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巴林银行倒闭

发布时间:2020-03-03 18:31:2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分析:

一.原因

1.巴林集团管理层的失职

在考虑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是否称职时,有一点必须先弄清楚,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没有管理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或任何清算会员的事务的责任。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只是个供清算会员进行交易的交易场所。不过,即使如此,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还是有机会识别并反映其会员有不正当行为的征兆的。

这种机会曾在1994年末和1995年初出现。当时,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发现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交易中存在若干异常,并向巴林集团提出了一些关于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征询。这些原本是可能促成较早发现里森活动的。根据官委清盘人的观点,如果巴林集团的管理层适当检讨并理解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在致该集团的信中所表述的忧虑,那么倒闭是可能挽回的。官委清盘人认为巴林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回复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第二封信的态度尤其该受到严厉指责,该回信向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作出许多毫无基础的错误保证。同样,琼斯对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的两封信的态度,也反映了他对问题掉以轻心到了令人无法接受的程度。我们无法理解,琼期作为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财务董事,何以未经独立地详细了解整个事件,就在里森草拟的回复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征询里森交易活动的复函上签字。

2.松散的内部控制

从巴林破产的整个过程看,无论是各国金融监管机构或国际金融市场都普遍认为,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是风险控制的核心问题,而巴林的内部控制却是非常松散的。据报载,在2月26日悲剧发生之前,巴林银行的证券投资已暴露出极大的风险性,但竟末引起该行高级管理人员的警惕。1月份第一周,里森持有合约3024份,20天后,即持有合约16852份(短短20天内,合约持有额增长4倍)。到2月中旬,里森持有的合约突破20000份,比在同一市场操作的第二大交易商持有头寸多出8倍。这个信号由于我们所不知道的原因而没有被巴林银行的最高管理当局注意到从而做出应有的反应。总之,巴林很行本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失灵了,预警系统失效,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巴林破产后不久,该银行高级主管人员称对尼克·里森在新加坡的所为一无所知,因为直到尼克·里森去职的那天,即2月23日星期四,公司的风险报告仍出现交易平衡。但是,据新加坡有关当局说,巴林在1995年2月头18天里给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汇去1.28亿美元作垫付维持金之用;据《金融时报》报道,英格兰银行行长埃迪·乔治(Eddie George)4月5日对英国公共财政部及内务委员会的国会成员说,巴林在未通知英格兰银行的情况下,擅自给其新加坡分部汇去7.6亿英镑现金。

破产前的巴林运作机构,里森主要是与巴林公司的伦敦总部、东京分部及香港分部交易。而在新加坡的期货交易,仅有少数客户,其中三个为巴林分支,另一个是巴黎国家银行,每笔交易都会经过一家巴林分支,因此,巴林主管完全不知晓里森所作所为是不可能的。里森后来在狱中感慨:“对于没有人来制止我的这件事,我觉得不可置信。伦敦的人应该知道我的数字都是假造的„„这些人都应该知道我每天向伦敦总部要求现金是不对的,但他们却仍旧支付这些钱。”可以说,巴林银行的倒闭不是一人所为,而是一个组织结构漏洞百出的、内部管理失控的机构所致。

3.业务交易部门与行政财务管理部门职责不明

在巴林新加坡分部,尼克·里森本人就是制度。他分管交易和结算,这与让一个小学生给自己改作业、打分没什么区别。这种做法给了里森许多自己做决定的机会。作为总经理,他除了负责交易外,还集以下四种权力于一身:监督行政财务管理人员;签发支票;负责把关与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交易活动的对账调节;以及负责把关与银行的对账调节。行政财务管理部门保留各种交易记录并负责付款。虽然公司总部对他的职责非常清楚,尚并未采取任何行动,他们生怕因得罪他而失去了这个“星级交易员”。他既负责前台交易又从事行政财务管理,就像一个人既看管仓库又负责收款。由于工作便利,尼克里森的代号为“88888”的误差账号用了1年多,直到1995年2月23日他辞职时才被发现。

伦敦总部也曾想到确定来自新加坡分部的利润是否能够长期持续下去,还派了一个审计组来到新加坡分部。审计组主要依靠里森提供的情况,编制了一个长达四页的报告。他们对公司一般性风险有所了解,在报告中这样写道:“管制有可能被总经理一人取代”,“他负责前台交易及财务管理”,“可能会以集体的名义作交易,并保证按自己的意图去交割和记录”。但是报告接着又说,“鉴于行政财务管理方面缺少有经验的资深骨干,总经理必须积极兼任交易和后勤管理两职,”同时报告还指出,“在巴林新加坡期货部存在着离开交易正常轨道做违反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规章之事的可能”。审计组对里森的交易策略也非常了解--许多交易并非是低风险的套利,而是日经指数的单向高风险投赌,“虽然风险高,却可能有更高的回报”。

