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锅庄、秧歌闹新春

发布时间:2020-03-04 02:33: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锅庄、秧歌闹新春

藏历新年。马奈乡,藏族锅庄的故乡。嘉绒藏族少女卓嘎早早地起床梳妆打扮。她要赶去参加盛大的大锅庄舞。在一番精心装扮后,卓嘎还特地披上了一条红白相间的大披风。卓嘎告诉我们,这件披风就是“然巴”,相传是一位高僧用天上的一片彩虹做成的,也是嘉绒藏区跳锅庄时特有的服饰。一路上,赶去参加锅庄会的马奈妇女身披然巴,犹如天边的彩霞,在高山峡谷间飘舞飞扬。马奈人说,看到然巴,就看到了盛大的锅庄„„

欢舞前奏:敬神

■村里人推举出德高望重的长者,他代表乡里人点燃掺有酥油、糌粑的柏枝,让香烟浓浓升起,嘉绒大锅庄的活动便从“煨桑”祭山神开始。

这是马奈乡最大最平的一块空地。嘉绒人把此叫做:锅庄坪。这一天,全乡的男女老少倾巢出动,将整个平坝围得水泄不通。嘉绒锅庄从风格上可分为大锅庄和小锅庄两种。今天跳的是大锅庄。一位长者开始在院坝中央诵经,卓嘎告诉我们,那是村里人推举出来的最德高望重的长者,他代表乡里人点燃掺有酥油、糌粑的柏枝,让香烟浓浓升起,嘉绒大锅庄的活动便从“煨桑”祭山神开始。

接下来是更为壮观的开坛仪式。村民从家中抬来一坛自酿的咂酒,摆放在锅庄坪的中央,酒坛上覆盖着麦粒。而后,人们将这些麦粒抛向四方,象征着祭祀诸神,祈求丰收。

这种敬神、祭祀仪式并不只是马奈地区才有。据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中心卓玛老师介绍:“在嘉绒藏区其他地方,锅庄表演前也有一定祭祀形式。早在公元8世纪桑耶寺建立的时候,人们就开始了跳锅庄。从寺庙保留下来的有关锅庄的壁画看,就呈现有祭祀和敬神的内容。一直到现在,大锅庄依然保留着祭祀、驱魔的含义。而在锅庄舞的唱词里面,保留着大量与敬仰神灵的唱词、念白。”

无独有偶,在陕北秧歌盛行的榆林地区,秧歌的最初起源也和敬神有着不解的渊源。

陕西艺术研究所李开方研究员说:“陕北秧歌起源于新春祭祀土地爷的活动。它作为一种民间习俗,是要敬神的。第一步便是谒庙。谒庙时,人们表情庄重肃穆,十分虔诚。谒庙后的第二天,秧歌队开始挨家逐户拜年,俗称‘排门’。这种秧歌风俗礼仪相当于周代的驱傩仪式,意在驱除邪恶求平安。如今,在陕西秧歌广为流传的陕北榆林农村地区,这种谒庙、敬神仪式还保留得完好。”

跳锅庄、扭秧歌:与生俱来的本事

■重大的节庆跳今天这样的大锅庄,平日里跳小锅庄。只要好玩,只要高兴,什么时候都可以跳。

嘉绒锅庄在每一次表演前,都要选出舞技高超的男女领舞者各一名。今天的女领舞者是卓嘎。敬神仪式完毕后,一名男领舞者手持一块手帕以缓慢的舞步向女领舞者卓嘎跳过来,卓嘎跳出队伍并接过了手帕。随后,男领舞者带领男性舞队,卓嘎带领着女性舞队跳动了起来,男在前女在后围成一圈,大家手拉手载歌载舞。

舞蹈的速度开始很慢,队形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动作的幅度也很小。随着锅庄的进程,人们的舞步也越来越快,队形也开始有了变化,先前呈圆圈状的队伍一会儿聚成一团,一会儿又似游走的蛟龙„„

舞到高潮,男女两队都围绕中心进退旋转,此起彼伏,展现出藏传佛教“八宝”图案。舞步踢踏,歌声激越,长袖轻甩,然巴翻飞,尽显嘉绒男子之剽悍,女子之娇艳。

一曲跳罢,跳热了的人们围在咂酒坛旁,轮番用麦管吸吮着清冽爽口的咂酒。之后又继续跳,跳热了又去喝咂酒。一直跳到尽兴,喝到微醺„„

卓嘎的锅庄跳得很好,表情自然,舞姿热情。如今,卓嘎已经是丹巴某艺术团的专业舞蹈演员,但卓嘎说,“我们的舞蹈不是学出来的,是天生的。我们的长辈都会跳。我从很小就跟着爸爸妈妈跳,过年要跳,婚礼上要跳,朋友聚会也要跳。重大的节庆跳今天这样的大锅庄,平日里跳小锅庄。只要好玩,只要高兴,什么时候都可以跳。”

