在胸中,所以用桔梗和枳壳。过去有个枳桔散,治胸中满而不痛,一升一降,它对于胸中之气有升降作用,可以行气宽胸。用在这里,由于行气的作用,就加强了活血作用。血藏在肝,胸中又是肝经的分野,所以用柴胡疏肝,调肝以行血,同时又用牛膝引血下行,又是一升一降,。就这两对药,两个特点,所以可以活血祛瘀而下行。

应用及区别要点

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性的心绞痛很好用,胸痛,还有肋软骨炎也很好用,还可以用来治疗脑震荡后遗证,治疗此病可加磁石,因为瘀血证在这种情况下,有时睡眠不好,不需要加安神药,只要你把瘀血化了,热也清了,心得血养,神也就安了,所以要根据情况来加以区别。

特别是瘀血化热,瘀血发热也是午后潮热,那么它和另一方剂膈下逐瘀汤配合起来用,可治小儿疳积,或大人肝脾肿大而有瘀血。也可用三个方剂联合治疗,通窍活血汤治疗头面四肢皮肤、浅层的、上部的。例如刚才讲的小儿疳积,肚子大了,上面有青筋,用通窍活血汤治青筋;腹中有痞块,用膈下逐瘀汤;潮热用血府逐瘀汤。这是它们合起来用。

但单独应用时,

通窍活血汤治疗头痛、头面的瘀血,皮肤上的以及四肢的。举例来说,白癜风可以用它治疗,是桃红四物不用当归、生地,只用赤芍、川芎,另外加葱、姜、枣、麝香。所以过去治疗面部的白癜风,要吃好多付,吃了以后,有的能够逐渐变颜色,而且很有特点,先是白的当中有红点,后来红点越来越多,最后变成一片。这是从实际经验中得出来的,所以可以试着用一下。麝香不一定必用,在头面的可以适当用一点白芷,不超过3g,不要多。但实际应用中要注意,因为都是用升散之药,而对于妇女有肝郁、有肝火的人,要配一点降药,可以用牛膝。如果应用以后有点风阳上扰、头昏头痛的,加点磁石、夏枯草或茺蔚子都可以。

膈下逐瘀汤的情况就变了,就是治脐下腹部有痞块不是痞气,伤寒论所讲的痞,多是指痞气,这里讲的是瘀血形成的痞块。膈下逐瘀汤化瘀血、消痞块的作用比较好,还有止痛的作用。因为瘀血结成块,多有痛。

但是这几张方子都是治疗实证的,特别是膈下逐瘀汤消痞块,血府逐瘀汤治心绞痛,都要注意。病久以后特别是心绞痛有虚证,如果见气虚要加补气药。如果高血压,要加重镇平肝药。如果见血虚、阴虚要加滋阴养血的药。膈下逐瘀汤更要注意正气的问题。因为情况发展到了在脐下或腹中有痞块,病程比较长,正气和血比较虚时,要间断、交替地用药,不要一直猛攻,可以加益气健脾药。另外不要单纯地用大黄之类的逐瘀药猛攻,关键要注意它是否气虚。如果气不虚,没问题。

少腹逐瘀汤,和温经汤有区别,它是治疗下焦有寒、血瘀经闭的实证,如果用对了,见效很快。

身痛逐瘀汤,是治长期的风湿痛,久病入血,血瘀形成,因此祛风湿的药就是羌活、秦艽,加上活血的药,再加上地龙。地龙能清热、通经络、散结,可以祛经络之痰,是性寒的,所以有时用来清热熄风,主要用于久病入血入络,寒湿郁而化热,所以在活血通络的同时用地龙。

这几张逐瘀汤,都必须要有瘀血的的见证,如耳聋脱发,用通窍活血汤,还有痞块发热,月经不调,均为血瘀,没有血瘀不能用。

舌质暗红,舌边有瘀斑,舌面有瘀点、唇暗,两目下暗黑,脉涩,但更多的是弦,甚至弦数。瘀结的厉害才有弦涩,痛的厉害才有弦紧。

配伍特点 通窍活血汤上行,用麝香、葱。

血府逐瘀汤着重的是胸中,用枳、桔的同时,还用牛膝防止柴胡的升散; 少腹逐瘀汤用小茴香,还有官桂;

身痛逐瘀汤用羌活、秦艽治疗风湿、通经络。 王清任的方剂,以活血见长,不同的病证配不同的药,关键是用药没有离开归经。

复元活血汤

与膈下逐瘀汤、血府逐瘀汤似乎是一回事,但又不是一回事。主要是治疗跌打损伤,包括击打损伤,所谓恶血留于胁下,撞伤、打伤、跌伤都可以见到。他着重在于胸胁疼痛,甚至影响呼吸。治疗以新瘀为好。

