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国情备忘录

发布时间:2020-03-02 20:38:5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国情备忘录1:中国之谜》观后感

在本周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上,老师为我们播放了《中国备忘录第一集》——中国之谜。伴随着自豪,感慨与担忧的复杂心情,大家更深刻的了解了我国国情,更全面也更客观的认清了中国,了解过去,看清现在,展望未来。看过了国情备忘录这部纪录片,我仿佛亲历了祖国的成长与发展,我感受到了我们生机勃勃的发展中所饱含的艰辛和无奈,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让我们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踏着坚实的步伐,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求实进取、开拓创新,昂首走向美好的未来。

2008年,罕见的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降临在中国人民的头上,而这一年中国向世界呈现了一场最恢宏壮观,最精彩绝伦的奥运盛会。在这一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证券„„这些百年历史的金融巨头相继倒下后,风暴进一步席卷整个欧洲大陆,金融危机肆虐下的世界经济陷入了全面衰退。也是在这一年,中国经济继续跨越式发展,经济总量突破30万亿人民币,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自改革开放以来30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面对经济危机,不但没有深陷其中,反而继续保持增长的活力,这一切的一切对于西方社会来说都成为一个谜,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具活力也最为神秘的地方。

改革开放30年,我们常常能够听到这样一句话,就是说我们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是不是符合中国国情。把握国情,是我们制定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的依据,也是我们执行这个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的客观基础。

今天,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钢铁和水泥生产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的外汇储备列世界第一,外贸规模世界第三。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让我国成为了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30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增幅高达9.8%,其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1978年仅为1.8%,到2008年已提高到6.4%。

1978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06亿美元,2007年猛增到21737亿美元,增长了104倍。其中,出口总额从98亿美元增加到12178亿美元,增长了123倍;进口总额从109亿美元增加到9560亿美元,增长了87倍。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不断提升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改革开放初期位居第29位,从2007年以来则稳居第3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不到1%提高到2007年的近8%。

美国国际问题专家法里德•扎卡里亚在他的畅销书《后美国世界》一书中这样描写到,中国生产全世界2/3的复印机、微波炉、DVD机和鞋子,还有几乎全部玩具。而全球最大的美国连锁零售商店沃尔玛的绝大多数国外供应商都是中国企业,沃尔玛所谓的“全球供应链”,其实就是一条“中国供应链”。

30年前,我们中国的贫困人口是2亿5千万,那么经过30年,我们使2亿多的人从贫困状态,他们解决了温饱,他们开始走向小康,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当他们在讲到说我们这30年全人类减贫的成就的时候,联合国和世界银行他们一致认为,说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减贫是占了这30年全世界减贫的总成就的2/3。

我们现在有近万亿美元的进口,那我们这么大数量的进口,就有力地拉动了我们贸易伙伴的国民经济的增长,现在全世界500强在中国都有他们的投资,这么多的外资,他们的所有者在中国这片土地所获得的利润,大大地高于他们在原来所在地,所以中国的增长应当是为整个世界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于中国经济起飞的说法首先来自西方,最早提出这个说法的应该是美国《纽约时报》。1992年9月,这家报纸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发表文章称中国经济起飞了。

当时出现这样的报道不免令人惊讶,因为在此之前,西方媒体在涉及中国的报道中几乎都在谈论中国的危机。但似乎一夜之间不一样了。

美国《新闻周刊》管中国叫“亚洲的庞然大物”

法国《回声报》副主编伊兹拉莱维奇发表了一部名为《当中国改变世界的时候》的著作,立即上了畅销书排名榜;

“德国之声”电台在预测2050年世界经济形势时将中国形容为“旗舰”。

拉丁美洲第一大周刊的巴西《请看》杂志则在一篇长达78页的文章中称中国为“正在上升中的帝国”。

而在形容中国的众多新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时代》周刊的“一个新王朝的开始”。

迥异的表达方式、或夸张或公允的赞美,折射出大多数国家复杂难言却又惊人相似的心理感受。然而,没有人能统计清楚,这当中又有多少的误读。

虽然在西方人士口中,不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赞美之辞。但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却并不符合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199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最先提出了中国之谜的说法。

罗纳德认为,中国在财政下降的同时,快速的货币供给增长并没有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 他对这一情况大惑不解,于是,他把中国这种“高财政赤字和高货币供给量的同时保持价格稳定的现象”称为“中国之谜”。

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韦茨曼提出: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设计的东欧和原苏联各国的改革,伴随而来的是经济大萧条,而在他看来不那么正宗的中国改革却与高速经济增长并行。他将这种现象称为“中国之谜”。

2002年,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彼得•诺兰提出,按照主流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中国不可能获得目前的成就。但中国却在各种缺损的条件下获得了持续的经济增长,诺兰将这种不一致的局面称为“中国之谜”。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则这样诠释他心目中的“中国之谜”:“看上去不合理,可是却管用”。

这些世界最顶尖的学者专家,把我国的快速发展称为“中国之谜”,包含了这样一层意思,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角度,中国的发展是难以理解的。