4.代客交易部门与自营交易部门划分不清

以一个公司的资本作交易叫做公司自营交易,除此之外,公司还可以代客户交易。当然,第二种情况公司会问客户收取一定的佣金或交易费。比如说我们大家熟悉的股票交易,公司一般根据客户的要求做交易,当然有时也提供一些建议。由于公司仅仅按照客户的要求代其行使权利,如有损失客户自己负责。由于所得利润归客户,出现维持金不够的情况也应由客户自己垫付。

尼克·里森所做的交易也曾受到巴林新加坡期货部同行们的质询,但是他总是说自己是代客户交易。也有人提出尼克·里森在对巴林撒谎,因为代客户垫付期货合同的维持金是非常少有的事。在许多公司里代客户交易与自营交易的混淆也带来了管理上的困难,只有把两者划分清楚,才能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5.奖金结构与风险参数比例失当

许多公司为鼓励员工辛勤工作,采取发放奖金的办法。一般根据员工的职务、工作经验、工作成绩以及其他诸多因素来确定,各个公司规定不一。当然,表彰工作成绩是一回事,根据交易所得利润支付大笔奖金,而不考虑公司的风险参数或公司的长期策略,则是另一回事。巴林一直将公司50%的毛利作为奖金发给雇员。这个百分数比绝大多数公司的高。巴林1994年的1亿英镑(1.61亿美元)奖金在公司倒闭前几天刚刚宣布分配。几个主要总裁可望拿到100多万英镑。奖金时常是根据一个小组或个人在前一年所赚利润决定的。这种把交易员的收入与他的交易利润挂钩的奖励制度,最大的问题是刺激了交易员的贪利投机,高额的奖金使得雇员急于赚钱而很少考虑公司所承担的风险。

巴林银行内部控制度上的漏洞

•从制度上看,巴林银行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交易与清算角色的混淆。

•里森在1992年到新加坡后,任职巴林新加坡期货交易部兼清算部经理。作为一名交

易员,里森本来应承担的工作是代巴林客户买卖衍生商品,并替巴林从事套利这两种工作,基本上是没有太大风险。因为代客操作,风险由客户自己承担,交易员只是赚取佣金,而套利行为亦只赚取市场间的差价。

•例如里森利用新加坡及大阪市场极短时间内的不同价格,替巴林赚取利润。一般银

行都有对予其交易员持有一定风险额度的许可。

•但为防止交易员在其所属银行暴露在过多的风险中,这种许可额度通常定得相当有

限。

•而通过清算部门每天的结算工作,银行对其交易员和风险部位的情况也可有效了解

并掌握。

•但不幸的是,里森却一人身兼交易与清算二职。

•事实上,在里森抵达新加坡前的一个星期,巴林内部曾有一个内部通讯,对此问题

可能引起的大灾难提出关切。

•但此关切却被忽略,以至于里森到职后,同时兼任交易与清算部门的工作,如果里

森只负责清算部门,如同他本来被赋予的职责一们,那么他便没有必要、也没有机会为其他交易员的失误行为瞒天过海,当然也就不会造成最后不可收拾的局面。 •在损失达到5000万英镑时,巴林银行总部曾派人调查里森的帐目。事实上,每天都

有一张资产负债表,每天都有明显的记录,可看出里森的问题。即使是月底,里森为掩盖问题所制造的假帐也极易被发现——如果巴林真有严格的审查制度。

•里森假造的花旗银行有5000万英镑存款,但这5000万已被挪用来补偿88888号帐户

中的损失了。查了一个月的帐,却没有人去查花旗银行的帐目,以致没有人发现花旗银行帐户中并没有5000万英镑的存款。

•关于资产负债表,巴林银行董事长彼得·巴林还曾经在1994年3月有过一段评语,

认为资产负债表没有什么用,因为它的组成在短期间内就可能发生重大的变化,因此,彼得·巴林说:“若以为揭露更多资产负债表的数据,就能增加对一个集团的了解,那真是幼稚无知。”对资产负债表不重视的巴林董事长付出的代价之高,也实在没有人想像得到吧!

•另外,在1995年1月11日,新加坡期货交易所的审计与税务部发函巴林,提出他们

对维持88888号帐户所需资金问题的一些疑虑。而且此时里森已需每天要求伦敦汇入1000多万英镑,以支付其追加保证金。

•事实上,从1993年到1994年,巴林银行在SIMEX及日本市场投入的资金已超过11000

万英镑,超出了英格兰银行规定英国银行的海外总资金不应超过25%的限制。为此,巴林银行曾与英格兰银行进行多次会谈。

•在1994年5月,得到英格兰银行主管商业银行监察的高级官员的默许并未留下任何

证明文件,因为没有请示英格兰银行有关部门的最高负责人,违反了英格兰银行的内部规定。

•最令人难以置信的,便是巴林在1994年底发现资产负债表上显示5000万英镑的差额

后,仍然没有警惕到其内部控管的松散及疏忽。

•在发现问题至其后巴林倒闭的两个月时间里,有很多巴林的高级及资深人员曾对此

问题表示关心,更有巴林总部的审计部门正式加以调查。

•但是这些调查都被里森以极轻易的方式蒙骗过去。

•里森对这段时期的描述为:“对于没有人来制止我的这件事,我觉得不可思议。伦

敦的人应该知道我的数字都是假造的,这些人都应该知道我每天向伦敦总部要求的现金是不对的,但他们仍旧支付这些钱。”