特点:一是疏肝,二是活血。

柴胡、穿山甲、红花、当归、桃仁都好理解,但为什么用天花粉呢?因为瘀血留在胁下,必结而且干。天花粉可以散结、可以润燥,与活血行气药合而促使瘀血自出。《内经》曰:“有所坠堕,恶血留内”,因为部位在胁下,所以用柴胡,胁下正是肝经循行之处,它可引诸药至病所,逐恶血不伤好血。穿山甲的特点是不仅是一个活血祛瘀药,而且特别擅长通经络,它是走窜的,所以妇人下乳、外科痈疡经常用。它擅长于行,能够通经络,能引破血之药到瘀血所结之处,所以它也是引经药。它的引经和柴胡的引经不同,柴胡是疏肝而能引至胁下,而它是瘀血在那里就能引到那里。穿山甲破血的作用相当于水蛭。大黄是引血下行,使瘀阻胁下的坏血,经过活血化瘀以后,剩下化不悼的而又必须出来的,可以从大便出。

此方还可用于脑震荡后遗症。

七厘散

方解:主要用于外伤瘀血疼痛,或流血不止(外敷),及一切无名肿痛、烧伤、烫伤能够,活内服,或外敷,能活血散瘀、止痛止血。方中重用血竭,既能活血祛瘀,又能止血生肌,内服、外用均可。冰片、麝香用量虽小,但辛香走窜之功特强,助诸药活血通络。儿茶性凉而味苦涩,能清膈上之热,此处主要助血竭止血。其余活血化瘀药皆是助血竭之用。本方制成散剂,每次只能服七厘,所以叫七厘散。

外敷可以消肿止痛,对于破口出血还有止血作用。但近来麝香真品极少,冰片也不是原物,用外敷尚可,内服还要慎重,以免延误治疗。

补阳还五汤

方解:按照王清任的说法,人身的气原应该为十分,左右各半,之所以产生一边瘫痪,就是少了二分之一的气。通过这张方剂,还它五分气,是益气活血治偏瘫的方剂,所以叫 “补阳还五汤”。

黄芪用量特大,最多可以可到八量{半斤},是它的特点。

赤芍、川芎、桃红、当归都是活血药。 王清任认为,偏瘫是由于气虚而血不能到达所致,所以侧重用大剂量补气药加上活血药,使整个的血脉贯通。

《内经》:“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具虚,则不仁不用”。偏瘫就是不仁不用,是营卫具虚,本方是根据这一理论遣要药组方。

中医治疗偏瘫,出血、血栓都用活血化瘀药,出血以后也有瘀血,中医认为瘀血不去,出血不止

讲稿:07-5-21

失笑散

是一张消瘀止痛方。 五灵脂要去净沙土,《本草纲目》:蒲黄“生则能行,熟则能止”。这里“炒香”就是取其止血。两药相配,互相促进,作用加强。

蒲黄侧重于行气,五灵脂侧重于行血。

蒲黄要生的,炒一炒可以,但不能成炭。

酽醋,酸是收敛的,是止的,是涩的,大量是散瘀血,少量则是止血。 方名用“失笑”二字,是形容见效快。

丹参饮

丹参饮注重行气活血, 以檀香、砂仁宽胸理气

主要通过活血行气治胃部刺痛和不严重的胸痛彻背。

温经汤

方解:温经汤顾名思义,是温经的,是治血分虚寒的。血中有寒,血的流通不正常,既然有瘀滞,便可能妄行。但实际上这张方剂的主治中虚寒、实热全有。虚指血虚,寒是原本的病因,如我们平时常说的冲任虚寒,所以虚是一个概念,寒也是一个概念,这两个概念可以统一起来,但实和热就不一定能统一起来,实是瘀血,热主要是指瘀血发热,同时虚也就是阴血虚,也是发热的原因。从证的表现:手掌烦热,唇口干燥,薄暮发热,这都是一些热象。但热是标,不是本。本使虚寒,标是实瘀和热。治疗从本,以温经为主。

主要药物是吴萸、桂枝,特别使桂枝,温通经脉、血脉,又可通阳;吴茱萸暖肝、温胃、下气,冲为血海,肝为藏血之脏,肝喜调达而主疏泻,血寒要暖肝、疏肝,既调达又疏泻,冲任的经气才能正常运行。

当归、白芍、川芎,养血、补血,行血化瘀。 温经汤原来治的是“年五十所”的“妇人”,“地道”早已闭了,所以用人参和甘草补气,以气血双补。

阿胶补血,润燥,治带下不止和血下不止的漏证。 麦冬、丹皮治血虚发热,

丹皮清血中火,又能行血;麦冬、阿胶滋阴润燥,也清虚热。

半夏和胃;

