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建水紫陶,一千年的伏笔

发布时间:2020-03-02 02:26:1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建水紫陶,一千年的伏笔

周杰伦在歌里唱:“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碗窑紫陶在时光里留下了岁月的冷暖,山河 的画图。那些淡淡欢喜和浅浅寂寞,纠缠在一起,酝酿得时光都成了酒。几百年前流落到此地的文人墨客,他们的故事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他们那种儒雅的情节和幽幽的哀叹却永远凝固在这谜一样的雅致陶器上。

建水的碗窑村是个窑火烧出来的村落。没人知道这里烧窑的历史应该追溯到何时,只知道一代又一代的碗窑村人用窑火把自己的家园红红火火地建设起来了。这里有年代悠久的古窑和满地瓷砾,撑起一段水火剥蚀的历史。四周没有车马的喧嚣,市井的嗡嘤,只有凄凄蝉鸣,时断时续地从古瓷碎片的缝隙间溢出。 这里出产的紫陶“体如铁、明如水、亮如镜、声如磬”,花瓶装水不发臭,花盆栽花不烂根,茶壶泡茶味正郁香,餐具存肴隔夜不馊。它虽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并列中国“四大名陶”,却鲜为人知。遗址的发掘让这里流传着“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说,人们从这种极富灵性的陶瓷语言里,破译出唐时明月宋时风华。因而尽管被文人誉之为“滇南琼玉”的紫陶工艺一百多年前才开始,但它其实早在碗窑上千年做陶瓷的历史过程中便已埋下了伏笔。

窑/火/炼/媚/骨

碗窑村依山傍水由东向西逶迤排列,距建水城北约两千米之遥。村前有泸江河支流绣球河汨汨流过,村后张家沟后山俨然天然彩屏,蕴藏着丰富的五彩陶土。碗窑村一千多年前至今,这里的居民大多以烧制陶瓷为生。村后形迹可辨有名有姓的20多处古窑遗址和遗址附近方圆十数平方公里的陶瓷残片堆积层以及眼前景致奇特的在炊烟中仰立墙头的瓦缸瓦罐,都不容置疑地向后人证明,碗窑这本卷帙浩繁的巨著,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堆积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沉积物。1980年中央工艺美院与建水工艺美术陶厂首次对建水古陶遗址和陶瓷残片进行叩访,他们惊喜地发现了大量的宋代青瓷、元代青花、明代粗陶和清代紫陶的残片。瓷都景德镇的古窑之中,亦先后发掘出建水窑的器物。可见当时建水陶瓷的声名远播,但由于诸多历史原因致使建水陶业走向衰落,昔日的一段辉煌,掩埋进了沉寂的废墟。直到80年代初期,才重获新生。

建水紫陶生产之初,主要生产烟斗、茶具、花瓶、笔筒、印盒、烛台等物件;至清朝光绪年间开始生产一种用于炖鸡的造型独特的“杨林锅”,新中国成立后曾大量生产,因炖出的鸡肉味道鲜美异常,而深受外商欢迎,远销美国、日本及东南亚一带。

1932年,建水紫陶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使者,远赴大洋彼岸的“巴拿马世界博览会”,凭据古拙雄壮、文韵盎然的典雅气度和铿锵若磬、质明如镜的丰姿华彩征服了世界,首次亮相便荣获了博览会美术大奖。1953年,北京举办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规格最高的民间艺术盛会。建水紫陶又一次展示了她绰约风姿,在近乎苛刻的审评中,建水紫陶以其卓尔不群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征服了深谙5000年中华文明的各大名家,建水紫陶与江苏宜兴陶、广东石湾陶、四川荣昌陶被国家轻工部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厅内陈列的4只大花缸,就是建水紫陶产品。上个世纪60年代周总理出国访问,曾携带建水紫陶汽锅、花瓶作为礼物赠送外国朋友。

巧/手/成/妙/器

在没有文字的时代,任何一件用泥和砂制成的陶器,都承载着情感信息。直至今日,即使人们发明了文字,烧制过程中那种土地和人之间的羁绊仍能反衬出语言的苍白。碗窑的紫陶也是如此,只有你亲身体验或是跟随了整个过程,才能体会用灵魂去制陶的超然。

紫陶目前的手工作坊以陈绍康、袁应德、马成林、向进兴、徐荣红5人为代表,全村有近40家私人作坊。作为联合国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陈绍康正是紫陶工艺当今的“当家人”之一。他出生陶艺世家,祖上从江西来云南开窑,到他这里已经是第三辈。现在他的小儿子陈沛成了传人;二儿子陈俊也是远近闻名的才子,朱家花园修葺时,留下了他不少丹青作品。陈绍康一辈子钻研紫陶艺术,曾经3进北京,先后受到邓小平、江泽民和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中国工艺美术馆也将他的多件作品作为珍品收藏。 建水紫陶的主要工艺特征分六步,漂浆制泥,手工拉坯,湿坯装饰,雕刻填泥,土窑高温烧制和无釉磨光。不过找土却是建水紫陶生产的第一个重要环节,紫陶的泥料需腻而黏不含砂粒,面对眼前颜色和土质没有多大区别的五彩土山,那一层土能够做陶,就只有经验丰富的老艺人才能慧眼识得了。

尘/埃/掩/光/华

上世纪70年代以前,建水紫陶曾经的辉煌历史由于种种原因,渐渐地被人们所淡忘。制陶企业各道工序的管理缺乏科学的量化指标,更多的是以计件付酬为主的作坊式管理。无论哪一道工序,其技能几乎都缘于师傅的口传手授而没有明确的量化检测控制指标。此外,大量制作花盆、酱缸、汽锅等日常生活用品,使得这些东西的市场需求接近饱和,高品质紫陶产品则无法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