然而,这样的成就却不得不面对另一个严峻的现实:那就是在我国经常会被人提起的两道算术题,一道是除法:中国的任何一项巨大的成就,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另一道是乘法:中国的任何一个小问题,乘以13亿,都会成为一个无法想象的大问题。

庞大的人口基数为人们提供了看待这个国家的一种视角。事实上,除了人口众多,在我们辽阔的国土上,因为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工农业发展不平衡,人们也同样难以简单地看待这个国家。而种种不平衡所带来的巨大差异,也像一个个谜团一样,摆在人们的面前。

正如一位多年关注中国国情的学者胡鞍钢所说的那样,中国太大太复杂,没有人可以洞悉中国国情,因为它不仅每年都在变化,而且每天都在变化。

我国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20000多公里大陆边境线,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五十度,东西跨经度六十多度,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万平方公里——这是一个广袤的中国。

在我国,已发现的170多种矿产资源中,钨、锡、锑、稀土等储量世界第一,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世界第一,煤炭、石油、黄金等的储量也位居世界前列——这是一个富饶的中国。

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1.8%的石油、不足9%的铁矿石、不足5%的铜矿等资源,养活着占世界20%的人口——这又是一个负重的中国。

时至今日,中国农民依然是这片土地上最大的一个社会群体。7亿2千万,这个庞大的数字,意味着地球上每9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农民。

我国当前共有资源型城市118个。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开掘提速,约有2/5的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

我国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地区,2006年仍有超过3亿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1/3左右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1/3以上的国土面积存在水土流失问题,90%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退化。

200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69亿,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约为13%,但我们的养老保障却与实际需求有着不小的差距。

已经是工业大国的我们,在技术水平、管理经验、产业提升,以及国际竞争力上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从1978年中国从*中解脱出来以来,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伴随着民营经济的崛起和外资制造业进入中国,中国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内地和沿海地区的制造业,乃至整个区域的经济实力的差距逐渐拉大。

1998年至2007年,在这十年当中,外资进入中国的趋势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深入而逐渐凸显,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在中国积极引进外资的政策吸引,以及全球制造企业降低制造成本,并占领中国及亚太市场的战略推动下,大量外资涌进中国,形成了今天中国数以万计的外资与合资制造企业,以及台资、港资制造企业。长三角地区,随着浦东的开发而逐渐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龙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使“MadeinChina”全球闻名的,是中国沿海地区众多出口导向型制造企业。这些企业充分发挥低成本优势,逐渐形成了国际竞争力,赢得了大量的OEM订单,成为国际制造业的生产外包基地。

听起来很辉煌,但是支撑这些企业实现低成本优势的,是来自中国农村的大量低成本劳动力和沿海地区逐渐形成的专业化产业集群,尤其是在IT产品、玩具、服装、制鞋等产业。闻名全球的“中国制造”似乎被“制造”本身限制了。以汽车为例。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的汽车大国。中国也有几大汽车厂,但汽车厂生产的是国外品牌。我们不过是国外汽车公司的组装厂。一个丰田汽车,就会带进上百家配套厂。报道看过一汽的汽车生产流水线,流水线设备就是从国外搬来的,就整个是一个德国汽车制造厂。

现如今中国制造已闻名全球,但并非享誉全球,中国在世界经济链中处于制造环节,不仅经济利益薄弱,而且严重污染环境,消耗资源。有人说中国在拿自己有限的资源来补贴界的空缺,这样看来这一说法不无道理。总体看来,目前中国发展异常迅速,产业基础越做越大,但总体科技含量不高,基本处于中低端水平,经济效益低下,而高科技领域一直被发达国家所垄断,中国要想利用其技术必须付出高昂的专利费,而发达国家也趁机赚取巨额的利润。中国要摆脱发达国家的牵制,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科研力量,以此打破发达国家的高科技垄断,使经济在低耗能,高利润的条件下实现经济的再次腾飞,如此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进步。

一些西方学者,按照他们的理论逻辑,曾经规划了一条通往国家富强的道路,但当我们看这一理论在实践当中的表现,我们会感到他们规划的国家富强的道路并不是金科玉律,我曾多次到过拉美,我曾经目睹拉美这些国家,他由于按照西方所设计的那种经济理论和发展战略,最后他们走向经济停滞,而经济的拉美化在今天正是政策失误的代名词。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历经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统治,后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醒,于百年战火中涅槃,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把握国情,实事求是地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战略,确定发展方向。在战火冲霄的上个世纪,中华民族饱受磨难,期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也曾经照搬苏联成功的经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导致中国革命的严重受创,最后还是毛主席结合中国国情,挽狂澜于既倒,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挽救了中国革命。以史为鉴,在中国这片大地上,决不能照搬别人的发展道路,正如邓小平爷爷所提倡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的发展没有金科玉律可以照搬,只有摸着石头过河,而在这个过程中,把握国情,实事求是则是我国最科学的发展态度。

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一定会欣欣向荣,国富民强。

国情备忘录

国情备忘录

国情备忘录

国情备忘录

国情备忘录

国情备忘录

国情备忘录

国情备忘录

国情备忘录

国情备忘录

国情备忘录
《国情备忘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