另一方面还得从经脉来理解,阳明经和冲脉在气街相合,所以降阳明则所以降冲任。 半夏一方面鼓舞胃气,使补气养血的药更好地治虚,同时半夏通阳明,吴茱萸通厥阴,冲任二脉一通,这样可以祛瘀。

月经不行或月经行而不断,属于既是血虚,又有瘀血不得去,血脉不通畅。

生化汤

是产后一个通用方,对于行恶露、促子宫复原都有好处。

特点,甘草五分,炮姜五分,桃仁十四个,川芎三钱,唯当归是八钱,用量很悬殊。 非常适合产后的妇女服用。因为产后总是血虚,既有补,又有行,又有止,而且祛寒(分娩后胞宫必然虚寒,加之血得温即行)。整张方剂是温性的,但行的力量很小。许多地区作为产后的常规用药。

大黄虫丸 大黄用量大,十分是一两作四分的分,在汉代一两等于二十四铢,十分实际是二两半(也可能十两误作十分)。

地黄十两、芍药四两、甘草三两,剂量比较大。 地黄、芍药养血润燥。桃仁、杏仁润燥。 水蛭、虫、逐瘀。

干漆专祛干血,瘀血日久而成干血,要炒了去烟,因生漆有毒。用量不要大,不仅因为是干漆有毒,而且用于消除干血,不是逐瘀,干血不可能一下荡平。

蛴螬活血化瘀,性寒。

主治:劳伤,有久瘀血,本身血不足。

脘腹胀满,不能饮食,《金匮要略》原意——腹不满而病人自言满,漱水不欲咽,是瘀血。

两目黑是瘀血

两目黑一是眼眶发黑,二是眼睛看东西昏暗(肝血虚不能养目)。 肌肤甲错,周身皮肤干燥而翘起来,象鳞甲似的。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瘀血化热,要祛瘀,养血、清热润燥。 干血不能一下子攻逐掉,必须用缓消的办法。

讲稿:

十灰散

十灰散实际是炭散。凡是书上所讲的烧灰存性或烧存性,实际上都是炭。棕榈、荷叶、血余烧作炭时要注意,技术不太好掌握,凡是烧成白色的或烧成灰色的都要去掉。 虽然主治中说是“血热妄行”,其实任何出血都可以用来救急,十灰散不仅是内服,还可以外用。

藕汁或胡罗卜汁磨墨取汁,

藕汁止血,罗卜汁清热泻火,又能化痰。

京墨即好墨是用松树烧成的烟煤,加糯米汁来制成,许多出血特别是上部吐血、咳血,都可以用墨汁。现代的化学墨汁不能入药。

诸摇已烧成炭,即使是凉血止血药,也不至于成瘀。

四生丸

四生丸是凉血止血的方,但首先需要提出:艾叶本身是温性的,生艾叶是温经活血的,所谓能止血,是指它本来是用来治疗冲任虚寒的漏下不止,所以生艾叶和艾叶炭不要混为一谈,艾叶烧成炭是止血药。

生荷叶、生柏叶、生地黄凉血止血,在三味凉药中配一味温药,有调和之意,不折伤阳气。

荷叶虽然可以止血,可以清热,但和苦寒之品不同。

荷叶气味清香,有升清的特性,主要用于消暑,是因为有升脾胃的清阳之气的特性,荷叶蒂常用于治疗夏天的湿温病后期,因为它健胃却不温不燥,而一般的芳香健胃药 是温燥的。在治疗湿温病后期,余邪未净,脾胃之气不行,是首选。

荷叶升清,柏叶也有芳香之气,加之艾叶更使得寒中有温,虽用寒凉之药,却不至于折伤阳气。

生地黄凉血止血,通过凉血来达到止血的目的,对热性的大出血急救时,用生地黄捣汁大量内服,凉血既养血,大量就可以泻火。

四生丸有时用丸剂,有时捣汁服。

四生丸以凉血止血为主旨,主治血热妄行证,

一是上行、吐 ,血色鲜红;

二是颧红、面赤,不是白的,更不是气虚的

白,也不是血虚的萎黄; 再是咽干口燥,脉是弦数,舌红。

咳血方

咳血方专治咳血,四生丸可以治血热咳血,十灰散作为止血的通用方也可以治疗咳血。 特点:治疗肺热咳嗽、咳血。

配伍特点应从脏腑关系的角度理解,主源于肺,海浮石性味咸寒,清肺润肺而下气,对于热痰,肺中燥热,痰粘难出,是个好药,但不如瓜蒌仁,两药既清肺中之热来润肺化痰,还润肠通便以泄内热。