•从金融伦理角度而言,如果对以上所有参与巴林事件的金融从业人员评分,都应给

不及格的分数。

•尤其是巴林的许多高层管理者,完全不去深究可能存在的问题,而一味相信里森,

并期待他为巴林套利赚钱。

•尤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巴林破产的两个月前,即1994年12月,于纽约举行的一

个巴林金融成果会议上,250名在世界各地的巴林银行工作者,还将里森当成巴林的英雄对其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1995年1月18日,日本神户大地震,其后数日东京日经指数大幅度下跌,里森一方

面遭受更大的损失;另一方面购买更庞大数量的日经指数期货合约,希望日经指数会上涨到理想的价格范围。

•1月30日,里森以每天1000万英镑的速度从伦敦获得资金,已买进了3万口日经指数

期货,并卖空日本政府债券。2月10日,里森以新加坡期货交易所史上创记录的数量,握有55000口日经期货及2万口日本政府债券合约。交易数量越大,损失越大。 •所有这些交易,均进入88888账户。账户上的交易,以其兼任清查之职权予以隐瞒,

但追加保证金所需的资金却是无法隐藏的。里森以各种借口继续转账。这种松散的程度,实在令人难以置信。2月中旬,巴林银行全部的股份资金只有47000万英镑。 •1999年2月23日,在巴林期货的最后一日,里森对影响市场走向的努力彻底失败。

日经指数收盘降至17885点,而里森的日经期货多头风险额度已达6万余口合约;其日本政府债券在价格一路上扬之际,其空头风险额度已达26000口合约。

•里森为巴林所带来的损失,在要的高级主管做着次日分红的美梦时,终于达到了

86000万英镑的高点,造成了世界上最老牌的巴林银行终结的命运。

•新加坡在1995年10月17日公布有关巴林银行破产的报告及森自传中的一个感慨,也

是最能表达我们对巴林事件的遗憾的报告结论中的一段:

•“巴林集团如果在1995年2月之前能够及时采取行动,那么还有可能避免崩溃。截

至1995年1月底,即使已发生重大损失,这些损失毕竟也是最终损失的1/4。如果说巴林的管理阶层直到破产之前仍然对88888账户的事一无所知,我们只能说他们一直在逃避事实。”

•里林说:“有一群人本来揭穿并阻止我的把戏,但他们没有这么做。我不知道他们

的疏忽之间界限何在,也不清楚他们是否对我负有什么责任。但如果是在任何其他一家银行,我是不会有机会开始这项犯罪的。”

供分析和讨论的问题

•你认为里森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导致了巴林银行的倒闭?其倒闭是否另有其他根

本性的原因?

•对于里森的行为,从动机方面,你会做何评价?从后果方面,你的评价又将如何? •在里森事件中,除了里森本人是直接责任者外,你认为巴林银行还有谁应同时负有

责任?其责任源自什么?性质怎样?

•试对里森行为的演进过程加以分析,并指出哪些环节应被作为关键控制点。依你之

见,巴林银行应该采取什么措施预防或制止里森的行为?

分析提示

•组织中一个员工行为的失控,会导致整个组织命运的终结,这似乎是危言耸听,但

确确实实地发生了。

•组织是成员力量的集合体。个人的力量对于组织的影响,有时那么微不足道,有时

又是如此重大。尤其是对规模庞大的组织来说,个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难以预料。 •尽管许多组织都把人员的行为控制作为管理控制的一个焦点,但其控制措施往往都

只是顾及“面”上的,无法针对每一个具体的个人。

•然而,正是无数个个体的个人,经由其力量的汇聚而构成了组织。组织与个人的关

系,是所有管理工作,包括控制工作在内,都必须正视的一个重要但棘手的问题。 •组织成员的行为需要得到激励,也需要受到约束和管制。那么:

•促成里森发生案例中所发生行为的激励因子是什么?

•巴林银行又对里森的行为施予了何种约束?哪些约束机制没有形成或是不

甚健全?

•为什么一个历史悠久、地位显赫的大金融机构会轻易地垮掉?里森的行为在

其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为什么巴林银行会对里森的行为毫无察觉?

巴林银行倒闭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

巴林银行倒闭[优秀]

巴林银行倒闭启示

巴林银行倒闭原因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观后感

巴林银行倒闭的启示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英国巴林银行倒闭案

巴林银行倒闭的启示

巴林银行倒闭
《巴林银行倒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