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解读名人传记,感悟民国历史

发布时间:2020-03-03 00:43:5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数风流人物,悟民国历史

——高一历史近代史“西安事变”教学案例

西安事变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专题《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中的一个小问题,作为衔接抗日救亡运动和全民族抗战两个专题的纽带,这一历史事件无疑是中国近代史内容中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转折点。在老人教版的教材中,西安事变作为一个重点内容做出详尽充分的讲述,图文并茂,资料丰富。新课程改革后,人民版教材中只是用一段文字对西安事变的来龙去脉做了概括性的总结。如何激发学生对民国历史的探究兴趣,用巧妙地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民国历史大背景下分析问题,是我在这个小问题讲述上的主要目的。

为此,在课前预习阶段,我做了大量的资料查阅工作,初步列出课前导读单的关键字词及参考书籍,包括《张学良回忆录》《蒋介石日记》《张学良传》《杨虎城传》《蒋介石传》《蒋介石大传》《国殇》《才智·胆略·人格的较量:战场上的毛泽东与蒋介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 《四大家族》《宋氏三姐妹》《宋美龄大传》《何应钦传》《周恩来传》《张学良及其西安事变回忆录》等民国时期风云人物的传记,将这些书单在专题分组中告知学生,并且明确分配各小组任务。除此之外,学案教学在本校大力推广,利用学案提前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也为本节课的顺利展开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一、激趣与导入

学生活动:分组自由讨论西安事变的来龙去脉

教师提示交流:涉及到哪些历史人物,讲讲他们的故事?张杨二人为什么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发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和国民政府在西安事变中能够和平解决?

师:西安事变的主要发动者是谁? 生:张学良,杨虎城

师:你们了解张学良和杨虎城吗?

生:学生分组,小组代表发言人介绍张杨二人

学生甲:张学良,国民大革命时期张作霖之子,著名的爱国人士,积极倡导国家统一,“东北易帜”的主导者,蒋介石的得力助手,“九一八事变”中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执行者,西安事变的主角。身负家仇国恨,西安事变后移居美国,后去世。与赵四小姐有一段传奇的

1 爱情故事,和宋美龄、蒋介石关系甚好。

学生乙:杨虎城,抗日英雄。陕西蒲城人,出生贫苦,有革命意识时年仅15岁,与张学良一道发动西安事变,后被蒋介石迫害致死。

师: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 生:为了逼蒋抗日

师:(板书)西安事变的目的,逼蒋抗日

二、探索与发现

师:你认为张学良杨虎城为什么要逼蒋抗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活动(小组形式):

交流:学生通过以前看过的影视片和部分资料,展开多种形式的讨论

生一:我们组认为主要是西安事变中,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人的爱国主义精神起到了推动作用。

生二:我们组主要归纳了这一时期日军的侵华事件,认为张杨二人逼蒋抗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日军的大规模入侵是主要原因。

生三:我们组结合张杨二人的传记,并且参考了一部分蒋介石日记,认为逼蒋抗日主要原因在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与张杨二人接受的中共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相悖。

师:从刚才的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比如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发生的背景 生一:应该从事件涉及人物入手; 生二:从时代最突出的矛盾分析

生三:应该考虑到事件涉及的各个方面,比如国际背景、国内背景、主要人物的活动、思想领域的变化、主要矛盾的变化、等等。

生四:除此之外,事件的对立力量也应该分析,比如分析西安事变的背景,必须也要考虑到国民政府内部的分化,例如汪精卫、何应钦等人的活动。

师:请同学们下去之后查阅有关汪精卫、何应钦、陈璧君、宋氏三姐妹的相关资料。 从刚才大家的交流中,我们发现都可以把历史人物当做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来解读,尤其是历史上的关键人物,他们所作出的选择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我们在学习民国历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评价历史人物做到客观公正,感受历史人物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极力促进作用。

师:同学们,民国历史中涉及到的历史人物众多,他们有的取义成仁,有的刚正不阿,有的善于周旋,有的风流倜傥,有的博闻强识,有的气度不凡。这些人可能是我们以前认为

2 的“汉奸”,“卖国贼”,有的一直是我们心目中的民族精英,请同学们课后多多利用历史人物传记,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迁移和应用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会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阶层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 学生尝试完成问题:“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学生小组讨论:

生一: 主要原因在于时代背景为中日矛盾是中国社会当时的主要矛盾,民族矛盾突出。蒋介石本人也认识到了抗日的重要性。

生二:如若不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亲日的何应钦可能做出更多不利于抗日的事情。 生三:中国共产党认为联合蒋介石政府抗日是结成抗日统一战线的重要步骤。比如周恩来发表的谈话。

生四:国民党方面宋美龄、何香凝、孔祥熙等人积极奔走,为营救蒋介石与周恩来、毛泽东等人谈判。

生五:美国的支持,美国人也希望国共两党这个时期合作,共同抗日。 师:那我们可不可以将这些因素都归纳起来? 交流(略)

四、拓展与延伸

教师提出问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什么历史意义? 学生分组交流:

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表明了哪些历史信息?

生一:张学良和杨虎城放了蒋介石,蒋介石表示抗日,表明国共两党又要合作了。 生二:国共两党都以民族利益为重,说明抗日是当时时代的主流

生三:亲日的政权越来越多,以何应钦、汪精卫、伪满洲国为代表,说明日本人的侵略已经危及到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生四:两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说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结成指日可待

2、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 交流:(略)

师:从刚才的交流中,那又有什么发现? 生:分析历史事件的意义,应该从不同角度分析。

师:对,我们分析历史事件的意义,首先要抓住涉及到的各个阶层。其次,要从事件发

3 生的主要目的入手,分析它最初的影响力,比如说西安事变,主要目的是联合蒋介石抗日,那最初的影响就是有利于抗日力量的壮大;再者,我们要抓住一个历史事件的特殊之处,国共两党对立是主流,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说明两党又有了一致的利益,即对付共同的敌人日本,西安事变标志着国共合作迈出了重要一步。最后,我们要分析历史事件深层的影响,这一阶段,共产党一直致力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建,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保障,所以说,西安事变最深层次的影响是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3、讨论:如何认识蒋介石? (学生积极回答,热烈讨论) 全课小结:(略)

师:通过一节课的探索,你有什么收获? 生答(略)

案例分析: 在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下,传统课堂一般包括五个教学环节: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这几年来,苏联传统模式的教学方法虽然不断有所变化,但仍由这五大部分组成。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接受知识的情况,知识的传授主要是教师的讲述,学生记忆并理解;当学生的反馈情况超出了教师教案的范畴,教师就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甚至为了达到教案上预设的标准答案,不惜抹杀孩子们的创造性,直到学生回答问题时标准答案浮出水面。本课依托新课程理念,利用高效课堂在本校的推广,利用导学案进行教学,讲课堂教学分成“激趣与导入”、“探索与发现”、“迁移和应用”、“拓展与延伸”四个基本环节,让学生在猜测、探索、验证、交流等活动中自主学习,探索新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激趣导入,让学生乐于学习历史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强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主要给学生大量介绍历史人物,让学生对历史事件中的人感兴趣,坚持人本主义思想,将历史人物和学生这个主体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的感知能力。

我在《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个体经验出发,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动机和兴趣,组织学生课前进行资料的查阅,了解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采用“激趣与

4 导入”这一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基本知识,来替代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复习”这一环节。

在学生讨论西安事变的目的这个问题时,学生已是兴致盎然,非常乐于探讨历史,这就源于课前导学单的作用,让学生对历史人物有所了解,有所思考,才能真正让学生走进课堂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二、探索发现,让学生善于思索历史

教学中普遍存在轻视教学过程的现象,以前的教学模式,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得出固定的结论。结果与过程的割裂,使得学生单纯依靠死记硬背和纯知识的记忆,历史学习变得枯燥而乏味,学生感受不到历史学习的实际意义。《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提到:“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新课程的这一理念,就在于强调了历史结论的来源,是学生的探索和思考,是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多层次的领悟,而非简单的归纳和概括。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我们需要涉及学生感兴趣、具有实际价值的教学情境,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料,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历史教学联系起来,与学生展开面对面心灵上的对话,尊重学生个人对于历史的认识,积极地探索和发现历史规律。这节课,在“探索与发现”中设计了两个层面的研究:

1、学生讨论西安事变中为什么要逼蒋抗日。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不同的看法,引发争论。教师评议并且引导学生归纳分析历史事件时代背景的思考角度。学生不同角度的分析都可以看做是学生课前研究的成果,都是学生个性的展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思考成果,让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这样分析,自己思考的角度和立场是什么,这样的历史教学,就变成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反省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保护了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自尊心。

2、利用学生引发的争议,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归纳的角度,尽可能更多角度分析历史背景,认识时代的特征。让学生在历史背景分析中抓住主要人物所代表的阶层及其目的,把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带入了一种更高的境界,课堂上学生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探究兴趣,不再把学习历史看成负担,增强了学好历史的信心,享受着学习历史的乐趣,学生动手操作,使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等都得到很好的锻炼,教学效果也比较好。

给学生探索的机会,也是给课堂生成问题、提升认识的机会。利用学生创造的素材挖掘内在的知识,正是我们注重课堂生成和尊重学生的重要表现。从学生的发现中,不难看出学生善于实验历史,完全能通过历史活动探索问题的本质。

三、迁移应用,让学生精于实践历史

在探索和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应在知识应用中强调应用历史的意识;不仅要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还要让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精于实践历史。

在学生探索发现历史规律后,引导学生应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即思考“为什么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教师引导学生互相学习,与他人合作。同时鼓励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力图领会理解他人的想法,把别人的思路同自己的想法联系起来,反思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之处,认知自身解决问题存在的思维漏洞。

实践表明,把历史知识进行有效的迁移和应用,有利于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拓展延伸,让学生勇于研究历史

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教学中学生的情意因素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在学生发现了历史规律、能比较熟练的应用后,他们必然会产生新的欲望,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时,我们应适当地提供一些材料,来满足学生进一步学习动机。

在这次课堂教学中,拓展延伸部分解决了三个问题,三个问题层次不断提升。第1个问题主要是培养学生从历史表象整合历史信息的能力。第

2、3题,属于扩展应用类题目,让学生研究、辩论,得出更多的理性认识。

拓展延伸,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促进素质教育等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勇于共同研究问题,探求历史的奥秘,可以开阔思路,培养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小结: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民国,是一个人才辈出、思想活跃的时代,代表着中国打破旧制度、创造新秩序的初步探索。作为“三观”正在形成还未定型的高中生,应该努力发挥杰出历史人物对于其人生的正面影响,用历史人物来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学会积极的评价历史人物,并且更好的指导自己的人生规划。

总而言之,整个课堂教学用“激趣与导入”、“探索与发现”、“迁移和应用”、“拓展与延伸”四个基本环节,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将学生历史学习和自我认知紧密联系。在学生主体在认识历史人物的过程中感受时代特征,抓住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影响力,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阶层、不同环境下理解并归纳历史事件的各个要素,将课堂探讨推向一个

6 新的高潮。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历史人物,既提升了其参与课堂的热情,释放其学习历史的激情,又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历史人物对其人生规划产生了影响。在课堂探讨这一过程中,既激发了学生丰富自我认知、完善思维角度的积极性,又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创造欲望,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的历史思维品质的形成。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谈到:“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培养这一意识,主要依靠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理解,转变其对历史学科长期以来认为只是单纯记忆应付考试的观念,让学生发现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历史的“影子”,从分析历史事件中归纳历史事件的认识角度,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习历史和应用历史思维结合在一起。

(作者简介:张洁,女,汉族,陕西宝鸡人,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现任教于陕西省凤翔中学,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

名人传记

名人传记

名人传记

名人传记素材

《名人传记》读后感

《名人传记》读后感

名人传记读后感

名人传记读后感

名人传记读后感

名人传记读书笔记2000字

解读名人传记,感悟民国历史
《解读名人传记,感悟民国历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