肺热、肺燥致肺气上逆,同时与肝和心相关,肺失肃降,肺不能制肝,肺热及肝,及心,所以心肝俱热,

咸寒清泻肝经火热的青黛为君药,栀子泻心肝之热,瓜蒌仁清肺润燥为臣药,正是以清肺、清肝、清心、泻火,来凉血止血。

柯子敛肺、下气,它不是绝对的收敛,而是敛肺下气而止咳。 肺中燥热,影响了心主血脉和肝藏血的功能,反过来心、肝之热又上灼于肺,所以咳血。不仅咳,而且痰粘难出,胸胁疼痛,可以见到肺热阴伤的口鼻干燥,舌红,脉数苔少,也可见咽痒、咽干。

制成蜜丸服,噙化,但量小效缓了一些,如果作为汤药用,见效会快些,但方中青黛一定要包煎。

丸药含化咽下,不限时,特别使结核后期阴虚咳血的人用了有好处。

槐花散

方解:槐花散和槐角散均治疗肠风下血。

肠风:由外感风热入肺,不得从外解,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于是肺移邪于大肠,是肠风;

脏毒:脾胃湿热郁久不解,蕴结成毒入于大肠。

实际上,肠风下血也好,脏毒下血也好,只要大便血色鲜红,舌红脉数,说明是大肠中的血,就可以用这张方。

荆芥祛肠中风邪,,枳壳宽肠利气二者使肠中的风热自己出来。 主药是柏叶、槐花。

槐花味苦性凉,炒后有一种涩性。

荆芥穗也应炒炭,在这里并不是入血分,而是祛风。因为原病是肠风下血、风邪入肠。 柏叶是肺与大肠的药,凉血清肺,清血分湿热。 本方对痔疮出血也可以用,但是效果不太大。

小蓟饮子

小蓟饮子本身是治尿血的。尿血和血淋是不同的,区别在于小便是否通畅。 小便通畅而有血是尿血;

小便涩痛,小便频数是血淋,淋一般是湿热,湿郁在下焦组滞膀胱气化,用八正散治疗。 小蓟饮子着重于清泻下焦血分之热,凉血止血,治疗尿血。

实际是导赤散加味而成。导赤散治疗心移热于小肠,可去小肠之火。小蓟饮子也是清泄下焦血热,去小肠之火。所以将导赤散作为基础方剂加上一些凉血止血药,再加上滑石清热利窍而畅水道。

黄土汤

黄土汤温阳止血。黄土是君药,是灶心土,又名伏龙肝。它经过火长期烧了以后,变成辛温之性,已经不是土味的甘了。主要用它温中之性,特别是温中焦,例如胃寒呕吐常用它温健中阳。但现在烧煤的灶心土作用就差多了。

如果没有伏龙肝,可以用其他温脾收涩的药如白术炭来代替。

特点:便血,还有吐血,月经过多而属中焦虚寒者,但从出血的性状看,血色必须是淡的,血质比较稀,好象水分比较多似的。 从全身情况看,虚寒性出血是脾阳虚所致,脾主四肢,所以四末不温;由于出血过多、阳气虚,所以面色萎黄。气虚为主的,是面色 白,舌淡,苔白,脉沉细。

主药灶心土,用量大。

白术、附子,温脾阳、暖中土,配合黄土补虚祛寒,温艰中阳。中阳通过温补得以补充后,自然能统摄血行。这样因阳气虚而离经之血,可以自行归经,达到止血的目的。

白术可以守中土,虽然作用不如参,不如芪,但特点是专门健脾,能奠定中土的基础。 炮附子能更好的温脾阳。附子经过炮后,辛散作用就差了,而温阳祛寒的作用增强了。 地黄、阿胶、甘草,

1、出血,血已受伤。

2、血不循经而行,用了热药以后会影响血行。甘草一方面是补,一方面是缓,配白术、附子能很好地补气,同时能缓解灶心黄土、附子之辛。

阿胶、地黄补血,方中辛燥、辛热之品偏多时,有凉润之意。 甘草和阿胶在《伤寒论》中是一对止血药。

黄芩反佐,苦寒的药很多,为什么用黄芩呢?因为黄芩入大肠,清肠热,能更好的作用于大肠,主要是防止辛热之品动血。

胶艾汤

地黄用量最大,芍药第二,当归第三,川芎最少,加阿胶、艾叶和甘草。 地黄、芍药是补血的阴药,当归和川芎是和血的阳药。 地黄是阴中之阴,川芎是阳中之阳。

补血为主,以地黄为主。 艾叶,暖宫,合“四物”、阿胶以补冲任之虚损。

第十九章财务报告

第十九章 法律监督

第十九章 财务报告

第十九章保管合同

第十九章四边形知识点

019第十九章 管理信息系统

第十九章 出纳管理

第十九章城市生态环境保护

分则 第十九章 保管合同

《红岩》第十九章读后感 17

0607第十九章理血剂讲稿
《0607第十九章理血剂讲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