在苍茫而广阔的黄土高原上,红火的秧歌也正扭入村头巷尾。陕北人闹秧歌,图的就是个红火。从正月二三就开始,跳到二月初二才停了锣鼓。

在陕西榆林榆阳区堡宁村,40多岁的村民老张已经跳了整整30年秧歌。他步伐轻盈,舞姿优美,是村里的秧歌骨干。第一次见到他,以为他是文艺爱好者,专门学习秧歌表演。老张却说,小时侯,身体很不好,他爹把他抱到村里的寺庙,在神灵面前许愿:保佑孩子长命百岁,等到孩子12岁时,就为神灵跳10年秧歌。这样,他从12岁开始跟随村里人跳秧歌,越跳越好。

长长的秧歌队中,穿着黄、绿、红、粉几色彩装的妇女们和扎着白羊肚手巾的小伙子,脚下划着“十字步”。左腾、右跃、前进、后退,扭着、摆着、走着。“他们扭秧歌的本事不是刻意学来的。就跟藏族人跳锅庄一样,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事。

链接:巴塘弦子和安塞腰鼓

在闹新春的氛围中,提到锅庄就不能不说说弦子,提到秧歌就不能不说说腰鼓。它们和锅庄、秧歌一样,都是藏族、汉族人民民间自娱性舞蹈。而且弦子和腰鼓,都需要道具的配合,因此,它们又被称作“道具舞蹈”。

在藏区,一提起弦子,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巴塘。自古以来,这里被人们誉为“弦子的故乡”。弦子在巴塘非常普及,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无论是耄耋老人还是三岁孩童,只要一听到胡琴声就会忘情地跑去结队欢舞,围着篝火或火塘呈圆圈起舞,人多时也可圈中套圈。男女各半,男子拉弦子站立排头,带领人群拂袖起舞,时而圆集,时而散开,时而绕行而舞,边唱边跳。跳个通霄达旦,甚至跳上几天几夜也丝毫没有倦意。

腰鼓和秧歌一样,作为陕西民间舞蹈形式,在从前,是和秧歌表演连在一起的。后来逐渐分成两种独立的表演形式,形成“男腰鼓,女秧歌”的习俗。

被誉为“天下第一腰鼓”的安塞腰鼓,历史悠久,格调古朴。鼓手们头扎红、黄头巾,身穿黑色衣裤,或素色衣服。腰间挂一个圆柱形的红色小鼓,手执红绸飘忽的鼓槌,边击边舞,一会儿进,一会儿退,一会儿左,一会儿右,个个龙腾虎跃。

舞出中国人的斗志

■锅庄和秧歌,弦子和腰鼓,作为藏族人民和陕北人民生活方式的艺术化展现,作为民间流行的自娱性舞蹈形式,它们从一个层面上展现了中国人民粗犷的情感、豪迈的斗志以及不屈不饶的精神。

嘉绒,数万群众穿戴节日的盛装齐聚锅庄坝,大家手拉着手,臂连着臂,载歌载舞,顿地为节,分班唱和,并且发出“咻咻咻”、“曲曲曲”的节奏声。人们围着篝火,男一排,女一排,且歌且舞,从日落跳到夜晚,从午夜跳到天明。

那是一片红色圣地。一片千沟万壑、连绵起伏的黄色高原。在锣鼓和唢呐的伴奏下,人们扭似春花绽,摆似风吹柳,走似水上漂。手鼓队,伞盖队,秧歌队,彩衣流动,行列变换,彩带飘飘。鼓在敲,人在舞,彩扇彩绸手帕红花在飘,左回右旋,前摇后摆,妙趣横生。

卓玛老师说:“是藏族人和陕北人类似的生存环境缔造了相似的品格,塑造了精神的支柱――舞蹈。”

嘉绒藏族生活在大渡河和岷江流域上游的高山峡谷,恶劣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他们坚忍不拔、负重自强的精神品质,也造就了世间独一无二的锅庄。劳作之余,人们放声歌唱,尽情欢娱,用歌声和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久而久之,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锅庄这一独具魅力的民间舞蹈。千百年来,锅庄已经成为嘉绒藏族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

被称作黄土高坡的陕北高原,由于地理环境复杂,偏僻荒凉,长期处于贫瘠落后的状态,生产发展缓慢,交通闭塞,很少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正因如此,才为陕北秧歌及腰鼓仍能保持较为古朴的风貌和形态创造了独特的条件。使陕北秧歌、腰鼓作为表达人们愿望和精神寄托的一种文化形态,得以完整地传承下来。

锅庄、秧歌闹新春

闹秧歌

双簧闹新春

双簧闹新春(相声)

双簧闹新春(推荐)

欢歌劲舞闹新春

欢歌劲舞闹新春

双簧闹新春(剧本)(全文)

《双簧闹新春》联欢会节目

12生肖闹新春脚本

锅庄、秧歌闹新春
《锅庄、秧歌闹新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