中国战略发展研究会、北京故宫博物院、云南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协会、云南省民族学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专家组在调研中指出:“有工无艺”是重创建水紫陶产业的致命伤。北京故宫博物院谭斌副院长和刘伟都认为,文化和艺术正在建水紫陶身上逐步流失,“有工无艺”导致建水紫陶和宜兴紫砂等产品相比缺乏竞争力,市场萎缩带来生产经营不正常的恶性循环。

据建水紫陶研究会会长谢恒介绍,建水紫陶业年产值目前近1000万,力争2010年达到5000万。但是,如何提升产品质量,对外宣传形成品牌效应仍是重要问题。发展建水紫陶产业的主体是企业,只有紫陶生产企业具备大规模生产高品质紫陶产品的能力,紫陶产业才有做大做强的希望。目前紫陶生产企业产权不清、职权不明的经济体制,已成为阻碍建水紫陶产业发展的绊脚石。而分散的小规模作坊、滥挖人才、杀价等恶性竞争导致紫陶劣势的产生——即“内争原料,外争市场”。因而建水县目前正规划并筹集资金,建立围绕紫陶展开的集旅游、体验、推介、销售为一体的“景苑”,征地8—10万亩,最迟明年上半年将出台建园方案。建水紫陶如此美好的未来,更令我们期待。

【壹】泥中菁华

敲碎浸泡后的泥浆经过第一次滤浆后,还要经过五六次反复的搅拌漂洗,然后在透气封闭的状态下自然凝干成泥,整个过程要经过20天左右的时间,这时的泥料已腻如膏脂,无丝毫砂料半点暴性。建水紫陶不叫紫砂陶而叫紫陶,泥料是最本质的区别。

【贰】拉坯的艺术

熟练的拉坯艺人,要么是胸有成竹,又似乎漫不经心,在不经意间,各种造型各异、功能齐全的紫陶器型就在瞠目结舌时一气呵成。拉坯是制陶的基本功,艺人们总结,拉坯时心要正、眼要准、手要稳。唯有此,才能造就一件“正品”紫陶作品。

【叁】笔墨点陶魂

建水紫陶的魅力,还在于其雕刻填泥工艺所构成的陶制泐痕与纤毫圆劲之间的对比融合。以陶为纸,既要保留笔墨的法备气至,又要兼顾陶坯在不同弧面和湿润状态的柔糯特性,捉毫濡墨须由厚实的悬肘运笔功底。这也正是昆明书法家协会王副主席及其朋友会长期受聘驻扎建水县碗窑工艺陶厂,在陶泥上挥毫的原因。

【肆】泥彩的幻化 许多人以为建水紫陶的文字图案由美工师画上去就可以烧制了,殊不知,对陶坯落墨后,刻工艺人必须立刻将墨迹雕刻成模。经填泥、修坯、风干、焙烧、分次打磨抛光以后,线条会呈现好似经千年锈蚀风化而斑驳陆离的肌理变化,于是便有了金石之气的天生古拙。 紫陶刻工多为女工,她们心细手巧,起落之时游龙走凤。紫陶出名了,大师出名了,她们的名字却从来没有被留在陶瓶上,只是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平凡与单调。

残贴的装饰是建水紫陶独具匠心的创造,是所有陶瓷中仅限于建水紫陶独特的语言。传说建水县城有一位文人练字时,将写过的字纸随手扔在一边。却无意间发现了堆在一起的字纸表现出一种残缺的美感。这种特殊的排列方式,极大地拓展了建水紫陶承载空间。

【伍】龙窑之变

碗窑烧制紫陶的土窑,当地人称为龙窑。龙窑一般建在坡度30°左右的山坡上,头朝下,尾在上,长可上百米,短亦十数米,形似从天而降的蛟龙。龙窑在建水出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末期。最长的一条还在使用,此窑建于70年代初,总长百米有余,其长度堪称世界之最。

凭经验推算,龙窑的成品率只在70%以下,比不上现代化的气化窑,成品率可以在95%以上。但龙窑有它的魅力,当龙窑窑膛温度达到1200°的时候,紫陶呈色就会出现奇异的窑变,或黑或绛或红紫相间,出现可遇而不可求的神奇色彩。窑变后的建水陶,像云彩一样神秘而又捉摸不定。一代一代的建水工匠,一次次点燃窑火,一次次梦想着神秘的窑变,将这种独特传统工艺传承下去。

【陆】磨陶如杵

紫陶初出窖炉表皮粗糙一身火气,无金玉之光。因了泥料无砂的细腻,可经过精细的打磨而使陶明如镜,也因了高温的焙烧,陶质坚硬若铁,人工打磨异常艰难。先用粗砂去糙,随后用细砂均匀地除去粗砂打磨时留下的拉丝;然后用油石将坯面磨光,使用磨工各自珍藏的光石进行抛光细研;最后用油脂对陶器进行周身擦拭让其浸透,以除却表皮上细微的灰蚀,经过这些细致繁褥的过程,粗糙无神的陶器,显露出诱人的绰约丰姿。

关于加强建水紫陶工艺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

伏笔 教案

一千年以后歌词

出租车司机(伏笔)

建水导游词

建水文庙

伏笔爱情诗歌(整理)

建水一中学习心得

建水文庙导游词

建水文庙导游词

建水紫陶,一千年的伏笔
《建水紫陶,一千年的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